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仍保留10分的微寫作題目。今年的三個題目是這樣的:
①《吶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結尾,令你印象深刻,給你帶來啟迪?要求:複述大致內容,陳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中,選擇一位「內心強大」的人,寫出其「內心強大」的表現。要求:寫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邊城》《紅樓夢》中,誰是「心清如水」的人?寫一首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讚美他(她)。要求:寫出讚美對象的姓名和特點,不超過150字。
當然,這三題是任選一題。這三題牽涉5本書,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古代的,也當代的,還有現代的,單看這些題目,本身並不難,但卻匠心獨具。如第一題,選擇《吶喊》中一篇令你印象深刻,並帶來啟迪的作品結尾。
魯迅先生的《吶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14篇小說:1.《狂人日記》2.《孔乙己》3.《藥》4.《明天》5.《一件小事》,6.《頭髮的故事》7.《風波》8. 《故鄉》9.《阿Q正傳》10.《端午節》11.《白光》12.《兔和貓》13.《鴨的戲劇》14.《社戲》。其中像《孔乙己》《藥》等還曾在中學課本裡學過,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但是,這裡有三個要求,一是複述大致內容;二是要陳述「印象深刻、帶來啟迪」的理由;三是有字數限制,150字左右,這個要求就非常高了,這就不僅要求學生的複述和理由言簡意賅,更要求要前後一一對應,順理成章。
應該說,出題者的意圖在於考察學生是否真正認真讀過這些作品,閱讀時是否有過自己的思考,當然,既然是微寫作,就考察學生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底和能力。
北京的「微寫作」,表面是寫,但考察的卻是讀,可以說是一種讀寫結合的最佳形式。
當下,我們的語文教學都在強調讓學生多讀,很多地方都在推行「大閱讀」,但很多教師對大閱讀的理解不到位,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仍是「課文式」指導,不是讓學生苦於沒有時間讀,就是讓學生難以把該讀的書都用心讀完,很少讓學生自己靜下心來閱讀思考,使大閱讀變成了囫圇吞棗式閱讀,所謂的讀後心得也多是拾人牙慧,沒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和見解,更不要說對自己有什麼啟迪了。
北京2019的這三道題目,巧妙設置了真實的閱讀與言說情境,既不難為考生,又很好地解決了名著閱讀考題向來難以檢測考生是否「真讀」的問題,只要學生在平時「真正」讀過思考過,就能夠有話可說。
北京2019的微寫作提醒我們,學生要學好語文,不能僅囿於課本有限篇章,非「大閱讀」「真閱讀」不可,而這個閱讀,一定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閱讀,才可以使學生在真正提升人文素養的同時,「應試」能力更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