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原創】鸚鵡螺聊化學之一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2021-02-07 小明分享會

作者:Jason(嬰鳥武鳥蟲累)。本文僅為以科學知識傳播為目的的轉載,不涉及商業應用。

———————————————————

小明分享會的化學家鸚鵡螺老師要雄起了,答應大家每周推出一篇化學科普專題,終於在2015年,小明分享會有了自己的王牌專欄啦。

———————————————————

提及化學,相信不少人立馬就起身表示這是自己心頭的一塊痛處。當然了,這是要歸功於我們的應試教育的。而提起化學工業,很多人也是嗤之以鼻的,仿佛跟化學沾邊的東西就是不環保,不健康的。更有甚者,某純淨水還打出了「本品不添加任務化學物質」的廣告。化工產業作為國民支柱產業之一,得此殊遇,不得不說自身有不少值得沉思的地方。但筆者身為化學從業者,竊以為民眾對化學知識的缺乏也是偏見形成的原因之一。前兩天看王小波的書,他說他喜歡上邏輯學是因為羅素,有人喜歡蘇東坡完全是因為東坡肉好吃,那麼就從今天開始,藉助小明分享會的平臺,通過一些化學家的軼事,希望能夠呈現給大家一個與書本上不那麼一樣的化學。

一、元素周期率的發現

宇宙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土、火、氣四種元素,古代中國則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說。到了近代,人們才漸漸明白:元素多種多樣,決不止於四五種。18世紀,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如金、銀、鐵、氧、磷、硫等,到19世紀,已發現的元素已達54種。

1789年,安託萬·拉瓦錫發布了包括33種化學元素的列表。拉瓦錫將元素歸類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而化學家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一直尋找更準確的分類方式。直到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係的「八音律」表。


1866年,紐蘭茲向英國化學會會員公布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

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猜到了,所以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門捷列夫開始講起。

二、門捷列夫

1834年2月7日,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生於西伯利亞的託波爾斯克,父親是中學校長。13歲時,門捷列夫的父親去世,母親的工廠又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家境一落千丈,但門捷列夫考入了託博爾斯克文科中學,也算是家裡的安慰。1849年,門捷列夫的母親變賣家產,帶著孩子四處求學,先後到過莫斯科、柏林和巴黎,最後在聖彼得堡高等師範學校為門捷列夫找到一個入讀機會,1850年,門捷列夫就讀物理數學系。同年9月,門捷列夫的母親病逝,門捷列夫決心發憤讀書,185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由於被診斷出有肺結核,不得不到黑海邊上的克裡米亞半島休養。在此期間,門捷列夫讀完了碩士,並於兩年後回到聖彼得堡。期間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1857年他被聖彼得堡大學破格任命為化學講師。

年輕帥氣的門捷列夫

在編寫無機化學講義時,門捷列夫發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都已陳舊,外文教科書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夠反映當代化學發展水平的無機化學教科書。這種想法激勵著年輕的門捷列夫。當門捷列夫編寫有關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章節時,他遇到了難題。按照什麼次序排列它們的位置呢?當時化學界發現的化學元索已達63種。為了尋找元素的科學分類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關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研究某一學科的歷史,是把握該學科發展進程的最好方法。門捷列夫深刻地了解這一點,他邁進了聖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

門捷列夫抓住了化學家研究元素分類的歷史脈絡,夜以繼日地分析思考,簡直著了迷。夜深人靜,聖彼得堡大學主樓左側的門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著燈光,僕人為了安全起見,推開了門捷列夫書房的門。「安東!」門捷列夫站起來對僕人說:「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把筐也一起拿來。」安東是門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實僕人。他走出房門,莫名其妙地聳聳肩膀,很快就拿來一卷厚紙。「幫我把它剪開。」門捷列夫一邊吩咐僕人,一邊動手在厚紙上畫出格子。「所有的卡片都要像這個格於一樣大小。開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寫字。」

門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在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上了元素名稱、原於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筐裡逐漸裝滿了卡片。門捷列夫把它們分成幾類,然後擺放在一個寬大的實驗臺上。接下來的日子,門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門捷列夫還是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係。」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他題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發表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個表包括了當時科學家已知的63種元素,表中共有67個位置,尚有4個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沒有元素名稱,門捷列夫假設,有這種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在表中,他還對銦、碲、金、鉍四種元素當時公認的原子量表示質疑。比如根據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碘的前面,門捷列夫認為碲的原子量應該比碘小,而不是當時人認為的比碘大。這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率的最初思想。

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在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發表以後,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繼續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重新審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在對元素的原子量進行審定之後,於1871年12月發表了他的第二個元素周期表。與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相比,第二個元素周期表更完備、更精確、更系統。

門捷列夫1871年的元素周期表

截至2014年,周期表包含118個經過證實的化學元素,其中114個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承認並命名。當中98個元素存在於自然界中:84個為原生核素,另有14個元素只出現在原生元素的衰變鏈裡。從鑀到鎶的所有元素雖然不在宇宙中自然產生,但是由於經過人工合成,現已全被IUPAC承認。從Uut至Uuo的元素曾在實驗室中被合成,現在根據其原子序系統性地得名。所有鑀(原子序99)以後的元素都沒有經過在宏觀尺度下的觀察。到2013年為止,人們還沒有成功合成原子序118之後的任一個元素。

現今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周期表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有什麼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據此有計劃、有目的的去探尋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規律地排列,那麼,兩個原子量懸殊的元素之間,一定有未被發現的元素,門捷列夫據此預付了類硼、類鋁、類矽、類鋯4個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預言得到證實。以後,別的科學家又發現了鎵、鈧、鍺等元素。迄今,人們發現的新元素已經遠遠超過上個世紀的數量。歸根到底,都得利於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廣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會湧現出許多新的化學家,進一步打開微觀世界之謎。

二是可以矯正以前測得的原子量,門捷列夫在編元素周期表時,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於量(至少有17個)。因為根據元素周期律,以前測定的原於量許多顯然不準確。以銦為例,原以為它和鋅一樣是二價時,所以測定其原子量為75,根據周期表發現鋼和鋁都是二價的,斷定其原子量應為113。它正好在鈣和錫之間的空位上,性質也合適。後來的科學實驗,證實門捷列夫的猜想完全正確。最令人驚異的是,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宣布發現了新元素鎵,它的比重為4.7,原子量是59點幾。門捷列夫根據周期表,斷定鎵的性質與鋁相似,比重應為5.9,原子量應為68,而且估計鎵是由鈉還原而得。一個根本沒有見過鎵的人,竟然對它的第一個發現者測定的數據加以糾正,布氏感到非常驚訝,而再一次實驗的結果,果然和門捷列夫判斷極為接近,比重為5.94,原子量為69.9,按門捷列夫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純了鎵,原來不準確的數據是由於稱中含有鈉,大大減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類在認識物質世界的思維方面有了新飛躍。例如,通過周期表,有力地證實了量變引起質變的定律,原子量變化,引起了元素的質變。再如,從周期表可以看出,對立元素(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在對立的同時,明顯存在統一和過渡的關係。現在哲學上有一個定律,說事物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發現的元素分成8個家族,每族劃分5個周期,每個周期、每一類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復始。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小明分享會新浪微博:@小明分享會

QQ群:146519389

微信訂閱號:搜索「小明分享會」即可,微信號「xaomng"



相關焦點

  • 固執也是生產力——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特別是,1911年盧瑟福才發現決定元素特性的原子結構,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不知道影響元素特性深層機理,要找出元素之間的規律面臨巨大挑戰。我們按時間倒序的方式來看這個故事,估計更容易理解一些。先看一下現在的元素周期表是什麼樣子的,揭示了什麼樣的規律。現在我們課本上的元素周期表如圖1所示。
  • 科學的預言,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年輕的化學家門捷列夫決心要揭開這個秘密,他閱讀了大量的化學書笈,總結了許多化學家的經驗教訓。花了差不多整整二十年的功夫終於在1868年發現了元素周期律,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官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元素周期律揭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這就是說,按照原子量增加的次序把所有的元素排列起來,每經過一定的間隔,就一定會有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出現。
  • 化學探秘||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
    在出版的《化學大綱》中發表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元素表》,在該表中,他將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分簡單的中性物質、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簡單的金屬、簡單鹼性物質、看不見的元素(那時候稱作以太)。不過邁耶爾發表的時候,引用了門捷列夫周期表的內容,同時指出自己的這張表與門捷列夫的周期規律是等同的。根據後來的研究發現,邁耶爾在1870年發表的這張新表,甚至比門捷列夫當初的周期表更為完善。所以,西方的化學史家們認為,邁耶爾也有資格成為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人之一。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從門捷列夫的表格到現代元素周期表
    幾乎每一個化學實驗室的牆上,都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通常,我們將元素周期表的創造歸功於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Dimitri Mendeleev)。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寫在卡片上,並根據化學和物理性質對它們進行排列。
  • 化學秘籍之元素周期表
    他對當時已知的62個元素的原子量按遞增順序排列,發現元素的性質存在著周期性的重複,每八個元素為一周期。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製作了一張周期表,這張表格是化學研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份研究成果。據說,在那年的一個夜晚,門捷列夫夢見已知的63種化學元素一一對應地落在格子裡,構成了一張鱗次櫛比的表格。一夢驚醒,他立即將夢中的表格還原,製成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 ...合成的第117號化學元素,並申請將其加入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
    目前,俄羅斯杜布納核聯合研究所已申請將第117號元素加入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  據外國媒體近日報導,俄羅斯杜布納核聯合研究所通過反覆實驗,終於成功驗證了他們兩年前合成的第117號化學元素,並申請將其加入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
  • 科技日曆 |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竟是因為門捷列夫的一個夢?
    科技日曆 |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竟是因為門捷列夫的一個夢?1907年2月2日,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去世。他對化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類法。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
  • 門捷列夫和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次年,門捷列夫出席了在化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德國卡爾斯魯厄化學大會。門捷列夫回憶道:「我的周期律的決定性時刻在1860年,我……在會上我聆聽了義大利化學家康尼查羅的演講……正是當時,元素的性質隨原子量(相對原子質量)遞增而呈現周期性變化的基本思想衝擊了我。」
  • 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咋來的?
    之前,我們聊到了古希臘哲學家們致力於「萬物本源」的問題。學者們努力了1000多年,一直到拉瓦錫和道爾頓時期才有了進展,也正式使化學成為一門科學理論。門捷列夫之前其中拉瓦錫將自然界的物質分解成基本元素,並且對元素的性質進行了一系列的檢驗。
  • 元素周期表150歲|門捷列夫做夢之前的35年硬核人生
    1869年2月的一個夜晚,門捷列夫經歷了那個名垂青史的夢境:當時世上為人所知的63種化學元素紛紛落在相應的格子裡,組成了一張表。它們依照原子質量排列,隨著質量的增加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門捷列夫在醒來後立馬在紙上依樣畫葫蘆,只做了一處必要的修改。他發覺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與三角函數的跌宕起伏很相像,於是借用了函數周期的概念,將這張表格命名為——元素周期表。
  • 門捷列夫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誕生的?這得從打牌說起!
    門捷列夫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誕生的?門捷列夫是周期表的創始人,但為何之前無人發現這一規律呢?他當時又是怎麼找到周期律的呢?1867年,經歷了整整六年的農奴制改革,沙俄帝國百廢待興,期待進步,聖彼得堡大學請來了一名年輕的傑出「海龜」,擔任普通化學教授。
  • 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的繪製者——門捷列夫
    1865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第二年被彼得堡大學聘任為教授。1867年,為了講好無機化學這門課程,門捷列夫著手編寫《化學原理》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就是:如何用一種合乎邏輯的方式來介紹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呢?有一種說法是門捷列夫由撲克牌受到了啟發,他用厚紙做了許多長方形小卡片,在每一塊卡片上面寫出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以及化合物。
  • 元素周期表的由來_天極網
    1867年,彼得堡大學聘請年輕化學家德·伊·門捷列夫擔任普通化學教授。他講課轟動一時,非常成功,但是在門捷列夫的內心深處,一點也不滿足。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麼?
    那麼,就跟隨筆者的腳步,探尋有趣而神秘的元素周期表。發現每個化學研究室的牆上都必備一張元素周期表,可以說這是化學研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份研究成果,沒有之一。它的創建要歸功於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方方正正,排列井然有序,世間所有元素之間的規律是如此簡單明了。但繪出這樣一份簡單的表格,背後是多少科學家數十年夜以繼日的心血。門捷列夫在先前多位科學家對各類化學元素不斷研究發現的基礎上,1869年3月份,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寫在卡片上,並根據化學和物理性質將它們進行排列。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麼
    那麼,就跟隨筆者的腳步,探尋有趣而神秘的元素周期表。  發現  每個化學研究室的牆上都必備一張元素周期表,可以說這是化學研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份研究成果,沒有之一。它的創建要歸功於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方方正正,排列井然有序,世間所有元素之間的規律是如此簡單明了。但繪出這樣一份簡單的表格,背後是多少科學家數十年夜以繼日的心血。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了,解讀元素的那些事兒……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9-12-30 第1版 要聞 作者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導讀聯合國大會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旨在紀念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在150年前發表元素周期表這一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 元素周期律發現150年,中國首次派隊參加門捷列夫競賽
    1869年,門捷列夫發現化學元素周期律,於今恰好150周年,2019年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以紀念元素周期表提出150周年。元素周期表,大家都不陌生,它出現在每一版化學課本中,並至少被要求背誦前20個元素。1869年,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後,製作了一張元素周期表,150年來,元素周期表發生了哪些變化?它的發現歷程又有哪些故事?
  • 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二《2、元素周期律與元素周期表》優質課教案
    元素周期率與元素周期表第二課時 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https://www.shimengyuan.com/nianji/2434.html 《元素周期表》是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元素周期表的結構;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學會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元素周期表的150年
    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國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於1869年所創建的,它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元素周期表以簡明扼要的形式描述了每種已知化學元素的原子性質,包括其原子序數、原子質量以及與其他元素的關係。
  • 【化學世界】元素周期表--超詳細講解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創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