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大地上的詩意與悲憫

2021-02-19 程門問學

《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其意義不僅在於古典詩歌形式的發展與成熟,更在於詩歌精神的拓進:將中國詩歌精神的深度推向了最本質處,即對人的生存與生活之關注與思考,體現了中國文學對人及其命運的拷問與探索。在《古詩十九首》中,讀者能夠感受到一般感傷哀怨詩所沒有的詩歌精神與悲憫情懷。

人們讀詩感受到的詩意是什麼?清風明月的閒逸,梧桐細雨的哀怨,金戈鐵馬的豪情,淺吟低唱的愉悅,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抒情詩常見的情境;另一方面,我們往往會從詩歌的時代性與歷史意義去肯定一首詩的價值。但偉大的詩歌更是一項關乎自我生活又黏合人類命運的藝術。

詩歌與人之存在的關係,很容易使人想到「人,詩意地棲居」這個命題。這本是海德格爾在闡釋荷爾德林詩的時候提出的哲學話題。「『人,詩意地棲居』這個短語其實是說:詩最先使棲居成為棲居。詩是那種真正使我們棲居的東西。」( [德]海德格爾:《繫於孤獨之途:海德格爾詩意歸家集》,成窮、餘虹、作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265頁。)這種「詩意」並非美好而虛幻的彼岸花,而是基於勞累的生活,表現人在此岸的存在本質。荷爾德林的詩曰:「如果生活純屬勞累,/人還能舉目仰望說:/我也甘於存在嗎?是的!/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人就不無欣喜/以神性來度量自身。/神莫測而不可知嗎?/神如蒼天昭然顯明嗎?/我寧願信奉後者。/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要說/星光璀璨的夜之陰影/也難與人的純潔相匹敵。/人是神性的形象。/大地上有沒有尺度?/絕對沒有。」(轉引自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德]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1版,第203頁)詩中的關鍵詞是「詩意地棲居」「勞績」「大地」「神性」。「詩意地棲居」是人的本質存在方式;「勞績」(按:成窮、餘虹、作虹譯本作「建功立業」)是棲居的具體形態;「大地」是存在的現實基礎(人棲居在此岸,非彼岸,亦非「第三條岸」或「別處」);「神性」是一種天空的深邃尺度。

這是西方哲學家對詩意與存在的闡釋。「人,詩意地棲居」是存在哲學的命題,而其中的悲憫情懷則是文學的、詩歌的。詩歌的意義並不在於功利的教化,不在於成為經國之大業,而在於悲憫。這對於中外詩歌來說都是普適的,是共同的詩歌精神。《古詩十九首》對人的現實存在、生活狀態沒有任何迴避與粉飾。讀者在其中能夠發現東西方詩意的共鳴——「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只在「神性」這一層相異)

而人總是存在於具體的時代與社會之中,因此,《古詩十九首》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馬茂元先生在《古詩十九首初探》中說:「它圍繞著一個共同的時代主題,所寫的無非是,生活上的牢騷和不平,時代的哀愁與苦悶,並無任何神秘之處。」「在《十九首》裡,表現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遊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綜括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馬茂元編著:《古詩十九首初探》,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7頁,第18頁。)馬茂元先生是從社會歷史意義來闡釋《古詩十九首》的現實性和思想性。然而,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詩中的「牢騷和不平」「哀愁與苦悶」與「純屬勞累」的生活、「充滿勞績」的「詩意地棲居」,不也存在著某種相關性嗎?因此,這一組詩歌的意義並不局限於一個社會、一段歷史,更是對人類存在問題的揭示與關懷。(下文二、三詳述。)一切人類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總是一個問題,本質的問題反而正是日常的問題,自然也就「無任何神秘之處」。

優秀的詩歌總是直面人類存在的「勞績」與悲涼本質,並以各自的方式關懷現實。這無關乎往來古今、南北地方、東西文化。

東漢直至魏晉,那麼長的一個時代,卻是混亂、罪惡、恐怖的,正如曹操之所見:「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裡》(按:即《蒿裡行》),《曹操集》,中華書局1974年12月第1版,第6頁。)

然而,人在本質上還是詩意的,或者是趨向詩意棲居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充滿勞績」的。「詩意」與「勞績」同在而又同質。《古詩十九首》揭示人的棲居狀態,正是讓人們首先睜眼直面人世間無法迴避的困境、痛苦、悲觀、絕望等一系列的矛盾。

1.死亡——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    在混亂的時代,人的生命無法得到保障,死亡是《古詩十九首》悲感的深源。但死亡又豈是戰爭罪惡時代之特有?這本是人類存在就要面對的問題。人一旦進入存在(所謂「人生」),便進入生與死的矛盾,在不斷流逝的時間中,行於成住壞空的過程。無法停留,無法回頭,不由自主。可是人渴望永恆「!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生年不滿百》)願之不得而生憂,所以在現實人世中感到悲觀。這一根本矛盾導致了變「主」為「客」的心理——對存在的懷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於是,棲居只是「寄」而已「: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今日良宴會》)「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驅車上東門》)人生在世的主體歸屬感與存在感消解,代之以寄生之感,可不悲哉?「客」與「寄」傳遞著深沉而悲涼的詩意。

面對這個矛盾現實,人多麼無可奈何。只有逝者如斯的嘆息:「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車駕言邁》)「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東城高且長》)面對生不覺其樂,想到死更不覺超然:「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去者日以疏》)悲涼之餘仍是悲涼!

時間之速,人生幾何,本是日常之嘆。由於更進一步往往是悲涼,大多數人在感嘆之餘還是迴避了事,難得糊塗。迴避是一種消極,直面得到的是悲觀。能夠直面,人生其實就已獲得了最大的勇氣。深味本質的悲哀需要勇氣。

2.孤獨——人之存在的又一本質問題    相聚固然使人歡樂:「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今日良宴會》)但是,《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因為宦遊前途不可知、交通阻隔等客觀因素,人世間的常態是離散,不是團聚。「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青青河畔草》)「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涉江採芙蓉》)揮之不去的孤獨與離愁,是詩歌要讓人直面的又一個悲觀現實。

孤獨並不以空間為限:「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迢迢牽牛星》)孤獨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處境,更是心靈的寂寞無人知:「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西北有高樓》)孤獨不是某一時代、某一社會、某一群體的專利。人性大多喜聚不喜散,可為什麼「散」總是常態?即使交通、通信的問題解決了,為什麼也沒能解決心靈的孤獨與離索?一個人又能向誰傾吐自己內心的悲苦?因為人在本質上即是孤獨的。梭羅說:「太陽是寂寞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我已經發現了,兩條腿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美]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徐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126頁,第123頁。)諸如契訶夫筆下車夫姚納的心靈悲苦,在現代仍然是一個存在的困境。

3.世態——更悲涼的社會處境    「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驅車上東門》)人在面對根本存在問題時是平等的。因此,人生雖令人悲,卻並不使人恨。

人本應該相愛,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友情的需要,也是人的天性之一。但是在社會之中,不念友誼交情,只因一些俗世的塵埃遮蔽了純淨的心靈,比如功名、富貴、仇恨之類。恨,其實是由人自己培養出來的,因為人世間出現了許多不平等。這些人為的世俗問題,如果也和本質的存在問題一樣難以改變,憤激就在所難免:「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洛中何鬱郁,冠帶自相索。」(《青青陵上柏》)「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明月皎夜光》)

信仰上帝的語境也有類似之恨,由此產生罪與罰。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故事。在上帝眼中人本來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人卻人為地將人劃分為兩類——「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制定規則,而「平凡的人」只能遵守規則,任人宰割。人都想要自由,趨利避害,所以拉斯柯爾尼科夫不願像馬爾美拉陀夫那樣任人宰割,他打算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走上了「罪」的道路,最終接受了神性的救贖。

人自己造出的罪惡,靠什麼來救贖?《古詩十九首》中的抒情者面對這一層問題產生了人生的虛無,抱以激憤的心理,或是遊戲人生的心理。

4.虛無——無法返鄉的悲涼    《古詩十九首》裡瀰漫著人生如過客的慨嘆,由此對世界產生了一種濃鬱的虛無感。遊子羈旅行役,功名未就,無法還鄉。功名富貴自是虛無,更悲涼的是感到了家園的滄桑與虛無:「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思還故裡閭,欲歸道無因。」(《去者日以疏》)返鄉因此而無法實現。帶著這種悲涼感,詩歌即使在描寫美好的事物,如「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青青河畔草》),也令人心生一種悲劇感,不禁會聯想到美好事物的流逝與凋零。

想快樂,想相聚,想永恆,可都沒有辦法。「無」成了永恆。天道本「無」,一切苦與恨,是人間自有或自生的。那麼,意義就需要人類自己來賦予。所以,《古詩十九首》揭示了人世之「悲」,也需有基於現實的關懷。

 

荷爾德林在詩中說道,「以神性來度量自身」「神本是人的尺度」「人是神性的形象」。有神性在召喚,其悲憫是基於大地棲居而向上引領的。而中國古詩的關懷還是回到了現實。

1.只在「及時」    雖然對「仙人王子喬」的神仙世界有著無限的羨慕與嚮往,但還是認識到「難可與等期」(《生年不滿百》),於是轉向現世:「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驅車上東門》)飲酒、被服,這類行樂之舉,在看透了存在之悲境後,只可謂一種無奈的現實關懷。更重要的是「及時」的意識:「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生年不滿百》)時間無法停留,也無法逆流,但是卻可以珍惜。與時間同行,便能在流駛中找到現實的意義。

及時立德、立功、立言,「倜儻非常之人」如是。但《古詩十九首》表現的是一群中下層文人失意情緒的作品,反映的是大多數平凡人的問題,關懷的出發點也基於人類最基本的意義。詩中某些所謂及時為樂的做法,雖未免為聖賢所輕,卻揭示了人類的困境,展現出人類最真誠的心靈,這些詩篇至今仍舊感人至深。

在沒有神性尺度的語境中,對於平凡的人來說,他們生活在充滿勞績的大地上,過著勞累的生活,又何嘗不是詩意地棲居?建安時代的詩人悲慨於「人生幾何」,在現世往往追求建功立業。勞績與建功立業,二者在現實關懷這個層面並無本質區別。恰如上文所提到的,荷爾德林詩中的「勞績」一詞又被譯作「建功立業」。

君不見,一世之雄今安在?君不見,惟有飲者留其名。只是,一切貴在「及時」。

2.虛名有重名    《古詩十九首》裡有這樣一對自相矛盾的詩句: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明月皎夜光》)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回車駕言邁》)

一個說:因為沒有永恆,要那些虛名作什麼?

一個說:因為人生短暫,把榮名當作寶貝吧。

一句是悲,一句是憫。平凡而真誠的想法。不能說追求名利就多麼可鄙,因為其實他在很艱難地掙扎、勞績。尚有這一點「榮名」來感動悲哀的心靈,誰能說這樣的內心也是汙濁不堪的?這大概就是詩意棲居,但又充滿勞績。像謫仙李白一面欲「散發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一面又念念不忘「願為輔弼」,謫居人間之仙,也不可避免地要存在於勞績中。又如柳永雖「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可他羈旅行役,也還是在意過功名的。有人心與神性之存在,「勞績」並不妨礙「詩意」,「虛名」或是「重名」,並沒有本質不同。

許多悲苦只因人不相知,只因無人傾訴。所以,《古詩十九首》中的抒情者最渴望並努力尋求的關懷應該是人之相知,希望得到知音心靈的相互理解與共鳴:「願為雙鳴鶴,奮翅起高飛!」(《西北有高樓》)「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客從遠方來》)有此同心,何懼別離。

雖說人世間人心本難測,可也恰是這最難測的心靈,寄託著最美好而永恆的東西。這是平凡之人能夠得到的關懷。海德格爾說:「他們就以歌者的憂心傾心於那有所隱匿的切近之神秘了。基於這種統一的對同一者的傾心,憂心忡忡地傾聽的人就與道說者的憂心相親近了,『他人』就成為詩人的『親人』。」([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第1版,第32頁。)《古詩十九首》並無神秘性,但憂心傾心於共同的人世悲憫,抒情者不親近嗎?讀者不傾心嗎?

《古詩十九首》佚名的作者們深味於現實人世之悲涼,還能善良地道一句「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可謂悲涼之餘還存有親人般的真誠關懷與安慰。這一組詩反映的社會或有別於現代,語境或有別於西方,然而其中表現的悲憫情懷是所有詩歌的共同精神,是現代的,也是世界的。

《古詩十九首》之動人不在於亭臺樓閣之宏偉綺麗,不在於春花秋月之淺吟悲懷。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大地上的詩意與悲憫,體會到的是人之為人的存在感的共鳴。其藝術魅力正如荷爾德林所說:「如果生活純屬勞累,/人還能舉目仰望說:/我也甘於存在嗎?是的!」(轉引自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德]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1版,第203頁。)

>原題《悲憫:〈古詩十九首〉詩意的現代解讀》,載《名作欣賞》 2015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辛德勇:「古詩」何以「十九首」
    古詩是如何被編為十九首的有了這些之前的討論,我們就要來分析一下,今天所要講的《古詩十九首》,為何恰好是「十九首」。也許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至少學術界似乎從來沒有人覺得,這算是個問題。寫多少首,當然隨作者的興致。
  • 葉嘉瑩先生講《古詩十九首》附:古詩十九首全文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些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表達了一種不十分正當的感情。現在我們就來看《昭明文選》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我曾說過,《古詩十九首》善用比興,這首詩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 《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
    《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 2020年07月20日 10: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文晨熹 字號 內容摘要:《古詩十九首》最早收錄於南朝蕭統《文選》,被劉勰譽為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
    除了渾成之外,《古詩十九首》另一個特點是引人產生自由聯想。我實在要說,《古詩十九首》在這一點上與《紅樓夢》頗有相似之處。第一,它們對讀者的感動都是事實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紅樓夢》後四十回究竟是誰所作?同樣一直成為一個疑問,因而使人們難以確定它的主題。它果然是寫寶玉和黛玉的戀愛故事嗎?
  • 古詩詞賞析:[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是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 古詩十九首:九首相思詩,所思在遠道
    《古詩十九首》便由此誕生。《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古詩十九首》為「五言之冠冕」。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山高水遠,哪知歸期?
  • 葉嘉瑩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除了渾成之外,《古詩十九首》另一個特點是引人產生自由聯想。我實在要說,《古詩十九首》在這一點上與《紅樓夢》頗有相似之處。而《古詩十九首》就提出來很多這樣的問題,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這些問題都不是直接寫出來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態、很幽微的筆法來引起你的感動和聯想。晚清有一位詩學批評家叫陳祚明,在他的《採菽堂古詩選》裡有一段話對《古詩十九首》評論得非常好。
  • 古詩十九首、文章雖是無名氏、情感卻是最動人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 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青青陵上柏》、《 今日良宴會》、《 西北有高樓》、《 涉江採芙蓉》、《 明月皎夜光》、《 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樹》、《 迢迢牽牛星》、《 回車駕言邁》、《 東城高且長》、《 驅車上東門》、《 去者日以疏》、《 生年不滿百》、《 凜凜歲雲暮》、《 孟冬寒氣至》、《 客從遠方來》和《 明月何皎皎》。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除了渾成之外,《古詩十九首》另一個特點是引人產生自由聯想。我實在要說,《古詩十九首》在這一點上與《紅樓夢》頗有相似之處。第一,它們對讀者的感動都是事實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紅樓夢》後四十回究竟是誰所作?同樣一直成為一個疑問,因而使人們難以確定它的主題。它果然是寫寶玉和黛玉的戀愛故事嗎?還是如王國維所說的,要寫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種哲理?
  • 「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三十七
    137《古詩十九首》之三十七——從《古詩》向「後」看從文學史的高度,站在詩歌史的角度來看《古詩十九首》這個特定的歷史現象,會有一個一點也不意外的「發現」,只有站在這個高度,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那「言人所共有之情」背後的悽涼和落魄。
  •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這是反映遊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和作者有多種說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歌是一個複製系統,找不到「古詩」早於建安時期的確鑿證據。木齋提出《古詩十九首》及建安詩歌的重要組成大部分詩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選·雜詩上》題下注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認為作於東漢時期,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主流觀點。
  • 古詩十九首,一組被現代人忽視的作品,卻開啟了詩歌發展的新時代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組非常重要的作品,堪稱詩歌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開啟了詩歌發展的新時代,卻常常被現在的人們所忽略,它就是《古詩十九首》。那麼這到底是一組怎樣的作品呢?今天,悅讀君就為大家來詳細介紹一下。一、何為《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顧名思義,就是十九首古詩。
  • 《古詩十九首》:五言之冠冕,不遜於唐詩
    來源:詩詞世界(shicishijie)《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作者和名稱已不可考,所以,每首詩歌都以句首為標題
  • 《古詩十九首》裡的十個名句,重溫經典,常讀常新
    《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梁蕭統從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1、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詩詞鑑賞:《古詩十九首》藝術成就全集鑑賞,詩詞愛好者必讀
    《古詩十九首》經歷了不知多少時間的淘洗,今天讀之,依然清純,動人,這些詩,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人五言詩,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19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也。《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 《古詩十九首》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組詩歌,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五、七言詩;詩論家稱它「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美學家贊它「深衷淺貌,短語長情」;而其情感之低回往復,更是「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千百年過去了,它的作者始終是個謎。後來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擇錄十九首詩歌編入《文選》中,這便是《古詩十九首》。
  • 「古詩新裁」夢也無聲:《古詩十九首》之 三十五
    135《古詩十九首》之三十五——真正的「言人所共有之情」《樂府》古題的《猛虎行》所描述的思想感情,《古詩十九首》也沒有涉及,著實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猛虎行》只有兩行:「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
  • 《古詩十九首》究竟是哪19首,你知道嗎?
    《古詩十九首》最早就見於蕭統所編的《文選》卷二十九「雜詩」類,也因《文選》的選錄結撰而名垂詩史。可以說,「蕭統《文選》不僅使《古詩十九首》有了集體的名字,並進入了教科書和官方傳播的主渠道。」(《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文選》,嶽麓書社出版點擊圖片即可購買《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楚辭》,下啟魏晉的五言、七言詩,在中國五言詩的發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是文人五言抒情詩歌的典範性作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其為「五言之冠冕」。
  • 《古詩十九首》之《回車駕言邁》
    這兩句是說,抬頭四顧,但見原野茫茫,春風吹拂搖動著原野上無邊的青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這兩句是說,一路上我所見的不再是我認識的舊物,不能不使人感到歲月催人老。  首起兩句敘事,寫詩人要駕車遠行。是出門離家遊宦,還是衣錦還鄉省親,詩人並沒有言說。不過結合全詩來說,詩中的主人公應是遊宦京都多年,在功名事業上略有建樹,雖不是一帆風順,但也並非完全失意潦倒。
  • 古詩十九首當中最有韻味的思婦古詩,最後10個字值得細細咀嚼
    作為東漢末年最有文學價值的詩歌集古詩十九首,上承《詩經》的文學傳統,下啟唐詩宋詞,在整個中國古典詩詞發展史上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這些古詩當中也有不少的詩作寫到了遊子思婦的主題。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其中很有韻味的一首,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後十個字,值得今天的我們細細咀嚼。且看: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