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方興未艾

2020-12-12 中國建設新聞網

項目課程是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形式之一,它強調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在情境化的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並達到對相關知識的深刻理解。與學科課程相比,項目課程更契合職業院校專業教育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對於項目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施可謂是熱門話題,眾多職業院校紛紛與科研院所、企業合作打造適合自己的項目課程體系。當下,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工作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下簡稱「四新」)風起雲湧,這對於項目課程開發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是,筆者在多地調研發現,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主要存在目標定位偏低、原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教師參與項目課程開發阻力重重、學校實訓項目與企業差異較大、缺少企業一線員工深度參與等問題。

對此,筆者認為,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可以因循以下路徑。

項目課程開發需要理性考量

「四新」將促使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更加多元化、複雜化,理性對待項目課程的定位問題將更加凸顯。

目前,「泛項目化」問題較為普遍。項目課程開發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哪些類型的課程適合項目化。根據項目課程的特點,工作過程、任務清晰的專業比較適合採用項目化的方式,而文化基礎課,尤其是人文類課程則不適合項目課程。這就要求在進行課程開發時應加強對項目課程適用性的理論研究,依據正確的理論對項目課程的適用範圍進行明確標示,同時在操作中應仔細分析課程性質,必要時進行充分調研,科學對比不同課程模式的效果,從而決定是否採用項目課程的形式。

重視原理性知識的價值、

組織和表達

在高新技術的驅動下,行業與職業、生產技術、崗位工作技能等快速更新迭代,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項目課程開發中,原理性知識的價值愈發凸顯。

傳統課堂的講授多是對原理知識的系統傳授,但實際上這種去情境化的乾癟講授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利於學生系統地理解和內化知識。項目化的課程與教學將原理性知識融入完成項目任務的情境化過程中,一方面,能鍛鍊學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促使學生體驗所學知識的價值,認知知識應用的具體條件,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運用的能力。但必須注意,項目課程可能會導致知識的碎片化,從而不利於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原理性知識。因此,在項目課程開發中對原理性知識的組織、整合和呈現還需要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

關注虛擬性項目課程的真實化

高新技術教學所需要的設備往往價格不菲,而且更新周期短,職業院校難以大批量地購買。為滿足大規模教學的需要,虛擬教學得到提倡。在高新技術的助力下,虛擬教學可逼真地展示工作流程和操作細節,還可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科學設計、靈活變通,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價值。

當然,虛擬教學也存在諸多不足。如虛擬項目課程設計不當或課程開發人員對實際生產過程以及技術一知半解,不能把實際工作環境中的真實有效元素恰當地植入課程,就會導致項目課程失真。另外,虛擬的項目課程常常聚焦於特定的工作環節與操作技術、孤立於實際工作情境,這容易導致學生對某種特定技能的機械操練,制約學生對原理性知識的情境化理解、遷移和運用,以及對真實工作環境的必要感知。

這就要求項目課程開發團隊切實理解並準確把握工作過程、崗位任務、操作技術,努力做到虛擬性課程內容與真實情境的有效匹配。要注重虛擬性項目課程與實訓、頂崗實習等課程的協同配合,幫助學生將真實經驗與虛擬學習融會貫通,深入理解虛擬教學的內容。

強調多方合作,

保障項目課程開發的質量

在一定程度上,我國職業院校項目課程的開發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理論研究喧囂熱鬧、實際開發膚淺馬虎;學校在對外宣傳展示中提倡重視,實際卻放任自流、粗放操作;有的項目課程甚至只是個別教師閉門造車的產品。究其原因是課程開發共同體的缺位。

項目課程開發不僅要求教師熟悉企業的工作過程、具備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而且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是,職業院校的大多教師並不具備參與項目課程開發的經驗和能力,加之教學和管理學生的任務繁重,缺乏時間、精力和積極性。而在很多地方,課程開發的專家更是稀缺。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還停留在信息溝通的淺表化層面。對於項目課程開發,企業難以提供合適的人員,也缺少參與熱情。這導致很難組建或運作強有力的課程開發團隊。因此,要保證項目課程開發的質量,就必須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引領下構建高效的課程開發共同體。職業院校應在管理體制上有所創新,包括遴選合適的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降低參與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標準、給予教師必要的經濟報酬、在評獎評優活動中予以傾斜等等,以激發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動力。職業院校還可通過項目招標等途徑,積極尋求與課程開發專家的合作。

實際上,在「四新」背景下,許多企業有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的潛在需求,政府有關部門應努力做好頂層設計和機制創新。比如:對深度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包括項目課程開發)的企業給予有吸引力的獎勵,從而促使企業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

作為推動企業積極參與項目課程開發的原動力,政府制訂相關的政策並認真執行至關重要。企業也應更新觀念、創新體制,把參與項目課程開發視作自身人力資源工作的一部分,切實保障參與員工的各項利益。概言之,只有協調各方利益、切實構建課程開發共同體,項目課程開發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這是該領域後續研究應重點關注的一個主題。


相關焦點

  • 趙志群: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
    建議加強課程開發方法、特別是資格研究方法的研究,在實踐中關注職業教育國際化項目的實際獲得。未來課程發展(課程4.0)需要關注信息化發展要求以及「基於工作學習」(Work-Based Learning)的特點和規律。建議加強課程開發方法、特別是資格研究方法的研究,在實踐中關注職業教育國際化項目的實際獲得。
  • ...大道」論課改 中國當代職業教育名家推動湖南高校課程開發
    中國當代職業教育名家姜大源在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作專題報告。紅網時刻3月23日訊(記者 孫潔 通訊員 楊玲 蔣琴姍)現代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高素質職業人才又該如何培養?3月23日、24日,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當代職業教育名家姜大源在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作了題為《課程開發的關鍵:結構問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與理論創新》專題講座。他表示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 完成開發50門職業體驗課程 北京現代職校華麗轉身
    千龍網北京7月3日訊 50門職業體驗課程,全部免費開放。目前,北京現代教育職業學校成為東城區「學院制」課程體系中為中小學生提供職業體驗課程不可或缺的一員。課程體系逐步完善自2015年以來,北京現代職業學校為了適應新形式,依託學校專業建設、實訓場地和專業師資,開發並實施職業體驗項目。「生源少了,但是教師的課時費一分錢沒有少,老師們也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所以大家都積極的開發新課程,確保課程常講常新。」
  • 姜大源教授為財校作「職業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專題講座
    為推進學校綜合教學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大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力度,提升教學質量,11月23日,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教授應邀在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太和校區經略樓四樓大會議室作了題為《職業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專題講座。講座由楊志勇校長主持,學校全體教師和部分兄弟學校教師聽取了講座。
  • 南昌職業大學舉辦「產教融合職業本科課程改革實驗」項目培訓班
    為深入推進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工作,不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7月21日-23日,南昌職業大學舉辦「產教融合職業本科課程改革實驗」項目培訓班。作為先行先試,開拓創新者,理應投入更多,付出更多,相信我們能在打造新時代中部地區和革命老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和標杆中有傑出的表現。他希望,通過這種培訓,大家要學會由「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以一貫之。要堅持以「學習革命」推動「質量革命」,要轉變思想,主動求變,要通過改變教、改變管、改變學、改變教學形態來推進「學習革命」,來促進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
  • 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專業在職碩士
    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生教育項目有:    教育部批准的北京理工大學與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Universität Dresden)合作舉辦「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碩士學位教育項目,計劃外招生,學生畢業時將獲得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碩士學位;      北京理工大學與德國康斯坦斯應用科學大學(HTWGConstance
  • ...國外人才研究中心開發上線外籍語言教師(在線英語類)職業培訓項目
    在該項目中,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導開發,VIPKID參與了課程設計、課程編制、平臺搭建等任務。其餘參與方,還包括來自美國英語學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數十位專家。 藍鯨教育6月15日訊,日前,由科學技術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開發的外籍語言教師(在線英語類)職業培訓項目(Teacher Training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Online)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個針對在線英語教學行業外籍教師的專業培訓項目。
  • 探索格裡昂課程 | 房地產財務與酒店開發碩士項目
    這是全球唯一一個提供房地產、資本市場和全球酒店開發完整而系統知識和技能的碩士項目。畢業生將有機會進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銀行、資產管理團隊或投資基金,並提供了進入房地產金融和酒店開發的職業發展機會。
  • 職業體驗課程: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央
    在這樣一連串的叩問下,浙江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於2015年成立課程組,啟動課程改革,著手初中職業體驗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過去的5年裡,職業體驗課程在且思且行、且行且思中,經歷了課程目標從模糊到清晰、教學方式從教的轉變到學的轉變、教學內容從單一到融合的更新迭代。指向核心素養、運用項目學習、實現有機協作成為學校職業體驗課程鮮明的特色和亮點。
  • 鷹視教育啟動「PPC心理諮詢師」項目,高質量課程助力職業認證
    鷹視教育啟動「PPC心理諮詢師」項目,高質量課程助力職業認證 心理學是一個專注於研究人類心理及其功能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有各種各樣的專業課程。
  • 圖形化的人工智慧編程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項目結題
    原標題:圖形化的人工智慧編程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項目結題 近日,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圖形化的人工智慧編程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項目結題評審會在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國際會議廳召開。
  • 青島將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
    近期,市教育局印發了《關於開展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的指導意見》,旨在充分整合不同學段、不同領域的教育資源,尤其是發揮職業教育作用,加強中小學生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推動教育活動課程化、常態化和全覆蓋。多維並舉,擴大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的覆蓋面《指導意見》提出,要推進學校層面全部覆蓋,社區層面充分融合,家庭層面廣泛認同。
  •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如何構建
    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了職業教育全新的價值期許,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拓展了職業教育學科的豐富內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明了改革方向與實施路徑。
  • 「雙預備教育」模式下的聾人綜合高中校本課程開發芻議
    如果認同上述對「校本課程」的理解,那麼在當前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尚未制訂出臺聾高中(包括聾人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方案和尚未編寫聾高中相關學科教材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聾高中學校(包括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實施的課程都應該是校本課程。
  • 2014年普高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開發專題研討會在溫二十一中召開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大普高選修課開發和實施力度,規定每位普高學生選修的職業技能類課程比例不少於選修課量的20%,並將在《浙江省高考改革試點方案》中有所體現。普高職業技能課程的開發既要依靠普高學校教師,又要依託職業中專的專業力量。「普職融通」正越來越成為現代教育發展必然趨勢和普高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
  • 研究|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化的反思與模式創新
    美國著名的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他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最早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即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舒伯特把「目標」「內容」「組織」「評價」,稱之為課程開發的「永恆的分析範疇」。
  • 職教轉型 走進中小學 提供職業體驗課程
    在北京現代職業學校內畫藝術體驗課堂上,老師正在指導定安裡小學的學生在鼻煙壺中畫出豔麗的牡丹花。據了解,北京市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正在探索綜合實踐課程,開發職業體驗項目,讓職業教育服務於中小學。  例如,北京市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已推出文化類、科學類、職業體驗類、生活技能類等10大系列的100門課程;北京現代職業學校開發應急文化類、職業崗位類、綜合素養類等課程共51門,本學期已有20餘所學校200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  記者注意到,職業學校與中小學的合作形式多元,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 南昌職業大學舉辦第二次「產教融合職業本科課程改革實驗」項目...
    為進一步推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8月26日上午9時許,南昌職業大學舉辦的第二次「產教融合職業本科課程改革實驗」項目培訓班在該校音樂報告廳開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原副主任畢結禮作了題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思考》專題報告,重點闡述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宗旨及策略、以技術技能人才特徵定位學校發展目標、認識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以及把握方向、選好路徑、創新方法、抓住質量,精準定位服務對象、課程建設重中之重,三教改革建設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校本能力建設是永恆話題等建議。
  • 發揮職業教育特色 青島將職業體驗納入中小學生課程表
    《意見》指出,要將職業啟蒙和體驗教育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到2022年,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都要建成職業體驗基地。《意見》要求充分發揮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院校、綜合高中、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行業企業各領域的特點和優勢,整體布局,統籌發展,合理分工,形成合力。
  • 結構問題是課程開發的關鍵
    教育作為人力資源的供給側,需要供給兩個最重要的「產品」,一是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即合格的畢業生;二是為能成為合格人力資源的學生,提供合格的課程。因此,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學校和教師的「基本功」——課程開發,是學校和教師的立身之本,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