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時常覺得很忙,從早忙到晚,從初一忙到十五,從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忙到冬天又到了,沒日沒夜的忙完一年又一年,但回頭看看,又不知道具體忙了些什麼?如果是,不妨讀讀這本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作者喬西·戴維斯,是位研究心理學和神經學的教授,他通過與那些高產又快樂的人合作,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在工作中異常重視效率的人往往沒有效率,他們想方設法地提高效率,要麼延長工作時間,要麼分秒必爭,上下班路上甚至去廁所時還想著工作,他們以為充分利用了時間,事情的結果卻恰恰相反,事倍功半,身心俱疲。
喬西·戴維斯認為「效率」是用來形容機器的,根本不應該拿來形容人,人不是機器,他有各式各樣的生理、心理需求,如果需求得到滿足,他就幹得快,反之就幹得慢。如果一個人,每天都有非常高效的2小時,那麼他完全可以輕鬆應付各種問題了。
如何獲取高效的2小時呢?喬西·戴維斯提出五種策略:
認識抉擇點;管理心理能量;不要為走神分心;飲食和運動;工作環境。
從第一條說起,認識抉擇點。「抉擇點」在本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人之區別於機器,在於人有感情,有各種需求,但很多時候,人的表現跟機器很像,當他工作時,很多事情都是在機械地處理,比方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來一個看一個,靠著本能操作,大腦順著慣性指揮人的動作,這個時候,如果忽然有個人問他別的事情,他得好好反應反應才能回答,而當他反應過來之後,若想接著看病的話,又得一個轉換過程,這個打斷的時間節點被稱為抉擇點。沒有抉擇點意識的人,要麼在他的機械性操作和各種打斷中來回切換,要麼就這麼無意識地幹到下班,這樣的工作會高效嗎?作者認為不會,他認為抉擇點是一個很好的切換任務的時機。假設一個人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讀郵件、做PPT、寫匯報等等,這些事情實際上在一天的時間裡是做不完的,如果他一上班打開郵箱,發現一大堆未讀郵件,他第一件事是讀郵件,結果會發現一上午很快過去了,而他除了讀郵件之外,什麼都沒做。人的大腦就是這樣,一旦做上某件事,就有了慣性,非要把那件事幹完不行,這並不壞,但很多時候會把人有限的精力浪費在那些瑣碎又無甚意義的事情上面,一個高效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他會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羅列出抉擇點,提前安排好抉擇點出現後要做的事情,有備無患。
第二條,心理能量。這個詞也不新鮮,它說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而每項任務都會耗費能量,如果你把有限的能量耗費在瑣碎小事上,那麼在重要的工作面前就會力不從心。這個最容易理解了,經常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裡的英雄除了血條外,還有藍條,藍條是用來甩技能的,一般來講,每個英雄最費藍的技能就是他的大招,很多新手沒事的時候狂甩小技能,等需要用大招的時候又沒藍了,這是最坑爹的!
能量這個詞,哪止遊戲呢?現實生活中的人也是這樣,那些雜七雜八的事,留給雜七雜八的時間,那些重要的事,留有足夠的時間,否則那真得有心無力了。
第三條有點意思,不要為走神分心!走神本來就是分心,再為分心而分心,那就不值當了。喬西·戴維斯的研究認為,不論做什麼事,人都不可能一直保持專注,走神是人的本性,而且走神也有走神的好處,它是一種發散思維,指不定就能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不要覺得自己走神了,就心感不安,非要強迫自己保持專注,實際上這種狀態下的專注是很低效的。
第四條,飲食和運動,這個不多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
第五條,工作環境,這個影響最大!一個人要工作,必然有一個工作環境:聲音的大小、光線的明暗、辦公桌的布置等,都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關於如何利用工作環境提高工效,喬西·戴維斯給了四個建議:
清理雜亂無章的東西。任何雜亂的東西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你以為不會,實際上會,當你看到它們的時候,你的心理就已經受影響了,找個時間,把辦公桌清理下,有沒有效果,試試就知道了。把電話、水杯和其他與工作相關的物品放到桌子的四個角上,這樣當你拿它們的時候就必須伸展身體。伸展身體這個動作會使人通過身體上的擴張得到心理上的擴張,讓人敢於創新。不要在桌子邊坐太久,過段時間就站起身走動一下。擺放點植物或者水景畫,讓你的工作空間變得個性化,但要注意擺放這些東西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桌面顯得雜亂無章。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書的內容大致如此,感興趣的夥伴可以深入讀讀,至於能不能達到它說的那麼神,那就看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