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塞罕壩精神主題歌曲《大森林記得一棵樹》面世

2020-12-20 長城原創

  

   長城網張家口1月28日訊(記者 鄭世繁)1月28日,由我省張家口青年作曲家錢郅禎作曲,著名詞作家宋青松作詞,著名歌唱家陳思思演唱的歌曲《大森林記得一棵樹》面世,將在全國範圍廣泛傳唱。

  

    去年8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去年10月,京津冀音樂家塞罕壩採風活動拉開了帷幕,100多名音樂家赴塞罕壩實地採風,他們用文藝形式描繪了幾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而成的綠色奇蹟、謳歌了塞罕壩人「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技求實、生態發展」的精神。

  《大森林記得一棵樹》通過一棵樹(功勳樹)和一片林(林場)的關係,生動地詮釋了塞罕壩精神: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技求實、生態發展。倡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曲作者錢郅禎接受記者採訪說:「面對主旋律歌曲選題難、創作難、推廣難的實際,自己深入一線採風,從選題上把握時代脈搏,從旋律感染力上找突破,確立了創作的主方向。」

曲作者錢郅禎。錢郅禎供圖

  連結:

   錢郅禎:河北省青年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張家口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四個一批」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名家名師、河北省優秀文化能人。詞曲作品3次獲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代表作《我是一棵樹》《冬奧有我》等。

詞作者宋青松。錢郅禎供圖

  宋青松: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助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代表作《長大後我成了你》《學做雷鋒》《大吉慶》《心聲》《你給我美好前程》《快樂當家》《詩畫中國》《不能不愛你》等。

演唱者陳思思。錢郅禎供圖

  陳思思: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代表作《情哥去南方》《山裡的妹子》《共度好時光》《風調雨順》《雪戀》《滿月》《羋月傳》主題歌、《自君別後》《還珠格格3》主題歌等。

相關焦點

  • 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獲獎名單出爐
    「唱響綠色傳奇」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評選展示活動專題頁面。(點擊圖片可進入)  長城新媒體1月5日訊(記者 張曉靜)近日,由長城新媒體集團與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唱響綠色傳奇」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評選展示活動圓滿結束。此次點讚活動目的是讓更多的網友了解塞罕壩的偉大成就。
  • ——寫在塞罕壩展覽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際
    他們都為塞罕壩人的奉獻精神所感動。」11月30日,記者來到塞罕壩展覽館採訪時,講解員魏路吉介紹說,這是她從2010年做講解員以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參觀者都為塞罕壩人的艱苦奮鬥精神所感動。第一展廳以時間為線索,展示塞罕壩機械林場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艱苦創業歷程,穿插典型人物故事。第二展廳主要表現幾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取得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範例」的示範作用。第三展廳從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展示林場現代建設情況。第四展廳為「和諧家園」主題科普館,設置了兒童畫展、動植物標本展、弧幕影院等,並有大量塞罕壩風光攝影。
  • 塞罕壩:美在風景 美在精神
    本報訊(記者李巍)8月6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繼續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進行報導。
  • 抗擊疫情原創歌曲《我們都要好好的》發布
    2月7日,由張家口籍詞作者門笑凱、錢郅禎作詞、錢郅禎作曲的抗擊疫情原創歌曲《我們都要好好的》正式發布,該歌曲由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呂薇演唱。畢業後,我回到故鄉河北,十年來,我創作了中國夢、迎冬奧、李保國、塞罕壩等一系列重點題材歌曲作品,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這是與母校的教育分不開的。」錢郅禎在武漢就讀時的照片。
  • 百萬畝塞罕壩林場免費遊覽,重溫艱苦創業的塞罕壩精神
    吃完飯前往塞罕壩景區,經過多倫湖,路過小灤河就到達了去往塞罕壩景區的御克線,沿著這條線路前進就可以全程領略壯美的塞罕壩人工林場景區,途徑景區是免費的,我是節日最後一天趕到的,
  • 【長篇通訊】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寓言:從一棵樹看見了一片森林  從一棵樹看見一片森林,這不是寓言,而是塞罕壩人書寫的傳奇。  在塞罕壩,我有幸看見了這棵樹。它不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承載著無限希冀的樹,由於它的出現,昔日的荒漠塞罕壩,已演變成了今日的百萬畝林海。它究竟承載著怎樣的傳奇呢?
  • 彈奏塞罕壩的歌
    那年的冬天,我冒著冰雪和寒風,又寫出了《綠色豐碑》,專門寫塞罕壩國營機械林場艱苦創業事跡的長篇通訊,在《人民日報》1986年2月2日.二版顯著位置上發表,編輯部並在同版上配發了《遇公移山精神萬歲!》的「評論」,我認為那是我對塞罕壩精神的最早弘揚,也是對塞罕壩的笫一次在人民日報上做全面的報導和表彰!在當時,雖沒有宣傳熱潮,但塞罕壩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卻得到了國內外的肯定。
  • 塞罕壩林場場長:如果奔著出名去 這事就幹不成
    劉海瑩:我認為一是有執著的信念,不忘初心。到了林場,我們最簡單最直白的初心就是把樹栽活。第二就是堅守。我們的工作堅持一天兩天不難,但堅持十年八年乃至一輩子,需要頑強的毅力。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漸漸與樹木、大山建立起了感情。比如這棵樹是某個人栽的,或者他父親栽的,這片林子是他護過、經營過、看著成長起來的,就有了切割不斷的情感紐帶。
  •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公布
    自2014年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開展這一主題性歌曲活動以來,「中國夢」的時代旋律迅速流傳,成為現象級音樂文化。「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標識,積累了豐富的曲目,在近些年的專業性文藝表演和群眾性文藝活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迄今為止已經是當代音樂標誌性、導向性、代表性的作品。
  • 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信息中心主任王龍的電腦裡,一道光禿禿的山坡和一道綠油油的山坡,形成強烈視覺反差。很難相信,這是同一處山坡。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三道溝東坡坡度接近30°,1100多畝的山坡土層只有幾釐米厚,再往下全是拳頭大小的石塊,當地人稱這種山坡土層為「頭皮土」。這種石質山的陽坡曾被專家斷定「種樹難活」。
  • 我們的青春歲月 | 塞罕壩:幾代人在北方大地譜寫的青春史詩
    57年前,一群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人集結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他們在沙地裡播種、在石頭縫兒裡栽綠,像釘釘子一樣,「釘」出百萬畝林海。五月的塞罕壩,樹木還沒有吐新芽。有林面積112萬畝,栽植樹木5億株,如果把塞罕壩的樹間隔一米排開,可以繞赤道12周。可是您知道嗎?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這是活的標本,證明塞罕壩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如今,這棵「功勳樹」還在傲立風霜。它並不高大,也不粗壯,但落落大方,清清爽爽,透著不可冒犯的莊嚴與威儀。這棵樹,距離根部一米有餘就開始分杈,感覺是兩棵樹在往上長。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陳智卿說,一棵樹分杈長成兩棵樹,很可能是環境太惡劣,風雪把主幹刮斷,營養讓側枝分走了。
  • 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動人的底色——塞罕壩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
    塞罕壩人所創造的人間奇蹟更是激勵著大江南北的人們共同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續寫美麗中國的綠色傳奇。  「塞罕壩幾代人踐行使命,精神令人振奮,綠色傳奇讓人折服。」剛剛從塞罕壩參觀學習歸來的甘肅省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說,民勤將在全縣林業系統開展「學塞罕壩精神、做綠色衛士」活動,不斷改善縣域生態環境。  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民勤曾經水枯沙起,綠洲萎縮。
  • 塞罕壩:那一抹「中國綠」驚豔了世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塞罕壩為世界環境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示了中國精神,提供了中國樣本,塞罕壩人在人類生態文明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55年塞罕壩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1120000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繫著紅布的樹為塞罕壩一棵樹齡近200年的「功勳樹」,55年前正是在荒原上發現了這棵落葉松,被稱為「一棵松」,這確定了當地自然條件可以種植大樹,從而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 魏晞 攝  中國的綠色奇蹟有哪些「密碼」?
  • 三代務林人是塞罕壩最美的風景
    8月7日,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繼續對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進行報導。8月7日,經濟日報刊發通訊《百萬畝森林已成為旅遊新熱點——無限風光塞罕壩》,以塞罕壩發展森林旅遊為重要案例,分析全國森林旅遊發展現狀,並對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進行探討。
  • 歌頌母愛的經典歌曲:《燭光裡的媽媽》,多年以後依然感人
    李春利寫下的歌詞被用作電影的插曲,她認為,這首歌詞在歌頌母愛的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叛逆和對成長的渴望。此後,作曲家谷建芬為它重新譜曲,並在198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校園歌曲創作大賽上榮獲二等獎。張強、毛阿敏等歌手也先後傾情演唱,讓這首獻給母親的歌風靡全國。
  • [記者心中的塞罕壩] 水滴石穿 愚公移山——訪中國青年報河北站...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    長城網8月11日訊(記者 李麗鈞)「在歷時整整一個多月的新聞採寫中,我最佩服塞罕壩人三件事:一是在荒漠中造林,二是在觀念中植綠,三是在艱苦中釀蜜。」中國青年報河北站站長樊江濤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7月份,樊江濤就開始了進壩的採訪,通過在塞罕壩採訪多日,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的定力和耐心給樊江濤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 我省音樂教師為新版話劇《雷鋒》創作主題歌曲《永恆》
    雷鋒誕辰80周年的日子裡,一臺重新排演的話劇《雷鋒》日前在撫順雷鋒大劇院上演,隨之該劇的主題歌曲《永恆》伴隨著舞臺上鮮活的雷鋒形象走向觀眾。而這首歌曲的創作者就是瀋陽音樂學院的年輕教師馮子祥、高原夫婦。
  • 塞罕壩掠影:我把青春獻林海
    7月14日清晨,小暑過後的塞罕壩依然能夠感到陣陣涼意,在塞罕壩人工機械林場的一處樹林間,34歲的技術員楊麗正在帶領她的團隊進行「冀北山地野生花卉調查」。「類似這樣的野外調查,我們每年都要進行很多次。」楊麗說,塞罕壩屬於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生態交錯帶和植物富集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花卉資源。開展野生花卉調查,為的就是能確定某種野生花卉的分布狀態、生長狀態以及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