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son(嬰鳥武鳥蟲累)。本文僅為以科學知識傳播為目的的轉載,不涉及商業應用。
———————————————————
小明分享會的化學家鸚鵡螺老師要雄起了,答應大家每周推出一篇化學科普專題,終於在2015年,小明分享會有了自己的王牌專欄啦。
———————————————————
提及化學,相信不少人立馬就起身表示這是自己心頭的一塊痛處。當然了,這是要歸功於我們的應試教育的。而提起化學工業,很多人也是嗤之以鼻的,仿佛跟化學沾邊的東西就是不環保,不健康的。更有甚者,某純淨水還打出了「本品不添加任務化學物質」的廣告。化工產業作為國民支柱產業之一,得此殊遇,不得不說自身有不少值得沉思的地方。但筆者身為化學從業者,竊以為民眾對化學知識的缺乏也是偏見形成的原因之一。前兩天看王小波的書,他說他喜歡上邏輯學是因為羅素,有人喜歡蘇東坡完全是因為東坡肉好吃,那麼就從今天開始,藉助小明分享會的平臺,通過一些化學家的軼事,希望能夠呈現給大家一個與書本上不那麼一樣的化學。
一、元素周期率的發現
宇宙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古希臘人以為是水、土、火、氣四種元素,古代中國則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說。到了近代,人們才漸漸明白:元素多種多樣,決不止於四五種。18世紀,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種,如金、銀、鐵、氧、磷、硫等,到19世紀,已發現的元素已達54種。
1789年,安託萬·拉瓦錫發布了包括33種化學元素的列表。拉瓦錫將元素歸類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而化學家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一直尋找更準確的分類方式。直到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係的「八音律」表。
1866年,紐蘭茲向英國化學會會員公布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麼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
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猜到了,所以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門捷列夫開始講起。
二、門捷列夫
1834年2月7日,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誕生於西伯利亞的託波爾斯克,父親是中學校長。13歲時,門捷列夫的父親去世,母親的工廠又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家境一落千丈,但門捷列夫考入了託博爾斯克文科中學,也算是家裡的安慰。1849年,門捷列夫的母親變賣家產,帶著孩子四處求學,先後到過莫斯科、柏林和巴黎,最後在聖彼得堡高等師範學校為門捷列夫找到一個入讀機會,1850年,門捷列夫就讀物理數學系。同年9月,門捷列夫的母親病逝,門捷列夫決心發憤讀書,185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由於被診斷出有肺結核,不得不到黑海邊上的克裡米亞半島休養。在此期間,門捷列夫讀完了碩士,並於兩年後回到聖彼得堡。期間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1857年他被聖彼得堡大學破格任命為化學講師。
年輕帥氣的門捷列夫
在編寫無機化學講義時,門捷列夫發現這門學科的俄語教材都已陳舊,外文教科書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夠反映當代化學發展水平的無機化學教科書。這種想法激勵著年輕的門捷列夫。當門捷列夫編寫有關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章節時,他遇到了難題。按照什麼次序排列它們的位置呢?當時化學界發現的化學元索已達63種。為了尋找元素的科學分類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關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研究某一學科的歷史,是把握該學科發展進程的最好方法。門捷列夫深刻地了解這一點,他邁進了聖彼得堡大學的圖書館,在數不盡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們研究化學元素分類的原始資料……
門捷列夫抓住了化學家研究元素分類的歷史脈絡,夜以繼日地分析思考,簡直著了迷。夜深人靜,聖彼得堡大學主樓左側的門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著燈光,僕人為了安全起見,推開了門捷列夫書房的門。「安東!」門捷列夫站起來對僕人說:「到實驗室去找幾張厚紙,把筐也一起拿來。」安東是門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實僕人。他走出房門,莫名其妙地聳聳肩膀,很快就拿來一卷厚紙。「幫我把它剪開。」門捷列夫一邊吩咐僕人,一邊動手在厚紙上畫出格子。「所有的卡片都要像這個格於一樣大小。開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寫字。」
門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在每一張卡片上都寫上了元素名稱、原於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筐裡逐漸裝滿了卡片。門捷列夫把它們分成幾類,然後擺放在一個寬大的實驗臺上。接下來的日子,門捷列夫把元素卡片進行系統地整理。門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時間的教授突然熱衷於「紙牌」感到奇怪。門捷列夫旁若無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紙牌那樣,收起、擺開,再收起、再擺開,皺著眉頭地玩「牌」……
冬去春來。門捷列夫還是沒有在雜亂無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內在的規律。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擺弄起「紙牌」來了,擺著,擺著,門捷列夫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在他面前出現了完全沒有料到的現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質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從上到下地逐漸變化著。門捷列夫激動得雙手不斷顫抖著。「這就是說,元素的性質與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關係。」門捷列夫興奮地在室內踱著步子,然後,迅速地抓起記事簿在上面寫道:「根據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學性質的近似性試排元素表。」
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他題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發表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個表包括了當時科學家已知的63種元素,表中共有67個位置,尚有4個空位只有原子量而沒有元素名稱,門捷列夫假設,有這種原子量的未知元素存在。在表中,他還對銦、碲、金、鉍四種元素當時公認的原子量表示質疑。比如根據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碘的前面,門捷列夫認為碲的原子量應該比碘小,而不是當時人認為的比碘大。這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率的最初思想。
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在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發表以後,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繼續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重新審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在對元素的原子量進行審定之後,於1871年12月發表了他的第二個元素周期表。與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相比,第二個元素周期表更完備、更精確、更系統。
門捷列夫1871年的元素周期表
截至2014年,周期表包含118個經過證實的化學元素,其中114個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承認並命名。當中98個元素存在於自然界中:84個為原生核素,另有14個元素只出現在原生元素的衰變鏈裡。從鑀到鎶的所有元素雖然不在宇宙中自然產生,但是由於經過人工合成,現已全被IUPAC承認。從Uut至Uuo的元素曾在實驗室中被合成,現在根據其原子序系統性地得名。所有鑀(原子序99)以後的元素都沒有經過在宏觀尺度下的觀察。到2013年為止,人們還沒有成功合成原子序118之後的任一個元素。
現今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周期表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有什麼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據此有計劃、有目的的去探尋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規律地排列,那麼,兩個原子量懸殊的元素之間,一定有未被發現的元素,門捷列夫據此預付了類硼、類鋁、類矽、類鋯4個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預言得到證實。以後,別的科學家又發現了鎵、鈧、鍺等元素。迄今,人們發現的新元素已經遠遠超過上個世紀的數量。歸根到底,都得利於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廣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會湧現出許多新的化學家,進一步打開微觀世界之謎。
二是可以矯正以前測得的原子量,門捷列夫在編元素周期表時,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於量(至少有17個)。因為根據元素周期律,以前測定的原於量許多顯然不準確。以銦為例,原以為它和鋅一樣是二價時,所以測定其原子量為75,根據周期表發現鋼和鋁都是二價的,斷定其原子量應為113。它正好在鈣和錫之間的空位上,性質也合適。後來的科學實驗,證實門捷列夫的猜想完全正確。最令人驚異的是,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宣布發現了新元素鎵,它的比重為4.7,原子量是59點幾。門捷列夫根據周期表,斷定鎵的性質與鋁相似,比重應為5.9,原子量應為68,而且估計鎵是由鈉還原而得。一個根本沒有見過鎵的人,竟然對它的第一個發現者測定的數據加以糾正,布氏感到非常驚訝,而再一次實驗的結果,果然和門捷列夫判斷極為接近,比重為5.94,原子量為69.9,按門捷列夫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純了鎵,原來不準確的數據是由於稱中含有鈉,大大減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類在認識物質世界的思維方面有了新飛躍。例如,通過周期表,有力地證實了量變引起質變的定律,原子量變化,引起了元素的質變。再如,從周期表可以看出,對立元素(金屬和非金屬)之間在對立的同時,明顯存在統一和過渡的關係。現在哲學上有一個定律,說事物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發現的元素分成8個家族,每族劃分5個周期,每個周期、每一類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復始。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小明分享會新浪微博:@小明分享會
QQ群:146519389
微信訂閱號:搜索「小明分享會」即可,微信號「xaom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