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大神吳伯凡:你的焦慮我懂!|每周一本書

2020-12-20 總裁讀書會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

本周我們一起跟 吳伯凡讀《心流》這部書。

01

盛產焦慮的時代

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盛產焦慮的時代,抑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病症,在心理醫生眼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病人。現代人的生活,幾乎可以概括成這幾個字:在焦慮區掙扎。

有些人通過掙扎,暫時逃離了焦慮區,有些人在掙扎一段時間以後,徹底放棄,永遠滯留在了焦慮區。

為什麼會焦慮?

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人心裡放了太多東西,就像不停的往屋子裡裝東西,如果缺少有序的管理,就覺得滿滿的很亂,就會心裡覺得不舒服,感覺堵,也就是焦慮。

我觀察的有些人說命苦,不一定說他物質上過得很悲慘,而是一直很辛苦,永遠在勞頓,機關算盡,但所獲甚少,甚至常常是滿盤皆輸,這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裡念頭多,嘀咕多。很多的碎碎念往往是沒有指向性,沒有目的和方向的,只是心理的一種隨機反映,也就是一種心理的噪音。

我們常常喜歡《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阿甘正傳》裡的阿甘,還有《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他們因為是天然傻,天然的東西裝得少,而且能夠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做成,達到了那樣一種既成功又幸福的狀態。

我們常說心裡要有個譜,不能心裡沒譜。

這個詞分析起來很有意思,譜就是什麼?譜就是旋律、就是流程、就是規範。沒譜是什麼?就是噪音,就是混亂。

一架鋼琴能不能彈出美妙的曲子來,要看你懂不懂譜,有沒有彈奏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這架鋼琴是100多萬買的,還是幾千塊錢買的。

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了幸福的資源條件和幸福的能力。

擁有一架鋼琴是資源條件,能不能彈曲子是能力。

02

物質越多越幸福嗎?

有一個數字是說發達國家抑鬱症比例要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為什麼在發達社會抑鬱的人多?是因為大量的刺激使得他們反而變得麻木,失去了對世界的反應能力。基本上每天所有的感覺都可以歸納成四個字:不過如此。當這種感覺一天一天疊加的時候,人的精神就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的狀態。

我們經常去想假如我有了什麼我就好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當你有了什麼的時候,你還是會痛苦,焦慮感可能還會更強烈。叔本華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來擺去。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無聊。無聊的時候又有新的欲望,你又會產生新的痛苦。

還有一種焦慮是來自於對比。你原來和鄰居一樣都是開捷達,有一天你看見他換成了捷豹,你就有痛苦感了。但你去杜拜看人家全是豪車,你也不會有痛苦感,因為他們不是你周圍的人。培根說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就像你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李嘉誠,但你可能會去嫉妒你的鄰居或同事。

我們喜歡把自己置於一種相對平衡感中,一對比這種平衡感就被打破了。原來焦慮往往並不是因為你在物質上的缺乏,而是你缺少了心理上的平衡感。這種平衡感要看你心裡有沒有「譜」,越是沒譜的人越喜歡擺譜。

有人在製造焦慮,更多人是被焦慮所裹挾。讓人產生對物質的過度依賴,甚至成為了商業世界的一個陰謀。

03

商業世界的焦慮陰謀

鑽石被稱為上世紀最成功的營銷,就在於它悄悄的把一種焦慮植入人的內心,對於女性說,買鑽石就證明你的婚姻是體面的,不買心理上就覺得是欠缺的。

再比如驢包(LV)、馬包(愛馬仕),那種東西也叫脫貧包,為什麼你要買這個包呢?因為你不買,當你行走在各種聚會,尤其是所謂高等級的聚會,你就覺得自己快要被踢出群了,而你只是暫時混在這個群裡頭,那你就要通過買什麼包、衣服、飾品,包括鑽石,那樣你就一下子心理上獲得了某種安全感。

再比如說手機,當新款出來,商家就會強調新款如何好如何強,比舊版本要好多少倍。你自己也覺得手機慢了,內存不夠用了,其實你手中的型號幾年前還可能是最先進的。但現在如果你不買就覺得落伍了,老手機不順手了,甚至有人為此去賣腎都可以。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欲望是分母,越大越痛苦。如果一個人他比較自足,他不愛擺那種沒用的譜,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沒有超出他實際支付能力的欲望,他的內心就會減少焦慮。

04

心智能量是最寶貴的戰略資源

什麼是焦慮?就是無方向、無目的、無結果地把寶貴的心智能量消耗在毫無戰略性可言的機會點上。

華為的一句口號:決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性資源。

我發現生活當中好多過得成功且幸福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無關緊要的事,對那些瑣屑的事有一種天然的屏蔽能力。

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善護念。你的念頭一定要好好的護著,不輕易起心動念。因為你的心決定著你未來的命運。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多焦慮感,特別少緊迫感。有一本書叫《緊迫感》就解釋了兩者的不同。

什麼叫緊迫感?

就是這個炸彈五分鐘就爆炸,思考如何拆分,前三十秒幹什麼,接下來三十秒幹什麼,然後一點一點的把這個炸彈給拆了,這叫緊迫感,緊迫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焦慮感就是不停的糾結這怎麼辦,那怎麼辦?拖延症也是一種焦慮感,但當退無可退時,也可能會進入緊迫感。

一個人的心智能量總量是守恆的,如果你到處去消耗這些能量的話,就很容易被那些無關的、瑣屑的事情所綁架,你也很難專注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就像是一臺計算機,它的運算能力是恆定的,如果焦慮是病毒,瑣碎的事是垃圾,如果這些東西多了,就會把電腦拖慢。

05

去獲得心流體驗

當物質的豐饒程度在不斷增加的時候,對於意義感的追尋,這個問題就一下子凸顯出來了。尋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並找到一種持續專注的沉浸感,你的人生就會一下子變得通透,猶如神助。

我讀到一本《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很有收穫,也向大家作推薦。

我很喜歡一句古詩「思君如流水」,就象一個女子在思念自己的愛人,如流水一般,多美。

現在積極心理學上流行一個詞,叫「心流」(Flow),說得就是一種狀態,是一種以一貫之、超然物我的沉浸感,就像流水一樣。

在生活、工作、交際、情感中都可以獲得這種「心流」。

當你持續地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面,這種感受就是幸福。

當你收到快遞的一瞬間很快樂,但是打開以後一看這個東西,快樂也會很快消失,好多女生買了一衣櫃的衣服為什麼不穿?就是因為最初買衣服的那一瞬間的快感已經完全體驗過了,這個衣服只不過就像看完電影後留下的門票存根。這種快樂不是像一條河流在流,而是像一個個的小水窪,它們是一個一個分離的,不能流動的,所以不能叫「心流」。

當然打遊戲、甚至於吸毒,也會讓你產生快感,但它是藉助於外來的刺激,離開了這種刺激就會焦慮,很難產生持續感,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心流」。

我們說心裡堵就是缺少流動,缺少內心的平靜、有序與和諧,幸福是內心井然有序的流動。能不能形成心流要看你內心的情緒能否形成某種持續性和一貫性。我說個極端的例子,精神病人的特點就是他沒辦法保持持續性,他可能這一秒鐘說的是一個事,下一秒鐘說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事,當然我們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

在《聖經》中有個故事,亞當因為沒有拒絕女人夏娃遞過來的禁果而被上帝懲罰,如果不耕作是沒有辦法填飽肚子的,於是男人必須要承受勞作之苦。但《心流》這本書說「工作不是亞當的詛咒」。書中講到一個例子,麥可遜是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有人問他何以花那麼多時間測量光速,他答道:「因為太好玩了!」如果在你的工作當中,有心流相伴地做事情,結果的成色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工作中的心流就是你的專注、沉浸感,樂在其中,如果你在工作中沒有心流,還是趁早離開這份工作。借用賈伯斯的一句話:「成就大事的惟一方法,就是熱愛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就繼續找,不要停!」

06

有些悲觀情緒也是有用的

《心流》這本書可以說在積極心理學裡面的經典之作,當然也有人研究消極心理學。

一個正常的人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的比例是3:1,就是差不多是有75%是樂觀情緒,還有25%是悲觀情緒。

悲觀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自身,有利於去做出更好的觀察和判斷。如果一個人沒有悲觀這種情緒,盲目樂觀的話,你是不可能認真地去觀察你周圍的世界,不可能去反省自己跟他人、跟世界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去進行自我批評、自我剖析。

100%樂觀也是一種病,叫欣快症。你不能發現錢包掉了很開心,摔倒了也開心,別人罵你也開心,這就是病態了。所以我很反對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培訓,我是最棒的,一切都阻擋不了我,我要成為世界首富,追求百分百正能量。我稱之為一種騙術、幻術。如果你靠這種精神麻醉獲得短暫快感就像是吸毒,當你沒有了這種刺激後,你會更加痛苦。

07

嘗試一種改變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幸福,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達到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

你可以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實驗,如果此刻你正在焦慮,不妨寫下你的焦慮清單,把它放在抽屜裡頭,一個星期以後再看。你會發現這裡面大多根本是無關緊要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有些事你甚至都不記得了,有些事它已經自動解決了,其實真正值得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把你寶貴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數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上頭,當你堅持下去,你會體會到一個過程,一種改變,你會見證到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你會有一種幸福感。哪怕是一些有意義的小事兒,你也會見證自己因為努力而發生的改變,你會見證到自己還有這一手,還有這種潛能。一天一天的你就會發現,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滿意,你的焦慮就會慢慢的越來越少。當然要實現幸福,就像《心流》這本書裡頭講的,它類似於一個攀巖的過程,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通過這些努力,最後一覽眾山小,擁有那樣一種巔峰體驗,那才叫真正的幸福。

在一個動蕩的飄忽的世界裡頭,保持一顆安定的心,擁有一種安全、充實、穩靠的感覺,尋找到一份能讓你有持續沉浸感的事業,我想那就是幸福。

領讀者簡介:吳伯凡,伯凡時間創辦人。被羅振宇稱為最敬佩的師傅、2016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策劃人、是圈內人公認的「知識大神」,《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得到伯凡日知錄》等知識產品主講人。

相關焦點

  • 讀完羅胖的《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我更焦慮了
    這本書號稱是羅振宇和《羅輯思維》全新觀點的集中表達,確實是這樣,觀點很多,很集中,讀完之後,大腦好像受到了密集轟炸,羅胖說「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我說「看完這本書,我更焦慮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但全書講的是他對這個世界、當下社會的理解,老實講,觀點很新穎,角度很奇特,但這跟「知識焦慮」有毛關係?我確實有「知識焦慮」,但如何解決?
  • 知識分享不能替代讀「一本好書」,吳伯凡:要讀那些燒腦的書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4日訊「知識分享或讀書節目,都不能代替閱讀和學習」,4日,豆瓣高分綜藝《一本好書》「匠心時代品質閱讀」高峰論壇上,知名學者吳伯凡作為嘉賓亮相現場。面對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專訪,吳伯凡表示,知識分享能夠成為一味藥引子,引領人們進入閱讀和學習。
  • 毅讀2017——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本期我們推出土建專業學生凌鈺瑩同學的書評作品《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印象中屬於理工類的土建專業學生往往好像除了整天忙著畫圖和計算似乎並不怎麼愛看書,但是在圖書館「每旬一書」以及各類閱讀推廣活動中卻經常發現土建學子的身影。
  • 好書推薦 │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讀書,讓你遠離焦慮
    羅胖說:「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會發現讀書的必要性正在消失,因為網際網路簡直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書,一搜即得,什麼知識都有,而我們越來越沉浸於用手機去連接網際網路來求知」,「我有一個特定的疑問,我會到百度上去搜一搜,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書齋中,往往是往後去求知」。
  • 羅振宇: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在知識焦慮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高手。切換思維,升級認知,參與未來!你需要這本書的助力!作者:羅振宇摘選自:《我懂你的知識焦慮》鄧巴數字——150人定律1網際網路界有一個很著名的詞,叫「鄧巴數字」。這是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提出來的。
  • 《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本書評價標題中有「知識焦慮」,但全書中並未提及什麼是知識焦慮,如何系統對抗知識焦慮
  • 《讀懂一本書》:幫你趕走知識焦慮,提升自我價值
    書裡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用講書的方式,真正讀懂一本書,幫助你擺脫知識焦慮,提升自我價值。一、為什麼要學會講書很多人讀書,常常看完就忘,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幫助,不知不覺陷入知識焦慮,讓自己痛苦迷茫。
  • 每周一本書 | 《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讀書,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收穫,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陶冶與享受。但市面上的書那麼多,到底該讀什麼書呢?《每周一本書》讓小編帶你同遊書海......只有這一生的時間可以在一起了——白茶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推出這周的一本書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教你如何選書、讀懂一本書、內化知識
    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想要讀書,卻不知道讀什麼好;讀一本書,好似讀不太懂;讀完一本書,卻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不用焦慮,這並不是你的能力差,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我們普羅大眾都有的問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我們就可以改變現狀。
  • 12本書助你升級心理學知識,讓工作生活更高效
    越想解決問題越焦慮,越焦慮越想不出辦法。時間一長,整個人都很疲憊,負面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開始陷入死循環,無法在目前的生活狀態裡做出改變。然後,有人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了?實際上,不管一個人覺得自己開不開心,都會有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 這6本書,專治焦慮的你
    內容簡介|本書是克氏教誨的精選,諸多內容內地讀者都不曾接觸。對於尚未領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門讀物,深入淺出,完整詳實。對於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它是深化之書,釐清困惑,滌淨煩憂。絕對值得再三閱讀,細細品味。推薦理由|我認為克裡希那穆提為我們這個時代所帶來的意義就是:人必須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靈性上的權威所左右。
  • 學會這3個方法,你就能改變焦慮的現狀,離斜槓大神不遠
    面對這些困惑,之所以焦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這些重要路口不知道怎麼選擇。眾所周知,選擇比努力重要。公司選錯會直接影響公司未來的成敗,個人選錯會直接影響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的安穩。而斜槓大神卻是這個時代的一股清流,他們似乎都是焦慮的絕緣體。
  • 「知識焦慮」的你,應該怎樣學?
    所以,別老看著他們,參照他們的話,不焦慮才怪。教你一個我用過的方法。我總會這麼勸自己,他厲害,我不如他,那他看1遍就懂,我看5遍不行嗎?說到這兒,我講一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小學時,我的數學特別差,考過12分的成績。險些被老媽暴揍。
  • 一本書,60招,幫你成為不焦慮的父母
    這一長串的問題似乎是當前學童家長的普遍問題。隨著新學年的到來,每每都有新學童的父母加入焦慮大軍,一方面自己在焦慮中沉浮不定,另一方面家長的焦慮又傳遞給孩子,製造著內在焦慮的有學習問題的孩子。其實,對待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必太焦慮。有一位日本的學習問題專家叫齋藤孝,專門針對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方面的種種焦慮,在他的新書中給出了讓家長不焦慮的60條良方。
  • 你會感到焦慮嗎?或是害怕做某件事情?這本書是焦慮的解藥
    你會時常有焦慮的困擾嗎?反正我會。工作壓力、生活瑣事、學習上沒有突破的時候,甚至有時一點小事都能挑起情緒,讓人煩躁不已,無法靜下心來專注做事。幸運的是,最近我找到了一顆緩解「焦慮」的解藥,就是這本叫做《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的書,也是樊登老師推薦的一本書。這本書很厚,將近500頁,非常系統的介紹了焦慮症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應對方法。
  • 失控|一本書引發的焦慮
    今天我來與大家分享《失控》。大家可能對這個題目感到奇怪,一本書如何引發焦慮?這個焦慮是我內心深處深深的自責和懺悔!當時沒有想到選書還要分享交流,所以就隨便選了這本書,沒承想,自己這一個月來就不得不每天在痛苦和煎熬中度過了。一開始的時候,實在是沒有讀下去,後來因為要與大家交流,不得不硬著頭皮讀完了,也同時在微信讀書中聽了一遍。
  • 多久了,你現在還有認認真真地深讀、讀透一本書嗎?
    多久了,你現在還有認認真真地深讀、讀透一本書嗎?我的答案是:沒有。但是如果你私信問他們,這本書講了什麼,問他的看法,你就會發現,他們說不到點子上來。>譬如說某位大咖分享的,每個月堅持讀幾本書,然後兩三年後獲得了怎麼樣的成功的經歷,他們不深入思索、如法炮製,心底隱隱希望能複製成功,但是慢慢地他們就發現,似乎並不能做到大咖那樣,似乎大神推薦的書讀也讀了,但是到底讀進去了多少,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 6本好玩的經濟學書籍,讓你輕鬆漲知識
    雖說平常人不了解經濟一樣可以過的很好,但是在今天,懂一點經濟可以部分地起到保護自己的財富甚至創造財富的作用。即使不為功利目的,單是追求知識、釋疑解惑的過程也是很好的。接下來,精讀君將介紹顛覆經濟學傳統形象的6本書,讓你在輕鬆愉悅中漲姿勢。
  • 如何沒讀過某本書,卻讓人覺得自己很有文化,知識淵博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本書,叫做《假裝讀過》,作者以淵博的閱讀量,剖析了很多書。這本書類似《九陰真經》快速入門的存在,讀者即便是草草閱讀,也能記住很多作者,很多書有趣的亮點。粗讀幾章,就足以和三五個朋友海侃時,不顯山不露水地點評江山,縱橫捭闔。一頓驚嘆中,步入大神的行列。讀沒讀懂不重要,重要的的是你知道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