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志願者服務隊拿到了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的金獎,從590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也是北京法院系統內唯一一個獲得金獎的項目。法院的志願者是做什麼的?帶著這樣的好奇,記者近日走進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按照司法改革模式成立的北京知產法院,機構高度精簡,而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則成為知產法院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妙招。
「藍馬甲」志願者助力審案
走進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的立案大廳,導訴臺一名身穿「藍馬甲」的女孩面帶微笑,正在引導一位前來立案的當事人辦理相關程序。記者了解到,她叫樊美辰,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研究生。而「藍馬甲」正是知產法院志願者服務隊的標誌服裝。樊美辰告訴記者,志願者服務豐富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她從中收穫很多,也很享受這份工作。
2014年成立的北京知產法院,是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審判專業機構,集中管轄原由北京市各個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智慧財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近兩年,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如華為公司訴三星公司涉及LTE通信標準專利侵權案、國內首例聲音商標駁回覆審行政案、國內首例音樂噴泉著作權案……均是由北京知產法院審判的。
記者注意到,按照中央司法改革要求,北京知產法院率先實現了機構精簡。副院長宋魚水告訴記者,建院之初,該院在編人員僅有100人,目前增加到164人,其中法官49人,法官助理78人。
與之相對的卻是較高的收案量。「北京知產法院設立時,預計年收案量約4500件,但建院後收案量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保守估計今年收案將超過17000件,是建院時預估量的四倍。」從結案數字看,宋魚水說,今年法官的人均結案數預計將超300件,遠遠高於北京地區其他中院,也遠高於上海和廣州兩家智慧財產權法院。
人員精簡,機構壓縮,「人案矛盾」「事多人少」的問題尤為突出。如何提高效率,應對日益增加的審判工作?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給出的答案是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而志願者服務隊便成為其中一大助力。
「感謝志願服務給我帶來啟迪」
2015年3月,北京知產法院組建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法院志願者服務隊,根據實際需要分別設立了訴訟服務崗、審判輔助崗與綜合服務崗三類志願者服務崗位,並結合志願者自身情況進行匹配。在引入社會化購買方式之前,這為知產法院的訴訟服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人力支援和智力支持。
志願者主要來源於各大高校的在校生,導訴登記、接受案件諮詢、訴訟材料收轉、司法專郵辦理等成為他們的日常工作。
三年間,北京知產法院志願者服務隊共吸納來自70所高校的100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服務時長累計超過13萬小時。審判輔助崗位上的志願者,累計參與審結案件3000餘件,參與草擬5000餘份裁判文書初稿。
為保證志願者能夠迅速適應法院的工作節奏,北京知產法院依託立案庭,由法院內的業務專家參與授課,對每一名志願者進行專業的培訓。
法院通過志願者隊伍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同時,「藍馬甲」們也在志願服務中成長。這幾天,獲得金獎的好消息在「京知志願者之家」的微信群裡不斷刷屏。「比想像中的更好!」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劉佳笑著說,「在看似瑣碎的工作中,你會在腦海裡一點一點拼湊出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體系知識在實務中的具體應用。」現在,劉佳對於處理各種送達、整理卷宗、計算訴費等司法審判輔助事務手到擒來,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志願服務成果十分喜人」。
來自清華大學的嚴博偉特別感謝了志願服務的時光給他帶來的啟迪。他說,自己看到了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的差異,這些司法實務經驗為他提供了現實研究素材,讓他的思考不再是「無根之木」。
輔助服務外包緩解「案多人少」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引入志願者服務隊之餘,北京知產法院根據中央司法改革精神,突破傳統人事管理理念和做法,還嘗試將法院核心權力之外的一般性、事務性工作以項目化外包的方式通過購買社會服務予以解決。這成為北京知產法院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另一大助力。
自2017年8月起,北京知產法院先後開展了《卷宗全過程整理運維服務外包項目》、《送達服務外包項目》、《訴訟指導外包項目》三個審判程序性輔助服務外包試點項目。
截至目前,三個試點項目為北京知產法院的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在案卷整理歸檔、訴訟材料收轉、法律文書送達等方面節省了40%的工作量,日均每人節省3.2小時,年均每人節省835小時。同時,法院案件檔案質量、訴訟材料收轉規範性以及文書送達及時性等方面也有了大幅提升。
宋魚水告訴記者,「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最終目標就是為了發揮法律專業人才的專業優勢,確保審判核心職能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記者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