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趙英傑博士帶來的隨筆:顱底外科學習感悟(十一)--光榮綻放,歡迎閱讀、分享!
相關連結
其一,世界顱底外科大會。什麼是世界顱底外科大會?
筆者認為,不是說參會代表來自全球眾多的國家才稱為「世界顱底外科大會」,而應是顱底外科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講者到會發言即為世界顱底外科大會。
世界顱底外科的學術發展,主要看三個學術團體:
1. 歐洲顱底學術團體:
(1)瑞士蘇黎世: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全球有志於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同道,雲集蘇黎世,觀摩、學習Yasargil教授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這些手術中不乏動脈瘤等顱底外科手術。即使Yasargil教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離開蘇黎世大學以後,近些年來在Bertalanffy教授領導下,蘇黎世大學神經外科,依然在歐洲乃至全球聲名顯赫。
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朱賢立教授,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赴蘇黎世跟隨Yasargil教授學習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朱賢立教授,在蘇黎世連續訪學兩年以上,陶醉其中。歸國後,朱賢立教授在推廣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尤其是在翼點入路的推廣方面,做出卓越成績。學有所成,並成功在國內廣泛推廣先進技術,這是上世紀我國神經外科史上的訪學佳話。
(2)德國漢諾瓦:據Samii教授的簡歷,1979年Samii教授,是cofounder of the Skull Base Study Group,即創建成員之一。從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Skull Base Study Group來看,當時Samii教授,還只是秘書長。首屆顱底外科學組國際會議的主席是來自Mainz的K. Schürmann教授。
據筆者掌握的文獻來看,Samii教授的專著處女作是1983年的《Traumatology of the Skull Base》。此專著,也側露著顱底創傷是顱底外科的重要工作內容的思想。從此專著也能看出,近四十年前的顱底外科,就已強調多學科協作了。此專著,W. Draf教授,參與耳鼻喉部分Oto-Rhino-Laryngology的編寫;H. Scheunemann教授,負責頜面部分Maxillofacialsurgery的編寫。
四十年來,德國漢諾瓦神經外科,在Samii教授的學術引領下,尤其是在顱底外科方面,碩果纍纍,享譽全球。
(3)義大利那不勒斯:來自那不勒斯的Paolo Cappabianca教授,在顱底外科界享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熟悉《Neurosurgery》的同道,在許多經典文章末尾會經常見到來自Paolo Cappabianca教授的Comment。其主編的顱底專著《Cranial, Craniofacial and Skull Base Surgery》,亦是顱底外科的經典教材。此專著的特點是:一個入路即一個章節,以入路為中心,緊密聯繫臨床。
(4)芬蘭赫爾辛基:Juha教授,嫻熟使用眶上外側入路切除顱咽管瘤、夾閉前循環動脈瘤等,深受世界同道讚賞。Juha教授,亦是世界聞名的腦血管外科專家。近些年來,很多中國學者前往芬蘭赫爾辛基訪學深造,如上海華山醫院徐斌教授、武漢同濟醫院郭東生教授等。
筆者曾學習人類科技發展史,歐洲的科技發展,領先世界長達數個世紀。從古老的希臘科技,到羅馬科技,再到大不列顛科技。近幾百年的科技發展,科技中心也是不斷轉移,從英國牛頓,到法國笛卡爾,再到德國的愛因斯坦。二戰後,世界科技中心轉到美國。
歐洲神經外科史,無疑要比北美神經外科史更悠久,內容也更豐富。長期以來,北美學歐洲,日本也學歐洲。顱底外科著名的Kawase教授,1968年,在其學生時代,也曾到訪瑞士,學習先進文化。
2. 北美顱底學術團體
從Harvey Cushing教授組建AANS,以及隨著世界科技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北美神經外科,目前在全球卓有成績、獨領風騷。北美顱底外科會議,更是值得全球顱底外科同道關注。
Al-Mefty教授、Sekhar教授、Rhoton教授等,在顱底外科界可謂星光璀璨,譽滿全球。
3. 日本顱底學術團體
從歷史上看,日本顱底外科醫師在海綿竇解剖、中顱窩底手術等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日本大阪Hakuba教授的擴大中顱窩底入路,東京慶應大學Kawase教授的巖前入路,是顱底外科入路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其二,顱底解剖研究室建設。1. 正常顱底解剖階段:先前的顱底解剖研究室,僅僅是配備顯微鏡。近些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顱底解剖研究室,正逐步增加內鏡顱底解剖內容。筆者相信,以3D神經內鏡顱底解剖為亮點的一批文章,將在近一兩年陸續發表。
2. 顱底病理環境下解剖階段:著名顱底外科專家張力偉教授,曾在2012年04月《中華神經外科雜誌》撰文:顱底外科對我們的挑戰。在此文中,提及重視顱底病理環境下解剖的學習。
筆者認為,學員在學習正常顱底入路顯微解剖時,要多看用此入路施行的臨床手術錄像。如顳下入路解剖時,重點觀看顳下入路施行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夾閉、三叉神經鞘瘤切除等。學習顱底病理環境下解剖,直面臨床。
3. 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未來顱底解剖研究室的建設,要與時俱進,充分結合當代科技發展,配備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
4. 顱底解剖、入路經典文獻閱讀:筆者認為,從事顱底解剖學習,要用至少一半的時間,進行經典文獻的閱讀、思考。比如,從事額外側入路解剖,如果沒有讀過5篇以上的額外側入路經典文獻便開始解剖屍頭,那是對標本的極大不敬與浪費。
5. 加強英文學習,爭取用英文撰寫顱底外科專著,這樣有利於當前中青年顱底外科醫師走向國際學術殿堂。僅寫幾篇有關顱底外科的SCI文章,那是碎片化的東西,很容易被歷史遺忘。
筆者查閱部分自1980年以來的顱底外科專著後,深感振奮,深受鼓舞。筆者從這些專著中也看出一些趨勢,如顱底外科亞學科群體逐步建立,有的專家側重前顱底,有的專家側重側顱底,有的專家側重中央顱底,也有的專家側重後顱底,又比如影像學、計算機技術與顱底外科的深度融合研究等。
2017年新書,來自美國William T. Couldwell教授的《Skull Base Surgery of the Posterior Fossa 》,專門針對後顱底進行研究,進而成冊。
為什麼鼓勵大家寫專著?做體系化的工作,做具體細緻的工作。繼往世絕學,創千古文章!
新中國七十年神經外科史,顱底外科研究,一直繼續,如火如荼。向顱底外科前輩們致敬!光榮與夢想,在光榮綻放!
值此推薦來自《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的三篇文章:
1. 2007年04月,周定標教授《顱底外科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2. 2009年12月,張俊廷教授《積極倡導顱底外科的多學科合作》;
3. 2012年04月,張力偉教授《顱底外科對我們的挑戰》。
最後,願用如下幾句與諸位同道共勉:
知識 聖化為能力
能力 聖化為藝術
朝聖的路 漫長
遠方的聖塔 聖旗
只有一個字
勤
相關連結
神外資訊微信公眾訂閱號可以置頂啦!!!打開手機微信(6.3.16以上版本),找到訂閱號中的神外資訊公眾號,打開並點擊右上角頭像,進入神外資訊詳細信息頁面後,選擇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將神外資訊置頂啦!從此,重要信息不再錯過哦!
《神外資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神外助手」。請各微信公眾號、網站及客戶端尊重《神外資訊》版權,經許可轉載文章時請清楚註明來源為「神外資訊」。《神外資訊》,歡迎您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