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史丹佛畢業,回臺大超過十年,剛回來的時候,一份助理教授的薪水,也養不起我們家。到現在領域有成就了,加拿大兩年前就一直挖角我,這等於我在臺大被認可,我後來決定要去了,以前會覺得是背叛吧。
只是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我繼續在這裡待六年,會比現在的我更強嗎?也許吧,但大概只會強一點點。
在臺大,必須做太多有的沒的雜事,這些雜事當然也重要。臺大的老師得負擔很多社會責任,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等,好多問題是我們的責任,也因為是行政職,接了教育部、經濟部、科技部的事情。教育部一直講臺大的大學社會責任,好像沒有把小區或偏鄉扶植起來我們就不對。
但我還是研究者,會覺得自己的研究不夠紮實,現在根本沒有生活,每天行程很滿,也許我還年輕,可以這樣拼個十年,但留在臺大十年,我不會進步,因為沒有時間做研究。
我心中還是有世界頂尖的願望,只是在臺大的這幾年,這願望離我越來越遠,資源越來越少。
而現在有個最有機會發展的地方找我去,全加拿大排名前五的埃布爾達大學要做跨領域的計劃,用機器人結合建築,全世界做這件事情在這個領域厲害的,不出五個,但他們來找我,讓我去籌劃,代表我有機會做世界級的事情。
大家說加拿大薪水會比較高,其實也沒有,因為你拿的薪水扣掉稅,跟臺灣比更低,因為在臺灣不只有學校薪水,還有很多計劃,或是演講收入。
世界給我舞臺,這比較重要,出國就是想要試試看,想自我磨練,同時去感受,擁有世界級的團隊是什麼感覺。
我當然希望去了之後還能回來。
臺灣還是很強。但臺灣社會得要接受這是平的世界,一流學府一流教授就是流來流去,用制度綁他就跑掉了,不跟國際接軌,學生也跑掉,你沒有國際化就是等著菁英跑掉。
在加拿大,他們公立學校的教授薪資是公開透明的,每年可以調薪,每年往上調,系主任也有調薪的權力。這代表薪資跟成就是可以累積的,你今天的努力會影響你一輩子,所以就會更努力。但臺灣比起來就很固定,很多人做了2、30年調薪不到兩次。
臺大應該是臺灣學術界最可以留才的地方,雖然薪水低一點,但以前有退休金可以補,現在也沒有了,很打擊士氣。我現在年輕,當然會擔心政府一直改,到我退休的年紀也許所得替代率還會更低,就會想說,那就不要在這裡退休。
現在臺灣狀況是,光我們系要聘助理教授,去募款要聘人,前三年薪水加三萬(一個月9萬)還是聘不到人,管理學院加薪加10萬找不到人,只有前三年,這很不吸引人吧。
就連聘用面試人才,臺灣也沒有國際的水平。
我去加拿大面試,他就整個包裹很好飛機票飯店過程,院長跟我討論很多次,不斷問我需要什麼,現在也直接跟院長秘書談工作籤證的問題,還幫我找房子,甚至出搬家費用。
這些都是投資,但是臺灣沒有這種觀念,臺大如果要面試,臺大會出機票錢嗎?會面試多久?
制度沒有跟國際接軌,還有財務薪資都是問題。臺灣的大學沒有彈性,教育部不要限制學校,要相信夠優秀的人,可以做出夠優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