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經40——卷五:附錄,陰陽交合與採補之道

2021-02-12 天天易資源

卷伍                      

   附:《素女妙論》《素女方》《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

這本較晚些出現的性學書籍頗值得注意。此書包括了一些摘取自《素女經》、《洞玄子》的文字,然後重寫及重新編排,組成連貫性的文字討論,在其中空白不連貫的地方加上編纂者的意見和看法。全書以黃帝和素女的對活寫成,似乎是一本男子實用性指南。

《素女方》是隋唐以前一部論治房勞損傷的專書。該書原有時方七首,但尚有二方未見。近代學者葉德輝除了輯錄上述五首之外,又從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輯出兩首,合編成《素女方》一書。

原始篇

陰陽交合與採補之道

古代房中術家認為:男子之精可益女,女子之精可益男。二精交暢,採對方之精氣,以補自身,此為房室補益的原理,即所謂的「以人補人」。男採女精名養陽家,女採男精名養陰家。

 [原文]

在昔,軒轅①問素女曰:「朕聞上古聖人②,壽有千歲,或八百歲,又有二百歲;中古聖人有百二十歲;今時人壽或三十或二十而亡,又五七歲而亡,又二三歲而亡,安逸者少,抱

疾者多矣。其故何哉?幸諭③開悟,願勿吝其要。」

素女答曰:「凡人之生,感父精母血而受始④,合地水火風而成形。蓋壽夭之際,其因不一。有二三歲、五七歲至十二三歲而亡者,皆由父母受胎而無禁忌,故生子不壽。或二三十歲而亡者,其人四大本虛⑤,初無堅固之質,不能學養生之術;年及少壯,血氣方剛,而迷戀欲情,使精氣耗散,疾病多生,而不識治療之方,是乃自喪其本源,豈得望延年益壽乎!」

帝問曰:「太級剖判⑥,陰陽肇分,輕清為天,混濁為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惟人處乎其中,萬物生焉,何者而無陰陽矣哉!天無陰陽則日月不明,地無陰陽則萬物不生,人無陰陽則倫道絕矣。陰陽交感,不可一日而無焉也。卿之斯言,朕有未悟,男女交合之要、疾病治療之方,幸望備道其詳,以濟人壽。」

素女答曰:「甚哉甚哉!凡男女交合,乃一陰一陽之道也。是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男女,天地之道也。然失其要,則疾病起矣。」又曰:「抱陰而負陽,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萌矣。凡女子陰中自具陰陽,其間剛健柔順,各有快美之趣。」

帝問曰:「夫婦交感之道,既已聞之,未達其旨。而夫婦交媾之時,親之不得其美情,願為是說。」

素女答曰:「凡男女交合之道及補精採氣之法、按摩導引之義,返本還元,深根固蒂,得其長久之情。若非採陰之法,徒勞交合,不得其暢美,終為杏冥⑦,而不能通美快之意,此因人不能慕其道也。若行此法,實為養生之秘要也。凡男女交合,其女人陰中自有美快之秘,而知其趣者少焉矣。故只多感其情,遂以致兩情不樂,虛勞交合,而不美快。且夫女子精液未發,而陰中幹,若男子勉強行之,玉莖鑽制空虧,只勞神思而無適用也。或女子慾火已動,男子玉莖不剛堅,精津離形,而意未舒暢,女子心中不快不滿,終生憎惡之心。,』

[注釋]

1 軒轅:黃帝名。《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2 聖人:指道德智能極高的人。《易•乾•文言》:「聖人作而萬物睹。」

3 諭:原為上告下的通稱。如,面諭,諭示。《周禮•秋官•訝士》:「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刑於邦國。」另一解,若黃帝與素女的層級關係為平等或黃帝為尊,則此處應理解為:使理解。司馬相如《喻馬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

4 始:經察勘多種版本,均為「始」,疑應為「胎」字之誤。

5 四大本虛:本虛乃肺、肝、脾、腎損傷。

6 太級剖判:太級,應為「太極」。《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指派生萬物的本源。全句意:由原始狀態分化而生成萬物。

7 杏冥:不明朗,模糊。《陰符經》:「亮曰:楚殺兵數萬,大風杏冥,晝晦,有若天地反覆。」《仙學真詮》:「夫先天真一之炁(音義皆同『氣』),混於杏冥恍惚之中,仙家唯取此氣變煉成丹,謂之真種子。」

太極兩儀圖

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非實體概念。《周易•繫辭上》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為「太極」是至高無上的宇宙本源,由太極剖析,產生天地、陰陽,再由天地、陰陽產生春、夏、秋、冬四時,四時產生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

[譯文]

古時候,軒轅向素女問道說:「我聽說上古那些有高深造化的聖人,有壽命長達千歲的,有壽命長達800歲的,也有活200多歲的;中古時候的聖人壽命長達120歲;但現在的人,有的僅活了30歲,有的只活了20歲就死去,更有甚者僅活5歲或7歲、或2歲3歲就夭折了。能夠平安健康頤享天年的人非常稀少,而總是疾病纏身的人卻非常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懇請你講明原因以增長我的認識,希望你對其精要的道理不要有所保留。」

素女回答說:「人能夠生於這個世上,首先要由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相融而結成胚胎,感應天地間的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而形成人。至於人壽命的長與短,這個原因不能用一種解釋來概括。有的僅2到3歲、5到7歲或12、13歲就夭折,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陰陽結合而受胎時沒有對一些不利因素進行禁忌,所以生下的子女壽命都不長。有的人在20、30歲就死亡,這些人內臟太虛弱,最初就沒有非常堅固的品質,無法學習和鍛鍊養生之術;待這些人達到成年時,精力剛剛充盈,卻痴迷貪戀男女間的性慾之事,導致體內的陽剛之氣過多損耗消散,罹患各種疾病,卻又不知道治療這些疾病的方藥,這是他們自己失去了生命的本源,還怎能指望延年益壽啊!」

軒轅帝問道:「從混沌的物質分化,陰陽也隨之分化,那些輕和清的物質上升形成天空,重的混濁的物質下沉形成大地,乾道形成男性,坤道形成女性,當人置於天地間時,萬物則生機勃勃,怎會沒有陰陽之分呀丨天空中若沒有陰陽分別,日月將失去光明,大地如果沒有陰陽分別,萬物將無法生長,人如果沒有陰陽分別,將失去倫理道德。陰與陽的交互感應,一日一地都不可廢棄。你說的這番話,我還有不明白之處,男女交合時的重要原則方法、治療疾病的方藥,懇請你詳細地告訴我,以便用這些方法來延長人類的壽命。」

素女回答說:「好的好的!在男女交合的時候,就是在行一陰一陽之道。因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與陽相對,男與女相對,正是天地之間的正道。但如果失去這樣的正道,就會罹患疾病臥床不起。」又有這樣的說法:「懷抱陰而背負陽,陽到達極至就會產生陰,陰達到極至後陽就會從中萌動。只要在女子身上自行具備了陰陽調和的品質,這其中無論是剛健還是柔順的品質,都分別有愉快和美好的趣味。」

修習房事 佚名 紙本設色 明代

古代房室之學在房室生活中,不論在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為上都十分重視方法。如性生理上重視以腎為先,先腎後心,三至五五至;在性心理上重視以靜為強,心母怵蕩,先戲兩樂、交欲為之。

軒轅問道:「夫婦相互感應的理論,現在已經聽過很多了,但還沒領略到最精髓的要領。在夫婦交媾的時候,以及在嘗試過程中卻未領略到其中令人心醉的樂趣,希望你對此進行講解。,』

素女回答說:「要按男女交合的正道,要按照採陰補陽法、導引法,使精氣返還補益到身體內,以達到使人根深蒂固的效果,以保證身體可以長久地保持活力。如果不是用採陰補陽這樣的方法,那麼男女間的交合就徒勞無功,不能達到飄飄欲仙的境界,最終只能是渾渾噩噩,無法實現美妙暢快的意願,這是因為大家不能完全領會交合法則的要領。如果按照男女交合的正確方法進行,確實不失為養生的秘訣。在男女交合時,女人陰道中本身就具有使人感到美妙快慰的機關,但是明了其中樂趣的人太少了。所以,很多人在交合中只是逞一時之快,於是造成男女雙方交合後都無法達到快樂的目的,使交合徒勞無功,而並不感到暢快。如果女子還沒有分泌足夠多的愛液,陰道乾澀,如果此時男子強要進行交合,陰莖插入沒有黏液的陰道中,那將會讓自己枉費精力卻沒有任何益處。也可能女子的性慾已經發作,男子的玉莖卻還未充分勃起,這樣便會令男女雙方分泌之物無法融合,從而使心意無法舒暢,女子心中不痛快不滿足,最終生出恨意和厭惡的情緒。」

[評析]

「原始篇」,討論分析了交合的特性與益處,指出男女交合是否科學對本人健康、壽命,對後代的優生影響很大。

房室養生語錄

【原文】採色①不節則精耗,貪妒不止則精散。良藥苦口而利於衛生,忠言逆耳而藉以寡過。

明•王象晉《清寤齋心賞編•葆生要覽》

【注釋】 ①採色:陰陽交合。即性交。

【譯文】 性交不加節制就會損耗元精,貪心妒忌而不加阻止就會使元精消散。好的藥物雖然味苦卻對保護生命健康有利,誠懇的語言往往會聽著不舒服,但君子卻可以藉此減少自己的過失。

關注微信公眾號:「天天易資源」,後臺發送「素女經圖解」獲得全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天天易資源」,後臺發送「素女經圖解」獲得全文。

相關焦點

  • 素女經 (附譯文)
    此整理的為素女經全文,並附有較準確的譯文,以方便觀閱。 在《漢書?藝文志》中的醫書類,已經有《白氏內經》三十八卷。一向被認為出自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向之手,後來經考證認定為公元2至3世紀作品的《列仙傳》中,也提到談「養性交接之術」的《素書》。《列仙傳》的第六十三篇為《女幾傳》,它的主人公女幾,本來是一位酤酒婦人,卻通過研習《素書》而長生不老,最後棄家成仙。
  • 中華性養生寶典《素女經》白話文版
    素女經(二)   原文   黃帝問素女曰:吾氣衰而不和,心內不樂,身常恐危,將如之何?   素女曰: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傷於陰陽交接之道爾。夫女之勝男,猶水之勝火,知行之,如斧鼎能和五味,以成羹臛;能成陰陽之道,悉成五樂。不知之者,身命將夭,何得歡樂?可不慎哉!
  • 洗髓功----馬王堆出土房中術奇書《合陰陽》全文+釋譯
    從馬王堆漢墓簡書中的《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等早期文獻,經過六朝隋唐時期的《養性延命錄》、《素女經》、《玉房秘訣》、《洞玄子》之類的經典著作,到明代《既濟真經》、《修真演義》、《素女妙論》等晚期作品,其最基本的原則、技巧和訴求始終不變。故房中術者,實為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穩定的傳統成份之一。
  • 馮唐新作《素女經》與《金瓶梅》對照記
    《不二》只能在香港出版,《素女經》能否在內地出版也還是疑問。       古人云,食色性也。但宋朝以來,儒學傳統中程朱理學濫觴,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以鞏固父子君臣家天下的統治秩序。人性被否定,被所謂人倫禁錮;性,男女之欲,可以想可以做可以偷但不可以說,說出來便是淫,是賤,與盜賊並稱。人們習慣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偽道德,中國成了盛產偽君子的國度。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上醫古法- -陰陽之道
    《易經》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的道客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五道一以貫之中的一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陰陽與《道德經》之"有無"
    在《道德經》裡提到陰陽只有一處: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顯然陰陽與有無完全不同。超過有無,就進入極端狀態,極端之間的轉換,就是陰陽轉換。所以陰陽也包括了有無。有無是陰陽的基礎。有無的過程有人的思維參與,陰陽的形成也有人的思維參與。兩者是不一樣的。不同之處是人。當人的思維隨道變化,人的狀態就是有無狀態。
  • 素女魔發salon「變型記」之EBI
    標籤:髮型EBIsalon改變髮型素女魔發salon「變型記」之ASAKURA[來源:瑞麗女性網] 2011-2-23 10:03:04  編輯:Amlet標籤:髮型ASAKURAsalon改變髮型素女魔發salon「變型記」之Toni&Guy[來源:瑞麗女性網] 2011-2-23 9:09:48  編輯:Amlet
  • 陰陽之道不是《易經》首先提出的概念,那麼陰陽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易經》中沒有陰陽與道的概念】陰、陽、道的概念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陽。道:宇宙混沌無極,只是一個奇點的狀態。不過要明確的問題是,陰陽是道的屬性,不是道的組成。二生三中的三,才是道的組成。「三」是夷,希,微。
  • 操縱陰陽?或者肌體強健萬夫難擋?
    歐永浩將「水雲明木刀」橫在胸前,微笑道。趙陽眼光好似穿透了城門,看到城門後那些一身惡臭的殭屍,他驀然揮出一掌,這一掌是趙陽的巔峰實力,只不過裡面沒有蘊含火焰真氣,饒是如此,這一掌也可以媲美化形境的實力。第二本《方士天書》作者:無酒劉伶文案:世間威力最大的本領是什麼? 感應天地?操縱陰陽?明辨未來?或者肌體強健萬夫難擋? 都是外法。 真正威力最大的,是玩弄人心。
  • 道德經:夫妻之道,就是陰陽之道,各行其道,就是順天之道
    夫妻相處之道《孔子家語》——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夫妻相處之道,沒有不敬妻子的,沒有不愛護兒女的,更沒有歧視婦女的,不是一方壓制另一方,更不是倚強凌弱。《易經》中講的陰陽調和,剛柔並濟,也是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
  • 卷之五 治痼冷
    [卷之五\治痼冷] 金液丹  固真氣,暖丹田,堅筋骨,壯陽道,除久寒痼冷,補勞傷虛損。治男子腰腎久積聚,脅下冷癖,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痺,上氣衄寒熱,霍亂轉筋,虛滑不利。又治痔溼生瘡,下血不止。
  • 講陰陽平衡之理
    .風水的基理也是這樣,陰陽不交合,也不能產生風水效應.這叫做地傑人靈之反映.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因為砂水違反了陰陽平衡的原則.楊公說,陽從左邊團團轉,陰從右路喜相逢,誰人識得陰陽理,何愁大地不相逢.這也說明了風水中陰陽交媾的原理.風水中的夫婦就是砂水,是體現實際的陰陽,也是風水中有形證無形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