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車智慧上海赫德雙語學校校長
擇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我覺得用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詩歌《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來描述家長難以抉擇的心情比較適合。
黃色的樹林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最後,詩人選擇了人跡罕至,荊棘密布的一條路,但在詩句中也能體味到淡淡的一絲遺憾。
儘管最近幾年選擇民辦雙語的學生人數激增,但相對公立學校來講,這些家庭在全國範圍內佔比還是較小。家長選擇了民辦雙語這條相對較少人走的路,更需要在選擇之前在各種維度上充分考慮好利弊得失,選擇之後就堅定地走下去。
爸爸,辛苦了
Al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hoosing private bilingual schools has increased sharply in the last few years, it only accounts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families compared to those who choose public schools. Parents who opt for private bilingual schools for their children need to consider the pros and cons for their child and family. Once the decision is made they need to stick with their choice and support the school.
01
1. 什麼樣特質的孩子和家庭更加適合民辦雙語的學校?
熱愛學習、充滿好奇心、愛問問題的學生可塑性強,學習習慣良好,具備基本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這樣的學生會比較適應民辦雙語的學校。
父母雙方均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感強,家庭價值觀強,對短期學習成績提高和長期學習能力培養的期待較為清晰的家庭相對能適應民辦雙語的教學節奏。對於培養孩子具有「中國心」、「中國根」有強烈認同和需求的家長,會比較適應赫德這樣強調中西融合和中西並重的民辦雙語學校。需要指出的是,雙語學校的學習者培養目標指向長期,但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確是每天、每周重視的,對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極高,要求孩子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從這個維度來講,學生和家庭其實是選擇了一條不輕鬆的路,需要長期堅持。
02
2.1 選擇民辦雙語學校需要考慮哪些重點的因素?
學校的知名度和匹配度,包括管理團隊、師資、學術課程和活動課程是否能滿足家庭對孩子就學的長期需求。如果很難在所有的層面匹配,家庭需要挑選自己最在意的方面做進一步篩選。如有的家庭對於數學、語文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要求非常高,就可以選擇業界此類口碑較好的學校;如對於體育類項目特別看重,可以酌情篩選。在赫德,我們既強調學生在母語和用母語學習的學科如數學上要十分紮實;又強調學生在體育和藝術類學科要涉獵。
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尤其重要。儘管學校文化看似無形,但其實看得見、也摸得著。作為家長,需要走入校園,親眼看待這個學校如何對待學生,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在校園裡的狀態如何。在一所好學校,學生的狀態是真實的,開心的,積極向上的,某些時候打打鬧鬧,應該像一個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好學校是多元的,生活的,有時候甚至是雜亂的。參觀過一兩次學校,家長應該對學校的文化從初步感知到形成一些基本的印象,並能判斷這個學校是否跟你的期待匹配。在赫德,我們強調尊重友愛、真實自然的校園文化,學生和老師都是學習者,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是共學者;在價值觀引導上,中外教、行政同事和家長們擁有共同的教導職責。
2.2 小學階段應該考量學校的哪些方面?
首要的方面應該是學校課程的有機設置。首先是教授課程(Taught Curriculum)和隱形課程(Hidden Curriculum)是否搭配平衡。從學段來講,小學階段的課程所有的學校都比較類似,關鍵看是否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特點進行有機的搭配和設置。如小學1-3年級學生中文母語課程需要打好基礎的階段,是否將語文的相關學科素養按照年級有梯度地進行設置;英文課程亦是如此。在藝術類、體育類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是否中外教進行較好的搭配。傳統文化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民辦雙語實施的途徑也不一,有的是單列文化課程由專職文化課老師教授,有的是在語文課程中涵蓋由語文老師來主要教授。
在赫徳,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既有文化課程老師專職教授,語文課程老師教授為主,也有歷史人文老師就主題進行深入探究,輔以豐富的跨學科活動來營造多元文化環境,讓學生能學習和反思當今國際語境下的中國文化,以及自己作為中國人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學階段來看,就是看中文教授的學科、雙語教授的學科、英文教授的學科是否在初中階段有序搭配,初高銜接課程的要求如何反映在六年級到八年級的課程圖譜中。
其次,要看學校的師資是否涵蓋多元和高質量兩個維度。「培養一個學生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在這個村子裡面要有各種類型的、各種背景、各種年齡層次的老師員工,對學生產生影響。此外,學校領導層的多元和國際視野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
2.3 中學階段應該考量學校的哪些方面
2.3.1 申請海外名校也是需要具備好的學術成績,雙語學校如何平衡學生的學術成績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
首先是初中課程的廣度和深度要十分平衡,既要在核心學科中紮實地教會學生核心知識、技能,也要在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中去回應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能從學生感興趣的學科中不斷去挖掘TA的學習潛力。
在赫德,一個學生好的學術成績要有相匹配的學術能力,用英文聽說讀寫是剛需,是基礎,除此以外,要有探究能力、高階的思考能力、有較深入的寫作論文的能力,這些都是要在初高中的學科教學和評估體系進行系統設置,並逐步踐行才能產生的。
我們經常說要培養一個全人,一個全面均衡發展的學生,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是有所側重的,因為在中學階段,學生能力發展一定會是有所側重的。有的擅長藝術,有的擅長體育運動類,有的在音樂上特別有興趣和天賦,還有的對於歷史的某一個分支極其痴迷,我們要充分認可到這些,深入地用職業規劃課程,讓學生的某些長處變得更長,而不是竭盡全力去彌補學生某一個短板。
2.3.2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不能夠脫離國家規定的課程大綱,赫德初中的課程如何能夠幫助孩子順利銜接高中國際課程?
很多人認為,義務制教育初中階段的課程大綱和國際課程初中課程的大綱是對立的,完成一個就必須得放棄另一個。我認為這是某種程度的誤讀。如果深入解讀大綱,會發現國家各科大綱對於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目標跟國際先進國家類似。但是,實現大綱的要求的途徑各國有很大的差異,對於教材的依賴程度各國都是不同的,對測評的方式有很大差異。在國家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語境下,我們越來越重視對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上。
在赫徳初中部,我們會依靠國家規定的課程及教材,對其進行拓展、延伸和補充,以各科的學習標準為目標,將各種學習材料進行解構、重組,如科學等學科會以雙語學習材料的形式呈現,以國家及國際高中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訓練和學習目標,在初中四年分階段、分層次實施。各科課程在每一年的縱向銜接是赫徳中學教研的重心。通過課程設計,測評精準到每一個單元、每一個課時,這樣的銜接是會產生好的學習效果的。
2.3.3 學校是否提供完善的升學指導,包括申請國外高中,國外大學?具體提供哪些升學相關的服務?
給學生提供全面、個性化的升學指導是赫徳中學對家庭的承諾,包括申請高中和大學。涵蓋學生學業指導和建議、標準化考試推薦、家庭升學指導服務。赫徳在英美都擁有極好的教育資源,集團的很多管理人才本身就是英美等國知名高中和大學畢業生,這些優化後的資源都將在學生升學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2.3.4 IB、A-level和AP學生如何選擇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申請到海外學校?
這三個國際項目都能幫助到不同學生升入海外大學。高中的學生已經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要根據自己的學術能力、興趣、將來求學方向選擇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高中項目。但是這三類項目都有所側重,IBDP項目要求學生具有全面的學術能力,在六個學科組和三個核心領域都有所建樹,但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高強度的IBDP階段的學習,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有顧慮。
A-level為某些有優勢項目的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成功的途徑,但是只是學習和考試幾門學科,有可能在能力上會有所欠缺,不能適應在大學的學習生活,因此在高中階段對於其它軟實力的培養上是A-level 學生需要平衡的。AP作為大學先修課程,難度也不低,可以為去美國的學生的申請錦上添花,但除了AP學科學習和考試以外,其他高中的學科課程需要給個體學生做好設計和搭配好。
總的來講,教育界同仁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一套國際課程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因此,不管學校選擇提供哪一個或者哪兩個項目,它的其他補充課程如何去平衡學生的需求,是家長需要格外關注的。
03
如果學生已經在公辦學校就讀,什麼時間轉入民辦雙語學校更合適?
3.1 小學階段插班
要因人、因家庭而異。如果家庭非常清楚孩子將來的求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孩子也在各方面做好了準備,可以在孩子較小的階段考慮民辦雙語。如果不是特別清晰的話,可以在一些核心學科的能力著重培養,做好將來轉校的準備。很多家庭會選擇在小學三、四年級選擇從公立轉向民辦雙語,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在語言和學習方式上準備好進入中學的準備。
3.2 小升初
很多家庭選擇5升6的時候進行過渡,這時候學生基本的學習習慣養成,進入一個新的體制、新的學校過渡會較自然。也有少數家庭在孩子進入初中之後發現孩子不適應體制內的學校,選擇轉入民辦雙語,這些家庭和孩子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和持久的精力去彌補某些學科基礎不足的問題,還得花較長時間適應學習方式轉化的問題。
3.3 初升高
這階段要求學生要具備非常好的學習基礎,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對將來的求學目標較為清晰,將有限的三年學習時間在日常學習、標準化考試和升學的其他準備活動中分配好,竭盡全力去達成每一個方面的目標。如果學習動力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基礎還有很大欠缺,三者缺一都會對最後海外升學的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學習成績最終還是不能突擊而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大學入學考試,永遠不要指望不努力就成才,不勞而獲在學習上概率極低,唯有持之以恆才能達成目標。
04
轉校的學生和家長應該準備什麼?
4.1 學生不僅需要補習英文,其他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重培養?
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十分重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在使用母語進行各科學習的過程中就逐步形成,這些能力是可以遷移到英文授課語言的其他學科的。在家長們要求學生不斷補習英文的過程中,加強學生中文閱讀、數理學科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增加學生的社會化實踐活動,讓其持續不斷地參與公益活動,加強對社區,社區不同的人的認知,增加孩子受挫的機會,會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
4.2 家長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應該相應做哪些改變?教育理念上如何改變?家校溝通的方式方法?
對學生來說,家長和學校是共育的夥伴關係,缺一不可。家長需要提供給孩子的除了優渥的生活條件以外,還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傳統,勾畫出清晰的界限。我們中國人講「嚴父慈母」就是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要做好慈愛和嚴格的平衡,父母要在大的問題上達成一致,這個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堅持下來,不容易。國外提倡「Tough Love」,很多時候對孩子過分無理要求要說NO,要拒絕,要引導,要劃定界限,要堅定立場。如孩子追求物質表達,用很多外在的衣物去證明自己在學生群體的獨特性和存在感,這並不值得提倡,需要拒絕。這並不與國外提倡的「unconditional love」衝突,孩子遇到挫折時尤其需要我們父母在情感支持的時候無條件包容、不要只顧指責而忽略掉孩子心理需求。
民辦雙語學校非常注重家長的雙向溝通,但是需要家長打破一些固定認知,不要被動等待學校告知;也不要認為想要積極了解孩子的情況就是對學校不信任,給老師添麻煩。民辦雙語學校特別需要家長積極主動地跟除了班主任以外的各科老師積極聯繫,了解孩子在各科學習的一手信息。尤其是初中階段,孩子進入青春期階段,刻意跟家長保持距離,從各位老師處得知的信息,會幫助家長建立孩子在學校學習更加立體的形象。在赫德,我們建議家長每學期要跟各科老師至少保持一到兩次的會面。
除了常規的家長老師見面會以外,我們也會安排學生主導的家長會( Student-led Conference),讓學生對於自己在各科的學習成績、各科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做出自我反思,與家長坦誠分享。家長也會據「家長指南」提出問題,提出期待。很多家長反饋,通過這種形式,對自己的孩子刮目相看了,更加了解了。除此以外,學生們的每一次匯報演出、學習成果展示、每一次用心的項目作業,家長都要報以欣賞的心態和積極參與的姿態,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很多家長有孩子在低齡段留學的計劃,但不確定是否適合,也建議家長跟學校保持密切的溝通,積極尋求學校的幫助,利用好學校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