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穀觀察室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在2019年的末尾,駐足回首一年來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教育」總是一個繞不開的字眼。
年初,教育部通知,從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
今年10月,南京一家長因投訴減負政策上熱搜;
不久前,廣西玉林一家長群內掀起罵戰,引發社會關注……
總有一些事讓我們感到焦慮、迷茫,也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安心、成長。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19年的教育新政策和熱點,幫助爸媽們透過熱點,直達教育本質。
熱詞1: 原生家庭
大事件
今年3月1日,一部姚晨主演的《都挺好》,成了全民熱議的焦點。這部電視劇的女主角蘇明玉是家裡最小的妹妹,但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原生家庭的關愛」。
母親偏心強勢,父親懦弱自私,蘇明玉的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無獨有偶。
今年12月,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王永強被找到,聽到母親病危的消息,他只答覆了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可原生家庭的傷口,哪有那麼容易癒合?
啟示
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討論一直很多。很多人有了孩子才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性格和重大抉擇,無一不是與自己的家庭和童年息息相關。
父母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卻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正因如此,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父母,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也可以選擇放下。就算放不下,至少也不要再讓孩子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了。
熱詞2: 競賽「白名單」
大事件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的通知》。
《通知》確定了29項合規的競賽活動,以後每年動態調整一次。
消息一出,就在中小學競賽圈和培訓圈引發了巨大的震動。
啟示
原本,競賽活動對培養中小學的個性特長確有幫助。
但如今,由於缺乏嚴格的管理,一些組織借競賽的名義推銷課程、教輔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學生的課外負擔。
甚至還有一些學校的招生和校外培訓暗中關聯,逼迫家長和孩子參與其中。
而今,新政策的出現,正是讓各類面向中小學的競賽活動回歸本位,讓校園安靜,讓家長安心。
熱詞3: 「部編本」
大事件
全國各地的中高考一次次證明了語文才是拉開差距的關鍵,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的語文。
【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園地裡設有《日積月累》,要求孩子背誦並測驗默寫。
到了2019年,教育部正式通知: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同一部編版教材。大量增加古詩文、文言文和課外閱讀等。
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啟示
為什麼近年來語文這一學科越來越重要?除了語文是工具,是母語,是其他各科的基礎,也與如今對閱讀的要求不斷提高有關。
未來,閱讀將成為一切學科的基礎。
如果孩子還是找藉口說沒時間讀書,或者誤以為課外閱讀可有可無,就會失去競爭力,在中高考的考場上不戰而敗。
熱詞4: 家長群,江湖地
大事件
前段時間,廣西玉林某小學一家長群爆發了一場罵戰。
起因是一些家長在群裡閒聊,家長群內一女家長看到後直接發言怒懟:「喝死你們!」
隨後,她開始對其他勸架的家長進行無差別辱罵。
從完整的微信截圖可以看出,這場罵戰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
啟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也不例外:
跟風刷屏、炫耀、出言不遜、閒聊……都有可能在家長群內輪番上演。建立家長群的初衷是為了方便老師和家長溝通,部分家長大可不必把這裡當作自我展示的舞臺。
所以,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多做事,少說話就對了!
熱詞5: 教育懲戒權
大事件
2019年,兩會期間,教師應具有教育懲戒權的話題備受關注,讓我們不得不對教師懲戒的尺度引發深思。
「不願管,不敢管」的現象,讓人們追問:既然教育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懲戒功能,又是什麼讓現在的教師談「懲」色變?
為了明晰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行使,保障教師有效地行使懲戒權,這一年,教育部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啟示
家長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沒有懲戒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
只有適當的管教和懲罰,才能讓孩子未來的路越走越順,因此,只有家長理解、信任老師和學校,才能給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熱詞6: 校園霸凌
大事件
2019年10月25日,《少年的你》揭開校園霸凌的真相,一上映就爆了。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在回家的路上被同學堵住拳打腳踢,上體育課被集體孤立,下樓梯被推下臺階,剪光頭髮,還被迫拍了裸照。
這些粗暴可怕的校園欺凌,就這樣赤裸裸地展現在所有觀眾的眼前。
有人懷疑,真實的校園裡哪有那麼多欺凌?
可現實,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啟示
治理校園暴力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多方一同努力。特別是家長,在有意識地教育孩子不要欺負同學的同時,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
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告訴孩子:無論如何,父母都會支持你。
熱詞7: 南京減負
大事件
「減負」一詞,已經有些年頭了,家長聽了也沒什麼感覺。
直到減負政策真正在南京實施的那一刻,南京家長炸了,一家長甚至還投訴了教育局。
南京的減負政策就是:
不許考試、不排名、不公布分數、不許按照成績分班;
突擊學校、翻學生書包、檢查課外輔導資料。
當月,《浙江省中小學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又公布了33條減負方案,其中一條就是:
「小學生到晚上9點、初中生到晚上10點還未能完成家庭作業的,經家長籤字確認後,可以拒絕完成剩餘作業」
這一方案再次引發了家長的質疑。
「減負」真的就等同於「製造學渣」嗎?
啟示
政府出臺減負政策,焦慮不已的家長就把更多的錢和精力投入到校外的補習機構。
其實,減負不是目的,只有家長先減壓,孩子才能真正減負。
熱詞8: 培訓機構跑路
大事件
如果家有小中高年級的孩子,那麼,家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培訓機構了。
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補習班,家長寧願自己多吃點苦。
但比吃糠咽菜讓孩子上培訓班更苦的是:交了好幾萬,還沒來得及上課,培訓班就跑路了!
今年,多家培訓機構被曝捲款跑路,一時間,家長和學員叫苦不迭。
啟示
教育類消費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會有風險。為了避免遭受重大損失,父母一定要理性消費。一方面,不盲目選課;另一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因為有折扣就一次性大額消費。
歸根結底,只有父母拒絕自我施壓、負重前行,才能理性面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
熱詞9: 輕教育
大事件
今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大幅提升在線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加廣泛、在線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資源和服務更加豐富。
昂貴的教育成本,導致不均衡的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差異。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去年調查顯示,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以合適的性價比,實現優質教育產品的普及化,就像嚴選、宜家、無印良品所成就的創舉,它實現經過精良篩選後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可以令大眾都消費得起,其實好的教育不應該那麼貴。
今年,站在「輕教育」風口上的企業,如基於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科技的在線教育公司未來之音提出的輕教育理念,已經得到今日頭條、喜馬拉雅、十點課堂等知識服務平臺的廣泛應用。像未來之音這樣的在線輕教育品牌,已經成為越來越被公眾所接受的教育服務新範式。
輕教育以出色的性價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化,同時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讓知識隨時隨地滋養孩子的心靈與生活。
啟示
如果和應試教育脫離太多,再好的素質教育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是很大的負擔與冒險。也就是說,輕教育之所以有廣泛的人氣,就因為它圍繞普通家庭的常規教育基本面來服務,成就剛需。
最終提供廣大中小學生急需的優質在線教育課程,讓成千上萬的家庭,免除出門上課的奔波勞累,就能完成孩子與家長兩代人的充電與繼續學習。
熱詞10: 智商稅
大事件
蒙上眼罩,光靠翻書,就把一本書的內容全給翻出來了。
看到這樣的畫面,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好笑。可一旦被安上高大上的「量子波動速讀」後,很多家長就相信了。
事實上,這一類培訓完全沒有科學依據,也違反基本的教育常識。
啟示
正如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所說,「我們處於一個充滿對人生和事業恐慌的年代,人們更容易過上好的生活,卻更難保持冷靜。」
在教育這場軍備競賽裡,家長和孩子都被裹挾著向前跑,生怕自己落後。
但人生從來都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那些試圖尋找捷徑的人,最後幾乎都砸了。能跑到最後的人,往往是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做事的那一個。
布穀老師說:
2019,再見;
2020,你好。
在這裡,我們想給爸媽們送上一段今年年中,華中師範附中一位高三家長的演講片段:
「好的家長,不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無菌的環境,而是讓她學會在複雜的環境裡自我成長。
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千錘百鍊反覆打磨。
好的孩子,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要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
人生很長,不必慌張。你未長大,我要擔當。」
孩子,你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