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校要求老師去家訪,並且讓老師為貧困戶買禮品,這樣合理嗎?

2020-12-12 騰訊網

在沒有轉崗之前,作為輔導員,負責過貧困生專項工作。期間每一年都會去一個地方,一個目的是走訪慰問貧困生家庭,第二個目的是核實貧困生家庭的真實情況,防止假貧現象。

每次我們去家訪的時候,一般都會帶點禮品。比如拎一箱牛奶,幾斤水果,也有學校定製的禮物等。這是人之常情,到了別人家裡面,總不能兩手空空吧。我們的工作和舉動也得到了學生家長認可和讚許。雖然禮輕,但包含了濃濃的情義和學校對他們的關懷。

到訪的每個家長都要留我們吃飯,但我們會委婉拒絕,不會給家長添麻煩的。一來是考慮到他們家庭的確困難,二來任務較重。一般我們一天要走訪好幾個學生家庭,這些學生家庭間隔都比較遠。有時到了最後一個家庭,天色已晚。

但要說明的是,這些行為都是工作行為,是公差。我們給學生家長帶禮物,都是納入學校的費用之中,回校後是要報銷的。學校讓我們去學生家家訪,就不是老師私人行為,而是公務行為。如果因此產生的一切費用,理應由學校承擔。

況且您提出是學校明確要求老師家訪要給貧困戶買禮品,這更應該納入公費,由學校承擔由此而產生的相關費用,如交通費、夥食費、禮品費。如果學校讓老師家訪買禮品,但又不給報銷,這是明顯不合理的。

老師可以在家訪過程中自掏腰包給貧困戶買禮物,或丟些錢,但這只是老師個人行為,不是公務行為。老師在學校的指派下對貧困戶進行家訪,並按學校的要求購買禮物給貧困戶,學校就應該承擔相關費用,提前預支或事後給予報銷。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合乎常理的要求。

第一、「家訪」一般是在教育上,老師到自己所教的學生家中開展訪問活動的一種習慣叫法;「走訪」則是最近幾年在扶貧活動中,幫扶幹部到幫扶戶家中了解情況,並幫助、慰問的一種形式。從後半句的表述來看,這是在扶貧,所以用「走訪」比較合適。

第二、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所有公職人員(含企事業單位幹部)都有「掛包幫」任務,一般按行政級別確定「包戶」數量,通常普通工作人員包3至5戶,科級幹部5至7戶,處級幹部會更多。但這不是絕對的,需根據各縣貧困戶數量實際而定,有些可能只包一兩戶,而有些也可能包七八戶。包戶的幫扶幹部是要定期到貧困戶家中走訪的,走訪的次數一般情況一個月至少1至2次,也不固定,看各地具體規定。因為教師也是國家公職人員,所以按照要求也是必須參與包戶扶貧的。但有些地方可能做得比較好,考慮到教師的教學任務重,包戶數量適當下調,走訪次數也有所減少。

第三、要求老師買禮品送貧困戶是不合理的,國家的扶貧工作從指導思想上,也不允許搞這種簡單送錢送物式的扶貧。不僅教師,其它幹部也一樣,如果都要求送,包一兩戶可能還沒多大問題,但包五六戶的你想想幹部要送多少,他也要生活,這個負擔並不輕鬆。當然,有些幫扶幹部為了和貧困戶拉近距離,心甘情願適當給人帶點小禮物,這也不是不可以。還有我見過幫扶幹部和貧困戶處出感情的,在一戶上花了幾千塊錢的也不少。

總起來說,學校明確這樣要求不合理,如果自願是另外一回事。為了搞好這個工作,完成自己包戶扶貧任務,幫扶幹部一要多走,熟知情況;二要儘量幫助落實政策;三要幫助謀發展思路,這才是關鍵,靠送和給解決不了問題,只有找到合適路子才能幫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夢想!

合理不合理,關鍵要看買禮品的錢誰出。

貧困戶,應該是貧困學生家庭吧。說句實話,最近一直在忙這個事,學校要求到貧困學生家裡進行家訪,不到一個月,已經去了四次。不過,我們學校領導「不懂事」,沒有要求老師們買禮品。

關於家訪買禮品的問題,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1.家訪是老師的正常工作,到貧困學生家裡家訪也是政策要求

家訪,是學校教育的一種方式,也是老師和家長聯繫的一種手段。學生的成長,既要依靠學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在家的表現等,僅靠說有時說不清楚,不如去家裡去看一看。

雖然在相關法律中,並沒有將家訪規定為老師的義務,但家訪應該屬於教育措施的一種。有些老師,即使學校不安排,也會主動的去家訪,這就是責任心的最好體現。

現階段,對貧困學生家訪更是常事。由於涉及到相關政策,這裡不再多說。

2.家訪時帶些禮品,也未嘗不可

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親戚朋友家,大多時候都會帶點東西。倒不是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人之常情。

老師去家訪,家長已經很高興了。如果帶點東西,家長估計就要感動了。

當然,即使不帶東西,也沒有哪個家長會挑老師的毛病。老師來家訪,與家長而言,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與老師而言,是一項工作,並不是閒著沒事串門子。

3.如果學校要求買禮品,這個錢應該學校來出

學校安排家訪,老師們都會去,即使不給算加班,老師們也會把家訪當成自己的一項工作。如果再要求老師自己掏錢買禮品,就有點肆意妄為了。

老師掙的錢,多也好,少也好,都是自己的錢。如何支配,由自己決定,學校無權幹涉。再者,老師的收入都不高,一個月家訪上幾次,老師自己也變成貧困戶了。

如果學校要表示心意,完全可以統一採購一批禮品,由老師送到貧困學生家裡,並說明是學校給的,這不就完了嗎。

去年寒假放假前,我們學校就給每個貧困學生發了200塊錢,讓他們回家轉交給家長。錢雖然不多,代表的是學校的心意。

寫在最後

如果老師自願買禮品,那這位老師的確值得我們尊重。但如果是學校強制老師自己花錢買禮品的話,這不就是道德綁架嗎?敢這樣做的學校,我還真沒見過。

相關焦點

  • 老師家訪「吃閉門羹」,家長拒不給開門,老師家訪合理嗎?
    通常情況下,教師家訪是合理的;但特殊情況下,教師家訪就是不合理的,比如眼下的「疫情防控」階段,形勢嚴峻,幾乎家家自覺隔離,如果老師跑到學生家裡去家訪了,就是不識時務、不合時宜,家長不給開門,就是非常正確的;另外,如果家長重病,需要靜養等情況,不給老師開門,這也是完全正確的、非常合理的
  • 學校不給老師發「正裝」,卻要求老師去買一千多一套的,合理嗎?
    前幾天在群裡看到別的學校的同仁吐槽學校的規定,強制老師們買正裝,還是指定的那種。我覺得學校不給老師發「正裝」,卻要求老師自己去買一千多一套的,這種做法有點不合情理。老師因為職業特點,的確是不能穿奇裝異服的,一方面會給孩子們做壞的示範,另一方面也不方便,畢竟是要上課,要用粉筆的,還是穿著樸素大方要好。學校可以要求老師穿正裝上課,只要穿著得體就可以了,但是不應該強制老師去買一千多一套的衣服。
  • 興寧某小學的老師竟然這樣家訪
    據興寧家長反映,興寧某小學的老師發這樣的表(興寧市教師家訪記錄卡)讓學生帶回家給家長填,然而,實際上老師又沒來過家訪。 家長表示,這不知是上級主管部門的按件要求,還是學校老師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 如此形式主義,不要也罷……你怎麼看?
  • 家訪進考核,難道讓老師去學生家溜圈打卡不丟分嗎
    教師家訪不是新鮮事,一直存在著。過去,很多老師在沒有學校和上級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家訪,了解學生和家庭的情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困惑,讓學生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庭是「好孩子」。孩子輟學了、犯錯誤了、情緒異常了、家庭發生變故了,甚至聊天、話家常,反映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了解孩子在家庭的情況,都可以看到老師家訪的身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遷、工作方式的變動以及孩子、家長、老師本身發生的巨大變化,「教師家訪」變成了稀缺事,很少有「主動家訪」的老師了。
  • 學校強制老師寒假進行家訪,並提出三個硬性規定,老師:太寒心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鄉鎮學校,學生分布分散,各個村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如果教師每家每戶都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此次學校強制老師寒假進行家訪,並提出三個硬性規定,許多教師表示:太寒心了!那麼,學校的要求是否合理呢?
  • 教師家訪,是家長老師互相熟悉的重要途徑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拒絕
    教師家訪本質是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同時家長也可以和老師交流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本來是家長和老師互相增加了解的一種途徑,可以促進家長老師的互相信任為孩子的教育教學互相配合,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不願意去家訪,家長們也不願意歡迎老師來家裡
  • 家訪成老師考核要求 你覺得家訪有必要嗎?
    近日,上面出了關於家訪的一些要求,比如說對於中小學的老師來說,要有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納入了老師的考核當中。而這個規定也可為一石激起千層浪,家訪都要考核,不只是家長感覺心累,連老師也是瑟瑟發抖:最怕家訪的不是學生,是老師!
  • 國務院:中小學老師家訪將納入考核!
    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
  • 一個不寫作業的女孩兒,非要請老師去家訪,現今家訪有必要嗎
    小方老師新接了一個班的語文課。每次上課中,她都發現其中有個女孩子每次舉手發言時,就會被其他學生「噓」,或是沒說完就讓「坐下吧」的提示給打斷。平時,這個女生各科作業幾乎不寫也不交,老師們從不對她有什麼要求,也不見她的家長來跟老師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班主任老師告訴小方老師說,這個女生成績不算數,別在她身上下功夫了。
  • 南京老師家訪了?
    三、家訪時間:每年3月15日到4月30日之間,工作時間學校放學後15點-21點都有可能,休息日8點到21點。家長提醒,一般名校比較喜歡工作日的晚上前來家訪。四、家訪老師:一般以2人為一小組。家長要準備好三證:土地證、房產證和戶口本, 一般也只是看一下,簡單了解情況,不會太為難家長。但是不排除一些老師比較認真。
  • 學生上課經常遲到,老師抽空去家訪,家長的一席話讓老師陷入沉思
    家訪,是家校溝通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老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一種相當結實的「橋梁」。在家訪中,學生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在家訪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擰成一股繩」,學生的成長可以「換擋提速」。但是這只是相對於那些對孩子的成長較為在意的家長和老師而言。
  • 在學生家門口被拒絕 老師堅持傳統家訪不容易
    新聞回顧:師生電話簡訊溝通漸流行 小學生不知何為家訪 "家訪"徵集首日百人參與 七成家長支持傳統家訪     >>>老師     在學生家門口被拒絕     對於傳統的入戶家訪,在市南區某小學六年級當班主任的李老師遇到過很多尷尬。
  • 學生得水痘,學校竟要求老師這樣做!
    又到了水痘的高發期,近日,某小學4個班級累計感染42例水痘,且連續兩天都有新增病例,呈快速擴散態勢。這下子,學校熱鬧了,疾控中心、轄區衛生院流病科的工作人員相繼多次到學校調查了解並指導水痘疫情防治工作。
  • 各位老師,你還記得家訪是為了什麼嗎?
    這些目的要麼是教育局規定的,要麼是學校制定的,好像不帶著目的去家訪,教師就不會家訪似的。這樣規定好家訪目的的家訪,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思維,家訪時始終圍繞某一話題進行,反而會忽略家訪的本質——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生長個性、家長希望等,方便調整以後的教學思路,僅圍繞一個話題,這個家訪是不是因小失大了呢?
  • 熱議:幼兒園老師家訪要不要送禮
    作者:   東方網7月28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時下正值老師家訪的集中期。
  • 老師求求你,請你別來家訪了!
    家訪,是加強家校溝通,增強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很多學校也將家訪作為重要內容列入了學校的工作計劃。但儘管如此,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相比較,教師家訪工作的開展還是相對比較薄弱和滯後,尚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 山東的學生,老師要家訪了!最近山東出臺了家訪8條要求
    山東的學生,老師要家訪了最近山東出臺了家訪8條要求。每個學生2年內至少接受一次入戶家訪。好多年沒有聽說過家訪這個詞了,最早是在小學的時候編作文的時候寫到過,幻想老師來家訪。現實生活中沒有遇到過,不過按照這個規定,我家孩子要至少被家訪2次,想想還是挺期待的。我是支持這個政策的。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不說,你怎麼能知道?父母面前的乖寶寶,說不定在學校男朋友都好幾個了。老師家訪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些孩子他們是聽不進去父母的教育,但是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能當成聖旨,就是這麼神奇。
  • 老師家訪應該怎麼面對? 班主任有話說
    家住高新區的劉女士,知道老師要來家訪後,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為了迎接老師的到來,她除了大掃除,還早早地列出購買水果的清單,另外還打算買一些花,把許久沒用的花瓶拿出來。家訪老師很緊張,家訪目的是了解孩子其實,不僅是家長忐忑,老師也很緊張。「畢竟還是陌生人。」李惠利幼兒園資深班主任應老師說道,在家訪時,很多家長會教孩子們要乖巧一點、懂事一點。
  • 【怎麼看】老師家訪,在咖啡館裡三人一組像「集體面試」,網友吵翻了:家訪難道不就該放家裡?
    而且這樣效率高,家長比較放鬆,集體談話時間緊湊。到家裡家訪,路上會浪費不少時間,萬一時間有變化,或者有的家長一說起來沒完,又不好意思打斷,時間拖久了還會影響後面的家訪。常常一天下來,也走不了幾家。」該班主任還解釋稱:「另一方面,我們老師到孩子家,有的家長很客氣,又要整理房間,又要拿冷飲,又要留吃飯。
  • 開學前夕,幼兒園小學新生老師紛紛開始家訪 面對家訪老師 年輕的...
    三年前,王女士接到幼兒園老師的家訪電話時,正好工作很忙,沒有把時間記錄下來,後來也忘了和老師核實,結果遭遇尷尬。「夏天在家穿得都比較隨便,我把老師家訪的時間徹底搞錯了,老師到樓下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還穿著家居服呢,怕老師等久了也來不及換正式點的衣服,就這樣衣冠不整地接待了老師,家裡面也沒來得及收拾,亂七八糟的,實在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