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老師,謝老師,我又能聽見您講話了!如果不是您和陳老師幫忙,我可能永遠都聽不見您和別人講話了!」11月16日清晨,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大聲地歡呼著。 小姑娘名叫羅耀藍,是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黃楊鎮黃楊小學五年級的一名住校學生。
宿管老師謝祿珍與羅耀藍用文字進行對話交流
她從小耳聾,聽不見聲音,為了讓她能聽見別人講話,她的家長節衣縮食,湊錢給她買了一個人工耳蝸。自從戴上這耳蝸,羅耀藍終於感受到聲音的魅力,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上學了。 但人工耳蝸不能潮溼,潮溼後就不能正常使用。每天晚上睡覺前,耳蝸都要取下來烘乾後第二天使用。在住校的日子裡,就由宿管老師謝祿珍在自己的居所代為烘乾。
11月9日晚上,下了晚自習後,羅耀藍回到學生宿舍,取下人工耳蝸放在衣服口袋裡去上廁所,可一不小心,耳蝸掉進了下水道裡,而廁所的水在不斷衝刷著,耳蝸被水衝進了下水管道。羅耀藍頓時不知所措,急得打轉、急得直哭。 「謝老師,羅耀藍不知什麼原因在廁所裡哭。」一名學生看見羅耀藍的狀況,趕忙通知了謝祿珍。 「怎麼回事啊?告訴老師,你為什麼哭呀?」趕到現場的謝祿珍關心地詢問起來。
沒有人工耳蝸,羅耀藍的世界是無聲的,她聽不見老師詢問的聲音,只有「嗚嗚」的哭聲一直未停。 「有誰知道,羅耀藍是怎麼了?」謝祿珍試著詢問在場的學生,可大家也都搖搖頭,不明就裡。 無賴,謝祿珍只好拿筆和本子寫字與羅耀藍對話交流,這才知道她的人工耳蝸掉進廁所的下水道裡去了。
謝祿珍一邊安慰著羅耀藍,一邊安排其他學生洗漱和上廁所暫時不要再往下水道衝水。 可人工耳蝸那麼小巧,從三樓的廁所掉進了下水道裡,去哪裡找呢?找到後還能用嗎?想到這些問題,謝祿珍打通了羅耀藍的家長的電話。 家長一聽,十分焦急! 「如果找不到,或者找到了已經損壞的話,我已經無能為力了,她可能一輩子也聽不見別人講話了。」羅耀藍父親在電話裡告訴謝祿珍,她這人工耳蝸價值20多萬元,是東拼西借的錢買的,家庭條件也無力再二次承擔這樣的費用。
羅耀藍的父親在外地打工,丟失耳蝸也讓他心急如焚。電話中,他不停肯請謝祿珍一定想想辦法,暫時請學生們不要再往下水道裡衝水,他馬上動身趕回學校,準備到學校的化糞池裡找一找。 20多萬,在農村足夠修建一棟漂亮的大房子,這對一個農村家庭來說是十分昂貴的。 她想,如果不趕快找到,200多名小學生半夜上廁所怎麼辦,第二天到化糞池裡找可能更難找到,人工耳蝸在糞水裡浸泡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損壞。
已經晚上10點過了,大晚上的,怎麼找呢?謝祿珍急了,找來自己的丈夫陳志剛一起幫忙想辦法。 等不到天亮了。夫婦二人立即查看現場,分析下水道的結構、衝水量的大小多少和人工耳蝸可能停留的位置。 「下水道靠近廁所的位置有個彎管,人工耳蝸會不會停留在這裡沒有衝走?」謝祿珍找來手電筒,從廁所的下水道口照射俯視,沒有看見。 「如果拆開這裡查找那更麻煩,一是需要及時修復,二是需要搞修建的工匠師傅才行,大晚上的去哪裡請師傅呢?晚上買材料也不方便,怎麼辦呢?搞不好還弄巧成拙。」真是急死人,根據耳蝸丟失的時間及學校學生用水量的情況來看,夫婦二人打算先查看下水道的出口和化糞池再做打算。 下水道的出口和化糞池都在校園的北邊角落,那裡沒有路燈,昏暗漆黑。夫婦二人只好依靠手電筒探尋,沒有鋼釺撬開化糞池笨重的水泥蓋板,只好靠手搬開水泥蓋板。 打開蓋板,臭氣燻天的糞便味道,讓人難以忍受,燻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憑藉手電筒的亮光,夫婦二人找來木棍,一點點翻開排洩物尋找耳蝸。 「看到了,看到了,耳蝸在這點。」臨近午夜12點,倆人終於在化糞池裡找到了耳蝸,雙雙對視笑了笑,都長鬚了一口氣。 入冬後的夜晚,打著凜冽的寒霜,冷得讓人直打哆嗦,夫婦二人的額頭上卻浸滿了汗水。此時,羅耀藍的母親也急匆匆趕到學校,看見老師已經幫忙找到耳蝸,激動地說著「謝謝老師!謝謝老師!」。 耳蝸經過清理維護後,好在仍能正常使用。 幾天之後,羅耀藍重新戴上了人工耳蝸上學了,她又能聽見人們說話了。「咯咯」的笑聲,宛如冬日的陽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編輯 潘樹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