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參加了我家小寶的校閱讀推廣活動。這是學校語文教研組的全體老師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方案,制定出的一個家校互動幫助孩子增加閱讀量,都知道要想從本質上得以提高必須先從量上一個積累。
那麼針對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看什麼書怎麼看書是擺在每一位學生家長面前的一個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看的書由於受到識字量的限制,絕大多數孩子還是從圖畫書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繪本。
繪本的確是最適合學前孩子閱讀的兒童讀物。而且在豐富多彩的畫面中孩子會感到輕鬆愉悅,本來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
剛剛上小學的孩子還沒有褪去幼兒的很多典型特性。他們愛問問題,對時節充滿無限地好奇、對自己是誰很是疑惑。雖然三歲開始建立自我意識,但在孩子的大腦裡還是不夠清晰,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老師和家長群策群力為孩子們推薦了近100本童書。
最為有名的是《我爸爸》《我媽媽》這兩本書,該書作者用孩子的視角展開想像,把每天陪伴且真實存在的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用最誇張的手法一頁頁展現開來。我家小寶看的時候笑得前仰後合的,我通常就是任由他傻樂。
他喜歡閱讀就讓他開心的讀。
《爺爺一定有辦法》《和爸爸一起散步》《彼得的椅子》等等都是和家庭相關的繪本,這些書是對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的,他的自主認知開始發酵,把書中的角色換成自己跟著書裡的情節起起伏伏,這樣的閱讀就是有效閱讀了。
孩子在上學後就真正進入集體生活了,他每天都要面臨和同學們相處,和孩子一起閱讀有關情緒管理繪本就很有實際操作意義,孩子看了立馬會聯想到自己在學校和同學們每天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他也會試著去模仿書中的故事。
推薦書籍
《菲菲生氣了》《野獸國》《生氣的亞瑟》《傑瑞的冷靜太空》這幾本書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和情緒相關的繪本。針對男孩和女孩生氣方式和表現形式的不同,畫家和文學創作者為了讓孩子更真切地看到自己生氣的樣子和狀態不遺餘力的盡情揮灑想像的畫筆,讓孩子在看書之餘有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這就是繪本帶給孩子的最大收穫。
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做好奇這件事,直到他長大成人好奇的種子就長出了枝蔓藤葉盤根纏繞在大樹周圍,如同大腦中的溝壑一般。那麼,孩子的好奇要這樣去滿足呢?
繪本的科普書就是給孩子啟蒙科學知識和培養閱讀習慣最好的載體了。
一套《小小牛頓》就是打開孩子愛上科學的敲門磚,這套經典的科學普及童話書一直穩居當當網同類圖書的榜單。
藝術的指引也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發現美不可會缺的一類書。
《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是一套不可多得的藝術啟蒙書,書中的每一幅畫都是編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分不同的層次來向孩子展示的。沒去過美術館可以,沒看過這套書就遺憾了。
今天主要向家長介紹了童書的類別和他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對家長在陪伴中有說獲益,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