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月壤後,下一步要做什麼?

2020-12-24 北方網

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向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

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1731克。據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介紹,利用返月樣品對了解採樣區的成分特徵(巖石類型、礦物組分、化學成分等)、月面物質與太陽風相互作用、月壤的成壤機理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這麼珍貴的月壤將如何分配?下一步究竟會做怎樣的研究呢?今天我們繼續有請天津市科普大使、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津管委會主任那鑫老師給我們介紹月壤開箱後的那些事兒。

那鑫:這次一共取回了1.7公斤月壤,應該說完全達到了預定的目標。12月19號,國家航天局舉辦了一個比較盛大的嫦娥五號工程月球土壤交接儀式,由國家航天局將月壤交給了中科院進行研究。

這裡就涉及到我們國家科研的一個分工問題。首先探月工程這一項由國家航天局來代表國家出錢,國家航天局本身就是掛在國防科工局的,一直代表著中國國防軍工系統。研製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但是真正的研製單位來自於全國各地。探月工程任務完成之後,我們實際上就把土壤交給中院來研究。中科院下屬有很多單位,最核心的應該是地球物理所,所以交給地球物理所來進行月球土壤的研究。

研究月球土壤有幾方面用途:第一方面是科學研究,以研究月球表面為例,比如月球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月球月壤經過了多少億年,是怎麼變化的?除了豐富的氦3能源外還有其他哪些能源,有沒有可能有生命?這些是要通過月球土壤進行研究的。

第二個是月球土壤的去向。這1.7千克月壤可以到國家博物館或者天文館去展示以及科普。之前國家天文館只有0.5克的月壤,是當年美國給的,但是這一次我們國家得了1.7千克,這可以多展幾個地了。

第三個就是多邊合作和數據共享,這一點非常重要。美國曾經也背回了很多月壤,俄羅斯也得過一些月壤,他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數據中國也能看到。

但是美國當時採集的土壤主要是在31億年到45億年之間的,而中國這次土壤的採回地點在月球的呂姆克火山附近,呂姆克火山的噴發歷史大概有13億年,所以土壤都非常新。這樣的話跟美國土壤正好它形成了一個對比,對於研究整個月球的進展,月球的起源和發展,這是很有意義的。

在數據共享方面,目前中國的科研對全世界來說還是比較開放的,尤其是這種基礎科研。中國探月工程還專門建立一個數據的網站,後續還會在這個網站上定期發布一些中國的研究成果,供全世界的科研人員來共同的探索和開發。

第四個方面,按照國際慣例,咱們還得送點禮出去。比如說有合作的國家,咱們可能會送一點土壤出去。

中國最開始得到月壤是什麼時候?是70年代中美建交的時候,當時美國人給了中國一克土壤,因為在那個年代非常的珍貴,所以中國把這一克的土壤分成了兩部分,0.5克放在博物館進行展示和科普,還有0.5克供中科院去研究。

後來號稱中國探月的首席科學家的著名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就是在當時拿著這0.5克土壤進行研究,研究之後他們把能做的實驗就都做了,但是因為實驗條件或者實驗的物體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圍繞0.5克再做。而這一次我們拿回來的是1.7公斤的月壤,相信中科院的同志們可以有更新、更多、更廣的實驗了。

相關焦點

  • 探月工程16年,嫦娥終於滿載而歸,月壤的意義是什麼?
    上世紀七十年年代,在完成地下核試驗選址後,他便開始正式的接觸有關天文方面的內容。1978年,當時美國給我們送了一份大禮。來自月球的土壤,讓歐陽自遠特別的興奮,慌裡慌張地跑出研究。到地兒之後傻眼了,這也太賊了吧,美國人竟然整了個大凸透鏡罩子裝著月壤,這樣從外面看起來自然是大的不得了。
  • 月壤又有什麼用?
    陌生的環境常常會帶來新鮮感,但對嫦娥五號來說,這種「新鮮感」卻成為無人月面採樣返回要過的第一道坎。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考慮到樣品的種類、數量以及月球表面的不確定性,他們設計了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兩種樣品大概比例為1∶3。怎樣實現鑽取?
  • 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對全球來說意味著什麼?美俄都坐不住了
    值得重視的是,在嫦娥五號的成功完成任務的情況下,中國終於把「月壤」帶回了地球,當真是了不起。那麼,這樣的結果對於全球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只能說,如此意義,美俄都瞬間坐不住了! 人們期待了這麼久的「五姑娘」終於回來了,不僅僅是她自己安全歸來,還為國家帶回來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那便是月壤。這一成功之舉象徵著我國第一次從地外天體採取樣本並成功返回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4年前,美國與蘇聯兩個國家相繼完成這項任務,而在之後的44年當中,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三且唯一再度完成此項任務的國家。
  • 嫦娥五號攜2公斤月壤歸來,美強烈要求共享,俄:比你的「年輕」
    而美國想讓中國分享月壤的想法早在嫦娥五號開採的時候就流露了出來,而現在,當嫦娥五號成功歸來後,美國強烈要求中國分享月球土壤技術,不過我國暫時還未做出任何的回應,但是會根據國際法辦事,最終決定分不分享該技術的決定權在我們,別人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干擾到我們。
  • 這個AI軟體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麼
    AI軟體可以預測人類下一步將要做什麼。 據外媒報導,人類在人工智慧研究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德國一研究機構表示他們的最新AI軟體可以預測人類下一步將要做什麼。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其實不然,我們已經對月壤開展了不少研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
  • 「嫦娥五號」帶回2千克多的月壤,終於不再用0.5克來發論文了
    嫦娥五號帶回2公斤多的月壤到底多不多?美國贈送的一克月壤,其中0.5克已被用來做實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講一個歷史故事。1978年,中美建交初期,為了向中國表示禮節性的友好,美方贈送中國一克月球土壤。
  • 嫦娥5號發現月壤會變色,挑戰月壤形成學說,月球起源再添謎團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月球深層土壤沒有被太陽曬過,只有表層土壤暴露在陽光下。 》月壤變色,說明月壤的主流成因說不正確。 這就是月壤形成的凍融循環學說。 按照這樣的方式,月壤的形成速度是極其緩慢的,每1毫米厚的月壤都會在陽光下暴露千百萬年。
  • 月壤發生變化,顏色一天就變淺了,這是為什麼
    嫦娥五號歷經23天後帶著採集到的月壤返回地球,目前也成功開箱稱重,獲得了1731克的月壤。我們在關心月壤消息的時候,月壤居然發生了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研究採集月壤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就是月壤會變色。
  • 嫦娥五號登月「挖土」返回地球,月壤有多寶貴?能種菜嗎?
    嫦娥五號返回器平安著陸嫦娥五號的使命是什麼?你腦子裡一定蹦出兩個字「挖土」!說的沒錯,嫦娥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終極任務就是最後這一步:將月球上的土壤成功帶回到地面。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耗費十幾年時間和幾十個億的資金,最後都凝聚到嫦娥五號帶回的這兩公斤(多)土壤裡,可見月球的土壤有多珍貴!
  • 上海「特級技師+90後技師」合力,助嫦娥五號「投遞」月壤
    其中,鑽具鑽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樣品,機械臂則在末端採樣器支持下,在月表開展多種採樣。為確保月球樣品在返回地球過程中,保持真空密閉以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探測器在月面對樣品進行了密封封裝。探測器鑽取採樣前,月壤結構探測儀對採樣區地下月壤結構進行了分析判斷,為採樣提供了數據參考。採樣和封裝過程中,科技人員在地面實驗室根據探測器傳回數據,仿真採樣區地理模型並全程模擬採樣,為採樣決策和各環節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據。著陸器配置的月壤結構探測儀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按計劃開展科學探測,並給予採樣信息支持。
  •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嫦五若取回月壤...
    原標題: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知名科普作家王爽:嫦五若取回月壤 有望填補月球研究一大空白   嫦娥五號將承擔什麼「職責使命」?它將取得哪些技術突破?
  • 「挖土」結束,種花家說月壤是這個樣子的
    乍一聽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些土壤是巖石粉碎後形成的。但是,測定了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之後,科學家發現,這些土壤與巖石無關,似乎是從別處來的。月球的表面土壤,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巖,玻璃珠組成,結構鬆散且相當軟。月海區的土壤一般厚4~5米,高地的土壤較厚,但也不過10米左右。
  • 當年美國贈送我國1克月壤,只有黃豆大小,中國的月壤會怎樣分配
    42年前,因為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當時的中國也只是剛剛在衛星發射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對於探索月球來說更是一種幻想。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贈送給了我國1克月壤,這對於當時的科學家們來說無疑是打開了新的大門。美國送給了中國1克月壤1960年,美國開始實施自己的「阿波羅計劃」,在探索太空的進程上邁著自己的大步伐,尤其是要和自己的老對頭暗暗較勁,爭取讓自己有更大的影響力。
  • 全世界都想要中國取回的月壤,包括美國,網友:你自己的用完了?
    這不僅僅是代表著中國在月球探測的技術有了長足進步,更是因為嫦娥五號這次是帶著「手信」回家的,它在月球上鑽取了2公斤的月球土壤帶回地球,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多外國科學家都爭先恐後的來和中國取得聯繫。可以說全世界都想要中國取回的月壤,包括美國,網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覺得非常奇怪:你自己的用完了?
  • 去月球挖土的「嫦娥」如何帶著月壤安全回家?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將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飛到月球挖取月壤,再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工程之一。  「這次任務相對於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
  • 得知「月壤不能種菜」,中國網友心態崩了嗎?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球土壤回家後,「月壤不能種菜」,短短6個字讓中國人民的種地民族技能無計可施。網友「恨鐵不成鋼」地調侃:這麼大個球連菜都種不了,千年的奔月執念,終究是錯付了。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一同被帶回的月球「土特產」裡還有月壤。作為歷史悠久的農耕大國,「耕種」就是深刻進每一個中國人血液裡的民族基因,見土就想種菜的執念根深蒂固。
  • 月壤不適合蔬菜生長?嫦娥五號公開數據,網友表示:有點失望
    月壤不適合植物生長這次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一共有1731克,要知道,美國當年贈送我們僅僅1克的月球土樣,我們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國人驕傲的消息。但是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月壤中並沒有任何有機養分,也就是說,寶貴的月壤不能種植任何品種的蔬菜。這個消息對探索月球的科研人員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都知道,不管是登月還是探測火星,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尋找有助於人類生存或適合人類使用的資源。
  • 美國曾「豪贈」月壤 中國就還禮做明確表態
    之所以稱為「豪增」是因為當時美國把這1克月壤裝在一個水晶球內,從表面上看去裡面的確有不少的月壤,但當科學家打開後才發現,這個水晶球進行了特殊處理,使用了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