導語
人生雖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有」。
最近一段時間,網際網路理財可謂是風波不斷,顯示e租寶被查,後有大大集團非法集資被曝光。很多小夥伴不免心驚膽戰:「P2P這麼危險,還是把錢放在銀行吧!」
放銀行就高枕無憂了嗎?還真不一定。
南京銀行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理財產品爆雷 百名投資人巨虧打上門
近日,多名南京市民投訴稱,半年前,在南京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他們購買了一款新推出的「低風險穩健型產品」。
當初南京銀行的理財經理在銷售這款產品時,曾口頭「承諾」過這款產品「半年絕對回報13%」。近日該產品即將到期兌現,他們卻面臨著15%左右的虧損!
這款基金產品名為「鑫元定開基金」,系上海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產品,在南京和江蘇市場上主要由南京銀行代為銷售。
多名投資者提供了當初南京銀行一些營業網點散發的該基金產品的宣傳單頁。記者看到,在這些宣傳材料上,可以看到「半年絕對回報13%」、「中低風險,穩健增值」等字樣,還留有理財經理的電話等信息。
日前,此事被報導後,上海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士澄清說,「那些宣傳單頁絕對不是我們基金公司的,上面的文字也是違規的。」該人士稱,鑫元基金從未印刷過「絕對回報」、「穩健收益」等含有大量違規用語的宣傳單頁。
多名中老年投資者在該款基金投資中虧損。其中,一些老年投資者說,他們不懂股票,也從來沒有投資過股市,購買此款產品主要基於多年來對南京銀行的信任,以及理財經理對他們做出的「低風險」承諾,誰料,「現在連養老錢都虧進去了!」
浦發銀行分行長捲入非法吸儲案 涉及金額上億元
記者日前接到爆料稱,原浦發銀行商丘:「我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他,他說因為商丘分行剛剛開業,急需存款,能夠給到月息1.5%,因此我就和幾個朋友一起湊了些錢,和他籤訂了借款合同,」黃先生稱。
黃先生出示給記者的一份借款合同表明,在2014年11月20日,黃先生與何某籤訂了一份借款合同,由何某向其借款3000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個月,月息1.5%,按月結息。
而合同上除了標明甲乙借貸雙方外,丙方保證人一方則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商丘分行,顯示其對上述借款提供了擔保。該合同還蓋有浦發銀行商丘分行的公章。
「我們是在浦發銀行的辦公室裡籤訂的合同,他叫下屬拿來了公章,蓋在了合同上。」黃先生回憶道。
2014年12月4日,黃先生向何某交付了借款3000萬元。本來以為能夠坐等收取高額利息的黃先生等來的卻是該借款無法歸還的消息。
和黃先生有類似經歷的債權人達上百人,這些人中有人和何某關係非常好,有些人和他一樣,也是經朋友介紹才認識的何某,大家都和何某籤訂了同樣的借款合同。
「在何某出事後,我和其他債權人曾和浦發銀行商丘分行的上級行鄭州分行交涉過,但鄭州分行的態度是此事屬於何某的個人行為,浦發銀行對此並不承擔相應責任。」黃先生說,「我對此並不認同,我之所以借錢給何某,就是因為其分行行長的身份,且合同約定浦發銀行商丘分行對上述借款提供了擔保。」
目前,公安機關對何某初步調查的結果是其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涉及金額據傳達上億元,但有部分已經無法查明去處。
虛構「內部高息理財產品」 寧波銀行跑單員詐騙1600萬
「內部高息理財產品」、「高利轉貸業務」這樣名目的理財渠道,從在銀行工作的親朋好友口中說出來,你信不信?
大多數人的防禦心理恐怕都要解除一大半。
寧波銀行的一名跑單員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在她的親朋好友中詐騙了1600多萬元。近日,這名跑單員被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4年,並處罰金170萬元,同時還要退賠受害人的損失。
陳某是寧波銀行東門支行的一名跑單員,2006年通過一家勞務公司,派遣入職,本職工作是在企業客戶、支行和總行之間傳遞材料,由於當時她每個月的卡債壓力巨大,產生了炒股的想法。
2007年開始,陳某以月息四五分的高息,向他人借了20萬元,一頭扎進股市。沒啥經驗的她炒股炒得並不順利,一開始就虧了。「我想翻本,又四處借錢,到2009年,虧了幾十萬元。」
為了炒股和歸還之前的利息,陳某開始告訴身邊的親友,她在給企業做銀行轉貸業務和信用卡轉還款業務,需要資金,利息比存銀行要合算得多,最為關鍵的是,銀行的轉貸業務安全。
因為是親戚關係,而且陳某也的確在銀行工作,很多人都相信了,包括她的老公和公公。
通過不斷地拆東牆補西牆,到2014年五六月份,陳某再也支撐不住了。一些借款的親友也發現,撥打陳某的手機總是關機。2014年7月,陳某向寧波市公安局自首。
案發後,陳某為楊某辦的那些理財協議上的公章被證實為偽造。到案發時,楊某一共只拿到了近120萬元利息,還有1300多萬元本金沒能追回。
買理財虧損 產品到期卻被告知「非本行產品」(1)
近期,全國各地頻繁發生非法集資公司資金鍊斷裂的案件,家住寶安區新安街道的市民李小姐就懷疑自己已深陷其中。李小姐說,自己購買了浦發銀行寶安支行的理財經理高某介紹的一份銀行理財產品。這份「產品」的年回報率是11%,雖然較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高,但並沒有高到令人生疑。
根據合同約定,今年1月底李小姐拿到了第一份利息,理應在4月底到手的第二份利息卻遲遲不見蹤影。5月中旬,李小姐再次聯繫高某,卻被告知這家公司「出了問題」。
李小姐向記者出示了涉事合同,這是一份與「張家界(000430,股吧)金賽銀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籤訂的有限合夥合同,標明項目資金將用於開發張家界賀龍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綜合體項目。
她聯繫銀行時,被告知高某已經離職,並說這只是高某的個人行為。「難道我的錢就這麼沒了?」李小姐感到非常困惑,高某作為銀行職員,向客戶銷售非本行產品,難道銀行就沒有責任嗎?
浦發銀行寶安支行的負責人陳小姐向記者表示,深圳分行正在對李小姐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查,暫時未有調查結論。
買理財虧損 產品到期卻被告知「非本行產品」
2015年9月中旬,不少投資人曾去光大銀行真新支行「討說法」。他們說自己在2013年九、十月間,在這家網點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一款收益率高達11%的理財產品,利息按季度支付,可他們發現,從去年9月起,利息就沒有到帳過。產品到期了,他們又被告知,本金都沒了,有人損失高達幾百萬。
投訴人俞女士說,她是2013年10月21號,在光大銀行上海真新支行籤約,購買了一款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1%的理財產品,當時該產品是100萬元起售,三個月結一次利息。該產品是她相識十多年的銀行理財經理朱某推薦的。
網銀轉帳憑證顯示,帳戶開戶行是光大銀行真新支行,收款方是上海巽益投資管理中心。而合同上,企業方落款敲的也是上海巽益投資管理中心的章。
一開始,利息的確按時打到俞女士帳上,但從去年9月起,她就再也沒有收到過利息,到去年12月產品到期,連200萬本金也沒拿回來。跟俞女士相同遭遇的還有六七個人,像這位石先生,損失高達300萬。
不過,光大銀行卻表示,這款產品與他們無關。銀行方面還表示,根據帳戶倒查,消費者所買的這款產品,是一家基金公司銷售的。
理財產品不是光大銀行的,咋回事?
於是,記者輾轉找到位於江橋萬達的這家公司,發現所謂上海總部環境很簡陋。負責人表示,這款有限合夥產品,主要投向江西九江的一處房地產項目。不過那個項目從去年下半年起就開始爛尾,開發商已經撤走,眼下,它們正在聯繫其他接盤方。至於當時產品是在哪裡賣的,他也無從查證。
小愛提醒:信銀行本沒錯,但信理財經理卻不一定了
本以為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料到卻是銀行客戶經理違規代銷的投資產品,最終血本無歸、投訴無門。銀行「飛單」,最終受害者的,還是投資者。
受佣金回扣誘惑,一線銀行客戶經理做「私單」已不是個別現象,之前銀監會還專門開展過大面積排查,但因事後舉證困難,最後只有極少數投資者能維權成功。
在這裡小愛也要提醒大家,購買任何理財產品前,都不要被所謂的高預期收益率所迷惑,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都不作數,一切還是要以書面合同為準。
什麼是「飛單」?
「飛單」是指銀行個別員工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私自銷售非本行(總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非本行(總行)授權和籤訂代銷協議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資。
其最大特點是,承諾收益率基本上是銀行正規發行、代銷理財產品收益的2-3倍。
銀行理財經理私下推薦銷售非本行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此類產品存在涉嫌「非法集資」隱患。
當有客戶經理向你推銷一款「高收益」的「內部」理財產品時,也許你遭遇的就是銀行「飛單」陷阱。
試想,如果一個項目資產質量好,抵押率充足,風險較低,完全可以通過銀行渠道融資,融資成本相對低。
如果項目的融資規模較大,不符合銀行信貸政策、風險較高,還可以尋求信託渠道融資。
而那些銀行和信託都不願意接單的項目,就流向了第三方理財機構,那些「飛單」產品大多是被逐級淘汰下來的項目,風險可想而知……
出售「飛單」產品由於是理財經理等個人行為,銀行一般不承擔相關責任,一旦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投資者維權可謂難上加難。
一個非常重要的辨別方法是,購買產品的資金是否匯入銀行帳戶?凡被要求向個人或第三方公司帳戶轉帳或匯款的,就要提高警惕,並注意查看業務辦理回執中的匯款帳戶明細。
由於「飛單」產品往往都是通過銀行內部人員出售,這給普通投資者增加了辨識難度。其實,銀行理財與「飛單」產品在產品管理人、投資收益、產品投向均有明顯區別。
首先,每款金融投資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管理人,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管理人就是銀行,而「飛單」產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銀行,往往以某投資公司,或是某基金管理公司的名稱出現,因此一定要弄清楚產品的管理人是誰。另外,在確認產品身份時,要認清是否有銀行理財產品編碼和蓋有銀行公章。
其次,目前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普遍在5%-6%左右,與之對比,「飛單」產品的投資收益率可以許諾出9%甚至更高。
最後,銀行理財產品多投資於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證券基金、央行票據等非標資產,極個別的銀行理財產品會投資於實體項目。但「飛單」產品則主要投資於實體項目,通常是以股權、債券等形式投資於某某企業,或某某項目。還有部分「飛單」產品的投資方向為股市、或海外市場。
來源:愛有財整理
綜合自經濟參考報、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