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憲法文本特色看憲法精神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憲法之美

  從中國憲法文本特色看憲法精神

  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有一面雪花白大理石砌成的牆,長23.1米,高2.4米,把約16500字的憲法文本,鄭重地鐫刻在大理石上,被稱為「憲法牆」。初見它時,端莊厚重的魏碑字體,大氣磅礴的景觀現場,飄逸靈動的祥雲邊框,從右至左的豎排位向,隨著眼睛的不斷凝視,都簇擁著奔入眼底。人們在此駐足,在此思考,在此品味,在此存照,默默地打開規範的天窗,感受憲法的暖陽。愛默生說,如果人的雙眼,生來就是為了凝視,那麼美,就是她存在的全部理由。

  憲法是一個民族理想的承載者,它的美沉潛於立憲目的中

  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它用一個含有52個英文單詞的長句,昭示了制憲目的: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褔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據說,「We the people」這三個英文單詞,是美國憲法中被引用率最高的部分,顯現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和三個詞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我國現行憲法,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法保障。用「確認」和「規定」兩個詞,把立憲目的深深地嵌入到了憲法序言之中: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般認為,確認是對已經存在的歷史事實的認可,核心要義是解決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規定則面向未來,關鍵是解決制度建構和國家目標問題。中國的立憲者,把中華民族古代的歷史、近代的命運和當代的需要,用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清晰串連起來,並莊嚴地告訴世人,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成果,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人民通過行使制憲權,以根本法的形式,規定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有一本書叫《彭真傳》,書中記述了彭真主持1982年憲法起草時的情景。為了論證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彭真花了很長時間琢磨,憲法文本當怎樣表述,最後想到一個辦法,先寫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四件大事,由四件大事引出四項基本原則,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把揀選的四件大事概括為: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彭真解釋,這四件大事中,有三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幹的,所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有了歷史的根據和緣由。王人博教授曾說,中國憲法是中國革命和發展過程中,通過某種程序凝聚共識的結晶,這是憲法成為根本法的關鍵。

  如何理解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關係,曾任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的喬曉陽先生說,這是進入我國憲法文本的天窗。他強調,國家根本任務和目的,決定著國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建構的原則和方向。我國2018年修改憲法,向全世界宣告: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這一目標要分兩步走,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國家就必須堅持習近平「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法治思想,保證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保證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不動搖,保證憲法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維護憲法權威。

  毛主席曾說,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國人民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國憲法同一些外國憲法相比較,一大特色就是明確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發展道路、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事業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都離不開憲法的保障和推動,也無不閃耀著憲法精神的光輝。

  憲法是一個民族思維的映現者,它的美投射於憲法結構中

  結構一詞,包含了兩個要點,即事物的構成要素和這些要素被連接、安排或組織在一起的方式。憲法的結構,是憲法精神和價值轉化的結果,它勾連著一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選擇。因此,憲法之美,就不僅是內容上的,也是結構上的。

  1953年12月28日凌晨,杭州火車站迎來了一批尊貴的客人,他們是新中國憲法的起草者,住西湖岸邊的北山街84號。主人公毛澤東被迎進劉莊一號樓,三大秘書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則住在30號樓。毛澤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個好地方。他還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可見,在南下的火車上,在轟鳴的汽笛中,新憲法的模樣已經在領導人的腦海裡醞釀。不過,一部憲法與一個美麗的地方相遇,這背後一定有種說不出的力量。

  立憲是制定元規則、進行國家制度頂層設計的行為,需要鮮明的指導思想和高超的政治藝術。在起草會上,毛澤東首先亮明觀點,搞憲法就是搞科學,我們除了科學以外,什麼都不要相信。為起草一部卓越的憲法,毛澤東閱讀了大量中外憲法文獻,還給政治局和中央委員們開列了參考書目,要求他們認真學習。在研讀1918年蘇俄憲法時,毛澤東發現,把列寧撰寫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作為這部憲法的序言,是蘇俄的一大創造,由此受到啟發,遂決定在中國憲法的總綱前,也寫一個序言,既能宣示制憲目的和政權的合法性,又能與蘇聯「老大哥」的憲法風格保持一致,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此後,我國曆部憲法都採用了序言加正文的結構形式。

  胡喬木是個有才的人,葉永烈有一本書叫《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書的封面介紹,毛澤東喜歡胡喬木的才,胡喬木讓毛澤東非常省心,想說的話,想寫的事,只要跟他說個題目,講個大概,立馬就能成為一篇大文章。胡喬木也是個有思想的人,作為1982年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長,他對憲法的完善作出過重大貢獻,特別是對現行憲法結構的調整,可以說居功至偉。

  1982年2月16日上午,中央書記處討論憲法修改問題。有人堅持總綱之後寫國家機構,然後寫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胡喬木則認為,應把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理由是:權利義務是總綱的補充和繼續,國家機構是為總綱和基本權利服務的。經過反覆討論,還是沒達成一致。當天下午,胡喬木讓秘書告訴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王叔文所長,儘快把各國憲法中權利義務和國家機構部分規定的情況查清楚,列成表格,明天上午9點之前送交。王叔文等專家查了111個國家的憲法,發現有101個國家把權利義務放在前面,只有10個國家把國家機構放在前面。2月17日下午,鄧小平找彭真、胡喬木、鄧力群等談憲法修改問題,他明確地說,從1954年到現在,原來的憲法已有近30年了,新的憲法要給人面貌一新的感覺。我同意喬木的意見,把公民基本權利義務一章放到國家機構的前面。

  憲法結構如何安排是憲法的形式問題,不過它內含著憲法的原理和價值。公民權利是目的,國家機構是手段,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是國家的責任,這樣的憲法思維契合了人類追求完美的政治取向。憲法是一個民族

  語言的示範者,它的美滲透於真理光芒中

  與文學和藝術語言不同,法律語言有它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規範要素。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曾說,法律的語言是冷靜的,它排除了任何情感的聲調;法律的語言是剛硬的,它排除了任何說理;法律的語言是簡潔的,它排除了任何學究之氣。作為萬法之母的憲法,由於其根本法、高級法和政治法的不同面相,更凸顯了莊重樸素和簡潔凝練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憲法中最莊重的表達。每當吟誦它時,一種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從帝制到共和,中國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政體轉換與它有關;民有、民治、民享,公共權力來源和歸屬的終極追問與它有關;公產公物、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防止流失與它有關;從先富到共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它有關;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實現與它有關;從人民主權到人大主權,人民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協同發展也與它有關。正如盧梭所言,我們是在成為公民以後,才真正開始變成人的。

  「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這是我國憲法中最典雅的表達。記得我國憲法學前輩許崇德先生講過一個故事,當年給中央政治局領導解讀憲法,在互動環節,最高領導人問了一個問題: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的「得」字當怎麼講,為什麼不用應當、必須、可以這些詞。許老師說,設立特別行政區,用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是國家的政治決斷。作為一項憲法授權,既不能太過嚴厲,也不能太過寬泛。經過仔細研究,大家找到了一個「得」字。這是個多音字,在這裡讀děi,融合了法律規範中應該、必須、可以的意思,既簡明,又古雅,展現了漢字的美妙和精準。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每個字,每個詞,都是經過法學家、語言學家和社會各界反覆推敲的結果,可謂一字千金,字字珠璣。

  「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是我國憲法中最凝練的表達。以往我國憲法中沒有出現過人格尊嚴條款,在吸取了「文化大革命」大範圍侵犯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經驗教訓後,才有了現行憲法第38條這一神聖條款。與其他權利和自由的保護方式不同,憲法宣告: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有人說,如果「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是我國憲法上的皇冠,那麼人格尊嚴條款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與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不受侵犯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尊嚴,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一般認為,人性尊嚴不能從正面定義,只能從反向禁止,也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工具、當成數字、當成手段,因為人本身就是目的。韓大元教授說,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追求,是憲法永恆的動力。民法典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和生命至上的偉大抗疫精神,就是對憲法保護人格尊嚴的最好詮釋。

  我認為,一部好的憲法,應該是民族理想的承載者、民族思維的映現者、民族語言的示範者,它不僅要反映客觀規律的真,也要體現倫理道德的善,更要展示語言文字的美,因為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在共和國第七個憲法日來臨之際,讓我們在吟誦和凝視中,真切地感受憲法的良善、力量和美妙。德國詩人烏蘭德說:法,人類共同的善德,在每一個大地之子的身上棲息,它流經我們的體內,像心臟滾動的熱血。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 焦洪昌)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布丨弘揚憲法精神講好憲法故事 全國人大舉辦憲法歷史文獻...
    中國網12月4日訊 12月4日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為深入學習宣傳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弘揚憲法精神,講好憲法故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憲法室聯合全國人大圖書館和秘書局檔案處,於12月4日至12月11日面向機關幹部舉辦憲法歷史文獻資料展覽。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憲法結構分析
    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條,並構成整個「八二憲法」的制度基礎,而理解的關鍵則在於如何規範地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尤其如此,憲法文本通常缺乏明晰的規範構成要件,其原則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對憲法條款的理解不能僅從文義、歷史、體系、目的等傳統解釋方法出發,而必須結合歷史、文本與現實抽象出相應的「理論」作為理解的前提,這也是德國學者伯肯弗爾德所言的「立基於《基本法》的憲法理論」,②對於中國而言,則需找到「立基於中國《憲法》的憲法理論」,這就需要回到歷史,深入到社會變遷當中,並結合憲法文本,從中抽象出相應的憲法理論。
  • 常安 | 中國憲法文本中的「內」與「外」
    現行憲法文本中的「內」與「外」,呈現的是國家建設空間維度的一體兩面;無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對內的國家整合,還是對外的外交政策與世界秩序理解,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空間理解基礎之上的;現行憲法文本中的內、外敘事,正是對這種何謂「中國」、中國「何為」的空間理解與建立在這種空間理解基礎上的政治秩序的塑造記載。
  • 2019年「憲法宣傳周」:弘揚憲法精神 播撒法治種子
    近日,湖南省委宣傳部、省司法廳聯合下發了2019年「憲法宣傳周」活動湖南省實施方案,部署開展2019年「憲法宣傳周」活動。 「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今年「憲法宣傳周」活動的主題。
  • 中國物權立法:依據憲法精神體現憲法原則
    仔細研讀目前的物權法草案,不難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以及確立的有關原則,在草案相關條款中得到了充分、全面的體現。    制定中國特色物權法,全面準確體現國家基本經濟制度    物權法草案第一條開宗明義,「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原標題:堅定憲法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 新華社評論員: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寫在第七個國家憲法...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寫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評論員  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我國法治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新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指引正確方向、提供行動指南。
  • 寫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消息,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我們迎來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弘揚憲法精神 加強憲法實施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在第七個「12.4」國家憲法日來臨之際,二十里舖司法所組織開展了以「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憲法宣傳周」系列活動。
  • 學憲法、講憲法,讓憲法精神融入校園……
    學憲法、講憲法,讓憲法精神融入校園…… 2020-12-09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憲法精神,更好發揮憲法治國理政作用——從第六個國家憲法日...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開展憲法宣傳……「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普法依法治理部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把憲法學習宣傳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面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制度化常態化
  • 快看!縉雲小學生讀憲法條文,學憲法精神
    快看!縉雲小學生讀憲法條文,學憲法精神 2019-12-06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丹江口:弘揚憲法精神 維護憲法權威
    教師宣誓  上午8點,在升旗儀式上,該校值周領導在國旗下作題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主題講話後宣布:三官殿中心小學2020年「憲法宣傳周」正式啟動該校政教處要求各個班級開展不同形式的「學憲法、講憲法」活動。  各個班級紛紛召開「學憲法」班隊會,老師們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孩子們了解憲法,遵守憲法。同時結合校情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的班級播放生活中青少年違法案例讓學生參與討論的;有的班級從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談如何做守法好公民的等等,讓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學法用法、遵規守紀的重要性。
  • 中國憲法制度的若干問題
    這些大事、要事、新事,都同憲法有直接的關聯,憲法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永遠奮鬥。這次大會是一次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維護憲法尊嚴的大會,在當代中國憲法制度發展史上書寫了新的光彩篇章。
  • 「國家憲法日」弘揚憲法精神 建設法治國家
    2020年12月4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11月30日-12月6日是第三個「憲法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在國家的各種社會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是由憲法來規範的和調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憲法是社會穩定的調解器和安全閥,對於解決各種重大社會矛盾和衝突,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憲法的基本價值為何?憲法的基本價值是保障人權。憲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在於保障公民權利。
  • 今年憲法日主題: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八二憲法」全面貫徹和體現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鞏固、完善和發展了國家的國體、政體、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是我國的現行憲法。「八二憲法」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此後,「六五」到「十三五」共八個五年規(計)划進展順利,極大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國家憲法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2020年12月4日是我國第7個「國家憲法日」。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推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激勵、教育師生忠於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大連理工大學於憲法日開展了系列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 重新發現憲法——我們所追求的憲法理論
    如果連阿克曼本人都認為其憲法理論在於發現美國的憲法(即便是美國曾經的政治母體英國都不是二元民主理論可以解釋的),那在未經反思之前,憲法政治或憲法時刻這些套模式的說法與做法又有什麼意義?從哪裡發現中國的憲法呢? 我們當然不能忘記我們的憲法文本,從54憲法到82年憲法,甚至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憲法文本。
  • 學習憲法 尊崇憲法——三論憲法修改的重大意義
    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是對我國憲法的又一次重大完善。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學習憲法、尊崇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在全社會弘揚憲法精神。
  • 劉小冰:「獨立行使司法權」的憲法精神
    假如我們還要建設法治中國,假如我們還要落實"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那麼,討論這一問題以及討論任何法治問題,都必須依據憲法來解讀。    1、從憲法的制度框架來看,所謂"獨立",並不是指司法機關獨立於最高權即人大的權力之外,從而也不是獨立於黨的領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