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同事聊到假期陪孩子寫作業,幾位老父親都表示苦不堪言,父子關係就快破裂了。
我問:「小學的作業現在那麼難了嗎?」
同事說:「難道是不難,但每次說每次錯,總在一個地方栽跟頭。」
我說:「那你之前輔導的,不都是無用功嗎?」
同事想了想說:「感覺百分之八十的功夫都白費了。」
他的話讓我想到了著名的二八法則,爸媽教育孩子時,總會有深深的無力感,好像自己做了那麼多努力,卻總看不到太多效果。那麼怎麼做才能讓教育孩子這件事兒變得更高效呢?二八法則裡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二八定律:最重要是小部分
二八定律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他發現在經濟現象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事物,總是最小那部分。
漸漸地人們發覺,二八法則實際上可以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因此賦予了這個定律一定程度的哲學意味。
無論是平時管理團隊,還是安排工作內容,我們都不難發現,給企業或者項目創造最大價值的,總是那麼幾個人。而其他人雖然也不可或缺,但最終帶來的成果卻僅僅是20%。
育兒中的「二八法則」
一句頂一萬句是嘮叨爹媽最大心願,如果能這樣帶孩子該多簡單。用二八法則看育兒,換一種思路,或許真能做到。
一方面,方法對了只做20%就能解決問題
有天我向太太自告奮勇,解決女兒草莓吃飯慢的問題。找了個沙漏放在她旁邊,告訴她沙子流完了,就收走餐盤。要趕緊吃,不能玩食物。然而草莓吃飯依舊磨蹭,時間一到我們就拿走了餐盤。女兒哇哇大哭,我告訴她:「下頓飯,可以快點吃。」晚上回家後,太太說:「她吃中午飯簡直像換了一個人,根本沒抬頭。早知道這樣,還不如早點就拿走她的盤子。」
諮詢中遇到一些爸爸媽媽,覺得學育兒理論沒用,不過是給自己心理安慰。然而培根都說「知識就是力量」,用對了方法,帶起娃來也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關鍵幫助帶動整體成長
很多人都只看到二八定律殘酷的一面,忽略了二八效應正向作用:用20%資源,帶來80%成果。比如在孩子0-3歲期間,大腦發育尚未成型,提供豐富的刺激和體驗,可能比之後報全腦開發班更有效。在三年級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不需要後面十幾年的苦苦相逼。
二八定律幫你高效育兒
對於學齡前寶寶,爸爸媽媽要給孩子充足的陪伴,時間當然是陪伴硬性標準。但當他們逐漸長大,環繞式的陪伴反而會產生反效果。而在有限時間裡,點撥式的溝通,精準地解決問題就成了家長必修課。該如何運用二八定律高效育兒呢?
A. 關鍵時刻提供教育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曾經著書《關鍵期關鍵幫助》,講的就是關鍵時刻的一層含義:了解孩子發展規律,在敏感期提供適宜環境和進行合適引導。比如塗鴉敏感期,就多準備畫材白紙,讓孩子自由探索。比如像草莓這樣的秩序敏感期,就對她的較真多一點耐心和理解。
而我想和大家著重聊聊第二層含義:家庭教育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
我曾經是個很貪玩的孩子,仗著腦子還行,總是鋌而走險在考試最後一刻才開始好好學習,幾乎每次都能矇混過關。到了高中還是該踢球踢球,該玩遊戲玩遊戲。結果高二聯考考砸了。我爸破天荒的沒打我,而是和我促膝長談了一次,告訴我:「運氣是會用完的,不腳踏實地,飛的越高摔的越慘。」那天晚上的話,我到現在還記得。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多說幾遍他就記住了。而事實恰恰相反,百分之八十的教導,最終都會消散風中。而在某個特殊時刻的醍醐灌頂,卻能讓孩子銘記一生。
B. 發展孩子的核心優勢
記得巴菲特在一次訪談中說,他會把想做的20件事情列出來,然後排好次序。只做前三件,極力避免去做後面的事情,以免被分散精力。
用這個經驗去思考當代父母對興趣班的熱情,就能看出其中的瘋狂之處。一個孩子,學鋼琴、學滑冰、學芭蕾、學畫畫。本來有限的精力,被分成六七等份,還美其名曰全面發展,和把資產分成等份去買基金、股票、黃金、外匯有什麼區別?
不妨效仿巴菲特的做法,將那些廣泛興趣視作「威脅」,避免發生。保證孩子能在擅長的事情上花更多時間去打磨和精進,讓這些事情成為他日後在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C. 學會按下成長的"啟動"按鈕
在成長中,往往一些奇妙的事件,能像金手指一樣讓孩子徹底擺脫之前被動脫胎換骨。這些事件可能是一次成功的體驗,或者是一次徹底的放飛。最高效的教養,就是在了解孩子基礎上,找到他那個啟動按鈕。
聽一位當班主任的朋友講過一件真實故事:他們班上有個男孩各科成績都不怎麼樣,也沒有任何擅長的事情。家長也說:他可能就是學不好,沒天賦。只有他一眼就看出,孩子沒有成功體驗。拉著他進了籃球隊,每天訓練然後去參加校際比賽。沒想到這個男孩成績不降反升。而背後原理很簡單,他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努力和成功之間建立聯繫。
寫給家長朋友們:
教育孩子長大成人,尋找到自己價值,其實和創業很像。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創業者心態,不斷地去學習思索。尋找更有效,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在他們成長中,既能顧及細節,又能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