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湖北武漢「80後」女孩胡磊2014年患上了T母淋巴細胞淋巴瘤,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她唯一的希望。通過中華骨髓庫,她和一名陌生人配對成功並接受了捐獻。然而,兩年後胡磊疑似復發,當初的捐獻者得知後再次挺身而出,再度讓她重獲希望。(據9月23日央視新聞 )
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胡磊的命運是不幸的。但是,在生死關頭,因為陌生人的捐贈,她兩度得到重生的希望,她又是幸運的。將不幸變成幸運的,是來自於人海之中,那一點點閃著光的希望的火種。而且,胡磊的兩次捐獻者都是同一人,這又是何等奇妙而溫暖的緣分。
這位名為黃偉的捐贈者,本身就在工作之餘,長期從事水上救援,是個古道熱腸的好心人。為了能成功實現捐贈,第一次用堅定的決心打消了家人的重重顧慮,第二次又為了身體達標,一個月減重9.5公斤,他是真心真意地想要拯救另一個人的生命,哪怕自己與她素未謀面,哪怕捐贈客觀上依然面臨一定的風險,這是流淌於內心深處的善良,更是尊重和善待生命的熱忱。
這樣的兩次捐獻,說起來好像順理成章,實際上能夠實現,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畢竟,民間還習慣將捐獻造血幹細胞稱為「捐獻骨髓」,很多人還都以為,這類捐獻要抽取骨髓,聞之色變。即便是一些患者的親人,都會因為心存疑慮,害怕承擔風險而拒絕捐獻,讓本來有希望得到救治的患者,失去了延續生命的機會。由此可見,那些在黑暗之中點亮一盞燈,從深淵之頂伸出一隻手的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受到捐獻,得到重生之後,胡磊也投身於公益活動之中,盡力回饋社會,讓承載了愛心和勇氣的珍貴生命,綻放出更為明亮的光彩。這就是善意的正向循環,也是人間的浩蕩暖意。
實際上,現代造血幹細胞移植法採用從外周血中採集造血幹細胞,早已不再需要採集骨髓,只要身體合格就可以捐獻,捐獻方式和獻血差不多,只是採集時間略長,雖然也可能有一些不良反應,但整體而言是相當安全的。雖然,打消人們心中的顧慮,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依然希望,黃偉兩次捐獻,救人就救到底的豪情大愛,能夠影響和感染更多人,在他人困苦之際伸出援手,為生命留存一點希望的火種。
令人振奮的是,在這條新聞的評論區,有不少人都分享了自己加入中華骨髓庫,實施捐獻的經歷,也有人很熱情地問,如何才能加入,如何才能幫助他人。真正了解相關醫學知識,明了捐獻造血幹細胞可能創造的價值之後,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明白,以勇氣和愛心去挽救生命,幫助他人,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自2001年中華骨髓庫成立以來,入庫志願者達281萬人,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一萬例,我們樂觀地相信,會有更多人加入到這一平凡而偉大的事業中,為生命留存希望的火種,為世界積蓄愛心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