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最近,幾則與區域經濟發展有關的消息備受關注。先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要求。稍後,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國家級新區。幾天後,浙江省批覆嘉興市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
而江蘇南通,省委書記李強在去年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南通代表團審議工作報告時就指出,南通是江蘇發展「潛力股」,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軌上海這篇大文章,努力把南通建設成為上海的「北大門」。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通應該如何對接服務上海?重點在哪裡?4月22日,省重點培育智庫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組織全校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專題研討。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教授說,有意見認為,在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同時,應當將滬杭甬大灣區都市圈發展規劃提上議事日程。「除此以外,浙江正致力於和上海共同建設小洋山。這表明,浙江在對接服務上海方面行動比較快。」成長春分析指出,江蘇需要研究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借力上海實現自身更大發展,實現「兩聚一高」的戰略目標。
通州灣是蘇中、蘇北對接服務上海的橋頭堡,是長江經濟帶的東部起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具有建設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良好區位、口岸基礎與產業交通條件。成長春提出,通州灣要儘快形成產業和城市的支撐。「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通州灣位於上海北翼,而南翼則是滬杭甬大灣區。從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北翼與南翼差距過大。這種南強北弱的格局不利於長三角作為龍頭髮揮帶動引領作用。」成長春認為,通州灣應瞄準上海城市轉型、功能疏解這一機遇,充分用好交通區位、土地資源、港口航道、江海聯動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以高端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要方向,積極規劃對接服務上海的工作。「此外,揚子江城市群和對接服務上海看似兩個孤立的問題,但我們應該把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回到長三角城市群來探討建設上海北大門的問題。」
「滬杭甬大灣區構想是以杭州為核心、以上海為北翼、以寧波為南翼,這意味著長三角的重心將南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長樂說,有意見認為應加強上海自貿區和舟山自貿區的融合互動,這樣江蘇在長三角的地位將被邊緣化。
在他看來,粵港澳和滬杭甬具備打造灣區經濟的條件,但通州灣是不具備的,而且缺乏產業和城市的支撐。另外,灣區經濟缺乏像長江經濟帶這樣的流域經濟的腹地支持,無法實現沿海和內陸的互動。因此,江蘇還是應該重視長江口地區流域經濟的發展。「應堅持在長江經濟帶戰略背景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應明確揚子江城市群在國家戰略中的定位,進一步強化長江下遊河口地區的核心主導地位。」關於對接服務上海,徐長樂認為,南通在要素、產業、人才方面的工作力度比較大,但富有成效的措施並不多,應儘快建立起上海和南通的常態化的高層對話機制。
與會其他學者也就南通如何對接服務上海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南通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王英利教授認為,總體來看,當前滬通深度對接服務還存在交通瓶頸,以及港口集疏運體系協同發展不足、主動對接意識有待加強等突出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以規劃理念更新、通道建設加速、要素互補強化等為基本取向。」商學院副教授陳曉峰對這一觀點表示支持,同時指出,「南通對接服務上海應著力降低成本、提升功能、補齊短板。」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研究員陳長江博士說,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其核心功能首先是經濟功能,體現為建設「四個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大都市等。除此以外的功能就是非核心功能。「對接服務上海就是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的疏解轉移。」他認為,產業方面的合作不等同於項目落戶,應注重全產業鏈的內涵。
「南通對接服務上海的關鍵是如何開展區域合作與分工。」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為忠博士認為,南通與上海在港口與集疏運體系建設方面協同不夠。目前,上海港是我國貨櫃最大的港口,但是現有深水岸線已用盡,港口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行,相反南通港仍有近40公裡未開發利用的沿江岸線,海港岸線空間更是非常廣闊。商學院副教授胡俊峰提出,應推進對接上海科技服務機構和設施、科技園區、高校院所、知名企業、「雙創」人才和創客資源。此外,應對上海牌照汽車通過過江通道給予費用方面的優惠,對來通落戶的上海企業給予稅收方面具有針對性和精準性的優惠。
「對接服務上海應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應採取措施促使來通落戶的上海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研究員馮俊博士認為,可以吸引上海科創資源在中央創新區開展節能減排方面的研究,同時,引導南通金融機構對落戶南通的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綠色金融服務。地理科學學院葉磊博士說,應充分了解上海方面的需求,注重差異化發展和優勢互補,尤其要注重生態環境和補好沿江交通方面的短板。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劉俊源博士認為,上海總體規劃是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疏解非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規模、緩解環境壓力、實現內涵發展,「南通要充分研究上海的城市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合作共贏。」
「和灣區經濟相比,流域經濟具有廣闊的腹地,這是灣區經濟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今後江蘇還是應該堅持打長江經濟帶這張牌。」綜合與會專家的觀點,成長春說,南通對接服務上海,不僅是南通一個城市的問題,更是江蘇全省的重要的課題。「南通是滬蘇通和通泰鹽這兩個小金三角的重要節點,應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打造上海『北大門』,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促進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無縫對接,以此強化上海對通泰鹽都市圈的輻射效應。」
成長春同時提出,除了打好長江牌以外,還應打好以下幾張牌:一是加強交通互聯,圍繞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定位,加快南通江海港口對接服務上海,全面深化南通港口與上海港的戰略合作;二是要重視全產業鏈的承接,加快園區轉型升級,促進園區規範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打造承接全產業鏈的大平臺;三是要注重體制機制的對接服務,下大力氣完善體制機制,全面硬化軟環境,全面構建法治化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投資營商環境和人文環境,積極推進我市相關政策與上海的對接;四是要聚焦上海豐富的科創資源,抓住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這個重大機遇,吸引上海的創新要素向南通流動,推動南通創新之都建設;五是要注重生態保護,強化規劃引領,分層推進空間融合,加快推進沿江生態帶建設,呼應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規劃。
記者 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