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向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移交了嫦娥五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
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1731克。據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介紹,利用返月樣品對了解採樣區的成分特徵(巖石類型、礦物組分、化學成分等)、月面物質與太陽風相互作用、月壤的成壤機理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這麼珍貴的月壤將如何分配?下一步究竟會做怎樣的研究呢?今天我們繼續有請天津市科普大使、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津管委會主任那鑫老師給我們介紹月壤開箱後的那些事兒。
那鑫:這次一共取回了1.7公斤月壤,應該說完全達到了預定的目標。12月19號,國家航天局舉辦了一個比較盛大的嫦娥五號工程月球土壤交接儀式,由國家航天局將月壤交給了中科院進行研究。
這裡就涉及到我們國家科研的一個分工問題。首先探月工程這一項由國家航天局來代表國家出錢,國家航天局本身就是掛在國防科工局的,一直代表著中國國防軍工系統。研製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但是真正的研製單位來自於全國各地。探月工程任務完成之後,我們實際上就把土壤交給中院來研究。中科院下屬有很多單位,最核心的應該是地球物理所,所以交給地球物理所來進行月球土壤的研究。
研究月球土壤有幾方面用途:第一方面是科學研究,以研究月球表面為例,比如月球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月球月壤經過了多少億年,是怎麼變化的?除了豐富的氦3能源外還有其他哪些能源,有沒有可能有生命?這些是要通過月球土壤進行研究的。
第二個是月球土壤的去向。這1.7千克月壤可以到國家博物館或者天文館去展示以及科普。之前國家天文館只有0.5克的月壤,是當年美國給的,但是這一次我們國家得了1.7千克,這可以多展幾個地了。
第三個就是多邊合作和數據共享,這一點非常重要。美國曾經也背回了很多月壤,俄羅斯也得過一些月壤,他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很多數據中國也能看到。
但是美國當時採集的土壤主要是在31億年到45億年之間的,而中國這次土壤的採回地點在月球的呂姆克火山附近,呂姆克火山的噴發歷史大概有13億年,所以土壤都非常新。這樣的話跟美國土壤正好它形成了一個對比,對於研究整個月球的進展,月球的起源和發展,這是很有意義的。
在數據共享方面,目前中國的科研對全世界來說還是比較開放的,尤其是這種基礎科研。中國探月工程還專門建立一個數據的網站,後續還會在這個網站上定期發布一些中國的研究成果,供全世界的科研人員來共同的探索和開發。
第四個方面,按照國際慣例,咱們還得送點禮出去。比如說有合作的國家,咱們可能會送一點土壤出去。
中國最開始得到月壤是什麼時候?是70年代中美建交的時候,當時美國人給了中國一克土壤,因為在那個年代非常的珍貴,所以中國把這一克的土壤分成了兩部分,0.5克放在博物館進行展示和科普,還有0.5克供中科院去研究。
後來號稱中國探月的首席科學家的著名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就是在當時拿著這0.5克土壤進行研究,研究之後他們把能做的實驗就都做了,但是因為實驗條件或者實驗的物體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圍繞0.5克再做。而這一次我們拿回來的是1.7公斤的月壤,相信中科院的同志們可以有更新、更多、更廣的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