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
本周我們一起跟 吳伯凡讀《心流》這部書。
01
盛產焦慮的時代
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盛產焦慮的時代,抑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病症,在心理醫生眼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病人。現代人的生活,幾乎可以概括成這幾個字:在焦慮區掙扎。
有些人通過掙扎,暫時逃離了焦慮區,有些人在掙扎一段時間以後,徹底放棄,永遠滯留在了焦慮區。
為什麼會焦慮?
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人心裡放了太多東西,就像不停的往屋子裡裝東西,如果缺少有序的管理,就覺得滿滿的很亂,就會心裡覺得不舒服,感覺堵,也就是焦慮。
我觀察的有些人說命苦,不一定說他物質上過得很悲慘,而是一直很辛苦,永遠在勞頓,機關算盡,但所獲甚少,甚至常常是滿盤皆輸,這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裡念頭多,嘀咕多。很多的碎碎念往往是沒有指向性,沒有目的和方向的,只是心理的一種隨機反映,也就是一種心理的噪音。
我們常常喜歡《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阿甘正傳》裡的阿甘,還有《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他們因為是天然傻,天然的東西裝得少,而且能夠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做成,達到了那樣一種既成功又幸福的狀態。
我們常說心裡要有個譜,不能心裡沒譜。
這個詞分析起來很有意思,譜就是什麼?譜就是旋律、就是流程、就是規範。沒譜是什麼?就是噪音,就是混亂。
一架鋼琴能不能彈出美妙的曲子來,要看你懂不懂譜,有沒有彈奏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這架鋼琴是100多萬買的,還是幾千塊錢買的。
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釋了幸福的資源條件和幸福的能力。
擁有一架鋼琴是資源條件,能不能彈曲子是能力。
02
物質越多越幸福嗎?
有一個數字是說發達國家抑鬱症比例要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為什麼在發達社會抑鬱的人多?是因為大量的刺激使得他們反而變得麻木,失去了對世界的反應能力。基本上每天所有的感覺都可以歸納成四個字:不過如此。當這種感覺一天一天疊加的時候,人的精神就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的狀態。
我們經常去想假如我有了什麼我就好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當你有了什麼的時候,你還是會痛苦,焦慮感可能還會更強烈。叔本華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來擺去。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無聊。無聊的時候又有新的欲望,你又會產生新的痛苦。
還有一種焦慮是來自於對比。你原來和鄰居一樣都是開捷達,有一天你看見他換成了捷豹,你就有痛苦感了。但你去杜拜看人家全是豪車,你也不會有痛苦感,因為他們不是你周圍的人。培根說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就像你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李嘉誠,但你可能會去嫉妒你的鄰居或同事。
我們喜歡把自己置於一種相對平衡感中,一對比這種平衡感就被打破了。原來焦慮往往並不是因為你在物質上的缺乏,而是你缺少了心理上的平衡感。這種平衡感要看你心裡有沒有「譜」,越是沒譜的人越喜歡擺譜。
有人在製造焦慮,更多人是被焦慮所裹挾。讓人產生對物質的過度依賴,甚至成為了商業世界的一個陰謀。
03
商業世界的焦慮陰謀
鑽石被稱為上世紀最成功的營銷,就在於它悄悄的把一種焦慮植入人的內心,對於女性說,買鑽石就證明你的婚姻是體面的,不買心理上就覺得是欠缺的。
再比如驢包(LV)、馬包(愛馬仕),那種東西也叫脫貧包,為什麼你要買這個包呢?因為你不買,當你行走在各種聚會,尤其是所謂高等級的聚會,你就覺得自己快要被踢出群了,而你只是暫時混在這個群裡頭,那你就要通過買什麼包、衣服、飾品,包括鑽石,那樣你就一下子心理上獲得了某種安全感。
再比如說手機,當新款出來,商家就會強調新款如何好如何強,比舊版本要好多少倍。你自己也覺得手機慢了,內存不夠用了,其實你手中的型號幾年前還可能是最先進的。但現在如果你不買就覺得落伍了,老手機不順手了,甚至有人為此去賣腎都可以。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欲望是分母,越大越痛苦。如果一個人他比較自足,他不愛擺那種沒用的譜,不需要外在的東西去包裝,沒有超出他實際支付能力的欲望,他的內心就會減少焦慮。
04
心智能量是最寶貴的戰略資源
什麼是焦慮?就是無方向、無目的、無結果地把寶貴的心智能量消耗在毫無戰略性可言的機會點上。
華為的一句口號:決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性資源。
我發現生活當中好多過得成功且幸福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無關緊要的事,對那些瑣屑的事有一種天然的屏蔽能力。
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善護念。你的念頭一定要好好的護著,不輕易起心動念。因為你的心決定著你未來的命運。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多焦慮感,特別少緊迫感。有一本書叫《緊迫感》就解釋了兩者的不同。
什麼叫緊迫感?
就是這個炸彈五分鐘就爆炸,思考如何拆分,前三十秒幹什麼,接下來三十秒幹什麼,然後一點一點的把這個炸彈給拆了,這叫緊迫感,緊迫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焦慮感就是不停的糾結這怎麼辦,那怎麼辦?拖延症也是一種焦慮感,但當退無可退時,也可能會進入緊迫感。
一個人的心智能量總量是守恆的,如果你到處去消耗這些能量的話,就很容易被那些無關的、瑣屑的事情所綁架,你也很難專注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就像是一臺計算機,它的運算能力是恆定的,如果焦慮是病毒,瑣碎的事是垃圾,如果這些東西多了,就會把電腦拖慢。
05
去獲得心流體驗
當物質的豐饒程度在不斷增加的時候,對於意義感的追尋,這個問題就一下子凸顯出來了。尋找一個有意義的事情,並找到一種持續專注的沉浸感,你的人生就會一下子變得通透,猶如神助。
我讀到一本《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很有收穫,也向大家作推薦。
我很喜歡一句古詩「思君如流水」,就象一個女子在思念自己的愛人,如流水一般,多美。
現在積極心理學上流行一個詞,叫「心流」(Flow),說得就是一種狀態,是一種以一貫之、超然物我的沉浸感,就像流水一樣。
在生活、工作、交際、情感中都可以獲得這種「心流」。
當你持續地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面,這種感受就是幸福。
當你收到快遞的一瞬間很快樂,但是打開以後一看這個東西,快樂也會很快消失,好多女生買了一衣櫃的衣服為什麼不穿?就是因為最初買衣服的那一瞬間的快感已經完全體驗過了,這個衣服只不過就像看完電影後留下的門票存根。這種快樂不是像一條河流在流,而是像一個個的小水窪,它們是一個一個分離的,不能流動的,所以不能叫「心流」。
當然打遊戲、甚至於吸毒,也會讓你產生快感,但它是藉助於外來的刺激,離開了這種刺激就會焦慮,很難產生持續感,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心流」。
我們說心裡堵就是缺少流動,缺少內心的平靜、有序與和諧,幸福是內心井然有序的流動。能不能形成心流要看你內心的情緒能否形成某種持續性和一貫性。我說個極端的例子,精神病人的特點就是他沒辦法保持持續性,他可能這一秒鐘說的是一個事,下一秒鐘說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事,當然我們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
在《聖經》中有個故事,亞當因為沒有拒絕女人夏娃遞過來的禁果而被上帝懲罰,如果不耕作是沒有辦法填飽肚子的,於是男人必須要承受勞作之苦。但《心流》這本書說「工作不是亞當的詛咒」。書中講到一個例子,麥可遜是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有人問他何以花那麼多時間測量光速,他答道:「因為太好玩了!」如果在你的工作當中,有心流相伴地做事情,結果的成色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工作中的心流就是你的專注、沉浸感,樂在其中,如果你在工作中沒有心流,還是趁早離開這份工作。借用賈伯斯的一句話:「成就大事的惟一方法,就是熱愛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就繼續找,不要停!」
06
有些悲觀情緒也是有用的
《心流》這本書可以說在積極心理學裡面的經典之作,當然也有人研究消極心理學。
一個正常的人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的比例是3:1,就是差不多是有75%是樂觀情緒,還有25%是悲觀情緒。
悲觀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自身,有利於去做出更好的觀察和判斷。如果一個人沒有悲觀這種情緒,盲目樂觀的話,你是不可能認真地去觀察你周圍的世界,不可能去反省自己跟他人、跟世界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去進行自我批評、自我剖析。
100%樂觀也是一種病,叫欣快症。你不能發現錢包掉了很開心,摔倒了也開心,別人罵你也開心,這就是病態了。所以我很反對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培訓,我是最棒的,一切都阻擋不了我,我要成為世界首富,追求百分百正能量。我稱之為一種騙術、幻術。如果你靠這種精神麻醉獲得短暫快感就像是吸毒,當你沒有了這種刺激後,你會更加痛苦。
07
嘗試一種改變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幸福,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達到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
你可以做一個特別簡單的實驗,如果此刻你正在焦慮,不妨寫下你的焦慮清單,把它放在抽屜裡頭,一個星期以後再看。你會發現這裡面大多根本是無關緊要的,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有些事你甚至都不記得了,有些事它已經自動解決了,其實真正值得焦慮的事情特別少。
把你寶貴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數幾件有意義的事情上頭,當你堅持下去,你會體會到一個過程,一種改變,你會見證到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你會有一種幸福感。哪怕是一些有意義的小事兒,你也會見證自己因為努力而發生的改變,你會見證到自己還有這一手,還有這種潛能。一天一天的你就會發現,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滿意,你的焦慮就會慢慢的越來越少。當然要實現幸福,就像《心流》這本書裡頭講的,它類似於一個攀巖的過程,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通過這些努力,最後一覽眾山小,擁有那樣一種巔峰體驗,那才叫真正的幸福。
在一個動蕩的飄忽的世界裡頭,保持一顆安定的心,擁有一種安全、充實、穩靠的感覺,尋找到一份能讓你有持續沉浸感的事業,我想那就是幸福。
領讀者簡介:吳伯凡,伯凡時間創辦人。被羅振宇稱為最敬佩的師傅、2016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策劃人、是圈內人公認的「知識大神」,《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得到伯凡日知錄》等知識產品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