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產法院高度精簡機構 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

2020-12-1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12月2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志願者服務隊拿到了第四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的金獎,從590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也是北京法院系統內唯一一個獲得金獎的項目。法院的志願者是做什麼的?帶著這樣的好奇,記者近日走進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按照司法改革模式成立的北京知產法院,機構高度精簡,而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則成為知產法院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妙招。

「藍馬甲」志願者助力審案

走進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的立案大廳,導訴臺一名身穿「藍馬甲」的女孩面帶微笑,正在引導一位前來立案的當事人辦理相關程序。記者了解到,她叫樊美辰,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研究生。而「藍馬甲」正是知產法院志願者服務隊的標誌服裝。樊美辰告訴記者,志願者服務豐富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她從中收穫很多,也很享受這份工作。

2014年成立的北京知產法院,是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審判專業機構,集中管轄原由北京市各個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智慧財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近兩年,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如華為公司訴三星公司涉及LTE通信標準專利侵權案、國內首例聲音商標駁回覆審行政案、國內首例音樂噴泉著作權案……均是由北京知產法院審判的。

記者注意到,按照中央司法改革要求,北京知產法院率先實現了機構精簡。副院長宋魚水告訴記者,建院之初,該院在編人員僅有100人,目前增加到164人,其中法官49人,法官助理78人。

與之相對的卻是較高的收案量。「北京知產法院設立時,預計年收案量約4500件,但建院後收案量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保守估計今年收案將超過17000件,是建院時預估量的四倍。」從結案數字看,宋魚水說,今年法官的人均結案數預計將超300件,遠遠高於北京地區其他中院,也遠高於上海和廣州兩家智慧財產權法院。

人員精簡,機構壓縮,「人案矛盾」「事多人少」的問題尤為突出。如何提高效率,應對日益增加的審判工作?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給出的答案是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而志願者服務隊便成為其中一大助力。

「感謝志願服務給我帶來啟迪」

2015年3月,北京知產法院組建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法院志願者服務隊,根據實際需要分別設立了訴訟服務崗、審判輔助崗與綜合服務崗三類志願者服務崗位,並結合志願者自身情況進行匹配。在引入社會化購買方式之前,這為知產法院的訴訟服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人力支援和智力支持。

志願者主要來源於各大高校的在校生,導訴登記、接受案件諮詢、訴訟材料收轉、司法專郵辦理等成為他們的日常工作。

三年間,北京知產法院志願者服務隊共吸納來自70所高校的100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服務時長累計超過13萬小時。審判輔助崗位上的志願者,累計參與審結案件3000餘件,參與草擬5000餘份裁判文書初稿。

為保證志願者能夠迅速適應法院的工作節奏,北京知產法院依託立案庭,由法院內的業務專家參與授課,對每一名志願者進行專業的培訓。

法院通過志願者隊伍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同時,「藍馬甲」們也在志願服務中成長。這幾天,獲得金獎的好消息在「京知志願者之家」的微信群裡不斷刷屏。「比想像中的更好!」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劉佳笑著說,「在看似瑣碎的工作中,你會在腦海裡一點一點拼湊出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體系知識在實務中的具體應用。」現在,劉佳對於處理各種送達、整理卷宗、計算訴費等司法審判輔助事務手到擒來,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志願服務成果十分喜人」。

來自清華大學的嚴博偉特別感謝了志願服務的時光給他帶來的啟迪。他說,自己看到了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的差異,這些司法實務經驗為他提供了現實研究素材,讓他的思考不再是「無根之木」。

輔助服務外包緩解「案多人少」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引入志願者服務隊之餘,北京知產法院根據中央司法改革精神,突破傳統人事管理理念和做法,還嘗試將法院核心權力之外的一般性、事務性工作以項目化外包的方式通過購買社會服務予以解決。這成為北京知產法院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另一大助力。

自2017年8月起,北京知產法院先後開展了《卷宗全過程整理運維服務外包項目》、《送達服務外包項目》、《訴訟指導外包項目》三個審判程序性輔助服務外包試點項目。

截至目前,三個試點項目為北京知產法院的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在案卷整理歸檔、訴訟材料收轉、法律文書送達等方面節省了40%的工作量,日均每人節省3.2小時,年均每人節省835小時。同時,法院案件檔案質量、訴訟材料收轉規範性以及文書送達及時性等方面也有了大幅提升。

宋魚水告訴記者,「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審判事務和訴訟服務,最終目標就是為了發揮法律專業人才的專業優勢,確保審判核心職能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記者 張蕾)

相關焦點

  • 現代訴訟服務體系下的審判輔助事務集中管理
    實際上,實現審判核心事務與審判輔助事務分離並對審判輔助事務進行集中管理,也是一種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可行方案。審判輔助事務與審判核心事務實行制度化剝離,並對審判輔助事務進行集中管理,可以將法官從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集中主要精力辦理案件。審判輔助事務被集中起來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形成規範化、流程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更加優質的訴訟服務,也能更好地輔助審判工作。
  • 「專」字上下功夫 上海知產法院構建專業審判新格局
    律新社丨周柏伊通訊員丨高衛萍「上海知產法院為助力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做了大量服務保障工作,特別是在健全與智慧財產權相關組織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與智慧財產權中介機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的溝通方面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形成了專業化、綜合性的知產保護體系」。這是國際商標協會執行長艾迪埃納·桑斯·德·阿賽多在走訪該院後,發來的復函中給予的評價。
  • 【旌陽法院推動公證全面參與訴訟輔助事務】
    為推動公證制度在社會糾紛解決中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剝離長期分散人民法院辦案精力的訴訟輔助事務,2017年3月,旌陽區法院從法律文書委託送達開始,在全省率先探索公證參與訴訟輔助事務。隨後不斷優化升級、創新拓展,2019年10月9日,旌陽區法院掛牌成立全省規模最大的「公證參與訴訟輔助事務中心」,建立起涵蓋民商事及執行案件文書送達、調解、調查取證、參與財產保全、參與執行、訴訟服務等各個環節的立體化公證參與訴訟輔助工作新格局,完成訴訟輔助事務集約化分流、社會化減負、全方位剝離,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實現公證職能與審判執行工作有機銜接。
  • 知產法院與知產保護中心聯合舉辦「智慧財產權行政和司法協同保護」座談會
    >「智慧財產權行政和司法協同保護」主題座談會,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宋魚水,北京市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潘新勝出席座談會。、知產保護中心主任郝青、審判第二庭和知產保護中心的部分代表到會聽取意見建議。
  • 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晉中中院正式實行!
    重要意義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是公證服務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可以有效減少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推動化解社矛盾糾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 北京破產法庭「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定製服務!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其中建設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即包括了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以及完善集約化訴訟服務機制等多項重要制度內容。2020年9月,周強院長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上強調,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模式。
  • 北京知產法院多措破局審判效率顯著提升
    司法對技術類案件的評價,特別是對專利授權確權案件的審判,直接關係到專利技術保護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是實現專利價值的重要保障。考慮到第三人均為被訴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和行政程序的參與人,為打破困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法院需要,查詢提供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預留的代理人信息、聯繫方式及送達地址。「通過向行政機關『問路』,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有效提升了向第三人送達的『妥投率』,提高了專利無效行政案件的審理效率。」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宋魚水說。
  • 溫州啟動公證參與法院司法輔助事務 推出執行款提存服務
    該《意見》的出臺,旨在探索建立人民法院與公證機構在繼承、證據保全、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等領域的非訴調解糾紛解決機制,支持公證機構在人民法院調解、取證、送達、保全、執行等環節提供公證法律服務,推動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優化區域司法資源配置,降低司法成本。  據溫州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丁筱海介紹,公證機構根據人民法院的委託,在公證業務範圍內協助完成其他各種類型的審判輔助工作。
  • 上海二中院高標準開展「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
    ,盡心服務人民群眾;以集約化開展各項訴訟輔助事務,全力保障審執工作,逐步實現繁簡分流程序化、訴訟服務智能化、輔助事務集約化,努力打造中級法院層面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和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2018年5月,在該院與上海銀行業糾紛調解中心共同召開的深化訴調對接暨轄區聯動訴訟服務多元化解試點工作推進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領導積極評價了該院轄區聯動訴訟服務多元化解工作。近年來,上海二中院積極探索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成立行政爭議多元調處中心,推進類型化行業性調解、在線調解新模式應用,引入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開展矛盾化解工作。
  • 周五看直播 | 聽馮剛法官解讀北京知產法院2019年著作權典型案例
    周五看直播 | 聽馮剛法官解讀北京知產法院2019年著作權典型案例 2020-06-05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強: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模式
    一年來,各地法院堅持以「集約高效、多元解紛、便民利民、智慧精準、開放互動、交融共享」為目標推動一站式建設,制度機制逐漸完善,促進社會治理邁向深入,多元解紛效能明顯增強,服務群眾能力實現跨越,輔助審判功能大幅提升,保障疫情防控成效明顯。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高度重視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設,積極參與、推動、監督各項工作,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社會治理的優勢。
  • 周強:全面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模式
    一年來,各地法院堅持以「集約高效、多元解紛、便民利民、智慧精準、開放互動、交融共享」為目標推動一站式建設,制度機制逐漸完善,促進社會治理邁向深入,多元解紛效能明顯增強,服務群眾能力實現跨越,輔助審判功能大幅提升,保障疫情防控成效明顯。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高度重視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設,積極參與、推動、監督各項工作,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社會治理的優勢。
  • 北京發布管理辦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捐助工作
    北京發布管理辦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捐助工作 2017-01-17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皮磊 北京市符合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可以由區以上民政部門委託設立捐助站點,接收物資捐贈,不包括捐贈資金。
  • 法官助理全面、深度參與審判事務 助力審判效能提升
    記者了解到,作為專職輔助審判工作的法官助理現已全面、深度參與該院各項審判事務。今年以來,為切實提高法官助理的履職能力,該院將法官助理的培養管理工作納入審判團隊建設,並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審判規律、契合司改工作實際的管理方法,充分激發法官助理的工作積極性。自實施以來,該院法官助理署名案件超過830件,參與庭前調解結案共計433件,參與繁案訴前調解共計80件。
  • 北京法院2019年司法改革「微創新」案例彙編
    五是深化推進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執行事務中心」,打造一站式執行事務服務窗口,解決「找法官難」「找執行員難」問題。暢通民意溝通渠道,通過召開新聞通報會,邀請群眾代表視察法院執行指揮中心、調研座談等,充分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 四川崇州法院:堅持需求導向 重塑訴訟格局 打造一體化、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
    研發「人證比對」「5G+VR」「智能導訴」等科技設備,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來訪群眾「畫像」,提前預判來訪意圖,提供精準服務;多元調解、立案預審、執行線索提交等全功能自助服務一體機,通過導訴員指導在大廳或網上完成大部分事務,實現深度人機互動;窗口辦理靜默化排隊叫號、可視化同屏顯示、電子化籤名確認,為訴訟群眾提供「面對面服務」,運行3個月以來服務12089人次,70%的事務在30分鐘內辦理完畢。
  • 設立海南自貿港知產法院有何意義?全國人大常委會這樣審議
    201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六年來為強化智慧財產權的運用和保護,激發社會創造力提供了強大推動力,同時也累積了充實的經驗。「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提速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智慧財產權案件數量會越來越多,亟需更加有力的智慧財產權司法保障。」
  • 專家法律意見的訴訟價值衡量及其在審判活動中的適用
    ,專家法律意見書作為第三方參與訴訟表現形式在審判實踐中屢見不鮮,並博得了公眾傳媒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尤其在一些爭議較大的案件中「專家論證意見」頻頻出現,譬如早期的前華夏銀行行長段曉興的受賄案、成克傑首席辯護律師張建中涉嫌「幫助巨貪霍海音偽造證據」案,2001年北京部分刑法專家、刑事訴訟法專家、法醫學專家對劉湧涉黑案論證會以及2006年對邱興華是否應當進行精神病鑑定所展開的研討更是把專家法律意見推上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 聚焦 | 上海知產法院作出首起智慧財產權行政調解司法確認
    近日,上海知產法院受理並快速裁定審結首起由上海市知識產權局主持調解並達成民事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案件在經行政機關主持下簽署上述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向上海知產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上海知產法院收到申請後當即予以立案,速裁審判團隊法官對當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調解協議的形式與內容依法嚴格進行審查,並加快案件審理流程,審查終結後當天便出具了民事裁定書,確認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有效,並明確了當事人應當按照調解協議的約定自覺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加強民事審判工作 依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
    立足司法職能促進解決國家治理的難點、經濟循環的堵點、民生保障的痛點,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事審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