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以來,中方開始大量進口和仿製生產蘇聯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戰鬥機,分別是殲-5、殲-6和殲-7。現在主力裝備的殲-11等三代機,也是基於蘇-27的設計,此外還大量進口俄羅斯的發動機。但11月11日美國福布斯網站引述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的報告稱。中方的戰鬥機技術,已經反超俄羅斯。
該報告稱,從過去對俄羅斯飛機和武器的依賴,到現在中方已經發展出先進的國產戰鬥機、傳感器和航空工業,並實現了對俄羅斯的反超。中方已經開始在戰機研發的大部分方面明顯領先於俄羅斯。此外,俄羅斯航空工業一旦失去競爭優勢,就很有可能一路下滑。因為與中方航空工業相比,俄羅斯航空工業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和預算缺陷。儘管中方仍然從俄羅斯進口渦扇發動機,但是它正在努力完善國內替代產品,如WS-10B、WS-15發動機。相反,中方最新的戰鬥機武器和航空電子設備的能力比俄羅斯更強。
該報告認為,中方對俄羅斯的航空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中方更廣泛地使用複合材料。現代飛機設計中的關鍵減重技巧之一是用輕質複合材料取代金屬部件,但是使用複合材料價格昂貴,技術要求也很高。中國已經率先在殲-11B、殲-11D和殲-16戰鬥機上安裝了複合材料,與俄羅斯原型機相比採用了更多的機載系統,但仍然獲得了優越的推重比。此外西安飛機公司通過3D列印複合材料部件,在運-20運輸機上使用。
第二是中方有更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一臺更好的雷達能讓飛行員擁有更好的戰場態勢判斷力,這是比更高速度更致命的優勢。俄羅斯最新的蘇-35戰機配備了Irbis-E被動相控陣雷達,但是不具備隱身能力。相比之下主動相控陣雷達更難被探測。俄羅斯聲稱為蘇-57配備了主動相控陣雷達,但成熟程度尚不清楚。相比之下,中方正在將主動相控陣雷達廣泛應用於殲-11B/D、殲-15、殲-16、殲-10C和殲-20隱形戰鬥機。
第三是中方擁有更好的遠程空對空飛彈。英國報告稱,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已經開始部署兩枚高性能的遠程空對空飛彈。第一種是PL-12,其性能接近美國的AIM-120C飛彈,射程超過俄羅斯的R-77飛彈。另外一種是PL-15飛彈,據信它的射程甚至超過了美國最新的AIM-120D飛彈的射程。PL-15還採用了更先進的雙脈衝發動機。但俄羅斯研製新的R-77飛彈方面遇到了困難。超遠程的R-33和R-37M飛彈都是老舊產品。
第四是中方有更成熟的隱身飛機技術。殲-20通常被國際公認是第一個在美國以外設計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蘇-57隱身技術有很大的局限性,包括駕駛艙罩設計、垂直尾翼衝壓進氣口、部分遮蓋的噴氣發動機渦輪表面。這可能是俄羅斯在設計和製造隱形飛機方面相對缺乏經驗,加上預算有限所致。這意味著蘇-57的有效雷達反射面積將至少比F-35大一個數量級,比F-22大幾個數量級。英國報告認為蘇-57在隱身上不是美國F-22或中方殲-20的對手。
第五是中方擁有更好的精確制導武器。俄羅斯已經開發了多種精確制導武器,但庫存有限,因此在轟炸敘利亞目標的實戰中,俄羅斯空軍主要依靠無制導炸彈和火箭彈。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是俄羅斯GLONASS導航衛星的精度有限,而且大多數俄羅斯戰鬥機無法安裝瞄準吊艙進行精確的空對地打擊。這使得大多數俄羅斯飛行員只能採用更困難、更不精確的瞄準方法。相比之下,殲-10,殲-16和殲-20隱形戰鬥機都有瞄準吊艙或光電瞄準系統,此外中方的北鬥導航系統精度更高。
第六是中方的無人機性能先進。在21世紀,無人駕駛系統正越來越有可能取代有人駕駛的戰機。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開發了大量的無人機,包括從相對較小廉價的彩虹、翼龍察打一體無人機到噴氣式動力的雲影無人機,高空飛行的神鷹無人偵察機,以及超音速WZ-8偵察無人機。但是俄羅斯在這方面服役數量很少。
該報告認為,中俄地位的變化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例如中方的年度軍費開支是俄羅斯的兩到三倍;中國發達的民用電子工業適用於製造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減少了莫斯科獲得高性能傳感器的機會。但是英國報告在承認中方的優勢同時,但卻認為俄羅斯空軍的戰鬥經驗要豐富得多,在敘利亞內戰中,俄軍大多數戰鬥機和轟炸機機組人員輪換執行戰鬥任務,而中方在過去十年才開始更切合實戰的聯合作戰訓練。
另外俄羅斯俄羅斯在出口第五代戰鬥機方面也比中方有優勢,但英國報告認為這種動態未來將會改變,因為隨著中方武器系統和機體製造能力相對於俄羅斯優勢日益明顯,不再依賴西方飛機的國家將越來越多地向北京而不是莫斯科尋求裝備,尤其是在舊式俄式戰機繼續老化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