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是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的需要,是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水平的需要。如何激勵創新?如何保護創新?
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給出了答案:專業化審判。
一年來,上海知產法院在理念、制度、機制等方面,都充分展現了作為改革試點法院的創新精神和專門法院的專業化水平。以司法的創新激勵和保護科技創新,充分發揮了司法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律新社丨周柏伊
通訊員丨高衛萍
「上海知產法院為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做了大量服務保障工作,特別是在健全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組織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智慧財產權中介機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的溝通方面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形成了專業化、綜合性的知產保護體系」。
這是國際商標協會執行長艾迪埃納·桑斯·德·阿賽多在走訪該院後,發來的復函中給予的評價。
上海知產法院成立伊始,就以專業化改革發展為導向,探索知產案件專門化審理程序和審理規則,不斷完善技術事實查明機制,有機銜接訴訟與非訴糾紛機制,構建起專業審判新格局。
每月26日是「全國審判業務專家陳惠珍法官工作室」在張江園區工作室的對外開放日,為園區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諮詢。由於12月26日是周六,12月21日恰逢張江高新區管委會組織了一場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答疑會,陳惠珍法官一早趕到位於陸家嘴軟體園的會場,為現場100多名企業代表答疑解惑。「工作室『開門接待』已成常態化,之後我們還將深入園區開展講座、巡迴調解等。」
據了解,工作室回應1區22園的知產需求,是依據知產法院與管委會《合作備忘錄》的要求,同時也是落實該院服務科創中心26條意見的重要舉措。「每次接待不一定是我,院裡還有其他資深法官參與。」正如陳惠珍所說,該院遴選的12名知產法官學歷高、業務精、經驗足,從事知產審判平均年限達8年以上,其中黎淑蘭副院長和陳惠珍庭長是最高法院知產司法保護研究中心的首批研究員。
12名知產法官來自不同法院,如何解決審判思路不統一的問題?「我們突破了原來按審級分工的做法,採取按案件類型分工。一庭主要負責審理專利、著作權和反壟斷案件;二庭負責審理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計算機軟體、商標、不正當競爭、馳名商標認定案件。」知產一庭庭長劉軍華介紹。
知產刑事案件並非兩個知產庭審理。就在採訪的前兩日,首起知產刑事案件——被告人張某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當庭判決,「跨界」合議庭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該案審判長——知產法院院長吳偕林表示:「當前我們以「2+1」模式間接實現知產案件集中審判,三中院刑庭受理知產刑事案件,合議庭成員中包括一名知產法官,以確保知產刑、民事及行政案件的裁判思路統一。」
一攬子調解6起「惠普案」,當庭宣判「BURBERRY案」,歐特克公司、奧多比公司訴前證據保全案,上海美影廠訴……一個個鮮明典型的知產案例,有涉及國際知名品牌,也有國內企業的,審理效果都頗為令人滿意。在歐特克公司、奧多比公司訴前證據保全案中,兩家公司均對該院能如此快速、有效固定大量涉案軟體信息表示驚嘆。
該案的承辦法官吳盈喆描述道:「鑑於該案系首次證據保全案件,而且涉及近400臺電腦,為穩妥實施,知產二庭與執行局、法警支隊、研究室等,會同外聘的技術專家分4組布局,充分研判確保保全圓滿完成。」
據悉,知產法院利用與上海三中院合署辦公的優勢,充分調動三中院的執行和保障資源,實現知產案件立審執的協作聯動,這已成為該院常態化的審執流程。
審判效果的提升,還源於上海知產法院對立案和庭審程序的改革探索:首推七種樣式的菜單式立案材料清單,使當事人對所需證據材料『心中有數』;涉及專利比對等複雜的案件,合併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使當事人陳述的技術事實與辯論觀點一氣呵成;加強庭前、庭中和判後釋明,使當事人明晰審判流程、尊重法院裁判;用「活」法官助理,使法官集中精力辦案的同時,也使法官助理得到鍛鍊……
「為增強知產審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我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參與矛盾化解,利用社會資源為知產審判提供支持。」據吳偕林院長透露,上海知產法院與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等7家社會機構籤訂《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合作協議》,提升調解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水平,促進訴訟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的銜接;並與同濟大學合作,啟動知產審判公信力評估項目,委託其對知產審判公信力進行科學、客觀評估。
「咚」——隨著法槌的敲響,知產一庭開始審理一起侵犯實用新型專利糾紛案。審判席上除了身穿法袍的兩名法官外,還坐著一名陪審員。這名陪審員不同於一般的人民陪審員,而是為查明技術事實特聘出庭的專家陪審員。上海交通大學程曉銘副教授,常年從事機械與動力工程研究,據他稱已被知產法院邀請擔任專家陪審員好幾次了。
「知產案件中涉及專利、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體開發的案件佔一審案件的92%,這些技術類案件事實查明難度大。運用『四位一體』的技術事實查明手段,能進一步確保專業、公正裁判。」黎淑蘭副院長描述道。
所謂的「四位一體」體系,即包括技術鑑定、技術調查、技術諮詢和專家陪審。短短的一年裡,18名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被聘為特邀科技諮詢專家,18名包括最高法院原副院長李國光、中科院院士等在內的頂級「大咖」被聘為特邀知產諮詢專家,外援「智庫」不斷被充實;此外,技術調查官參與辦案的配套規則等業已出臺。「今後,涉及到複雜的技術事實認定案件,將根據案情需要採用其中幾項的配合,也即一案包括技術鑑定、調查、諮詢及專家陪審的多種組合措施,提升技術事實查明的效率和效果。」
上海知產法院的三年發展規劃已經正式出臺,這既是該院對自己發展的一個規劃,也是對試點責任和社會期待的一個承諾。全篇貫穿了「專業化」審判的理念,凸顯了司法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