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看見他情緒低落,往往會向他進一步詳問以分析情況、積極支招,或馬上安慰,或故作輕鬆態淡化問題。有時,我們還很容易用命令、指揮、說教等自以為是幫到孩子的方式與之交流。
過去,我也時常這樣做。後來發現自己是好心辦壞事,孩子的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沒有因為我的交流變得好起來。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和我們訴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沒有關注到他在訴說背後的情緒與需求,我們馬上給建議、批評、指責、安慰、分析等這些不接納的語言,孩子馬上就翻臉不願意繼續對話,我們硬生生地把天給聊死了。
託馬斯-戈登博士認為:
不接納的語言總是傳達給問題擁有者這樣的信息,他必須改變自己,最好改變自己,或者應該改變。
它們還傳遞出擁有這樣的問題,是無法接受的,而且認為擁有問題的人肯定是自己犯了什麼錯誤。
當我們能夠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接納孩子本來的模樣,並能將這份接納正確表達出來,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的成長可以發生建設性的改變,學會解決問題,朝著健康的心理方向前進。
六一前夕,女兒看似有些忙碌,班級演講賽踴躍報名,六一匯演主持報名第一個舉手,接著和老師交流相關事宜,製作PPT,和主持搭檔協商、撰寫主持稿、準備個人二胡節目。
匯演前一周,女兒回來和我興奮地說,w老師竟然為大家借了校體藝館,有音響、燈光、大屏幕。我饒有趣味地注視著,她更是眉飛色舞地訴說著,末了加了句:「w老師真是對我們太好了!」
顯然,對於初中生來說,這樣的活動為平日緊張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女兒很興奮,很有分享的意願。
匯演前一晚,女兒略帶煩躁地說,參演同學對於表演順序安排的意見總是一改再改,因為要統籌安排,她不得不一一找去協商,有些挺好商量,隨便安排都行,多數同學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些客觀原因,這個安排的過程讓女兒感到有些花時間。
一旁聆聽的我有些心疼她那寶貴的時間,差點想支招,還是忍住了衝動,只是關注她當下的感受,並向她提問確定她的感受。
女兒有時微微點點頭,有時馬上否定我的猜測,進一步說明她對事情的想法和感受。還感慨道:「本來還是讓他們抽籤好呢,就省去這麼多來來回回了。」緊接著又自問:「可是會不會出現同類節目排在一塊兒了?」
我笑著說:「據你眼前這位經驗豐富的人來說,這個也是可以破解的。相同類別抽籤,不同類別穿插進行,再根據客觀情況微調。」
她聽了眼睛一亮,我接著說:「沒關係,凡事都有第一次。」
打開進一步對話的大門,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孩子渴望被傾聽,專注於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傾聽,是共情的核心。
傾聽孩子,與孩子共情,就是和她共處。
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小巫說:
如果成年人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傾聽、共情、陪伴,孩子會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情緒,逐漸脫離負面情緒,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這就是情商的發展。
匯演當晚回來路上,女兒眉眼間沒有我預料的欣喜,估計故事很多。她開場第一句是:「我今天不知道是不是做錯一件事了。」
「說來聽聽。」
「今天我遇到了z老師,我跟她說我下午要拉奏《無羈》,邀請她來看我的表演。」
這位計算機老師和女兒互動很好,課堂上女兒學得很積極,課後會經常聊幾句,得知她們有共同的偶像,女兒對她的好感倍增。所以這次拉偶像的歌,她一心想讓z老師也能聽到。
「不過」,女兒話鋒一轉,「我們w老師好像只請了幾位老師來,不是所有老師都邀請的,我後來想想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
我安靜地聆聽著,女兒接著說:「z老師也說她沒有收到邀請函,而且下午第二節課有課,不過她還是去了,站在門口被w老師看到,w老師請她進來看表演。我感覺,自己去請老師來好像不是很合適。」
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感覺w老師可能會有想法,不過,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嗯,你擔心沒請示下w老師自己做決定,對w老師顯得不是很尊重,是嗎?」
女兒輕輕點點頭,低著頭若有所思的樣子。
過了一會兒開口說:「我中午午休課完全沒有睡,就在思考下午活動有沒有哪裡沒有考慮到的。」
聽到這裡,為娘心裡有點小波動,既為女兒做事有責任心高興,又為她沒有休息好略感擔心。但是,我深知每一份成長都是從經歷中而來,依然不動聲色地聽她繼續說。
到家後,女兒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站在我面前繼續說著下午的醜事、好笑的事,有歡欣有思考,時而笑容可掬,時而蹙額顰眉。
我全然地接納她所有好的情緒、壞的情緒,不去評判,不做教導,只做「接納情緒」的聆聽者,與孩子建立聯結。和我暢快聊完後,女兒開心地進房間去英語配音了。
坐在沙發上回味著女兒剛剛的談話,當聽到「我是不是想多了」那一刻,我感到女兒真的長大了,遇事,她不再沉迷於自己的猜想、自己的情緒中,會跳出情緒思考:是不是我腦補的太多,事情的真相是不是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
沒有判斷、分析、建議或者任何想要修復的動機,即便他們的話聽起來像是在批評、責備或評判。
只是全身心傾聽孩子,我們就能夠聽到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也能看到孩子自發的思考、判斷和選擇。
接納性語言,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使他們不受約束分享自己的感受與問題,不接納的語言封閉了人們的心扉,使他們產生防衛拘謹,害怕被評判,也不敢自省。
一個人永遠無法肯定自己是否被他人接納了,除非他看到了這種接納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
武志紅曾說:在任何關係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這一刻,就是愛
當父母在聊天中積極傳達接納,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便是感覺到被愛,這樣的溝通使人感覺更好,孩子願意和父母聊天,願意講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