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又是一篇乾貨文,沒有廣告哦。
因為在校對一些細節,所以比平常晚了60分鐘發。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短短的2年半時間,光是跟娃聊天,都能聊出3000萬字的差距。
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孩子就會越聰明,成績也會更好。
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哦,有很詳細的跟娃互動示範,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去年暑假,我帶娃去深圳找他小姨和表妹玩。晚上,我們坐著閒聊。
娃小姨說:小貝聽說你們要來,高興壞了,還寫了一篇日記呢!
我隨聲附和到:「日記給大姨看看!」
看到日記,第一眼我就驚到了,字體娟秀。
再看看日記的內容,邏輯清晰,語言豐富,我都快要懷疑不是小貝寫的了。
其中有這麼一段:
等大姨和哥哥來了,我一定要帶他們去歡樂谷。
我相信哥哥一定會喜歡上歡樂谷的水公園,那裡不但清涼冰爽,而且刺激有趣;而大姨呢,她肯定會愛上霓虹閃爍的魔幻城堡……
一直苦於娃的作文寫不好的我,趕忙問表妹,小貝報了什麼寫作班?是線上還是線下,線上的話,馬上推薦給我!
看著一連串發問的我,表妹笑著說:沒,目前啥班都沒有報。她的書是不離手的,另外一點可能是從小到大我們都很認真地陪她聊天。
親子閱讀我也有在做,但是聊天?不敢相信的我連問了三遍。
表妹肯定地說,對,你能想像我和我們家那位跟娃一直說話,從一出生就說嗎?連穿衣服的時候也說?這樣說著說著,可能詞彙量變豐富了。
後來,我才知道,表妹的聊天大法,並不是她的一家之說,而是來源於非常權威的研究結論。 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博士有一個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調查。
他們將42個正常家庭按社會與經濟水平的不同分為:福利家庭、工薪家庭和專業人員家庭。 從孩子7個月開始,每個月拜訪家庭一次,用錄音筆記錄下父母與孩子的全部交談內容,並用文字記錄孩子的行為。
經過1300個小時的拜訪,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4歲的時候,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個單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單詞,福利家庭的孩子聽到1300萬個單詞。
福利家庭的孩子比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詞彙量整整少了3200萬,才過2年,掌握的詞彙量就差了近600個。
因為有更好教育觀念的家長,懂得應該把單詞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地說給孩子聽。
他們在孩子10歲時進行了回訪,發現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更好,智商也更高。
後來,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了詞彙量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表面上是詞彙量,其實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然後發現,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這種活動跟聽到的詞彙量無關,但與會話輪流次數的強烈相關。
而且,與父母互動多的孩子,在之後的標準化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數。
也就是說,孩子是通過和父母的對話和互動變得更聰明的,他們是社交型學習者。
這不得不讓我相信: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不是房間的玩具,而是不需要花錢的聊天呀。
那如何讓孩子們擁有巨大的詞彙量、高質量的互動呢?
我在查閱了大量資料也請教了表妹一家後,做了以下兩個改變:
一是不再敷衍式地回答娃的問題,改為高質量的聊天;
二是在娃的閱讀過程中,摻入親子互動環節。
高質量聊天:用蘇格拉底反問法與孩子交談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反問法呢?就是通過不斷的提問,不斷的回答,不斷的思考,讓真理顯現。通過有來有往的交鋒,培養孩子的思維力。
按照蘇格拉底反問法的法則,我在後來與娃交流過程中,一直提醒自己做到以下3點:
1. 不把孩子當小孩子,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交流;
2. 有意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語言 ;
3. 以啟發為主,回答為輔。引導孩子多用詞彙,多思考,最終找到答案
我把改進後的這種聊天方式稱為進階版,把之前交流方式稱為普通版。
一起來感受一下兩者之間的區別: 有一次,我帶娃去花店買花,娃看到水晶草,很感興趣。
普通版:
娃:媽媽,我們好像沒有買過這種花?我:是的,媽媽用滿天星多。
進階版:
娃:媽媽,我們好像沒有買過這種花?
我:是的,它是一種配花,和媽媽之前買的滿天星和情人草的作用是一樣的,所以媽媽就沒有用到它。你覺得好看?
娃:是啊,好看,它叫什麼?
我:叫水晶草,你知道為什麼嗎?
娃:不知道。
我:你先看它的花瓣,對著陽光仔細看看。
娃:花瓣有點薄,有點透亮。
我:那你覺得它像什麼?
娃:媽媽的水晶項鍊!啊,原來是這樣呀! 在第一版的聊天裡,我們的對話一個回合就終結了,是閉合性的聊天。而在進階版裡,我把他當成我的朋友,很認真地告訴他,這種花的名字和作用,並通過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思考,不僅使交談的詞彙變豐富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訓練有一次,我帶娃去看《烈火英雄》,電影裡有這麼一個情節:消防員徐小斌為了保持遠程供水一直下到海裡去清垃圾,最後被漁網纏住,犧牲了。
娃問我,這是真的嗎?
我告訴他:這是真事改編的。在大連輸油管線爆炸時,有一位叫張良的戰士,20次跳入海裡清理垃圾,被淹死了,死的時候才25歲。
娃聽完,抬起頭很認真地問我:媽媽,為什麼大海裡有那麼多垃圾和雜物要清?
我看著他說: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娃想了想後說到,是我們人類亂扔垃圾。說完,他低下頭,很難過地說:如果大海裡沒有垃圾要清,他們就不會死了。
我點了點頭,然後問他,你覺得我們能做點什麼?
娃很快就回了我一句:不亂丟垃圾!
把孩子當做一個小大人一樣認真交談,發現孩子真的有在認真思考。我願意蹲下來,和他平等地對話。
有人說,我都那麼忙了,哪有空跟娃閒聊天?
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恨不得別在家裡聽到「媽媽」兩個字,但是做出改變之後,我發現還不錯,孩子總有一些千奇百怪的想法,聽下來很有趣。而且,趁著他現在還願意跟我聊,就且聊且珍惜吧。
在娃的閱讀過程中,摻入親子互動環節
在翻閱資料中,我發現孩子的詞彙量除了來源於我們的日常交流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閱讀中。
一組大數據顯示:每天閱讀少於15分鐘和30分鐘的學生,到中學畢業,累計閱讀詞彙量分別是150萬個和1370萬個。
兩者相差了整整9倍。。閱讀除了可以讓孩子增加常用詞彙量外,生僻字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有統計稱:我們日常與孩子交流每1000字只有9個生僻字,而童書是它的3倍,報紙是它的7倍。
我們在日常中,與孩子的交流中,常用的詞彙是10000個,然而這10000個詞彙並不能滿足孩子後來學好語文的需求。想要讓孩子學好語文,是掌握常用詞外的生僻字。
表妹家的小貝就是一個徹底的小書迷,來我辦公室的話,連坐十分鐘都在看書。他們家廁所裡也是雜誌。
於是,我開始在陪娃閱讀上下功夫。
一方面幫助他拓展詞彙量,一方面也特別注意互動。
前段時間,我們看繪本《美麗女孩兒》。
看之前,我先問娃,你覺得美麗的女孩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娃說:「長得好看、說話很溫柔的那種。」
我說:「嗯,這是你眼中的美麗女孩,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別人眼中的美麗女孩是怎麼樣的?」
翻開這本書,我們發現裡面有踢球的女孩、認真做實驗的女孩、下河摸魚的女孩,還有輪椅上打籃球的女孩……
看完兒子說:「這和我想的有點不一樣。
我問道:「有什麼不一樣呢?」
娃說:「她們不是我說的那種文文靜靜的,但她們很認真、大膽、勇敢我覺得也很美。
我合上繪本,讚許地點了點頭,並跟他說:「你說的沒錯,美麗很多種,不單單指外表,堅強、樂觀、勇敢、大膽、直率一樣可愛動人。」
通過高質量的聊天和閱讀過程的親子互動,娃愛提問,也愛思考問題,他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好。
就在昨天,語文老師還誇他,詞彙量豐富,用詞也相當精準。
現在總說寒門難出貴子,為了能讓孩子魚躍龍門,父母們省吃儉用,咬牙送娃上天價幼兒園;賣命工作,背負百萬房貸買學區房。 總以為這樣就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 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談話間,是我們任何人都出得起的教育。
從今天開始,耐心地跟孩子聊天、陪娃閱讀,不敷衍,不偷懶……
為了那「3000萬差距」,為了讓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身為老母親的我反正是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