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好書大爆炸,ID:Shijia92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1
我平時,基本上讀的都是非虛構類書籍。所謂的非虛構,就是基於現實創作的。例如,歷史、科普和哲學等等。
與此相對的是虛構類書籍,小說就屬於這一類,這一類是基於作者的想像,或者是對現實進行的藝術創作。
非虛構類的書,是基於一些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結構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剛開始閱讀這一類書的時候,感覺有些書晦澀難懂是再正常不過的,有些書甚至還需要具備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讀得懂。
我推薦大家讀非虛構類的書,因為它能拓寬你的視野,提高你的認知,還能鍛鍊你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看不懂,很好啊,這說明你正處在認知的舒適區之外,這說明你在升級你的大腦,只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而已。
刻意練習=時間×積累
讀不快就慢慢讀,讀不懂也要堅持著一字一句的看完,留下一大堆問題和疑惑在腦子裡是好事兒。
說不定下次在閱讀別的什麼書的時候,恰好解決了你腦子裡的這些疑惑。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真的很爽,就像是原始祖先偶然間習得了一項新技能一樣。對於他們,那意味著生存,而對於你也是一樣,你獲得的是一樣思考工具,在遇到某類問題的時候,你就有了你的看法和解決方法。從此,你對於這一類問題就具備了反脆弱性,這就是我為什麼建議大家多讀非虛構類書籍的原因。
慢慢的,當你閱讀的池子越來越大,那些常識也好,新概念、新認知也好,會在這個池子裡不停的接觸、碰撞、雜交。你慢慢的會發現,你的閱讀能力開始變強了。並且隨著不斷地積累,你由內而外變的與眾不同,「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嘛。
2
閱讀最令人尷尬的並不是看得慢或者看不懂,而是看了一大堆並且看的很認真,結果過了一陣子發現什麼都沒記住。
我曾經一度懷疑那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力低下,我甚至為了這事兒還自卑過很久。後來我通過閱讀和與身邊的朋友交談發現,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原來,我並不孤獨... ...
我帶著這個疑惑繼續前行,苦尋方法,為此甚至還試圖從提高記憶上下功夫,什麼宮殿記憶啊,模塊記憶啊什麼的。
然而,後來我逐漸明白,鎖和鑰匙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定不是在記憶上,它一定在別處。
最終我發現,那些優秀的作者和學者都用到了同一個方式來解決讀書好忘的問題,那就是不斷的「輸出」。
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作者樊登老師的方式是給觀眾講書,講書的過程就是一個輸出過程,看過的內容,經過大腦的整理,最後輸出給聽眾。
在此過程中,零碎的知識點要被整合起來,並且要邏輯清晰的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相當鍛鍊大腦的過程。
每次輸出的過程,就是一次刻意練習,大腦當中的神經元要不斷的建立起新的連接,從而使大腦發生質的改變。
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寫出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輸出過程。
整理並且寫出來,或者像作者那樣講出來,一定是最好的讀書方法。
3
看完了,但不會寫,不知道寫什麼,怎麼辦?
那一定是你還沒有真正的讀懂那本書,這就要談到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閱讀要有大局觀。
作者說了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次,有位聽眾說他自己提前買好了《從0到1》,把他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全部劃下來,之後再去聽樊登老師講,想看看到底能不能和節目裡所講的點對應上。
結果尷尬的發現,凡是他劃的「重點」,節目裡都沒講。
樊登老師問他都劃了些什麼,結果發現哪位聽眾劃的都是些名言警句。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名言警句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結論,是作者根據經驗、論證所得出的結論。結論並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對於整本書的求解過程來說,它只是一小部分,是細枝末節而已。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一般都愛劃這些名言警句,因為這些句子顯得很酷,我從前也是一樣。
樊登老師告誡讀者,如果真的想讀懂一本書,不要只盯著那些細枝末節,要樹立大局觀。
什麼是大局觀,其實就是要找到一本書的框架,或者叫摸清脈絡。
這就是要分析:
1.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2.這本書的使命是什麼?3.他是怎麼論證這個結論的?4.他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假設?5.是怎麼驗證這個假設的?6.推理的過程是什麼?7.怎麼獲得某一證據的?8.最後我們得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結論?9.這個結論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樣的意義?
這就是一本書的基本脈絡,搞清楚了這些,你才真的讀懂了一本書,而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只注意那些名言警句,細枝末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