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考研初試,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從考研結果看,為什麼那麼多人努力備考,但大部分都考研失利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3條原因。
1、全國整體考研難度不小。考研這事兒,和高考有差異。高考是考普通大學不難,難的是考名校;考研則是考上也不容易,考名校更難。
尤其是,這幾年考研競爭越來越大,報考人數直線攀升,從2019年的285萬,到20年的341萬,再到今年超過400萬(有人說今年報考人數是422萬,但目前尚未有權威媒體發布確切數據,暫時存疑,但超過400萬是基本可以確定的),從全國平均錄取率來看,2020年的考研全國平均錄取率大約25%,今年的錄取率顯然會低於這個數據,只有大約20%,也就是每5個考生只有1個能成功。
從宏觀的角度,決定了大部分人考研不能成功。
2、報考目標不太合理,導致失利。這個目標,既包括目標學校,也包括目標專業。
從學校來看,由於就業競爭加劇,社會對名校越來越看重等因素,使得考研「扎堆」名校成為一種顯然易見的現象,太多人考研把眼睛盯在了985、211名校身上,不少人罔顧自身實際情況和考研大環境的嚴峻,比較盲目地追逐名校,追逐相對於自身過高的目標,最終導致失利。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司空見慣。
常見的情況是,很多普通本科考生去衝擊211甚至985,最終差距較大,導致失利;以及,不少211、985考生去衝擊頂級211甚至一流985,最終因為競爭太大而失利。其實這些同學備考用功,本身實力並不差,其中部分人甚至實力很強,但因為目標不合理而失利。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學弟,本科財經211,以清華五道口為目標,考了兩次,都失利了。實際上,這位學弟本身實力很強,兩次考研初試都接近400分,如果不是報考五道口,而是選擇其他985、211,基本上第一次就可以成功。
從專業看,同樣存在「扎堆」的問題。當前很多考生喜歡跨考,造成熱門專業「扎堆」的現象。比如,經濟類、法學類、管理類、計算機類、學科教育類等當前熱門專業,報錄比都很高,競爭很大,這種現象的結果,必然是絕大多數人會失利。
3、對考研本身理解不夠,導致雖然備考努力,但成效並不很大。這個考研本身,既包括作為大型選拔性考試的實質,也包括考研對考生的內在要求。
從前者看,考研作為選拔性考試,優勝劣汰自然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準則,而這,對於個體而言,就主要體現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之間的報考者之間的競爭,所以,合理選擇目標,選擇合適的競爭群體,儘量發揮自己的優勢,以便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是考研成敗的關鍵性要素之一。盲目追求名校和熱門專業顯然是不可取的。
從後者看,考研是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具有良好綜合素養的考生,是考研對考生的內在要求。這個綜合素養,不但體現在考試能力上,還體現在是否具有比較開闊的視野,良好的學科思維,以及是否具備一定的學術經歷和基礎等。只有這些方面組成的綜合素養的強大,才容易成為考研的優勝者。
很多同學努力複習備考,其實主要是提高考試的能力,這當然是必需的,但很多時候,僅僅這樣是不夠的,所以,很多人考研不能成功,也是難免的。
綜上,在考研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僅僅努力備考是不夠的,要儘量提高自己的考研成功率,一定要注意合理選擇目標,盡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而不只是做題能力),這樣,才更有希望在競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