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新中國旅遊變遷簡史

2020-12-22 騰訊網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70年了,中國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它的先不說,小編今天就來跟你念叨念叨咱們中國人的旅行簡史。

中國人最早的旅行,要從孔孟遊說四海,李白杜甫雲遊四方…說起,只不過那個時候他們並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家國天下,寄情山水。

然而到了民國時期,多是一些仁人志士漂洋過海、留學海外,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尋求救國救民良方的留學史,嚴格來說也算不上旅行。

那中國人的旅行簡史要從什麼時候說起呢,要我說呀咱們就從建國後開始,翻一翻這幾十年來的時代巨變。

4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國內前景大好,只是百廢待興,天安門城樓上一聲呼喚,全中國就迎來了新的春天。

那個時候,全國人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去一趟天安門廣場,和城樓上領袖的照片來一張合影,那就是每一個中國人最初的旅行夙願。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天安門。

人民群眾等待著莊嚴、隆重、幸福的時刻到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夜景。

50年代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領著50年代人們的生活。他們工作繁雜但沒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沒有牢騷,遇到困難也不氣餒。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遊河、看江景、騎馬採花……是平淡生活中最幸福的消遣方式。

1952年,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騎馬採花。

1952年,黑龍江哈爾濱,眺望松花江景。

1953年,一家四口在天津划船。

1953年,河北安新,白洋澱的採菱姑娘。

1954年,內蒙古呼倫貝爾,向牧民宣讀憲法草案。

1957年,吉林延邊,做傳統打糕的朝鮮族婦女。

60年代

六十年代是一個屬於集體的時代,也是讓一代人最刻骨銘心的時代。

西出天山祁連,東遊黃海之濱,北到黑龍江內蒙,南觀海南島之天涯海角,全國各地熱血青年無處不在,一場紅色主題遊轟轟烈烈的展開。

1960年代,劉少奇、王光美和孩子們在北戴河度假。

1960年5月,我國登山隊員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之巔。

1960年代,香港,雙層大巴電車。

1962年,雲南西雙版納的傣家風情。茹遂初/攝。

1966年,學生大串聯到盧溝橋。翁乃強/攝。

1966年,學生前往江西等地重走長徵路。翁乃強/攝。

1969年4月, 一位解放軍戰士守衛在新疆邊境。

70年代

七十年代,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都漸漸豐富了起來。至少可以不再為吃穿發愁,算是比較幸福的。

閒暇時光,全家人還能到附近的地方遊山玩水,誰家裡還能沒有一兩張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穿著藍綠軍裝的旅遊照呢?

1971年,故宮重新對外開放,圍觀的市民。

那時候的故宮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多遊客。

長城附近一男子給坐在石頭上的女子拍照。

杭州西湖邊公園遊玩的遊客,天空下著小雨。

1978年,在昆明翠湖公園划船的父子倆。

20世紀70年代,故宮東華門城牆下早讀和鍛鍊身體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上海外灘,清晨練習太極拳的人們。

80年代

80年代,國內遊的景點不多,北京、西安、洛陽、開封等名勝古蹟多的城市成了少數幾個熱門。

這些照片中,沒有精緻的布景,沒有傾城的容顏,也沒有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卻是一個時代的紀念冊。

1981年,甘肅嘉峪關。懷舊堂主/攝。

1983年,天安門前全家集體照。

1985年的慕田峪長城。Yann Layma/攝。

1985年的黃河壺口瀑布。Yann Layma/攝。

綠皮火車是一代人的記憶,也是當時的高速交通工具。

那些年坐臥鋪車,一本書,一杯茶,也就慢慢悠悠的過來了。

沒有手機,沒有WiFi,一車人天南海北聊得熱火朝天。

小情侶們一起遊湖看景,憧憬美好生活。

90年代

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吹遍大江南北,東南沿海城市成為大家追捧的熱點,香港澳門的回歸更是點燃了全國人民的熱情。

內地和香港之間來往日益密切,做生意、探親、旅行…來來往往的人不計其數,一個更開闊的世界在我們面前鋪開。

1992年,廈門,行駛在廈鼓海峽上的木帆船。

1995年,上海外灘,遊客從投幣望遠鏡看浦東東方明珠和港務大廈。

1997年,回歸前夕,香港居民在大街小巷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李開遠/攝。

1998年6月26日,西安,美國總統柯林頓、夫人希拉蕊和他們的女兒參觀兵馬俑博物館。

00年代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有雙休日和黃金周的來臨,國內旅遊業開始遍地開花,旅行已經走進普遍大眾千家萬戶。

昆明大理麗江…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成了旅行社宣傳的熱門旅行地,超低價跟團遊一時間席捲全國。

世界上最高的實景演出,《印象麗江》雪山篇。

遊覽白族民居,欣賞白族歌舞表演。

坐在洱海邊的花語牧場,觀一望無際的花海。

帶一些彩雲之南的物飾,留作紀念。

去泰國大皇宮,看看一個王朝前身模樣。

發一張魚尾獅的照片,立馬就能被人發現你在新加坡。

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雙塔大樓彰顯著這座城市的野心與活力。

10年代

到了2010年代,人們開始追求更加有品質的旅行,窮遊、自駕遊等一些深度自由行開始被推崇,民宿熱、古鎮熱、西北熱,讓大家開始重新發現中國的美。

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歐洲、非洲、美洲、澳洲、南北極…幾乎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現中國人的影子。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

西藏是一種病,不去治不好。

新疆是一種癮,去過戒不掉。

聖託裡尼地標式建築,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明信片。

南非進入最迷人的時期,藍花楹盛開美呆了。

不去看一次極光,人生就不算完整。

南極,每個旅者心中的終極夢想。

旅行成績單

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突破了1.3 億人次,今年上半年出境遊的人數繼續增加,同期上升了15%,保持著世界第一大出境旅客源國的地位。

2018十一黃金周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990.8億元,也就是說國慶七天假一半的中國人都在旅行的路上。

中國人的旅行史,也是一部時代發展史,從不知道什麼是旅遊,到周邊遊、國內遊、港澳遊、東南亞遊、歐洲遊、南北極遊……

旅行越來越成為中國人不能捨棄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遊客也成為世界熱門旅行地的常客,這是時代的巨變,也是中國人民幸福指數的攀升。

來源:簡驛旅行

-End-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護照變遷記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中國公民普通護照只籤發了21萬本,年均約7000本。改革開放後,隨著留學潮、旅遊潮的出現,護照籤發量出現井噴式增長。新組建的國家移民管理局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7年,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籤發量達1.73億本,年均籤發1080萬本。
  • 新中國護照變遷記(深閱讀)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中國公民普通護照只籤發了21萬本,年均約7000本。改革開放後,隨著留學潮、旅遊潮的出現,護照籤發量出現井噴式增長。新組建的國家移民管理局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7年,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籤發量達1.73億本,年均籤發1080萬本。
  • 梁曉聲《雪城》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
  • 《人民日報》記錄新中國70年光輝歷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滄桑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趟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70年艱難探索有過成功、也有過曲折,它們共同匯聚成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凝聚成為一筆改革、發展、進步的寶貴財富。
  • 新中國70年社會溝通方式變遷與展望
    [關鍵詞] 新中國;社會溝通;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社會溝通是指發生在社會關係中的兩個以上的社會實體通過常規環境(例如面對面的語言的或肢體的)或技術環境(電話、普通信函、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展開的知識、信息、思想、感情等方面交流。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變遷|《婚姻法》新中國首部法律的前世與今生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婚姻家庭觀,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封建社會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但是,新中國成立後,大力倡導男女權利平等、婚姻自由,這中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婚姻法作為衡量時代變遷與社會轉型的一把精準刻度尺,見證著婚姻家庭觀的變革,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最全梳理:新中國70年電影創作簡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代中國電影人肩負責任、擔當使命,共生產故事片12000餘部,題材類型也在70年中不斷發展、豐富、融合,在積累經驗與交流互鑑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景觀。
  • 《國家記憶:新中國70年影像志》——用鏡頭記錄中國人感天動地的...
    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大型主題圖文書《國家記憶:新中國70年影像志》由新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新華社幾代(數百位)職業攝影記者、中國照片檔案館900多幅珍貴照片,帶您穿越時空的隧道,追尋共和國70年的發展歷程;觸摸中國人70年的家國記憶——你見過1949年1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城的情形嗎?
  • 「夾江變遷70年」百集大型人物訪談——彭長貴
    【編者按】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夾江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建設者、參與者。為生動反映夾江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特別推出大型百集人物訪談類節目《夾江·變遷70年》,講述他們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故事,展示過去70年夾江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 這是獻給新中國70歲的生日禮物!
    70年砥礪奮進,70年築夢前行。70年來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70年與新中國共成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再過10天,我們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 《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
    9月10日,在全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統計局舉辦大型圖冊《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70華誕統計事業發展成就展揭幕活動,回顧共和國統計事業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見證70年來統計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向老一輩統計人致敬,向新中國70
  • 北京書展開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出版成果展」唱主角
    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與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節(簡稱北京書展)的舉辦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在本屆書展現場,反映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變遷、展現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成就的主題出版物都被擺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 「數說70載?國慶觀巨變」省內首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自助體驗」式...
    大眾網·海報新聞10月1日濟南訊(記者梁勝楠)今天上午,由山東省大數據局、省檔案館主辦的「數說70載國慶觀巨變」——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數據主題展在省數據大廳開展。「我們全家6個人一起來的,展覽確實很好,讓我更直觀的了解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前不懂什麼是大數據,今天來了之後體會到了大數據的神奇之處。」來自濟南的市民丁女士對記者說。
  • 新中國70年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演進路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辦高等教育經過了從停滯沉寂到萌芽探索再到擴張提質的發展階段,如今已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壯大,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路徑的多元化發展,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對實現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民辦高等教育也面臨諸多問題與困境。
  • 2019年公文寫作範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方案
    各村、社區,各企事業單位,鎮機關各部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展示尚湖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項事業取得的豐碩成果,經研究決定,將舉辦「壯麗70年·闊步新時代」尚湖鎮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方案如下: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青島市檔案館館長姜永河為山東畫報出版社頒發了捐贈證書。青島客運段段長馮世斌和青島市檔案館副館長喬軍共同為一張珍貴老照片揭幕。
  •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國發展面對面①)——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
    毛澤東同志在會上對新中國未來作了美好的憧憬:「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如今,我們可以告慰先輩:這盛世如您所願。  輝煌凝結著奮鬥的艱辛,成就映射著時代的變遷。
  • 上百冊連環畫及創作手稿北京亮相 展現新中國70年發展
    杜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紅色故事繪——連環畫裡的新中國70年」展覽在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藝術中心舉辦,200多冊當年出版的連環畫以及50多幅當年的創作手稿悉數亮相,展現時代變遷、中國社會發展與民眾精神面貌的變化。本次展覽為公益性開放活動,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 國科大師生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祝福新中國七十華誕生日快樂,青春永駐,國運永昌。  2016級本科生施春江:  七十載風雨路程,所有華麗的詞藻在此刻都蒼白無力。祝福祖國繁榮富強,萬壽無疆!  2017級本科生趙芃康:  70載風雨兼程,70載艱苦奮鬥,我的中國,你以一種令世界驚嘆的速度重新站了起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再譜錦繡華章!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