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過:讀書相當於攻城略地。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每本書的知識都轉化為能力呢?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
01 什麼叫讀懂、吃透一本書
我經常會遇到一種這樣的情況,昏昏沉沉地讀完了一本書,腦子一片空白。似乎讀了又沒讀的感覺,說沒讀吧真的是用了幾個小時讀完了,說讀了吧完全不記得書裡講了什麼內容?又帶給我哪些啟發?
直到讀了樊登的這本《讀懂一本書》後,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讀書方法出了問題,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分析一下我讀書的犯的幾個錯誤:
第一,只是純粹讀。看起來是讀完了一本書,卻並沒有深入書的內容,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所以沒有印象也是正常的。
第二,沒有抓住書籍的重點。沒有目的的讀書下來,只是頭昏腦漲,甚至連書裡講的觀點和重點都想不起來。
第三,讀書時沒有自己的理解。無論是讀書還是學習,重要之處都是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這樣讀過的書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而不是讀時感動和激動,讀完後一臉懵懂。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真正讀懂、吃透一本書:不僅要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而且要學會劃重點,最後就是升級成自己的思維認知。
02 讀懂、吃透一本書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我們知道了要把書讀懂、吃透,可是人人都想,該怎麼做呢?樊登也給出了4個建議:
第一,要學一些經濟學和心理學知識。經濟學基礎是現代人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技能,還有心理學的一些知識也可以為我們讀書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疑惑提供原理和動機,這是一些基礎的必備知識。不過這些知識對於大部分非專業人士,無需特別精通,了解即可。
第二,要學一些國學常識。國學經典類的知識不僅是我們知識的積澱,也更容易甄別和加深理解。
第三,邏輯學知識。我們具備一些邏輯學知識就會知道如何去有效的提問?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認知上的提升。
第四,人生經驗。只有不斷地擴展我們的生活界限,才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在哪,從而努力地去突破界限。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經驗,就沒有辦法有這種意識和認知。
所以只有我們見過世面,閱讀足夠寬泛,才能有效的解讀一本書,然後去逐漸發現每一本書的價值和優點,實現讀懂一本書也能做到快速提升。
03 如何讀懂吃透一本書
讀懂吃透一本書除了自己身的閱讀量和積累,以及自身對於書的悟性外,還有重要的一種方式,要學會知識的自我反芻。
這句話聽著有點抽象,其實就是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融合、歸納、總結、重建,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叫「反芻」。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第一,閱讀量儘量不要劃重點。而是讓自己的腦子去記憶。讀書後用思維導讀去劃重點。
第二,保持時間間隔。我們讀完一本書後,先可以不去管,然後過三個小時再去回想書裡的內容,過一周再去回憶這本書講的重點是什麼,過一個月再去重新回味。這樣就徹底做到了將一本書讀懂、記牢,這本書才算讀完。
三、養成讀書後輸出的習慣。把自己的感受和認知都寫下來,這就是有效的讀書方法。
所以說讀懂、吃透一本書是需要我們建立底層積累,只有我們知識的積累越多,才能在一本書的受益上得到無限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