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明水縣崇德鎮民主村,王立冬家,幾位村民正在向他討教種啥掙錢。
「去年這大苞米賠夠嗆,尋思著跟你幹。」
同樣是種地,40歲的王立冬和別人種的不一樣。
大苞米棒大不掙錢,黃瓜籽小,王立冬卻靠這「小精靈」發了大財。
2014年春天,親屬推薦他種黃瓜籽:「知道嗎?哈藥集團製藥六廠生產的鈣中鈣就是以黃瓜籽粉作原料。你種吧,種多少我全包銷,直供藥廠。」
2014年,王立冬與哈爾濱鑫順公司籤訂種植黃瓜籽訂單,專供哈藥六廠。
效益咋樣?當年每斤收購價38元。去年種220畝地黃瓜籽,一畝地出六七十斤,王立冬全種上,雖然收購價沒那年高,但還掙了30多萬元呢。
此外,從10年前開始,他就與省農科院籤約,種22畝黃瓜籽繁種。好傢夥,返種更掙錢,收購價每斤100多元。
村民問:「種黃瓜籽難嗎?」「不難,就是費一些人工,再就是千萬別遇雹災就行。」
什麼農藥都不能上,人工除草。每年5月20日下籽,機器播種,兩人三天就完活兒;6月中旬人工除草,平均一畝地一個工,一個工一天100元,幹兩遍,累計500個工,人工費共計5萬元。本村村民、40多歲的孫強,家裡地少,父親身體不好,夫妻倆夏天在黃瓜籽裡地除草,10多天就掙兩三千元,解決老大問題了。
五六年前,那年的7月,那時種繁種黃瓜籽,黃瓜結夠大了,眼瞅著就差上籽了,王立冬正在街裡辦事呢,媳婦打電話,聲調都變了:「家這邊下雹子了,正下在黃瓜籽這片地上,全打碎了。」他腦子頓時「嗡」一下,這下直接絕產。
雹子咋也不能年年下,一畝黃瓜籽頂10畝地苞米,出錢多,有動力,還得種。
「都說調整結構,就得往掙錢的作物上調,鄰村的支書已經和我聯繫了,要種300畝。」王立冬說。
「如果形成規模,種上萬畝,咱們就直接和廠家對接,還可以種植、生產、加工一條龍,打出自己的黃瓜籽品牌,通過網際網路賣到大江南北。那個時候,小小的黃瓜籽就真正成了我們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了。」王立冬信心滿滿。村民說:「我們就跟你幹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