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好書大爆炸,ID:Shijia92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要「堅持」
凡事靠堅持,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想成事,首先要把「堅持」這兩個字從你的大腦裡刪除,轉而用你認為某件有足夠大意義的事情取而代之。
那意義要大到什麼程度最好呢,大到可以稱之為偉大最好。
有人說,不堅持,我可以靠習慣啊。
但是只靠習慣並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你見過幾個運動員靠習慣獲得了奧運金牌?
不都是靠著那種為國爭光,為自己或家人贏得榮譽的精神才走到最後的嗎。
那麼,如果通過長期閱讀我的文章,能幫助你解決一些困惑,或者能激發出你的某些靈感。
那對於我來說,這意義便是巨大的。
下面,我將用幾期的文章,給大家講這第一本書,即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
觀光式VS沉浸式
我上學的時候不愛學習,因為我當時認為,學校課本裡講的那些東西沒意義。
今天來看我仍然認為那沒意義,對於我來說沒意義,事實也確實如此。
任何事,當我們覺得它沒有意義的時候,無論它多麼重要,這件事情對於我們來說,都毫無意義。
什麼意思呢?假如,我們現在是遊客,一起去上海旅遊,我們選擇跟團遊。
第一天,東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廟;
第三天,野生動物園;
第四天,回家。
好,結束了。
回到家裡,甚至都不知道上海的風貌是什麼,只記得吃了什麼東西,在哪照了自拍。
你對於這座城市來說,只是一個觀光客,匆匆而過。
而與此相對的是沉浸式的旅遊。
我們可以選擇不隨大溜:
去看看上海的大媽怎麼跳廣場舞;
看看上海人平日裡都愛吃什麼,我們也嘗嘗;
看看他們是怎麼吵架的;
看看最近的垃圾分類大家是怎麼做的,也試著分一分類。
這樣,同樣是幾天下來,自己就好像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居民,那感覺能一樣嗎?
觀光式和沉浸式的體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回頭看,為什麼我說,從現在來看,我還是認為上學時候好好學習課本知識,對於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呢?
那是因為,當時的我沒有任何目標,沒有哪個城市吸引我,甚至是沒有哪所大學能夠吸引我,我無法沉浸其中。
我整天漫無目的的上學,聽課,考試,就像學校裡的觀光客。
像是跟團遊,這裡拍拍,那裡看看,完全是打卡式的。
與此相對的是哪些人呢?當然是那些學霸了。
學霸之所以稱之為學霸,是他們心中有個他們認為具有偉大意義的目標。
正是這種意義,使得他們沉浸於學習,並且如饑似渴的學。
閱讀也是一樣,書是能夠幫你解決實際問題的。
帶著目的和問題去主動找書讀,看看其他人當初是怎麼解決的。
由於,你是帶著問題或是使命去讀的,書裡的內容就像會自動灌到你的腦子裡似的,並且看得快,記得牢。
而不是今天看到哪位大神或者專家推薦了書單,趕緊都買來,好像自己多麼上進似的,然後就一直放在那角落裡。
做任何事,沉浸其中,才是最高效的。
在印度有人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人員將一臺電腦鑲在一處貧民窟的牆裡,只漏出滑鼠、鍵盤和屏幕。
等過了兩周再去看,那裡的孩子們都學會了玩電腦、打遊戲,掃雷、撲克牌全學會了。
玩遊戲樂在其中,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欲望,精神上得到了滿足,這才是真正的,有目的的學習。
反觀我們今天的大學,學校設置了很多科目,哪個科目是你樂在其中學完的,大多數人無非就是攢學分、不掛科,然後順利畢業罷了。
閱讀的反脆弱性
遇到困難,主動找書來讀,這種閱讀不僅高效,記得牢固。
與此,你還具備了另一種重要且稀缺的能力——反脆弱性。
塔勒布在他的《反脆弱》一書裡強調:讀書是大眾反脆弱的方式。
因為這時的閱讀有兩個特性:
1.主動性;2.針對性。
像愛因斯坦、伽利略、哥白尼、克卜勒這些人,沒人叫他們怎麼學,給他們一個現成的系統方案。
他們都是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一本本好書,來彌補自己的知識缺口,不斷地打造自己的認知框架。
有了主動性,你就具備了勇敢面對人生中一切不確定性的能力,不焦慮;
有了針對性,就有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不慌張。
這期,我們主要講了
1.沉浸式和觀光式的區別
2.閱讀的反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