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幾位漫友交流的時候,有人感慨為什麼日漫的感情豐富又自然,即使有的時候仍然擺脫不了套路化的手段,但是仍然催人淚下,比如《clannad》、《火影》、《四月你的謊言》等等。而反觀國漫,即使是一些製作很精美的動畫,感情戲仍然有些刻意煽動的感覺,甚至讓人有點出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們之所以會這麼疑問,其實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日本人的誤解,經常看一些日本留學和工作的人的經歷敘述,以為日本人是看起來比較冷漠的,雖然看似相互十分尊重,其實刻意保持距離。
然而這些只是表象原因,日本人特別怕給別人添麻煩,所以無論是刻意的保持距離,還是待人過分禮貌,其實本質上都是一種對他人的體貼和心思的細膩。我們知道日本人具有工匠精神,他們的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在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而動漫作為他們的重點產業之一,自然是一流的水準。
而感情戲如果要想自然,離不開兩個方面,一個就是製作水準,另外就是代入感。首先製作水準分為畫面和劇本,其實國漫在這兩個方面已經不差太多了,單說畫面而言,雖然和一流的京阿尼比起來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像是《小紅娘》的竹業篇畫面水準放在日漫裡面至少也是中等靠上水準。
而3D國漫很多水準也是相當高,比如《哪吒》。而說起劇本來,我們有著豐富的小說資源,更有各種文化背景、武俠背景,故事性一點兒不差,比如《刺客伍六七》、《羅小黑戰記》等等。但是每當劇本到了人物感情戲份的時候,總是讓人感覺差了點兒意思。
正常情況下的感情戲應當是細膩自然的,將觀眾一點兒一點地代入到劇中,產生共鳴,然後感動觀眾,而不是突然轉折,想當然地為之。這點在對白的設計中顯得非常明顯,一些國漫的劇本給人的感覺就是想當然,既缺少人物內心的表現,銜接的又不自然,就會產生尷尬的對白和讓人跳戲的劇情了。
而日漫由於有著成熟的產業,在製作方面只要是願意花心思、不計較成本,大部分情況下感情都很流暢、自然,而之所以看起來比國漫感情戲更成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聲優了。國漫如果資金足夠的話,無論是人物的表情、神態還有分鏡上,都能夠趕上高水準的日漫,唯獨配音是硬傷,雖然這些年已經有了些進步了,但是比起日本有著專門的配音學校,而我們連個動漫專業都比較冷門,這背後的差距很難在短時間內填平。
配音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就和看電視劇演技不行一個道理,聲音是帶感情的,明明是中文本應該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是一部日漫應該沒有多少觀眾想聽中文配音的吧,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蠟筆小新》中文配音還不錯,但是《幽遊白書》的中文配音那其實一個「尷尬」能夠形容。
而這裡就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了,配音本人如果沒有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角色中,是很難打動觀眾的,而他的聲音就是他的演技,一旦不行,就會讓觀眾出戲。
拋開配音不提,日本一些經典動漫的劇本其前身往往是作者精益求精的結果,雖然被商業化了,但是在完全商業化之前,也是費盡心思的。通過成功的人物塑造,合理的情節展開,讓觀眾能夠正確地體會到作品所想傳達的意思。一旦一味地追求商業性,而忽略了作品本身,即使是日漫,也一樣不行,無非是靠原作的口碑和聲優強行救場,比如近些年有些快餐日漫,比起經典國漫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