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翕
圖/網絡
有一個人,買了三本書,花了一百多塊錢。他把三本書的內容綜合在一起,製作成課程,講一次課可以掙5000-10000塊錢。
靠著三本書撐起一門課程,而且投入產出比這麼高,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但是,這是樊登的真實經歷,而且他的這個課程至少已經講了十年。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在《讀懂一本書》裡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樊登曾擔任過央視《實話實說》節目的主持人,現在是擁有2200萬會員,幫助3億人養成讀書習慣的「樊登讀書」創始人。
書裡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用講書的方式,真正讀懂一本書,幫助你擺脫知識焦慮,提升自我價值。
一、為什麼要學會講書
很多人讀書,常常看完就忘,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幫助,不知不覺陷入知識焦慮,讓自己痛苦迷茫。
這要說到兩種學習方法。
1,觀光式學習,它的特點是「打卡」,表面上看你學了知識,結果卻是學得快,忘得更快。
這就像是觀光旅遊,你到了一個城市,跟著旅行團去各個景點「打卡」,逛了一下。行程結束了,你除了知道幾個景區,整個城市的風土人情卻不一定了解。
2,浸入式學習,是一種深度學習的方式。
比如,同樣是到一個城市,你可以在那裡待上一段時間,每天看看當地的人喜歡做什麼,吃什麼,你也可以跟著品嘗感受一下。再到各個景點,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這樣你就不光是到過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當地的風土風貌。
講書就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浸入式學習。
當你把看過書的內容講出來,說給身邊的人聽,講給自己聽,你會主動思考,我要講些什麼內容?怎麼組織講稿?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大腦儲備更多的知識,在講書的過程中做到引經據典,旁徵博引?
通過不斷地積累,刻意練習,讓大腦裡的神經元建立起連接,不光能提高你的記憶力,記住書中的內容,還能讓你的整個大腦變得更強健,不再陷入知識焦慮的漩渦,甚至可以像作者一樣講給有需要的人聽,獲得知識變現。
二、如何讀懂一本書
想要講書,你首先要學會如何讀懂一本書。
無論是帶著目的讀書,還是沒有目的只享受沉浸書本的快樂,我們都需要弄明白這幾個問題。
1,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使命。作者想給讀者傳遞出什麼意義?想要解決哪些問題?
比如孔子的《論語》,雖然通篇都是學生跟老師的對話,其實它要解決的是一個人怎麼安身立命的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去看書,你就知道書裡那些對話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處理好家庭關係,職場關係,朋友關係,和自己內心關係的方法。
2,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不是所有的書都有寫作背景,如果有,我們一定要重視這部分內容的價值。
在寫作背景裡,我們可以找到書的主題,哪些機構曾做過哪些研究,得出了什麼結論。
通過了解書的背景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書的意義。
3,找到最有價值的部分
最有價值的部分,有些體現在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比如工具類的書籍就是尋找解決方法。
也有一些體現在故事是怎麼發生的,轉折、變化的過程是什麼。
比如我們都熟悉的《西遊記》,它的主題是普度眾生,然後通過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大乘佛法普度眾生來展開。
書中一個個精彩故事的發生,轉變就是它有價值的部分。
4,重視結尾總結,價值升華的部分
一本書的結構通常是先定義問題,接著解釋清楚背景,然後是解決方案的論證過程,在書的最後一部分進行價值升華。
比如《論語》可以概括出很多種主題,有人用來闡述家庭關係,有人用來論證職場關係,有人拿來治理國家,還有人用來論證心理學問題。
因此,「我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在於它的主題是寬泛的,是普適性的。」這一句總結性的話就是對書的價值升華。
價值升華的部分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一本書。
三、如何組織一個講稿
組織講稿需要對書籍內容再創作,可以使用書中的精彩內容,但是引用最好不要超過原文的10%。
在不改變作者的觀點,尊重原書的前提下,用講故事,舉例子的方式,把觀點或者深奧的道理講清楚,讓書變得更容易被聽眾理解和接受。
1,構建坡道。
構建坡道就是講稿的開篇,可以用精彩的故事,案例,顛覆性的新知識,和生活場景等方式代入,目的是從一開始就能夠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吸引他們繼續聽下去,同時引出接下來要講的這本書。
作者在講《掌控談話》時,就是使用書裡的事例作為講稿的開篇,構建坡道。
「有些談話,你不得不掌控」。比如書裡的談判專家,在處理人質事件時,幾乎每次都能把贖金從30萬美元談到5000美元,成功率超過90%。其實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充滿談判行為的場景,雖然嚴峻程度不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掌握談話》裡的方法。
2,論述背景
把坡道講完之後,接著要論述背景。
可以是作者背景介紹,或者是學術討論的現狀,科學技術的發展階段和特徵。
例如《掌握談話》這本書,是一位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談判專家寫的,作者開篇的坡道是「有些談話,你不得不掌控」,接著介紹關於談話的基本特徵。
3,講稿的正文部分
這是講稿的重點,提煉出書裡的精華,用實驗數據或者故事案例,進行充分論證,並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要把有價值的素材放在前面,對同類內容歸納合併,做好取捨。
比如《心流》這本書提到心流在很多方面的應用和體現,有些內容是重複的,作者就從中提煉出一條主線,把同類內容做了合併和取捨。
4,講稿的結尾。
俗話說,寫文章要做到鳳頭豹尾。講稿的結尾也一樣非常重要。
作者說自己特別喜歡前後呼應的結尾方式。
他在講《李奧納多·達·文西傳》時,開篇提到了啄木鳥的舌頭,然後留了一個懸念,直到了講書的結尾才解開謎底,告訴大家啄木鳥的舌頭是旋轉著插進鼻孔。
表面上看,作者用啄木鳥的舌頭做為講書的開篇和結尾,跟所講的書沒有什麼關聯,實際上卻契合了書的主題「純粹求知的樂趣」,同時又在結尾升華了這本書的內涵。
講書的結尾也可以使用總結,有感召力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人聽完你的講書後,不僅了解了書的內容,還有種馬上想要開始實踐的衝動。
四、結語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獲取知識的手段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是知道的越多,我們越會感覺焦慮、迷茫、和脆弱,好像陷入了求知的怪圈。
這是因為你吸收的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而讀書卻是人類反脆弱,走出迷茫特別好的方法。
不需要高額的學區房,沒有天價的課時費,只要幾十塊錢就可以隨時隨地開始學習。關於愛情,婚姻,升職加薪,創業等等,生活中讓你困惑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好書,找到解決的出口和辦法。
只是,一個人看書,很容易陷入被動閱讀,要麼看不進去,要麼看完記不住。
如果你想要把讀過的書轉化成能力,實現自我價值,變被動閱讀為主動學習,講書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方式。
作者說:每一本書都自帶密碼,用講書的形式,解開一道道密碼,成為書籍的解密人,未來你得到的會遠遠超過金錢。
通過講解一本書,你不僅可以把書上的知識內化吸收,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練就強大的自學能力,快速成長,走出知識焦慮,你還可以把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引領大家共同進步。
相信,未來的你終將收穫「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快樂,實現自我價值。
作者尹翕:讀好書,寫好文,過好生活,陪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喜歡記得點讚關注,感謝@尹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