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範圍大了一點的問題:中國人到底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沒有認真思考會冒出五花八門的答案,但我堅信「錢」這個回答肯定佔首位,之後才是是養老、醫療、公平、住房等等。
但深入了解其實就會發現,中國人真正需要的並非是物質條件,反而恰恰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精神條件:認同感。
多數人的成長軌跡,無外乎是小時候不被父母認可,表現形式要不然就是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做得還不夠好,要不然就是漫不經心的虛偽讚賞。有一些做法相對嚴重的家長甚至會當著別人的面嘲諷孩子,或者直言不諱地說:「你看看誰誰誰,再看看你。」
上學以後接著被老師否定,因為老師不接受任何意見。很多老師還是喜歡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的,但是提完以後結果則是:「你提得很好,但繼續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工作以後又開始被領導否定,至少中國領導最難接受的就是由員工提出來自己是錯的,或者自己不是自己公司知識最豐富,能力最強的那個人。所以老闆對員工向來只有否定,老闆只認定你來是打工的,我花錢僱你不是給我自己找不痛快的。
在這種環境下還想要身心健康的生存實屬不易,至於結果會如何?看看評論區最不缺的一種人「噴子」有多少就知道了。以辱罵或者公開質疑的方式踩下去別人比通過尋據論證自己才是正確的要少好幾個步驟並節約大量時間。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說層次越低的人越愛討論國際大事呢?通過前面的鋪墊這種行為的目的變得非常明顯了,刷自己的被認同感。
如果去考證一個科學實驗,自己不會別人也不懂,大家都不了解的事物誰會感興趣呢?那麼討論一個國際大事呢?感覺不論怎麼說也都能換來別人的認同,畢竟那些事距離我們太遙遠,而且國際輿論歷來向著誰的都有,這是政治的魅力,就好像總有人愛討論到底是有皇室血統卻一心想自己當皇帝的劉備更忠,還是表面把皇帝踩在腳下但是卻統一了大半個漢朝的曹操更忠一樣。
每種說法都有其道理,唯一不同的就是看站在什麼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是第三方角度當然怎麼說都可以,況且說錯了,說假了也不用擔責任。結合這幾點來看,討論國際大事的確是刷認同感的理想歸宿。
如果說這樣的論據有點主觀的話,那麼看看你身邊那些愛討論國際大事的人是否具備以下特徵:
一、這些人很閒,隨時都有時間去討論。
二、愛轉發或者討論這些內容的人歲數偏大但事業不順。
三、發表言論的依據都是源自傳統媒體,而從不自己深入分析,只是一句「我覺得」帶過。拿不出任何可靠的分析依據。
四、認知面很窄,平時更多的是依仗自己的主觀認知。
五、看不起任何人,具體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一句話概括:阿Q精神在當代。
長期不被認同的人註定是悲催的,這種狀態最終會導致自我認知障礙。就好比如今的初創企業小老闆一樣。在沒有得到市場可靠數據支持的情況,憑著一腔熱血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就妄圖打下一片天地。
阿里給創業者開了一個好頭,很多初創企業都看到了團隊的重要性,但是想要組建一支團隊真的有那麼容易嗎?讓理想相同的人走到一起很容易,因為是個人都有賺錢的理想;但深一層讓賺錢理念相同的人走到一起就會非常困難;如果讓賺錢理念相同又對賺錢認知相同的人走在一起就是難上加難。
自從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始,無數個初創小老闆選擇學習阿里,對標阿里。可結果就是阿里的模式誰學誰死得早。只學表面不學精髓,況且還是未經實戰考驗,這種結果也早在預料之中。
一家企業真正成功的核心絕不是每天制定不切實際目標,而是俯下身子去分析底層邏輯是否有漏洞,阿里的成功是在不斷的失敗與挫折中摸索,但是大部分創業者卻把阿里看作是「創業之路的成功學」。
為了一個認同感就繞了這麼大一圈,我只想說認同感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他人的認同。拿一個人小時候開始說起,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如果是認同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避免孩子將來也當一個層次低的人,還請家長們先學會欣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