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世界讀書日已經過去了。
世界讀書日終於過去了。
在剛剛過去的幾天裡,你應該已經看到了足夠多的關於「讀書」的內容:
曾經,423這一天被用來提醒我們讀書,後來,讀書日變成沒讀書懺悔日,變成買書日,變成立完不成的讀書計劃日,變成文化行業狂歡日,變成普通人的「我真的看不進去書」自我放棄日……
的確,日常讀書的人不缺這一天,而這一天過去,讀不進去書的人依然讀不進去書。我們總是帶著太過蓬勃的激情去買書、列書單,卻至今沒有解決半途而廢的問題。
所以,在今年423之前的一周,我們選擇開啟了一個有實驗性質的項目:
徵集50位有讀書的想法,卻因為沒決心、沒時間、沒機會等原因擱置了的朋友,由看理想寄送給每人一本書,在線監督他們在4.15-4.21這一周的時間裡每天看書,並提交讀書筆記。每天的讀書筆記會被我們整理成推文,在看理想公眾號和微博上發布。
徵集報名表裡,我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上一次看完一本書是在什麼時候?
在整理報名表的時候,出現最多的回答是:大學畢業以後就沒認真看過書了 / 枕邊的這本看了一年了還沒看完 / 看著看著書就去玩手機了 / 已經忘記看過的上一本書叫什麼名字了……
最終從4000位報名者裡入選的,也是有著各種代表性問題的普通人:
他們是每天督促學生看書、自己卻也讀書困難的中學老師;是等孩子睡了之後才有自己時間的新手家長;是下班回家之後累到只想躺下的醫務工作者;
是經歷裁員後待在家裡找不到方向的待業人士;是每天看完看文獻就再也不想看到字的研究生;是畢業後再也沒拿起過書的中年人……
是你是我,是這個注意力渙散的時代裡,太多人的縮影。
而說是在線監督,其實並沒有多少強制力:只是建了個群讓大家相互交流,沒有學生時代天天來催的班主任,讀書筆記寫多寫少看心情,不交讀書筆記沒有懲罰措施,想要半途跑路也隨意。
所以活動能成功嗎?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樣?其實我們心裡也沒有底。畢竟用七天改變之前經年的習慣實在是太難太難,成敗全看大家,我們能做的,只是如實記錄而已。
��點擊查看過往讀書筆記
4.15 「寫讀書筆記,難如借錢給別人」
4.16 「生活不是一地雞毛,是奇妙的大雜燴」
4.17 「對長跑選手來說,最棒的讚美是「強」」
4.18 「還是要期待,人生有奇遇」
4.19 「沒想到周末的時間都交了枕頭」
4.20 「每一個夜晚都是溫柔的」
4.21 「書已經看完,生活還在繼續」
從4.15-4.21,活動在各位的見證下結束。
有筆記全部收齊的頭幾天,也有筆記交得稀稀拉拉的日子;有用手抄報記完全程的小學生,也有總是長篇大論的歷史系畢業生;有「今天看完沒什麼感想」,也有「今天欠的內容明天再補」。
有人看完《強風吹拂》之後重拾了自己的跑步愛好,有人看完《單身女性的時代》之後為後面的人生找到了一點參考。
所以,讀完一本書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接下來的推文可能會很長,因為這裡包含了50個重歸書本的人的答案。
No. 1
《單身女性的時代》
單身女性正在這個本不是為她們設計的世界裡,逐漸佔據一席之地,是時候開啟一個「單身時代」了。
@middlesong
選擇《單身女性的時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目前已經到了被催婚的年紀,幾乎被貼上了剩女的標籤。但母胎單身至今,曾經心動的男孩子也已經有了女朋友,於是許多年來一直心如死水,加上原生家庭的婚姻坎坷,更加使我對戀愛婚姻沒有多大期待。
這一兩年,獨身主義的念頭越發衝動,自從我學習了女性主義,越發覺得有必要為自己而活。看這本書也是給自己注入信心,增加底氣。
雖然書中的背景是美國,然而放在中國社會也同樣適用,比如婚姻是有好有壞的,而社會預期卻往往認為婚姻是幸福美滿的,比如婚姻絕對不是人生的必然,它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的生活方式不該被狹隘化,我們要有多種選擇。
我最大的收穫在於確立了一個認識――女性的單身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而絕對不是引起社會混亂的原因。
書中闡述的許多數據和史實幫助我在以後和別人辯論這個話題時,可以理直氣壯。我也喜歡在觀看別人的讀書筆記時,收穫到的故事和心得,看到那些或者未婚或者已婚的女性對單身的思考和推崇,我對社會上的包容又多了幾分信心。
讀書周落下帷幕,一周時間看完一本書,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渡河
活動就這樣到了尾聲,重新好好讀書也已經有7天了。在不知不覺之間,在閱讀之外的時間裡,好像整個人越來越靜了。是那種,一點點踏入心靈湖泊,一腳一腳走向湖心島去時的沉靜。
我也重新感受到了閱讀對個體生命的巨大意義。不僅是簡單地拓寬視野、觸發思考,它更是行路途中時時召返我與內心對談的燈。在人世間走著,閱讀長伴,想必沒那麼容易迷失在浮世安逸泥沼吐出的繁華泡泡中了吧。
但往湖心島走去的過程中其實波濤洶湧,讀這本《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在反覆思考婚姻和獨身的各方面同時,我也在問自己:我所疑慮的,是否僅僅只是因為自己從未踏入生活之中?即便從理性層面如何分析靠近,我還是無法理解那些人們的想法,好像自己就是突兀的異鄉人。在藉由書與自己交流的時間裡,我更深地產生了對自己的質疑和困惑..
即便如此,閱讀也還是好的。引發思考就很好,不落入表層世界喧囂華美牢籠、被生活一地雞毛填滿,就很好。倘若不談那些時常讓人感到很重的哲思,僅以閱讀當消遣,那麼,最淺最感官地講,讀書也是很舒服的體驗。
相當幸運能與書友們有這一場為期一周的閱讀之旅(當然同時也是心靈之旅),好感謝這些天一起好好看書寫書評的大家。
身體內隱隱感到想要看書的癮在搖晃。這一次「讀不進書」綜合症治療所,自己可以出院啦。
@浮呆C
女兒、妻子、母親,這三個女性在傳統觀念中被綁定的三個角色,我還只體驗到第一個而已。當我選擇並翻開這本書時,我擔心是否我不能與書中所記錄人物共情,但我發現這是多慮了。那些故事和心理,我想任何一個沉下心來的人都能有所收穫。
群裡共讀此書的小夥伴,有母親、妻子、女兒……每當我想到,有女性正在跟我一起閱讀這本書,一起落淚一起可惜一起贊同一起懷念一起憧憬,我就更加認真地去讀去寫去思考去感慨。
大概,這就是閱讀此書的意義所在,也真心希望每個姑娘都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
@Gloria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單身女性歷史和現在的書,但同時也是一本任何一位正在被與性別有關的現實問題所困擾著的人可以嘗試去翻開的書。
我應該結婚生孩子嗎?我應該找一個怎樣的工作?為什麼在社會上我有時會覺得有些難受,但又說不清楚為何?我認可女權主義的一些思想,但又不認可一些被稱為「田園女權」的過激言論,我究竟應該如何構建起自己的女權主義思維體系?
這種種問題,不敢說在本書能找到答案,但至少本書會帶給讀者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無論怎麼說,至少可以破除一些由於認為「身邊即世界」,而從來未曾懷疑過的成見。
@capella_ovo
世界讀書日來了,我們在讀書日前一天完成了書籍打卡計劃。能夠和大家閱讀同一本書,真的有很棒的意義。讀完這本書之後,再去認真看大家的所感所想,用不一樣的思維去考慮問題,我之前的很多想法都被推翻,心底裡從內而外的會改變。
這本書很值得去仔細考慮推敲。我有很認真的看大家的感想,有姐姐分享了和女兒一起讀書後畫的畫、有姐姐分享了自己的親身故事、分享了今天的所見所聞,當大家敞開心扉認真討論時,其實比讀書更有意義。
書裡的內容是上個世紀美國發生的事,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推薦看大家《82年生的金智英》,分享閱讀帶來的樂趣,真的很開心能和大家一起共讀。學到了很多東西,希望大家在以後的生活裡也能勤勤懇懇每天讀書,一起進步!
這本書雖然自己讀的不精,但學到了很多東西,看過的內容會一遍又一遍的在腦子裡回放,這就是紀實文學的魅力。《單身女性的時代》裡,教我們要獨立自主,要自由,擺脫社會男性思維的壓榨,敢於拒絕社會中的任何妥協並掌握經濟大權,有自我探索的勇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依靠自己,做一個真正的酷女孩兒。
最後引用《82年生的金智英》當中的一句話:「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阿兔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選擇」,能夠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論路途艱辛與否,才不枉走這麼一遭。
這個選擇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婚姻是當代中國大多數家庭難以迴避的問題,然而選擇就婚姻而言,就是可以從自身需求和喜惡去選擇早婚、晚婚或不婚。換言之,選擇就是衝破傳統桎梏、封建藩籬,去堅定信念做想做的事。
我們現處於社會氛圍中,客觀的種種因素會去阻攔我們追求獨立自主的腳步,但首先是女性自己從內心開始減少對男性的依賴。涉及經濟依賴和情感依賴。須認清婚姻和家庭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些只是一部分。建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擁有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工作,並不一定非得是事業,幾個交心的朋友。這是獨立的基礎,也是呼籲平等的資本。
前幾日火爆全網的女童性侵案,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姐姐來了」這一口號,讓無數女性攜手去替受害人發聲。所以當我們在擁有獨立的基礎之後,也應當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當在社會上獲得公信力、公權力、話語權,才能更好的為更多的女性謀取福祉,尤其是幫助處於弱勢的女性。
你聽,平權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EvaWong
在微博上一種很常見的聲音是「你們還要什麼?」,很多女性迷糊了,心想好像現在的社會對我們已經足夠寬容友好了,仿佛只要努力工作,都能過上優渥等生活。而其實這完全一種錯覺,擁有經濟權力的女性只是龐大複雜的女性群體中的冰山一角。
在2012年,美國的保守派依然對單身女性在事業生活上取得成功感到恐懼,認為不結婚的女性是嫁給了「山姆大叔」,是政府福利政策使女性讓女性有靠山。單身女性確實希望政府通過更好的福利政策來支持她們的理想和選擇,但不是為了爭取特權,而是在爭取和美國歷代男性一樣的權利——做一個真正的公民。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建構的,不僅僅是我們對個人自由和人生道理的固有假設,更是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
最近輿論女權和反「女拳」的聲音越發對立起來,而這些反對女權的男性中,大部分並不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平權並不是要拿走他們的「性別紅利」,恰恰相反,在父權社會,大多數底層男性和女性一樣,都是被剝削的一部分,物化女性最終剝奪的是他們的擇偶權。
那些一直享受著紅利的,只有頂層的階級,有人會說,我不是底層,我是中產啊。但經歷過這次疫情,稍微有點思考的人都會明白我們的社會並不存在中間階級。反對父權制,一直都應該是女性和大部分男性團結起來一起做的事。
@雲妮
《單身女性的時代》,是美國女性追求自身獨立、平等地位的近現代史。藉由大量實例和論證,釐清女權運動的對象應是這個為男性設計的世界,而非簡單地「向男人宣戰」。鼓勵和幫助全體女性自由地過上充實自主的生活,無論單身或已婚、男性或女性都有責任,絕對勝過將自己委身於鄙視鏈的一環,全世界適用。
這次的讀書計劃,「強迫」我這個從來只讀小說的懶人走出了「舒適圈」。每天寫感想交作業,完整讀一本紀實文學,學習自己欠缺的常識,試著跟這個世界的成見講道理。7天,16頁筆記,第一次把「紀實思維」裝入腦內,我將心滿意足地走向下一本書。
@茯西
在西蒙娜·波伏娃生活的那個時代,社會中的女性狀態被她總結為四個類型:「結了婚的,結過婚的,打算結婚的,因結不了婚而痛苦的。」
到了21世紀的今天,每當人們提到一位成年女性,依然會慣性地問一句:「結婚了嗎?」好在與波伏娃那時相比,還是有充滿期待的事情在慢慢發生。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思考傳統社會中所謂的婚姻標準。單身女性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自身的局限,努力地生活。她們堅持單身,不是因為拒絕愛,而是拒絕被捆綁的人生。
如同本書作者說的那樣,沒有一種人生狀態是固定不變的。每一個單身者都有結婚的可能性,而每一個已婚者也都經歷過單身,並且可能未來也會面對單身的狀況。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轉變或許會令人張皇失措,但一切選擇都該是發自內心。
無論單身、結婚還是同居,沒有哪種生活方式會絕對完美,女性不需要完美的人生規劃,而是要更多自由的選擇。
@意見多多小姐
這樣的組合大家一定不陌生:
年齡:50+,性別:女,收入:與配偶持平。一位這樣的女性,除了自己本職工作之外,還要每天負責一家的一日三餐,清洗衛生,甚至還需要幫孩子帶寶寶。
年齡:50+,性別:男,收入:與配偶持平。一位這樣的男性,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不需要參與任何的家務事,擁有指責家居環境不整潔、飯菜不夠稱心的權利。
這是個別家庭的現象嗎?這是大部分家庭的現狀。我問過這位女性,為什麼你認為你需要做這麼多?她回復我:因為男人是天啊!女性地位看起來被捧得很高,而實際卻還有太多的不平等存在。
本書作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單身女性社會生活的狀態,在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女性之所以能被關注,女性發聲之所以能被看到,主要還是女性逐漸擁有力量。
在美國內戰期間,女性加入軍隊充當戰地護士,1865年,社會開始對女性勞動力產生依賴,戰後不久,中產階級改革家圈子裡出現「女性不應依靠男人」的新觀念。隨後,不少女性為了搶佔更多土地只身前往西部,這關係到了政治選舉權。1869年,蘇格蘭擁有地產的未婚女性得到了參與地方選舉投票的權利。在美國,最初爭取投票權的也是購置了地產的女性。此後,女性改變了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打開了爭取權益的大門。
從這些歷史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經濟和物質是女性解放的基礎 。希望平權的那一天早點到來,不管是已婚未婚女性,都可以自由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上。
No. 2
《強風吹拂》
跑步不是為了更快,而是為了更強。
@蘇也
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體會到肌肉拉傷時候的酸痛感,當我看到他們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我是個極度討厭跑步的人,和書中的王子差不多。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興奮的圍著出租房附近跑了一圈,雖然是三分鐘的熱度,但是真的很開心。風從臉頰吹拂的聲音,汗水流過額頭眯到眼睛裡的時候。好久沒有體會到。確實的感受到自己還活著,而不是在辦公室萎縮的機器人。
清瀨一開始問阿走,你喜歡跑步嗎?阿走用他的眼神回答,當然。阿走之前一直疑惑自己為什麼而跑,什麼叫做強。直到看到強者藤岡,作為我全書中最喜歡的角色。他就像個苦行僧一樣,他的強大不止身體上,更重要的是意志。他一刻都沒有動搖自己去跑步的理解。甚至他在欣慰阿走超越了他。
跑步會孤獨嗎?不會,因為前方還有數不盡的強者,背後還有數不盡要超越自己的人。只有一直的跑才會有一切的可能。
@騾騾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所謂「變強」究竟是什麼呢?明明這麼痛苦,這麼難過,為什麼就是不能放棄跑步?隨著劇情推進,這個靈魂之問的答案也不斷被修改著。
最後仿佛魂穿了阿走的我,試著寫下這個答案:長久以來我都處於某種分裂狀態,過著自己並不喜歡的生活。可是我聽得見那個聲音,它始終我的靈魂裡演奏著,只要我活著一日,便無法不去聽見它。
我從來不害怕跟不上世界的行軍隊,我只害怕遺漏了自己內心的節拍。所以我跑著,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用我的身體跟上靈魂裡的那個節拍。我跑著,因缺氧而拼命呼吸,吸氣時將靈魂被分散在世界角落的碎片吸回自己的身體,呼氣時將自己身體裡冗餘的世界的碎片還給世界。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追逐,還是被追逐。
總之,在人生這場自我追逐的遊戲中,在某一個瞬間,我的靈魂追上我的身體,又或者我的身體追上我的靈魂,我又再次地合二為一,重新地變得完整了。
我所能做的一切便是這個,讓我去感受這個此刻,這個世界,這個我。讓強風吹拂,帶著空氣穿過我的肺部,帶著風景穿過我的眼睛,帶著聲音穿過我的耳朵。我什麼都留不住,世界也留不住我。我只是讓世界穿過我,也讓我穿過世界。
「因為全身的細胞都在蠢蠢欲動,想要感受強風迎面吹拂的滋味。」這個強風吹拂的感覺叫做活著。
@多財多易_埃爾瓦
以純粹之名,全力奔跑大多數人們很難純粹的,不帶功利性的做一件事。
比如跑步為了收穫強健的身體;閱讀為了儲備知識,拓寬眼界;就連拜佛這個看似跟功利最不搭邊的行為,其本質也像一場與佛祖的交易,等我升官,發財,姻緣美滿,定會回來還願。
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做交易,而你與這件事情本質的連接往往不值一提,甚至被刻意忽略。好像若沒有一個好的結果,過程中所有的一切便只是徒勞。
但我看到的阿走是不一樣的,他在跑步上不是為了一個比賽,一個終點線奔跑,最後在箱根驛傳上進入了「ZONE」的狀態應該就是對純粹最好的詮釋。最後,希望能汲取阿走的力量,回歸純粹。
@火車炮拉
膝傷休跑很久,看之前我以為會找到負傷跑步的理由,和灰二一起跑完後,明白對我來說生命和熱愛不在於此。
我很佩服有決心和珍視之物的竹青莊的每一個人,也為夥伴和競技精神感動。但我想,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我自己的跑道,不需要和任何人相同的那一條。
風不是只有跑步時吹來,但願我也可以下陣風中加速。回見。
@Yummy
讀書一周以來我都只是隨性地寫下一些感想,在活動的尾聲,我決定好好地評價這本書。先說結論:這本書是a good read,但不是一本足夠好的書。
語言上,有些句子讓我覺得有點尷尬,比如「兩個對跑步懷抱無比熱情的人,一定能影響彼此,抵達難以窺見的至高境界」這種句子我看漫畫的話,會覺得挺自然的,但如果費眼神看進每個字的話,我期待更深刻的敘述,這種語言還是有點浮於表面了。
以上是我覺得這本書沒有足夠好的原因。但我也要強調,這本書是a good read,我看的過程很開心、很放鬆,雖然偶有隨故事難過,但是閱讀本身是愉悅的。
我相信作者確實做了很多調查,對跑步狀態的描述,我作為一個喜歡跑步的人,感覺描述得很真實、貼切。Another plus是,小小地涉及戀愛話題,但不花過多筆墨在這上面,讓整本書還是圍繞箱根驛傳,圍繞友情、夥伴、夢想。
最後,當然,我是按我的標準來評價,誰又規定一本書必須很深刻、寫作手法前所未有呢?如果看得很開心,或者看完想試試17分鐘內跑完5000米,這不是也挺好的嗎~
@小芽
自我與身體的連接,不斷向前的踏實感和向內反思相結合,個人的專注精進和與同伴一起的力量加成,大概是這些,不管是跑步還是別的,都給自己很多力量,勇氣和思考。
感謝這次活動讓自己有這樣一個不抱功利心去讀書的過程,就去享受內容本身,沒有任務驅動,最後讀完一本書的那種幸福感也是很滿足。希望藉此繼續保持,能夠自然地翻開書頁滑進去。
@十五
跑步是一個人的運動嗎?對於阿走來說,曾經是,未來也是。但此「一個人」非彼「一個人」。一年竹青莊,阿走的跑步之路還是一個人,但他知道,只要他起跑,背後一定有人在為他加油為他喝彩。
讀完《強風吹拂》兩天了,當初看完動畫的感動也依然在看完書後存在著。不過怎麼說呢,原著更注重主角個人從「漠然局外」到「開始走心」的情感成長以及對「跑步」這件事的認知成長,心理描寫果然還是文字更上手;動畫的話編劇在細節上改得更好,比如戀愛這條線就比原著自然,其他角色立體度更高,團隊的刻畫也豐滿。
其實本不是「讀不進去書」的重症患者,只是因為待業導致前幾天有點頹靡。不過讀完《強風吹拂》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面試邀請,大概是冥冥之中喊我加油向前跑吧。
@今天人渣滅絕了嗎
作為最後的讀書總結,我想聊聊「慢與停駐」的意義。
阿走是個能跑決不走的狠人,但他在送葉菜妹妹回家時走了起來,收穫了他曾因為跑速太快而忽略掉了的沿途的風景,以及因為這樣的風景而引起的異樣的內心。阿雪在跑步時這樣形容阿走,如果阿走能被某件事物牽絆住就好了,如果阿走能在別人的喜悅與悲苦中駐足就好了,這樣阿走一定會變得更強。三浦老師沒有對此過多著墨,但仍給我以深思。
阿走將窮極一生求索奔跑的意義,我卻覺得「慢與停駐」不妨可以成為阿走新的思想課題。「慢與停駐」作為快速奔跑的對立面,也許可以更好地幫助阿走理解奔跑的意義。
因為即使阿走想要永遠奔跑,未來仍是不可預測的,也許也許,阿走會有速度變慢的那天,也許也許,阿走也終將有不能再奔跑的那天,也許是傷病,也許是年老,也許是死亡。但阿走能在慢與停下來之前就已經與「慢與停駐」握手言和的話,他的奔跑以及他本人,將會更加強大。
@福滿多
Final chapter「看見另一種可能」
發現這個活動是因為買書成癮,看書費勁,一看到有靠譜的綜合症治療所,第一時間就申請了療愈。申請這本書是源於一下被書名和主題戳中:強風吹拂!疼痛無可避免,苦痛卻可以自己選擇。
因為長期不愛運動,健身卡形同虛設,每次被逼著去鍛鍊也僅僅止步於做做熱身運動,久而久之疏於活動,平時跑幾步就會心慌氣短氣喘籲籲。當時想擁有這本書的衝動無比強烈,那種再怎麼痛苦也要前進的力量讓我熱血沸騰更無比羨慕。
所以,哪怕身體不能接受長跑,也希望自己的精神狀態飽滿又自由,可以神採奕奕的跟隨他們一起強風吹拂。人的一生,總得有一次不計較結果的選擇。我也該活動活動,讓自己不再做一個疲軟的葛優癱。
感謝看理想,4.13-4.21,我成功的痊癒。告別最終章,迎來新開始。最後以我很喜歡的,偶然的機會拍到的天空許一個美好的願,風可以改變雲的形狀,身心愉悅的去努力吧,就像看理想所說你會「看見另一種可能」。
No. 3
《冬泳》
北方極寒,在他們體內卻隱蘊有光熱。
@三木杉杉
七則北方故事,都是我從未觸碰過的人生。他們的一生,日復一日在窘迫中掙脫。即使在黑暗的冰面以下,仍倔強的用自己的微弱光熱企圖劃破冰凍。
我也是北方人,但從沒去過東北。在此之前,我知道東北人的口音很有趣,東北的二人轉,東北的豪爽、剽悍……第一次,我看到了那些五大三粗的漢子背後的柔情。
他們有的被老婆背叛了,卻拼盡一切去保護孩子;有的身上紋著豹子老虎,卻不忍心為了錢和老街坊鬧事……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像冬泳一樣,「從水中仰起面龐,承接命運的無聲飄落」。
在填寫活動報名表時,我就寫道,我想要去觸碰更多的人和事,蹦出自己的圈子,沉下身來去看看別人的生活。我將去的遠方,可能很好,也可能很糟糕。可是不論走到哪裡,你總能看到人們的笑臉和喧囂,看到早餐店門前氤氳升騰的熱氣……
那些好的壞的,都是人間滋味。可能在衝破黑暗之前,你需要孤獨行一程,可那又怎樣呢?只要在岸上,我們終會相遇。
@Ocean
2011年,一部經典的鐵區風情超現實主義風格電影騰空出世,讓人對山海關另一側的鐵區再次刮目相看,那就是張猛導演作品《鋼的琴》。
在它的豆瓣專區中有這麼一段影評令人印象極為深刻:作為東北工業區長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員,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流淚。磚牆、煙囪、下崗、廠房、硬碰硬、俄羅斯老歌、生鏽的車間、失落的包工頭、不卑不亢的父親、埋在工具機裡的文藝夢,滿含情懷,以及底層的、窮途末路似的智慧。一個階級的倒掉,工廠之子的輓歌。比想像更荒誕的,是他們那個卑微的夢。
後來得知其作者即是《冬泳》作者班宇,這次用他的這段獨白作為本部《冬泳》之結束語感覺頗為合適。
在笑貧不笑娼的時代背景下愈發膨脹的急功近利心態導致被遊戲、流媒體奴役的人們時常會討論讀書的意義?我也有說服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培根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與智者交談;在生活的事務中,我們通常都是與愚人交談。與智者的交談就是增長優質的人生閱歷,閱讀亦是如此。
感謝看理想提供歷時7天的治癒期,讓我又重拾了讀書的快樂及生活的意義。身體和靈魂須有一個在路上,疫情期間身體不得輕舉妄動,那就請通過閱讀來充實魂靈吧!
@帶走我的眼睛
一周就這麼過去了,那天在微博無意間看到這個項目,點開來看,覺得非常有意義,就報名參加了。
那幾天寫了很多東西,最想寫的是小說,也確實寫了。但總覺得不滿意,很焦慮。所以選擇《冬泳》,也想著觸類旁通,更多是學習觀摩。
當然,班宇非常棒。前不久才看了他另一個短篇《逍遙遊》,是真敬服,新高度。然後再看一遍《冬泳》,能看到班宇在文字中走過的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似有所悟,又好像一無所得。
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強學不來。我只是深感自己的貧乏。但好像也只能繼續努力,龜爬也是前進。之前已經說過讀後感了,所以不再評析作品,只說幾句最後的閒話。
這一周是我很棒的一段經歷,也會成為我很棒的回憶,感謝看理想。後會有期,謝謝。
@lureen
起初冬泳不是我的首選,因為我知道東北現實的蒼涼。和預期一樣,那些血淋淋的故事,被挑破在眼前,然而我卻十分感謝,有人替那個時代發聲,班宇把那代人的掙扎和希望用很好的文字寫了出來。這是一份禮物——為那一個時代當中的人們。
最喜歡的兩篇是《冬泳》和《槍墓》。他慣用電影式的表達,文藝腔十足的文字,荒誕的意識流,蒙太奇的剪切。雖然有時顯得過於囉嗦和不自然。然而那些看起來超現實的故事,恰恰就是東北那一代人最真實的經歷,在那裡,就算不是親身經歷,你也總會聽過一些這樣那樣的故事。但他們有著自己的頑強。
就像現在,疫情像一陣強風吹來,想要把一切吹倒,你不知道風何時會停,也不知道風將會帶我們去到哪裡。唯有低頭迎著,使勁地伸出根系,緊緊地扒住地面。
@zerolinea
《冬泳》作者聚焦「下崗浪潮」中一個又一個小人物,用冷峻的冬日寒景、黑色幽默的簡單句、炙熱的情感傳遞,拼接成一條夕陽末日之路。
書中的小人物是話語權之外的邊緣人,卻是實際生活中的大多數。「下崗潮」已成為歷史,但書中倍受困擾的失業、失婚等生活窘境,在今時今日,已成為每個當代人面對的常態生存環境。
書中各類人物,男人、女人、孩子,都難以建立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尤其是頻繁出現的離異女性、異鄉人繼母角色,讓每一段感情都像是短暫的抱團取暖,但都知道沒人願意凍死在外,我們終將分分離,獨自前行。 但書中仍有火苗,如《肅殺》。
糟糕盡頭的糟糕,仍有熱愛不忍離去。「願明亮而年輕的精魂駐守其後。」
@以為那時
這是一本關於下崗、離散、欺騙、犯罪的書籍,也是一本飽含覺醒、抗爭、熱愛、浪漫的書籍。小說的語言是冷靜克制,絕望悲涼的,但我依舊能從字裡行間窺見主人公所竭力保持的生而為人的尊嚴,更讓我認識到,人,並不是簡單的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的呆板組合。
下崗浪潮下,命運浮沉中工人們千姿百態的生活方式使得那個時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令人嘆息,但讀完《冬泳》,我依舊願意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只不過這個冬天有點漫長而已。
讀書過程中總想著一句話,「你隨手翻翻的一頁,用筆划過的內容,可能就是他們所經歷的一生」,因而對於書籍我始終懷有一種敬意。
感謝看理想組織的這個活動,讓我度過了無比充實的一周。讀書填補了我工作間隙,而寫筆記更是幫助我將自己的思考沉澱下來,現於紙上。
讀書讀的是什麼,是經歷,是體驗,是讓平庸的生活多一些溫暖從容,熱情澎湃!
@阿苡
《冬泳》是在漫長荒蕪的寒冬裡,北方大地上響起的生命讚歌,蒼涼又悲壯。
班宇,為過去、現在和將來書寫,為那個異化的時代下精神受創的一代人發聲。班宇的文字,凌厲而冷靜,書裡的譏諷也好、痛惡也罷,似是個冷眼旁觀的陌生人。但是,每一個故事,又飽含心血,恨的咬牙切齒,也卑微到地底。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被時代注入了統一的背景色,無聲無息的承接著命運之輪的安排,飄落的命運,想要泛起一朵浪花,下一秒就被時代的洪流卷向更深的暗流。
一如封面上的那句話「人們從水中仰起面孔,承接命運的無聲飄落。」冰冷而無力,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各有各的命運,是被生活圍困還是奮力掙扎?是在現實裡迷失,還是向著遠方前進?是躲不開的選擇。
想起當初選擇《冬泳》時,說想感受人物群像帶來的時代感,《冬泳》的群像,看上去有些單調,壓抑。各色的苦痛、無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在春天來臨以前,冬天顯得格外的漫長,就像讀《工人村》時,大量的人物鋪面而來,他們的命運片段壓的我喘不過氣來,多少會有些厭煩的。後來的《槍墓》才想明白,班宇藉由這破碎的敘事,將生活撕開,把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你眼前。有著冰冷而殘酷的方式,來展現生活本身,展現命運的洪流中,那混亂、荒唐、空虛、無奈的生活本色。
活著「會有艱苦,但也有希冀與喜悅,雖有黑暗仍像早晨」。命運的帷幕悄然拉開,無盡黑暗中的那道白光,「他必須要走進去,才能看見光裡有什麼。」
直面當下的勇氣,總是在苦痛中汲取養分,前路艱苦,但總會有希冀和喜悅相伴的呀~至此,拜上。
@chloe
《冬泳》是班宇老師的第一本書,寫這本書的時候他30歲,一個很神奇的年紀,我覺得對作家來說還挺年輕的,這或許也導致了《冬泳》這本書裡我不喜歡的某些方面,例如人物的說話方式,一句接一句,直白,利落,幾乎不用引號;這種對話中無意義的幽默太多,背離了主題,弄得輕佻,把小說寫成了小品。
但總的來說,這是一段很快樂的閱讀體驗,就像班老師所說的,他把《冬泳》設計成了一本唱片。七篇文章像七首單曲……「我也的確能體會到他小說裡那種無以言表的流淌的音樂感,搖滾樂。他的書寫裡那些故鄉東北那些廉價的生活。人們嘗試著突破桎梏」。
我想我需要很久才能忘記這種浪漫與肅殺並存的感覺。謝謝看理想,謝謝班宇。
No. 4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
懷疑與批判的美德有助於我們在那些暫時難以撼動的新老神話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離。
@一三三三
起初報名活動的時候,在關於填寫理由的那欄裡,寫下自己有感於羅老師的那條微博——」天亮之前會更冷更黑,幸運的是知道不只有自己在期盼天明,知道不僅自己能感受到寒冷與黑暗。一生所學,只為此刻。」
經歷了這幾個月的跌宕起伏。從最初每天為國內的疫情蔓延擔憂不已,而今戰火連綿,自己亦身陷「封鎖」的「囹圄」。春天來了,卻只能作為窗框裡的畫景。公共場所到處貼著呼籲,要大家抵制住好天氣的誘惑,堅持打完這場戰鬥。
今日網課的開頭,正是一份調查問卷,「此時此刻的你是否能看見藍天?」,「今天的你是否與人有面對面的交流和接觸?」。這些閉門不出的日子裡,從每天被社交媒體、新聞的轟炸,再到疲憊逃避,卻又不忍麻木,想想,還有讀書,想想,我們應當讀書。
感謝小編贈與的這次機會,有幸能夠拜讀羅老師這本歷史學的選文集,有娓娓道來的追溯,亦有學術濃厚的論理,在這段不斷向內探索答案的期間,這樣的閱讀體驗我是充滿感激的。
也感謝一起分享讀書體驗的讀書群裡的小夥伴們,用各自的方式分享著自己讀書、和讀書之外的體驗。假裝讀書拖延症已經治好大半,暢快地打開下本書繼續下一段旅程。
@大香乾
最終總結只坦承一下七天變化中一個小方面。
填報名表問到筆記時,我說自己也許沒東西寫就不寫的,活動開始我卻改了主意。既然要公之於眾還要投票,不如就認認真真寫一回。於是每天都很嚴肅地梳理文章的論點,加上這本書信息量本就比較大,筆記字數便天天上千,結果頭四天都不得不被刪減,我開始還遺憾自己花了兩個小時總結的成果沒法完整展示出來(現在想來真的辛苦小編了,給我的裹腳布重新排版應該很累)。
後來我放下了。功利心越來越重,本來報名就只是想挑戰自己按時讀完感興趣的一本書而已。讀書是我的愛好而不是勞役,愛好最緊要是開心呀。(於是每天的筆記越寫越隨意(笑),但是我越讀越輕鬆了噢~)
今天的全書總結(如圖)自然還是認真做了的,只不過單純是對自己負責,為自己第一次參加的讀書周活動畫一個完滿的句號~
@你是誰
我一直是個執拗於過去的人,儘管百分百確定過去無法重來和改變。但現實過的一塌糊塗的時候總也忍不住的去想「如果能重來」,導致我對現下的生活缺乏足夠的自信,我很喜歡《有所不為的反叛者》裡對歷史的態度,「批判、懷疑和想像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那個囿於過去的我有豁然開朗,記憶可以被我們遺忘,但發生的歷史實實在在的存在了,不要被已經發生的所影響,著眼當下。
最近新聽到一個詞叫做,「預測後見之明」,就別想過去了,多帶入到未來去想吧。
@菠蘿一口吃不完
當時參加活動選擇這本書,就是因為《剩餘價值》那期著名的播客節目。拿到書之前,就好奇:以歷史學家的視角看當下,會有哪些想法?看完之後,發現和自己的想像並不一樣。
整本書前半部分相對激烈,後半部分沉穩敦實。這是本專業的隨筆集,而不是韓寒式的社論。但是大家依然能看到羅老師對當下社會和時代的思考,每天的讀書筆記小結,我會把最後一部分反覆讀好幾遍,發現選擇這本書的人,都具有某種共通的特質,我在他們的感悟中,能找到共鳴,也能發現我之前未曾發現的驚喜。寫了小一周的讀書筆記,內容部分的感觸就不再贅述。
看完關上書頁,頓覺這個標題大氣精妙,把羅老師的歸納的歷史學家使命和願景都給提煉了出來。我能想像到很多初入歷史學的小朋友,可以會把「有所不為的反叛者」這八個字寫在書本上,記在心裡。
整本書中最喜歡的一句:歷史越是單一、純粹、清晰,越是危險,被隱藏、被改寫、被遺忘的就越多。這句話句式很簡單,但也回答了我最初的問題。我把它貼在了我的床頭,提醒我要在這個日益單向度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要遺忘。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
@Patty
本來又到了慣常拿起書閱讀的時間,但是今天我想把時間交給回顧和展望。看看七天以來,閱讀到底帶給了我什麼變化。沉澱,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這七天來,我在每天不知頭緒的忙碌中給閱讀開闢出一段不加限制的時間,我認真讀書,認真摘抄,認真思考。但是這段「計劃外」的日程卻給我帶來最多,閱讀時我坐著、站著,勾畫、批註,看到困難處時也常常走神,但我不會因此而焦慮,我只感覺到令人舒坦的自然。
認真寫字時我重拾了一筆一划搭建每一個字的成就感,「慢下來」的摘記方式也給我更多時間去咀嚼每一句話;每天寫作讀後感時,我在反覆思考和表達中實踐著書中提到的「批判、懷疑與想像力」,書中的文字與觀點也變得生動而鮮活。
說來奇怪,抱著克服「讀不進書症」的目標加入,到頭來讀書卻成為這七天內每天我最期待的活動。大概是因為拋開功利目標的純粹閱讀,是我在被種種「必須要做」的事情捆綁的生活裡極少數感到全身心的自由和放鬆的時刻。
每天都有這樣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去讀書、去寫字、去反思、去和作者對話,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是閱讀讓我重新找回自己的主體性,讓我願意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瑣碎,讓我有勇氣對抗快節奏生活下焦慮情緒。
起初我並不抱著「非要學到什麼」的期望去讀,但我試圖尋找閱讀與思考本身帶來的觸動和滿足。現在我終於發現,之前我給自己與讀書之間製造出的壁壘,全然在於我對讀完一本書後可能無所收穫的恐慌。
而事實是,帶著功利的目標讀書反而可能流於囫圇吞棗和被動接受,閱讀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其本身,無所謂結果,也不必擔心遺忘,因為讀過的書都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會繼續閱讀下去,用最純粹的方式。
@Fiona
讀完《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恰逢4.23世界讀書日。
作為一個前文藝青年,熱愛過張愛玲、三毛、王小波、魯迅、廢名…十幾歲時在老家門前的芙蓉樹下讀完《紅與黑》;二讀《紅樓夢》是每天清晨下了夜班卻睡不著覺,蹲在工廠宿舍的頂樓臺階,伴著工廠的機器轟鳴,讀得惆悵又茫茫然。
如今已回不去的故鄉,芙蓉樹早在新農村建設中變成柴火;有次坐大巴途經曾經的工廠,業已倒閉,刷著白色搭配天藍色外牆的幾幢大樓,安靜地矗立在公路一旁,而那些曾經的故事,那些來自五湖四海、被稱作「外來妹」「factory girls」的主人公們,都還好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見證著自己的年代的歷史,到最後,在史冊上留有姓名的,寥寥幾人。之所以我說有所為的反叛者比有所不為更為可貴,不光是記錄歷史的人,也應該是被歷史記錄的人,正是他們的有所為,以及其付出的代價,換來了社會文明的被推動,比如公共汽車上不再必須讓座的黑人,比如女性的生育權,比如曾經的收容制度…
回到《有所不為的反叛者》一書,不管講故事,還是講理論,這本書已經是非常能讓人看得懂、願意往下看下去的了。而封面副標題』』批判、懷疑與想像力』』作為作者羅新老師認定的歷史學家應有的美德,在本書的研究探討中,貫穿始終。以此美德,願你我終能抵達真相彼岸。
@小白白菜
一周讀完一本書對我來說還是困難了些,拖延症晚期,讓人絕望。
這本書一本很通俗易懂的史學入門書。開頭8章主要是作者從自己的史學理論闡述。之後的章節都是具體的歷史研究,可以窺見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徑,很有啟發。最後兩章作者從華夏文明,中華帝國體制的探究,又隱隱回到了它開始想闡述的史學研究原則裡去。
看得太倉促了。其實很多章節都值得細究。比如它最後一章講中華帝國體制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無法統治」,就明顯透露出一個具有浪漫想像力的歷史學家在真實的史料面前不得不丟掉浪漫,關照現實的無奈。
@喵柒
反叛者這本書更多的是以歷史故事來展現作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歷史由誰塑造、遺忘與記憶的養成、血脈與文化之分界等等。
讀這本書也深感自己歷史地理知識匱乏,雖然書中有些道理早先明白,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別有風味,信息、知識、智慧是不同的,智慧的認知大概就是這樣,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說得通,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邏輯,人來創造,很多時候都需要對抗人的自私或者權力的意圖,堅守與對抗不僅僅是有作為,也要有所不為。
@N&N
去年有部網劇熱映——《長安十二時辰》。看劇時有些唏噓,跟先生討論:你說歷史到底有什麼用?非歷史學出身的先生說:「歷史可以為人所用。」一時沉默。
那麼,歷史該怎麼用呢?羅老師這本書裡《歷史學家的美德》這一章的一句話也許已經給出了答案:「既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歷史,對所使用的歷史本身進行考察,確保歷史知識的正確與準確,適當地使用而不是濫用或錯用歷史,就關乎人類的精神健康與心智發育,這正是歷史學家的職責。確保這一職責得以履行的,就是歷史學家的美德。」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不是一個能輕易實現的目標,而我只希望自己,哪怕不能有所取,也要有所守,不負所學,不負師友。
@半五十
「歷史有什麼用呢?」本科就讀於歷史系的我曾無數遍地被人問及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歷史是有趣的,但似乎沒什麼實際用處。可是,為什麼要以「有用」來衡量一切呢?
這次有幸獲選閱讀了《有所不為的反叛者》一書,收錄的文章有關於治史的方法論,也有實打實的個案研究。語言平實,閱讀友好,不少研究讀起來頗得趣味。要達到如此信手拈來的程度,需要耗費無數個日日夜夜在故紙堆裡爬梳史料。
這種漫長的、枯燥的、坐冷板凳的過程,對研究者本人可能是自得其樂,但在外行人看來可能不失為一種折磨。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去研究早已塵封的歷史似乎沒什麼用啊。但是,只有經歷了這種沉澱,才有可能做出一篇不易被更迭的研究。
現在的學術圈——至少是高校吧,瀰漫著一股求新、求快的風氣,當然不是說新興的課題不能研究,只是很多學生的功力還有所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研究,是極易被更迭的,難以為後人提供有價值的線索,有效期短到可怕,可能論文答辯完之後就會被鎖在論文庫裡無人問津了。自然,不能以專業學者的標準去要求所有人。但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沉下心來,少問一點「有什麼用」。
No. 5
《書店日記》
「書店老闆多半缺乏耐心、偏執、厭惡交際。」
「我們有書,你有錢。交換吧。」
@雞湧啊擦浪嘿
由於是上周日看完的所以對全書的感受前幾天已經陸續表達過一些,今天就談談這七日來被療愈的感受吧。
打卡這幾天是我能真正放下手機,暫時逃離現實的一段時間,雖然醒了依然要為生活奔波,但至少在閱讀的那幾個小時裡面,我是明朗而自由的。
暫時忘記明天還有多少數據要登記,還有多少頁面要改,還有多少活動要報,還有多少郵件要回復……尤其是遇到了《書店日記》這樣一部輕鬆又有趣的作品,感覺非常幸運。
同樣感到幸運的是,被看理想君選中,成為五十分之一。每日讀書,每日筆記,一下子回到上學時代。
但不同的是,比起上學時被老師家長逼著學習,現在的我們,在丟失過一些東西之後,更加珍惜每一個能閱讀的夜晚,也更明白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最後,願大家好好生活,相信日日皆好日~
@Nanrochy一定要去南大
以前總是把讀書當作一列展示自己的櫥窗,日常聊天中也不乏闊論高談,甚至——雖然自己也不願承認——會通過別人看的書給他們分類,有時還會生出莫名的優越感。
通過讀的書確實可以窺見一個人的興趣,就像肖恩從二手書的筆記裡猜測他人的廣闊人生一樣,但讀書這件事本身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自滿,抑或羞恥。
想起電影《朗讀者》裡漢娜因為保護自己的「尊嚴」不惜承認莫須有的罪名的情節,這看似自願的選擇,難道不是像擁有我之前那種想法的人逼她們作出的嗎?我想像不到平日瀰漫在我們呼吸中的文字——店名、車站名、商品名稱等對他們意味著什麼,就像我不知道媽媽是怎樣「畫」出她的名字一樣。我不願以「文盲」稱呼他們,反為自己心安理得地輕視已獲得的教育而羞愧,為自己以往時不時對他們生出的惡意、皺起的眉毛而羞愧。
記得道長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讀書不是為了讓我們鄙視那些看生活指南的人,而是—通過讀書,我們變得更加寬容。
在知識泛濫的時代,我們容易自卑,更容易在比較中自滿,只是希望自己記住:今天也要去散步。
@Casse_
和書店的這群傢伙相處了七天,第一個冒出來的詞,必定是——快樂。
能在這裡工作,該多快樂呀!雖然書中說了,這不是一曲田園牧歌;不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不是坐在火爐邊讀《羅馬帝國衰亡史》,便有大把鈔票送上門。但你能伴著鳥鳴起床,工作時賣書,閒來時釣魚,每年參加圖書節,還能遇見迪倫莫蘭。
你的顧客中有蘇格蘭紋身一哥,你叫他「紋身控異教徒」桑迪,他定期用手工木杖來書店換書;歷史書籍愛好者迪肯先生不年輕了,你以為他是不擅電腦才依賴於你買書,直到他說他只是想支持本地書店;你的員工妮基是個每周在超市淘便宜貨的中年女性,熱愛自創書籍條目,以與你作對為樂(你也一樣),她一直很快樂,會給五歲的小男孩便宜價錢賣書;你的伴侶安娜是位美國作家,前NASA員工,她總是往返於各地,《魔法黑森林》是她最愛的書;還有很多人。
日記中不乏無關金錢,有關情懷的段落;更重要的是,肖恩記下了那些有名有姓,活生生的人,記下了這些故事。謝謝他。
融洽的七天短期療程。很慶幸參加了這次活動,每個人都完成得好用心,平日群裡的討論氛圍也超棒。大家都要快樂閱讀,快樂生活呀!
@戴戴
貝姐最後畫了肖恩的書店作為終結,她說將來有一天想去看看。
《書店日記》是一本很適合本次治療活動的書,日記的形式很新穎,每篇日記字數不多,故事獨立,語言風趣幽默。很容易讀下去,還會不知不覺伴著笑聲讀下去。安利給大家。
晚飯後,和小朋友去江邊騎自行車,來回十五公裡,四月的風吹著特別溫柔,我們聊到【讀不進去書】綜合治療所活動結束了,書已讀完,不管是否痊癒,活動畫上句號,卻在小朋友的心中種下了小火苗,在冉冉升起。
相約明天繼續我們的畫畫筆記組合,又是新的開始…
@陳怡兒
最後一天,群裡格外熱鬧,大家各抒己見,希望活動能夠延續下去。確實,「藥物」有效,「病友」有趣,「症候群」有所痊癒,但我們都不想離開「治療所」。
參與治療的這一周,閱讀、思考、記錄,收穫頗豐。得知被選中的狂喜,拿到書籍的興奮,看完書後的滿足,這一切都太難得了。過程中的,細細重讀《書店日記》,比較閱讀幾本書,與書友交流讀後感…..都是珍貴的體驗和記憶。
這七天中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未來的養料,在以後的日子,無論何時何地何境,只要想起,都會被治癒、被滋養。
感謝,感恩!
@木目相杳
我想愛書之人,大概是不討厭這兩類書的:關於書之書,比如巴黎評論系列;還有就是關於書店的書,用來祭奠自己的書店烏託邦夢。可惜我錯了。
七天,用來讀肖恩的《書店日記》剛好夠,每天聽肖恩碎碎念一會兒,既避免因為日記瑣碎讀多了感覺無聊,又不會時間太短讀不完。
但在讀的過程中,肖恩好幾番見解如當頭棒喝——我實非真正的愛書之人:我用Kindle,雖然也擔心電子書對書業的衝擊;我習慣上網買書貨比三家,雖然嘴上嚷嚷著愛書店;我曾三入書店卻不掏錢,轉身就買了杯喜茶……
肖恩其實不是毒舌,只是太多自詡愛書的人做作虛偽。他很真誠。往後的日子,對書、對自己,我能再坦誠些。
「世界完美地閉合,在兩頁封面之間,那裡,我聚攏起所有事物,並將它們愛上兩遍。」(馬林·索雷斯庫《兩遍》)
@醉清風是桃子味兒的
這幾年日記體裁的圖書層出不窮,自傳和日記體裁的書評分都蠻高,比如那不勒斯四部曲和今年特別火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為什麼我們喜歡他人的生活,多過於自己的生活。因為生活在別處。
人生這麼長,沒必要每回都說真話。很多事情在嬉笑怒罵間早就灰飛煙滅了。最安心的莫過於一句「書店依然開著」一個十五載開書店的愛書人,每天期待和不同人相遇的故事。只要我們記得,我們就始終在場。
感謝這一周的相遇,凡所際遇,絕非偶然。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江湖再見~
@藍綠瓜
看完《書店日記》的第一感想與書店無關而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像店主肖恩一般,可以毒舌,可以反駁自己不同意的觀點,卻要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最喜歡的顧客是迪肯先生,想像中的他雖年邁卻風度翩翩;最喜歡的店員是妮基雖然她總是把書放到錯誤的分類裡;最喜歡句子是五月三十日的日記「風平浪靜的一天。大部分時間在讀書。」
連續一周的閱讀,重新找回了從前讀書時候暢快淋漓的感覺,就像是當初參加活動的初衷一般,給自己一個改變的理由。
不管中間遇到了多少困難,肖恩的書店依然開著。而我們依然需要閱讀。
@ìce
七天讀完一本《書店日記》,當初參加活動選取這本書的初衷也是基於書本的可閱讀性而選擇,日記也沒有讓人失望,看完之後反而有一種想真實走進肖恩書店一飽眼福的衝動。
書店日記內容都是記錄書商肖恩的每日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不溫不火的經營流水、遇到的趣事、以及與店員之間的幽默而風趣的碎碎念,另外包括到客戶家收書的過程。肖恩的記錄文字語言犀利刻薄,經常讓人忍俊不禁、瞠目結舌,而又會不時出現猝不及防的溫泉讓人感動不已。
閱讀的七天缺感覺陪伴了讀者一年,猶如經歷過了蘇格蘭的春夏秋冬四季,很享受。
這次的閱讀經歷特別又寶貴,感謝「看理想」平臺提供這麼好的活動,我感覺我的「讀不進書」症狀得到了很大的療效,也感謝這麼多書友的陪伴,謝謝大家!
@einahpets
這本書要概括起來十分輕鬆:一個二手書店老闆一年的流水帳日記,幾乎就是書店每天發生的瑣事,瑣碎到顧客人數、網上訂單的多少、銷售額,或者店員日常遲到、店裡小修小補。
經營書店除了可以心照不宣那些只看不買或嚷嚷著「在這裡簡直能待上一整天」、幾分鐘就離開的偽文青之外,與一些執著甚至偏執的人的相遇或才是寶藏。比如迪肯先生和那位威爾斯女人(後來老闆發現,那其實是位男士)。老派、笨拙的偏執有種不可言宣的魅力。
全世界踩進書店的人都帶著自己各不相同的目的和心情。有趣的大概不是去挖掘每個人秘而不宣的故事,而是窺探他們片刻的情緒,再自由臆想,或者像肖恩一樣,寫進自己的生活。
日記的尾聲,曲終人散。所有人,不論他們在你生活裡參與多寡,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文字可以留住一些東西。就像最後,安娜離開,妮基找了新工作,凱蒂當上醫生,迪肯先生因為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很少來訂書了,而書店依然開著。
@Aileen
電商時代,作為一家實體書店是很難經營下去的,作者以犀利幽默的語言寫下書店每天的日常與流水,看似輕鬆搞笑的背後是肖恩與現實的抗衡,他竭盡全力地不讓「這艘船沉下去」
就如譯後記所寫:「肖恩讓人相信,沒有什麼困境是英國人的幽默感無法化解的。他也會冷不防收起冷麵段子手的人設,讓你看看他圍繞著』書店』和圖書節建立的波西米亞世界,和書籍流轉中五味雜陳的人生。」
讀書日結束了,「讀不進去書」綜合症治療所也結束了。
長大之後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事都沒有人時時刻刻監督你去做了。
但是你看,原來「讀不進去書」的症狀也可以被治好,原來許多年沒拿起過書的人,也依然能輕鬆感受到看書帶來的快樂。
不知道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受到一些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只要你願意,書就一直是屬於你的避難所。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原標題:《「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完一本書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