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楚才中學食堂用擋板隔開就餐。
記者彭年 攝
「少量多次」取餐可以避免浪費。
記者郭麗霞 攝
學生餐後有序將餐具和廚餘垃圾分類放進相應垃圾桶。
記者郭麗霞 攝
26日,記者探訪武漢校園食堂、學生就餐情況,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究竟做得怎樣。探訪中,記者發現,學校食堂按照「少量多次」,菜餚採用自選稱重,米飯不夠再添,學生自帶餐具有序取餐、就餐,並自覺實行「光碟行動」,從小培養學生節約意識。8月10日複課以來,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已成為武漢校園的新時尚。
少量多次,不夠再添
8月26日中午,記者在鋼城十二中看到,食堂師傅將飯菜一份份搭配好並打包,然後配送到各個班級。該校採取「少量多次」原則打包飯菜,學生按需取餐。孩子們按照學校要求,就餐時自帶筷子和水杯,不僅安全衛生,而且環保節約。
記者看到,從餐前洗手消毒到有序取餐、就餐,同學們秩序井然。陪餐老師在學生用餐過程中進行巡視,隨時提醒孩子們厲行節約。用餐結束後,保潔人員立即對垃圾進行整理,並打掃衛生、及時消毒。
901班學生黃靜怡把餐盒裡的飯菜吃得很乾淨,然後將餐具和廚餘垃圾分類放進相應的垃圾桶。她說,學校的飯菜葷素搭配均勻,大家都很愛吃,分量對她來說很適當,正好能吃完,飯量大的同學還可以自己添加,這樣能夠避免浪費。
「學校提倡的『光碟行動』,是對初中生進行的一次養成教育。」鋼城十二中黨支部書記張詠平表示,孩子們親眼看到食堂師傅每天辛苦配餐、送餐到班級,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體會到從田間地頭到端上餐桌,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學生從我做起、節約糧食的良好行為和習慣。
光碟打卡,獎勵「雞腿」
8月26日中午,武漢市楚才中學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分批進入食堂吃午餐,部分學生將餐盒裡的飯菜吃得一滴湯汁都不剩。為了讓學生養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好習慣,該校開展「光碟打卡」評比活動,用各種獎勵措施鼓勵孩子們光碟。
中午11時40分,九年級第一批近200名學生進入食堂,大家迅速找到自己固定的座位開始吃午餐。在學生們就餐前,食堂師傅們已提前將4種菜品分裝在餐盒裡,擺放在每個學生的座位上。
每批學生就餐時間為20分鐘,有的學生10分鐘不到就吃完了。「我喜歡燒魚塊和番茄炒花菜,用湯汁泡飯很下飯。今天菜比較對我胃口。」一名男生向記者展示他顆粒不剩的餐盒。
學校總務主任李程介紹,根據學生日常的進餐情況審核菜品和分量,在分餐時儘量做好「光碟」的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九(7)班班主任梁倩茜說:「學校開展『光碟打卡』行動,鼓勵學生每餐都吃光,對班上那些光碟的學生,我會給他們發一個水果或其他的小獎勵。」
楚才中學副校長胡慶介紹,學校將「光碟」列入學生行為規範考核項目,將對堅持一周「掃光」所有餐食的學生給予「加餐」獎勵,比如多獎個雞腿,或是其他喜歡的食物。此外,學校把「節約糧食,光碟行動」等醒目宣傳標語張貼在食堂的牆上和餐桌上,讓節約意識深入學生內心。
自選稱重,自帶筷子
中餐菜餚採用自選稱重的方式,吃多少打多少,米飯由同學們吃多少稱多少,避免浪費。在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學生食堂,採取稱重的方式避免浪費,且在用餐時有學生志願者輪值,倡導大家文明就餐,節約糧食,避免浪費。
為了倡導「餐飲浪費可恥,節約糧食光榮」,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有班級召開主題班會,並向同學們發出倡議——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該校高三(5)班主題班會響應「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號召,縱觀新中國建立以來糧食生產的發展的三大階段,分析當前糧食浪費現狀,繃緊糧食安全之弦,向同學們發出倡議節約的倡議——日常三餐要合理定量,堅持「光碟」;在外吃飯不講排場,合理點菜,不貪豐求盛,同時要養成剩菜打包的習慣,不讓盛宴變「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費」。這一倡議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響應。
學生戚志恆說,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生長在國泰民安、國力強盛的中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勤儉節約的美德仍舊必不可少。」他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更應該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道理,讓節儉成為讓我們受益終生的習慣。
記者了解到,在武昌實驗中學,一直採用自選稱重的方式,米飯由同學們吃多少稱多少,避免浪費。有學生志願者,倡導大家文明就餐,有序排隊,節約糧食,避免浪費。新學期開學後,學校將不再給師生的配餐提供一次性筷子,自己攜帶筷子就餐,減少環境汙染,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郭麗霞 楊幸慈 楊楓
通訊員李維波 郭鐵梅 吳罕硯
統稿: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