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一本書》:了解這幾點,才算會讀書

2020-12-23 遇見悠揚讀書

畫人畫虎難畫骨,我們擅長臨摹現象,但是很難深入本質。讀書,看起來都會,但是有的人真正讀出了精髓,有的人只是在裝著樣子。在閱讀這件事上,好像一直有一層隱形的門,是否真正跨越了過去,才能判斷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者。

讀書,這麼簡單的事,誰不會?從開始認字就會讀書了。也許正是長久以來傳統教育觀念讓我們覺得自己都是讀書人,但是卻不知真假從來沒有真正地讀過書。

讀書的誤區

——為了讀書而讀書

沒有為什麼,因為爸爸媽媽讓我多讀書。有些孩子在上學的路上一路被家長推著。他們認為讀書是為了給家長圓夢,替家長做事,有的甚至非常的被動。究其原因是不明白讀書的意義。

作為成人,我們甚至讀書能夠讓我們長知識,有文化。所以,讀書是一種象徵,一種文化的象徵。這樣也是一個淺層的意義。

其實,書中的智慧遠比我們利用的要深厚得多,道理相當於為什麼看了那麼多的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現在信息爆炸時代,各種資訊充實著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吞噬著我們的精力。讀書有了更多的幹擾。

為了讀書而讀書,結果是自己列出的一系列書單,可是過程並非盡如人意。

——被讀書綁架,只進行表面動作

以往的閱讀就是眼睛看,就像在一個旅遊景點參觀,看到的新奇都是一種收穫,然後把它們拍照儲存,就算是完成了使命。這種觀光式閱讀,對於日後沒有什麼價值,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閱讀的收穫已經慢慢消失,頂多是被儲存在某一個文件夾裡罷了,有可能連存在哪裡都記不清了。

讀書不應以結果為目的,而是以過程為目標。現在的讀書人難免會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抱著衝刺的態度要把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成所謂的讀書人。讀書追求短平快,其實會讓自己陷入很多坑,反而讓自己的閱讀徒添麻煩困惑。

閱讀的過程很少去思考,就是無腦閱讀。包括怎樣閱讀這件事,也要思考。

不管何種形式的閱讀,抓住閱讀的本質是關鍵。慢讀或快讀並不影響閱讀所產生的效果。在閱讀這件事上,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即便是進行高效閱讀,也不應該以犧牲閱讀過程為代價。所謂高效閱讀,其本質是以吸收書中內容為前提的,你不一定要全盤吸收,只做到1%也算是有收穫。但前提是進行了思考和轉化。知識在你的腦海裡不只是過一遍,而是被加工了一遍,以特有的形式創造了一次。

如何真正做到會讀書?

1.帶著目的去讀書

明白為什麼而閱讀,我們就不會漫無目的地遊逛,有了目標就不會再只是一味地「幹讀」。

沒有目的的閱讀等於是走馬觀花,看到什麼算什麼,自己也不會達到預期收穫。這樣的閱讀就是被動閱讀。如同進食,有什麼吃什麼,沒有就不吃,時間久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吃什麼了。人的思想更是有惰性。一旦停止思考,時間久了就逃避思考,慢慢就不會思考了。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它是為人們解決什麼問題。讀過的書用不上等於白讀,我們要從自身出發,想一想自己讀一本書之前想要為自己解決哪些問題?讀完這本書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改變?這本書是否能幫我解決某個問題?這些目的可以讓我們啟動思考,真正關注自己的閱讀需求。

比如,看這本書《如何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我要解決自己在如何看懂一本書方面的困惑,那就是目的。目的就好比獵人的槍,能夠幫你捕獲獵物。這樣閱讀是主動閱讀,能夠達成你的預期目標。

2.繪製思考地圖

我們外出旅遊離不開遊覽導圖,如果缺乏對方向的把握,很容易迷失在街頭。同樣,看一本書,要有一個統攬全局的視角,要找出被繁茂枝葉覆蓋之下的整體架構。

可能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讓自己感到恍然大悟的句子,然後毫不猶豫地把它們畫下來,或者摘抄記錄。最後讀完一本書,就是抄了很多的精彩句子。那樣就好比我們只是收集了很多漂亮的葉子。

比起摘抄閱讀,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抓住一本書的脈絡結構。下面列出一系列清單來幫助我們繪製思考地圖:

這本書的使命到底是什麼?它是怎樣論證這個使命的?它提出了怎樣的假設?它是如何驗證這個假設的?推理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我們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這個結論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意義?

按照這樣的思考模式來對待每一本書,嘗試著畫出這本書的脈絡結構。這樣的視角下我們去解讀每一本書,畫下每一本書的思考脈絡圖,將來收穫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不只是一堆零亂的樹葉。

3.清晰地表達出來

對於書中的知識點要進行吸收和轉化,這期間才是思考力和表達力的磨練過程。淺嘗輒止只能讓思考處於停滯的狀態。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完成一次完整的進化才算是真正的讀進去。

比如,我每天讀一定頁數的書,有時是為了督促自己完成目標。如果沒有思考和輸出,那其實就沒有完成真正的閱讀。再或者,每天讀完書,寫出一些沒有經過思考的文字,這樣的輸出沒有質量,也不算是達到閱讀目的。真正的不是讀了多少頁,也不是寫出多少字,而是思考了多少秒,是否真正讀懂了。

讀懂才是積累。那怎樣證明讀懂呢,樊登老師提倡講出來,別人也聽懂了,這樣一本書算是真正被讀懂了。其實輸出就是檢驗讀懂的最好手段。如果沒有讀懂,自己頭腦一片混沌,那麼寫出來的也是很亂,或者講出來的別人聽了更不明白。

能夠條理清晰地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讀懂了一本書。

4.重視積累的過程

以慢為快更實際,就像樊登老師說的,任何積累的過程不能省。

我們所熟悉的樊登現在是講書界的大佬,但是他也不是一開始就講得這麼好,看書也是有一個從慢到快的過程。最開始,他看書也不快,要把書中內容醞釀如何講出來,這個過程更是耗費腦細胞。但是他把每一本書都在頭腦中經過這樣的一番歷練,最後就是大腦的升級成長。現在他看一本書很快,而且很容易能把所有的知識點進行連接,整合,講出。

把每一本書看懂之後講出來,這期間有著看不見的過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和省略,但是讀書真正的精髓應該就是把書中內容進行消化並產出的過程。一開始看一本書可能很費時,但是不能因為費時間而省去最關鍵的步驟——思考。

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思考力的磨鍊,及表達力力的鍛鍊。樊登從第一本書開始,練習講出來,講完100本書就會感覺到明顯的層次提升。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對自己大腦的風暴式歷練,但是這樣才能建立更多的腦神經元,慢慢地讓神經元之間發生連結。

大腦就像一張慢慢鋪展開的網,有 了越來越大的網,以後看書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並能準確吸收一本書精華,再把價值點傳遞出來。各種能力之間是慢慢連接並相互加強的,只有基礎紮實,才能後續有力。

寫在最後:

刻意練習=時間×積累

經歷了大量的刻意練習,能力慢慢地凸顯出來。閱讀,要確保每一次都能得到保證質量的內化和輸出,完成一個大腦的刷新過程。

思考是一種傷神費心的勞動,要有意識地去鍛鍊,不斷在舒適區邊緣拉伸,它就能慢慢成為你的一種「閱讀肌肉」。

思考,閱讀,都是一個由慢到快,積累成長的過程。反思個人的閱讀能力,紮實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讀出價值。

相關焦點

  • 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多讀書,讀好書。什麼才算是好書?讀書不在多而在精,要的是讀得徹底。怎樣才算讀得徹底?《讀懂一本書》中告訴我們每本好書都自帶使命,書中從選書的原則,讀書的方法和講好一本書的路徑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打造了一場關於閱讀的盛宴。
  • 《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10種讀書法,這才是讀書有方
    秋葉老師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中給了大家10劑「藥方」——10個讀書法:1通讀法:培養思考框架2樹讀法:主題閱讀讓你更系統的學習3圖讀法:用思維導圖啃硬書4框讀法:用書評結構讀難懂的書5煉讀法:如何讀暢銷書
  • 樊登讀書經驗之談:如何讀懂一本書,這10件小事不能忽略
    閱讀《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突然有些醍醐灌頂,要想讀書有用,讀有所獲,不能忽略以下這10件小事。01閱讀重要性之反脆弱的武器。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變革,生活的重壓,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無所適從。焦慮什麼?為什麼焦慮?我門該怎樣處之泰然?正如樊登所說,核心的焦慮來自未來的不確定性,個人缺乏對抗脆弱的能力。如何做呢?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如何做讀書筆記?
    更多的情況是:看完一本書,書中的內容了解個大概,如果要把這本書裡面的精華提取出來,腦子裡面就一團亂麻,不知道到底哪些才是最應該抓住的「黃金」。解決專業問題要向專業的人學習,在讀書方面,樊登老師無疑是最專業的。到底如何才能找出書中的有價值的內容?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樊登老師就為我們總結了8條值得借鑑的標準。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很多人努力上了大學,之後開始放縱自己,整天沉迷於打遊戲,睡懶覺,吃喝玩樂……畢業之後卻發現大學生多如牛毛,當初說好的「上了大學就不用努力」這句話怎麼不靈了?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中也說明自己當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學畢業後把所有的書都扔進垃圾桶,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讀書了。然而在工作中不斷出現問題卻又讓他重新拾起書籍,並最終成功通過知識變現站穩腳跟。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教你如何選書、讀懂一本書、內化知識
    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想要讀書,卻不知道讀什麼好;讀一本書,好似讀不太懂;讀完一本書,卻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不用焦慮,這並不是你的能力差,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我們普羅大眾都有的問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我們就可以改變現狀。
  • 423讀書日|怎樣才能讀懂一本書
    同樣是讀書,為什麼樊登老師讀書的效果就這麼好呢?他讀書有什麼秘訣呢?其實樊登老師已經把他讀書的秘訣全都寫在了《讀懂一本書》裡,他在書中詳細解讀了從如何選書、如何讀書到如何講書的全部過程。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啟發。
  • 《讀懂一本書》:讀透1本書如何實現加速成長?樊登推薦這種方法
    曾國藩說過:讀書相當於攻城略地。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每本書的知識都轉化為能力呢?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01 什麼叫讀懂、吃透一本書我經常會遇到一種這樣的情況,昏昏沉沉地讀完了一本書,腦子一片空白。似乎讀了又沒讀的感覺,說沒讀吧真的是用了幾個小時讀完了,說讀了吧完全不記得書裡講了什麼內容?又帶給我哪些啟發?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讀書先要提升理解力
    今天讀的是《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不僅談了如何讀懂書,還談了一些作者的人生經驗,當然今天我們只說「怎麼讀書」。一、理解力的池子著名學者金克木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叫《書讀完了》,書真的能讀完嗎?要知道天下書籍千千萬,好書也不計其數,他又憑什麼說「書讀完了」呢?
  • 小學生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靈魂拷問: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有小夥伴說六七歲就能讀懂了,有高中生說高中了還讀不懂,有的說讀懂《哈利波特》英文版一點都不難,有的說除了咒語外其他一概看不懂,還有的說:這群孩子太嘚瑟,小小年級居然敢說自己讀懂了……我還看到,三四百條的激烈討論背後,是上萬人的閱讀,也有三四百人悄悄地收藏學習。只有一小波的焦點落在「讀懂」的判斷上。
  •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讀書法,繪製思維導圖,讀書效果增加3倍
    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數次提到一個好用的輔助讀書工具:思維導圖。樊登的讀書理念是我們讀完一本書後不僅要學到知識點,而且還要把它拆解出來,然後沉積於腦中。01 什麼是讀書思維導圖所謂讀書的思維導圖,就是將每一本書讀後進行梳理,把讀到的知識點和對自己啟發大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拿《讀懂一本書》的思維導圖來說,可以分為3個方面進行拆解後繪製導圖:第一,如何選書?
  • 如何快速讀懂和學會一本書
    01 讀作者簡介通過讀作者簡介可以快速了解作者,對作者了解後有助於理解作者寫書的背景 02 讀書本推薦很多書籍都有名人推薦,仔細看下名人對這個書的推薦原因,名人特別提到的內容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多加關注 03 讀序言序言,無論是自序還是他序,都會介紹到本書產生的背景和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本書的觀點
  • 如何做到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
    2016年10月份,開始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到2017年8月份一共讀了41本書寫了41篇讀書筆記,後面開始挑戰100天33本書33篇讀書筆記去了。關於如何做到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分享幾點經驗。你通過什麼渠道知道的這本書,這個渠道的靠譜程度如何?你是怎麼想這個問題啊或者說大多數人是如何認知這個問題?讀書之後,解決了你的幾個問題:通過這本書你學到了什麼?哪些知識是你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的?
  • 如何充分讀懂一本書,只掌握框架結構是不夠的
    對一本書的框架結構,很多同學都已經十分熟悉了,只要花費幾分鐘就可以對整本書的脈絡把握清晰,但是,真正的讀懂一本書,只是掌握框架結構還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學會填充框架,讓框架變得更豐滿。分支結構就是對主幹線的解讀,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人去找分支結構,結果都不完全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邏輯思維不同,就是確定主幹也會千差萬別。有的人需要讀完整本書,有的人只要讀完一部分就可以完全掌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掌握全書的脈絡結構還是有點困難,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如何填充框架,讓框架變得豐滿起來。
  • 《讀懂一本書》:如何快速找到書中精華內容?樊登給出這3點方法
    樊登用這3點方法總結,給出了答案:01如何快速找到書中精華內容對於精華內容的分類,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比如說,我們通常認為一本書的精華無非就是文筆優美和名言警句,事實上並非是書的核心精華內容。而核心的精華內容則是作者通常這些優美文筆的描寫想傳達的意思是什麼?名言警句給人的啟發意義是什麼?也就是說所有文字背後都有一個深層的含義,而這種含義背後的意義大於文字本身的意義,這就是有意識地將界定概念融入讀書的思考中去。
  • 《讀懂一本書 樊登讀書法》:閱讀是人類反脆弱的強大武器
    這就是驚喜。學外語時老師經常感嘆:現在的孩子都習慣用電子詞典了,手機一點就能知道單詞的含義。我們當年學習時整天抱著磚頭大的詞典在翻。當我們在使用紙質版的詞典在查一個詞時,眼睛不斷地掃著其他的單詞而過,心中其實會留下不止一個單詞的印象。書本經過合理編輯,可以讓人系列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如何讀懂一本書?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會讀書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以至於再讀的時候看到以前的標記,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寫的嗎?」,因為真的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可想而知,我並未從自己的讀書筆記中獲取太多幫助。所以朋友向我推薦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的時候,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直到近幾個月真正開始寫長書評,寫到無比艱難的時候,打開了這本放置了已久的書,深為之前的淺薄感到羞赧。
  • 《如何讀懂一本書》:閱讀前的「壞習慣」,如何改掉這種習慣
    這本書給我啟發的點比較多,今天從閱讀前需要拋棄的「壞習慣」入手,從入手點切入,然後發現更多好的閱讀方法。《讀懂一本書》給出的壞習慣有兩種,一種是作者樊登在裡面講到的她母親的故事。他的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她在讀書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字不認識,就會停下來去查字典。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申辯》
    怎樣才算好的生活呢?蘇格拉底與承其衣缽的柏拉圖是哲學史上最早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一起閱讀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是柏拉圖的早期對話錄之一。公元前404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最終以雅典戰敗告終。
  • 《讀懂一本書》第四期 (完結)
    今天我們就講怎樣輸出,即讀完一本書如何寫好一篇讀書稿。1在寫讀書稿之前,我們首先要注意以下兩條原則:以書為據,不跑偏無論是寫讀書稿還是準備講書,前提是要尊重書中的內容,尊重作者。簡單來說,寫讀書稿也好,講書給他人聽也罷,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輸出,使自己更好的吸收書中的內容;二是分享出去,使沒有時間讀書的人能快速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使沒讀懂原著的人能夠讀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