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米利暗 脫落酸 鳳凰WEEKLY 來自專輯偶爾八卦
活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過像林有有這樣遭人唾棄的角色。
三十而已都大結局了,林有有扮演者張月的微博評論區依舊一片罵聲。
戲到終場,用情至深的依然是觀眾。
網上流傳的花樣視頻中,有女觀眾一手一隻拖鞋,花式爆揍電視機,恨不得鑽進屏幕裡抽林有有耳光。
看顧佳扇林有有一巴掌還不過癮,磨刀霍霍的網友們乾脆鬼畜剪輯,循環扇小三。
更有腦路清奇的網友,在線做法,揚言「扎死這賤人」。
不得不說,種種行為,絕對算得上年度最迷幻追劇操作的頂峰了。
林有有,史上最招人恨的出軌工具人
林有有不出所料地成為了全網公敵。
天天盼著顧佳離婚的網友,只要看到林有有一出場,下意識的反應,就只有兩個字:噁心!
先是樹立清純少女形象,對許幻山無限輸出無腦彩虹屁;
後是煽風點火歪曲顧佳為丈夫健康著想的事實。
最後乾脆辭職,擺出放棄一切的姿態,突然出現在人家公司樓下,步步緊逼,擊潰許幻山的心理防線。
眼見許幻山沒有離婚計劃,林有有打著「只是想每天看到你」的藉口,應聘到顧佳小區當前臺,直接挑釁到家門口。
被許幻山阻攔後,竟然動起了孩子的心思,給許子言送關於父母離婚的漫畫書。
林有有劇中的各種名利場面,都被死死釘在「綠茶」恥辱柱上。就比如吃冰淇淋這段,無論如何都翻不了篇了。
原以為大結局時能解氣,不料最後林有有全身而退,沒有得到任何懲罰。無論怎麼解釋,不少網友都無法接受這結局。
但其實,只要簡單回顧一下劇情,你就會發現,林有有更像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人」。
首先,林有有對許幻山的瘋狂進攻,毫無動機。
說她是為了錢?有細心網友發現林有有的身份證是110105開頭,北京本地大妞,還是朝陽群眾。
北京城裡姑娘有多驕傲就不說了,大學畢業、在樂園有穩定工作,和許幻山第一次見面就帶著梵克雅寶的耳釘,經濟上再怎麼也不至於窘迫到需要靠男人。
那如果是為了愛情呢?除了浮於表面「我愛你」、「我心裡有你」的臺詞,全劇中並沒有什麼劇情證明兩人的真感情。
林有有逼宮時並沒有在意許幻山的為難,對許子言下手時也並沒有顧及這也是許幻山的孩子。兩人間的對手戲,都是刺激多巴胺的偷情細節。
在插足別人感情方面,林有有的人物設定,不為錢、不為情,只是為壞而壞,為三而三。
其次,林有有的智商,為了迎合劇情需要,波動太大。
劇情的前半段,林有有很會拿捏男性的心思,對兩人的關係不斷試探、層層推進。
而且每一次進攻,都精準打擊許幻山和顧佳婚姻中的裂痕,聰明到令人驚嘆。
而劇情的後半段,不論是逼宮逼到小區樓下,還是給許子言送書,都是蠢招。不依不饒到幾乎瘋狂,毫無前期的聰明和分寸感。
總之,林有有這個角色,扁平、前後不一、工具化。
編劇煞費苦心刻畫這麼一個純碎的壞胚子,似乎就是希望能噁心觀眾、激發觀眾恨意。
只有這樣,觀眾情緒才能轉化為無數次微博熱搜,為電視劇帶來真金白銀的收視率和點擊量。
國產電視劇裡的小三,越來越「壞」了
《三十而已》中,林有有毫無動機地滿肚子壞水,一心一意要拆散別人的家庭。
這種刻畫既不生動,也不精準,純屬供大家發洩憤怒的「小三樣板戲」,但顯然符合大家對小三恨之入骨的刻板想像。
類似的小三形象在之前的國產劇中並不少見,比如《回家的誘惑》裡的艾莉、《守婚如玉》裡的華沙……
〓《守婚如玉》中,蔣欣飾演的小三華沙為了得到男主,不惜使出自殺、偽造強姦等種種手段……
而且可以預料的是,今後還會出現更多這樣的工具人小三。
我們曾寫過一篇文章梳理了,發現早些年的熒幕小三,其實大多並沒有「無腦壞」到這個地步。
她們的形象、和男主互動的橋段,不會像林有有舔許幻山冰淇淋一樣讓人噁心,甚至可以說是可愛的。
〓 許晴在《來來往往》中飾演林珠,與濮存昕飾演的康偉業展開了一段婚外情
她們也會面臨道德抉擇與情感掙扎。
〓《牽手》裡的俞飛鴻飾演「小三」王純在經歷掙扎後選擇放棄
她們成為小三的動機,也可以符合常識,不牽強、不生硬。
《蝸居》中的郭海藻被形容為「像只驚慌的小白兔,穿著潔白的長裙,在夜色裡四下環顧」。
一語道破一個在蝸居上海的小鎮女孩,如何為安全感,冒失又糊塗地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但是為什麼我們國產劇中的小三會壞得越來越徹底,也越來越模板化呢?
這也許與近來電視劇的播放平臺和宣傳模式的變化相關。
十年前,電視劇主要在各大電視臺播放,需要靠優秀的內容和合理的邏輯獲取電視臺購片人的青睞。
而如今,網絡平臺則逐漸獲取了更大的觀眾群體。電視劇的宣傳方式也主要轉變為依靠社交媒體製造話題,營造口碑。
〓 許幻山飾演者李澤鋒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自己罵自己
而在社交媒體上,出軌、小三、渣男,都戳中了成年人的婚戀焦慮,早就成了自帶流量的敏感地帶。
電視劇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主動迎合社會話題,就能夠蹭上流量和熱度。
《三十而已》就是這種邏輯下生產出來的究極進化版電視劇。
三個女主和她們的情人/丈夫的設定都非常類型化,它甚至就像是一部由公眾號文章擴寫而成的電視劇:
王漫妮被梁正賢騙:《我在遊輪偶遇摯愛的白馬王子,居然是個「海王」》
顧佳被許幻山出軌:《我有顏高學歷高情商,但丈夫出軌了23歲女大學生》
鍾曉芹和陳嶼離婚又復婚:《丈夫毫不浪漫,離婚後我卻發現根本離不開他》
全方位無死角的逮住觀眾的情緒點猛戳,往極具爭議的社會話題上引,你焦慮什麼、害怕什麼,他們就用鏡頭放大100倍拍給你看。
顧佳手撕綠茶保衛家庭,但無論是高情商勸退對老公有企圖的女下屬,還是甩林有有一個大嘴巴子,鏡頭語言都明顯在故意刺激觀眾感官,製造出報復成功的爽感。
別管合不合理、什麼邏輯不邏輯的,撕小三就完事了。
但實際上這樣的情節更像是包裝精美的三俗新聞:
《老公出軌,小三被當街扒光衣服,慘遭暴揍》
《捉姦在床正房猛扇小三耳光,往小三下體塞鞭炮》
在這個意義上,說《三十而已》是一部咪蒙式販賣焦慮的爆款電視劇,一點也不過分。
手撕小三:一場全網的道德狂歡
在網際網路爽文、爽劇的激化下,我們對於婚姻不忠的焦慮,對小三、渣男的恨意,似乎被刺激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仇恨情緒帶來的後果,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
最明顯的是,它正在影響我們對小說、影視劇作品的理解。
這幾年飽受詬病,橫行網絡的三觀黨,掃蕩清算了每一部我們熟悉的經典小說和影視劇
——但凡涉及三角戀,無論故事情節多麼複雜,都可以被簡化為正主-小三-渣男/渣女的模式。
《鐵達尼號》:窮屌絲姦夫帶著白富美背叛未婚夫;
《斷背山》:深櫃Gay騙婚,不管老婆孩子,天天和男友出去約會;
《老友記》:Rachel介入Ross的感情,妥妥的「小三、賤女人」;
《英國病人》:冠冕堂皇的婚外戀;
瓊瑤劇更是重災區,何書桓是渣男,如萍是小三,紫菱是小三……
把每個人物都簡化對應成小三渣男,然後呢?
〓 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中如是說
可以大膽猜測,倘若這些作品裡的人物有微博帳號,那底下的評論可能常年一派慘烈。
小三、渣男的稱號已經淪為一種網絡攻擊的工具,可以當成帽子隨意扣到任何一個人的頭上。
罵渣男、撕小三,甚至已經變成了中國網際網路上的「政治正確」——婚姻忠誠不容置疑、不容辯駁、也絕不允許其他聲音出現,否則就是在給小三和渣男洗白。
但這些「網絡法官」判定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出軌,是不是小三也十分簡單粗暴:管你什麼設定、什麼緣由,只要背叛了一段婚姻,就是渣,沒得洗。
哪怕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犧牲了個人自由所導致的悲劇,他們也在所不惜,甘願做「婚姻忠誠」的衛道士。
所以他們認為,梁山伯是小三,梁祝一對狗男女,背叛了帥氣又多金的馬文才。
即便從締結之初就帶著嚴重的不公平,扭曲剝削和罪惡的婚姻,他們也認為形式忠誠大於一切。
電視劇《橘子紅了》,周迅飾演的秀禾,17歲被逼著嫁給可以當爸爸的老爺做三房小妾,根本沒資格追求自由和愛情。
對虛擬人物釋放惡意也就罷了,這股不問對錯,扣出軌帽子的風氣,已經影響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人。
「巫山童養媳事件」中的受害人馬泮豔,11歲時被伯父寄養到別人家裡做童養媳,14歲被強姦生下一女,未到法定年齡,卻被村裡偷偷辦好了結婚證。
就這樣一段於法於理都極其不正當的婚姻,也還有守屍人。
就因為馬泮豔從寄養家庭逃出來之後,又有了一段新的感情,養育了一個腦癱的女兒。
有人評論她說:出軌的墮落女人,生出腦癱女兒是上天對你的懲罰。
這道德境界,基本已經達到女德班導師水平了。
社會普遍對婚姻忠誠的焦慮是真實存在的,這的確不是某一部具體的電視劇的錯,也不是某個人的錯。
但這種焦慮情緒被反覆激化,甚至到仇恨的地步,我們是不是已經走得太過了呢?
這篇文章發出來,後臺一定會有人罵我們是在為小三和渣男洗白。
但是比起被罵,那些不問緣由的仇恨,隨處可見強行扣帽子的罵戰,更讓人覺得恐怖。
高舉三觀正的大旗,用道德當武器,才是道德和三觀最扭曲的時刻。
原標題:《罵渣男撕小三:一場全網的道德狂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