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當中最有韻味的思婦古詩,最後10個字值得細細咀嚼

2020-12-19 老張侃詩詞

在古典詩詞當中有很多的思婦主題的詩歌。在這些詩歌的內容表達當中,有一部分確實是抒發的遊子思婦的主題,還有一部分詩歌引申到棄婦的主題之上,隱喻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所以對於古典詩詞當中的這種思婦詩作,是不能夠一概而論的。

作為東漢末年最有文學價值的詩歌集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的文學傳統,下啟唐詩宋詞,在整個中國古典詩詞發展史上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些古詩當中也有不少的詩作寫到了遊子思婦的主題。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其中很有韻味的一首,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後十個字,值得今天的我們細細咀嚼。且看: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庭中有奇樹》,全文只有八句,和同為古詩十九首之一的《涉江採芙蓉》等詩篇並列為古詩十九首字數最少的詩篇。這首古詩當中的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意蘊悠長。雖然看上去平淡無奇,但是將其置於整首古詩當中進行賞析,就會發現這兩句詩句的非同一般之處。

開篇是景色描寫,詩人以比興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圖畫。「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在一個院子當中,有一棵非常奇特的樹,滿樹長滿了綠葉,但是滿樹也開滿了花朵,映照在春天當中給這個春日增加了幾分春意盎然。

接下來我們的抒情主人公就出場了。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揀選各種樹枝叢中摘下了最好看的一朵花,想要把它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日夜思念、日夜牽掛的愛人。

抒情主人公嗅著花香,但是內心卻生出傷感來。「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朵花雖然香氣撲鼻,但是距離愛人實在太過遙遠,如何才能親手把這朵花送給他?

最後的詩句是這首古詩的點睛之筆。「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並不是因為這朵花有多麼的珍貴,只不過是因為和相愛的人分別太久,只想借著這朵花表達彼此的相思之情罷了。

傷春是中國古典詩詞當中很常見的主題,從其中闡發出的人生易老,青春易逝的主題更是影響深遠。這些傷春主題的抒情主人公一般都是思婦,詩人借她們的苦悶來表達傷春之情,更加的富有韻味,也更值得細細咀嚼。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古詩十九首:九首相思詩,所思在遠道
    《古詩十九首》便由此誕生。《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古詩十九首》為「五言之冠冕」。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山高水遠,哪知歸期?
  • 美麗會東·薦讀|【國學經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賞析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是南朝梁蕭統從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古詩十九首》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在《文心雕龍》中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組詩歌,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五、七言詩;詩論家稱它「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美學家贊它「深衷淺貌,短語長情」;而其情感之低回往復,更是「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千百年過去了,它的作者始終是個謎。後來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擇錄十九首詩歌編入《文選》中,這便是《古詩十九首》。
  • 《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
    《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 2020年07月20日 10: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文晨熹 字號 內容摘要:《古詩十九首》最早收錄於南朝蕭統《文選》,被劉勰譽為
  • 2000年前的這首古詩,前5字有4字重複,我們沒學過但是卻並不陌生
    比如我們今天所談到的這首古詩,距離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前5字有4字重複,我們沒學過但是卻並不陌生,且看: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這首古詩沒有題目,實際上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沒有題目也沒有作者,後人為了便於記載,就用這首詩的第一句作為這首詩的題目,也就是《行行重行行》。第一句5個字,卻有4個「行」,在古詩詞中很是少見。
  • 高中古詩詞第四彈 | 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最全考點整理
    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這是反映遊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
  • 古詩十九首、文章雖是無名氏、情感卻是最動人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 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作者都已無從考證,他們統稱為無名氏。他們處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家國之情、親情、愛情、友情等)。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翻譯一下現在語言就是寫的都是大白話,大家都能看得懂,表達的感情卻真實而感人。
  • 古詩十九首朗讀 | 《庭中有奇樹》
    細細品味文字間的那一份感觸用你最深情的朗讀來喚醒你那最真摯的情緣期待,期待,期待你的朗讀 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裡,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託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這是環境描寫,寫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這裡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閨中的,是一首表現思婦的閨怨詩。  於是,思婦就出場了:「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思婦面對這繁花似錦的景象,忍不住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 古詩十九首中最有溫度的愛情詩:客從遠方來
    漢末《古詩十九首》之《客從遠方來》詩文漫讀:有客人從遠方來,帶回來你給我的一匹緞布。相隔千萬裡,你的心如故。我打開看了,是那美麗的鴛鴦圖案,我小心地用它裁了一床兩個人蓋的合歡被。當我們讀著唐詩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它的來源是古詩十九首的「月光何皎皎「,當我們讀著李商隱的「百尺高樓水接天「,最初的姿態是古詩十九首的「東城高且長「。我們讀者陶淵明的「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同樣在古詩十九首裡看到了類似的荒渺「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古詩十九首,是漢末的佚名的文人所做。
  • 《古詩十九首》究竟是哪19首,你知道嗎?
    《古詩十九首》最早就見於蕭統所編的《文選》卷二十九「雜詩」類,也因《文選》的選錄結撰而名垂詩史。可以說,「蕭統《文選》不僅使《古詩十九首》有了集體的名字,並進入了教科書和官方傳播的主渠道。」(《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文選》,嶽麓書社出版點擊圖片即可購買《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的五言、七言詩,在中國五言詩的發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是文人五言抒情詩歌的典範性作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其為「五言之冠冕」。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
    中國古人批評詩的時候有個習慣,總是要想方設法確定詩的作者和詩的本意。對有些詩來說這種辦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詩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詩反映了唐代某些歷史事件,寫詩的時候確有所指。對這一類詩當然應該儘可能確定作者的原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你怎樣去確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對這十九首詩,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聯想。
  • 東漢末年不知作者的古詩,最後10個字渾然天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在這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有的時間發展速度很快,有的時間發展速度相對慢一點。而到了東漢末年,古典詩詞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騰飛的時期。在漢賦佔據主流的東漢時期,詩詞發展也呈現出更積極向上的風貌。尤其是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其主題有兩種解讀:一說塑造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一說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全詩充分運用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主人公豐富複雜的情感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以及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是反映遊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
  • 辛德勇:「古詩」何以「十九首」
    古詩是如何被編為十九首的有了這些之前的討論,我們就要來分析一下,今天所要講的《古詩十九首》,為何恰好是「十九首」。也許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至少學術界似乎從來沒有人覺得,這算是個問題。寫多少首,當然隨作者的興致。
  • 葉嘉瑩先生講《古詩十九首》附:古詩十九首全文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些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表達了一種不十分正當的感情。你們看,《古詩十九首》實在是很微妙的。這首詩僅僅是寫一個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掙扎嗎?不是的,這「難獨守」三個字,實在是寫盡了千古以來人性的軟弱!寫盡了千古以來人生所需要經受的考驗!僅僅是女子要經受這個考驗嗎?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都面臨這樣的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於寂寞的精神。
  • 葉嘉瑩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晚清有一位詩學批評家叫陳祚明,在他的《採菽堂古詩選》裡有一段話對《古詩十九首》評論得非常好。現在我把這段話抄下來:「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
  • 李白這首入選唐詩300首的唐詩只有6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
    比如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他一首入選唐詩300首的詩歌。這首古詩只有六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且看: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春思》,是李白很有名氣的一首思婦詩。在古典文學當中,「春」往往有兩層含義。其一代表的是春天,其二則是用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情。在李白的這首古詩當中,寫出了一個在春天思念遠方丈夫的思婦形象,可謂將兩個「春」完美融合。
  • 《古詩十九首》:大地上的詩意與悲憫
    「在《十九首》裡,表現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遊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綜括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馬茂元編著:《古詩十九首初探》,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7頁,第18頁。)馬茂元先生是從社會歷史意義來闡釋《古詩十九首》的現實性和思想性。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另外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說是唐代詩人賈島在馬背上得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衝進京兆尹韓愈出行的隊伍,被眾人拿下送到韓愈面前。韓愈也是有名的詩人,不但沒怪罪他,反而幫他斟酌了半天,最後決定還是用「敲」字更好。為什麼「敲」字更好?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再讀第二句「綠葉發花滋」,可算作對「奇樹」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