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最火、最振奮人心的幾個詞應該就是嫦娥、登月、月壤了。
中國登月夢想的開始,來源於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然而夢想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參與核試驗的地質學者。
在參與地下核試驗的選址和探索期間,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衛星,這也預示著人類即將進入太空時代,這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的夢想。
在空閒的時間,歐陽自遠自學了有關天文、物理學、空間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以後逐夢奠定了基礎。上世紀七十年年代,在完成地下核試驗選址後,他便開始正式的接觸有關天文方面的內容。
1978年,當時美國給我們送了一份大禮。來自月球的土壤,讓歐陽自遠特別的興奮,慌裡慌張地跑出研究。到地兒之後傻眼了,這也太賊了吧,美國人竟然整了個大凸透鏡罩子裝著月壤,這樣從外面看起來自然是大的不得了。
但是實質上裡面沒多少東西,一共才一克,這無疑是通過一種炫耀的方式來達成的羞辱,不過畢竟是屬於我們第一塊月壤,當時也只能含笑接下。
這一克月壤,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半用於展出,一半用於科學研究。在以後的幾年裡,我國科學家從這0.5克月壤中獲得了40篇的相關文章,並且還確定了這塊石頭的採集點以及採集地是否有陽光輻射等。
1992年開始,便陸續有人建議開展我們的探月計劃,但是因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同意和運行至今。1994年,歐陽自如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報告,並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
直到2004年,嫦娥工程才被正式的批准運行,此時探月夢想正式實施。
嫦娥工程分為三個階段,先是「探」,也就是不載人月球探測階段;然後再是「登」,即載人登月階段;最後為「駐」,建設月球基地,創造可供人居住、生活、工作、實驗的條件,進行「駐」月的科學活動。
這是神話故事的暢想,也是我們偉大領袖上九天攬月的豪壯和理想的嚮往,亦是當代人星辰大海的追求。
現今,嫦娥五號完成使命帶著月球的土壤滿載而歸,也預示著我國探月計劃的第一階段基本完成,實現了無人探月的部分任務。
雖然進程相比美蘇慢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作為新時代的探月第一人,或許能拉動新一輪的探月潮流。
嫦娥五號回家後,美方充滿酸意地送來了祝福,然後便炒起了冷飯,重新拿出了當年阿波羅號登月的視頻來炫耀自己的能力。
誠然,探月或許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很簡單,只不過他們失去的不是探月能力,而是探索能力。
月球有什麼呢?或許什麼也沒有,沒有空氣,引力也小得可憐,根本不適合居住。大老遠費勁千辛萬苦地跑上去,就為了刨上那麼一坨土,好像並沒什麼意義。
或許這也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沒有再進入月球的一個原因,當然也並不排斥月球有小怪獸,陰謀論嘛,萬一是真的呢?
那麼我們探月取壤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
一方面,是為了"報恩",或許我們也可以弄個大玻璃罩裡,安上幾個放大鏡,去給美國送上1000毫克的月壤,不行就漲點利息,還給他們2000毫克。
另一方面就真的是星辰大海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月球只是一小步,徵服銀河系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上世紀星球大戰時期,美蘇雖然已經有了探月能力,但是但是人類對星外能源並沒有需求度,或者是說登月只是為了互相較勁,沒無其他目的。
而進入新時代後,有關地球能源即將耗盡的意識開始出現,一種莫名的危機感也開始誕生,自然星外探索就又開始逐步興起。
太陽系中,月球相對的還是距離我們比較近的、探索難度比較低的一個星體,因此也就成了"秀肌肉"的首選目標,畢竟這無主的玩意兒誰先到了,就是誰的。
綜合來說,這次月壤不僅僅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月球的知識,比如說基礎的月球起源、地質演化等,還能深層次的了解月球的壽命、物理特徵等。
再有就是對於月壤的化學成分和構成元素的研究,這也是開發月球的一個重要起點。
當然,身為天外來物,自然少不了政治意義了,比如說可以作為國禮相送啦、或者是用來加強各個領域內國際合作的資源啦、再或者是找個放大鏡來換禮啦等等。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許就是月壤不適合種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