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楊浦派出的76名援鄂醫療隊員已全部平安回家。脫下防護服的他們,近況如何?都在幹什麼呢?
0
1
『 王靜 』
楊浦區中心醫院 護理部主任
解除隔離的第二天,我將從武漢帶回來的十八件物品進行了整理。這其中,既有患者贈送的書畫,也有武漢大學學生贈予的櫻花書籤,更多的則是護理團隊為患者製作的小道具,如醫患溝通卡、促進睡眠眼罩、可進食無創面罩等。其中有2項還申請了專利。
此外,這次援鄂經歷,也讓我對康復、中醫、心理的專科護理有了新的體會。因此,我想把此行的收穫和經驗與團隊進行深入交流,抓緊把這幾個團隊建設好。
0
2
『 高天霖 』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 肺康復科醫生
>>>>>>>>>>>>>>>>>>>
每天都努力讓自己適應不穿隔離服的時光。經常會忘記家中的東西放在哪裡而打電話給正在上班的妻子。有時會在午後的陽光裡翻看著自己在武漢所寫的日記,回憶起那些日子的點點滴滴。
「小高,你怎麼又胖了?」我看著兒子圓鼓鼓的小肚子,把他拖到健身房一起上了跑步機,然後又帶著他做了一點力量訓練。我不禁感嘆,我的體能也下降了許多。看來我們家大高,小高都要好好鍛鍊了。
回到家,我和兒子說,媽媽去上班,這幾天我來陪你上網課吧。他卻說:「爸爸,你忙自己的事吧,我一個人就能學習了。」看著他自信的小眼神,我竟然有點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了。
的確,雖然現在在家中休息,但一點也不輕鬆,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如整理工作資料,接待武漢患者的電話諮詢,有時還會和武漢的戰友們聯絡一下。不知不覺一抬頭已經是下午了4點了。我悄悄走到兒子的房門前,小傢伙正在認真的上網課。看來他真的長大了。
妻子下班前打電話回家問晚飯需要帶什麼回來。我告訴她,前段時間她照顧家裡太辛苦了,現在我來吧。不在家的時間太久,虧欠家人的也太多了。該是我來彌補一下了。
一場疫情不知不覺改變了你我的身邊,但每個人都努力使生活變得更美好,包括我自己。希望永遠都在前方等待著我們,不是嗎?
0
3
『 沈豔梅 』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 肺康復科護士長
還記得朋友問我:「在武漢的日子裡有什麼感想?」生命的意義和平凡的生活特別讓人期待。
在武漢時翻看手機裡家人的照片,太潦草,太少。回到上海後,我和家人去拍了全家福和親子照。
2020年的新年,我們沒有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給家人做了頓飯。開始感受孩子線上上課的模式,去感受大家口中的「平時母慈子孝,上課雞飛狗跳」的過程,但這都是生活給予的美好。
年初一回上海馳援武漢。在初去武漢的日子裡,媽媽總出現在我夢裡,她靜靜的望著我,應該是擔心了。我想去她的墓前給她報平安;新年沒陪過老爸,想回南通給他做頓飯,陪他逛逛菜市場。想做,還沒做的事很多;想看,沒看到的人很多,心裡裝滿要關心的人和事,以後會一一去完成。
0
4
『 王勇軍 』
楊浦區中醫醫院 脾胃病科主任
□□□□
>>>>>>>>>>>>>>>>>>>
自援鄂歸來後,我最想幹的事就是多陪陪妻兒、父母,每天有空就陪著兒子一起上網課、聊天;晚上陪愛妻一起散步、聊生活;每天安排時間去收拾、整理裝修後的家,將自己的中西醫書籍分類收藏;收集、整理論文資料。
又抽出一定時間去科室,了解科室工作情況,並將自己的辦公室收拾、打掃乾淨,書櫥書籍整理規整。最後利用周末回了趟老家,在家3天、陪父母重溫「年」的味道!
0
5
『 方芳 』
楊浦區中醫醫院 脾胃病科護士
最感謝的人,是我的媽媽。她60多歲的人,幫我操持著整個家,照顧我的兒子,讓我在武漢無後顧之憂。
最想念的人是我的兒子,因為從出生到現在,他從未離開我。豆豆是個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在武漢的這些日子,雖然每天能和他視頻,但聽家人說,夜裡偶爾會問:「想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回來?」。回到家裡,我一點要多陪陪他。
0
6
『 盛賽花 』
楊浦區中心醫院 呼吸科護士長
□□□□
>>>>>>>>>>>>>>>>>>>
第一天躺在家裡的床上,感覺像在做夢一樣,甚至感覺去武漢只是一場夢,熟悉的感覺都回來了,兒子女兒左一個「媽媽」,右一個「媽媽」。
最想做的還是好好陪陪家裡人。我的外婆、媽媽在我去的初期天天擔心我,以淚洗面卻不敢告訴我。準備回去陪她們逛逛街,吃吃飯。
還有就是要彌補對孩子近三個月缺失的陪伴,他們這幾天天天粘著我。我陪兒子玩各種親子遊戲,幫女兒複習功課。
0
7
『 袁肖肖 』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 肺康復科護士
很多人都問我回家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說:和家人拍一張全家福、陪伴他們身邊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回來後的幾天兒子和我還是有些生疏,摸著我的頭髮說媽媽頭髮短了,聲音也不一樣了,是我媽媽嗎?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心酸的,第一次離開家這麼長時間,兒子變化很大,在外婆和爸爸照顧下現在很懂事,這讓我很欣慰。
今天還沒有起床,兒子就對我說:媽媽今天我們出去玩好不好,不然我會很難過。我摸摸他的大腦袋說:「好呀,你想去哪裡玩啊?」他說:「去公園吧,我好久都沒有去了,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腳剛踏進公園內兒子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一樣,騎著最愛的平衡車「嗖」的一下滑出去好遠。我和老媽緊緊跟在後面有說有笑。好久沒有這樣和媽媽聊天了,我們手挽手像小姐妹一樣你一句我一句的聊著,感覺有說不完的話……玩累了我們就找了一塊大石頭坐在上面休息片刻,看著一老一小感覺很幸福。
0
8
『 劉萍 』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 肺康復科主任
在武漢的日子裡,我無時無刻不想念我年邁的父親。父親87歲患有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每周兩次規律性血透治療。平時每逢周一、周四下班後我都會去醫院陪老爸做血透,並送他老人家回家一起共進晚餐。
馳援武漢後,每到老爸透析的那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擔心緊張。回到家裡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多陪陪老爸,和老爸講援鄂醫務工作者戰鬥疫情的故事;在老爸透析期間給他餵點心吃,盡一個女兒的責任和孝心。
0
9
『 朱承倩 』
楊浦區中醫醫院 腎病科護士
回到思念已久的父母和愛人身邊,約了久未見面的閨蜜聚餐,看望了90歲的爺爺,一樣樣一件件把一周時間排得滿滿當當。
陽臺裡的花我離開時還是花苞,現在已經盛開。我在武漢時和侄子視頻,他哭了好幾次:「娘娘去前方戰鬥吃苦去了。」現在回家了,陪他學習做做作業,講講援鄂期間發生的故事,讓他寫一篇感想。回家了有太多想做的事情等著我慢慢去完成。
1
0
『 杜宇鋒 』
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 心理醫生
解除隔離的這天晚上6點20分,當我開車到小區門口時,立即被等在小區門口已經近3個小時的小區居民們包圍了。
這些居民中年齡最大的已70多歲,他們看到小區門口張貼的宣傳海報「歡迎杜宇鋒醫生援鄂歸來」後,都自發地從下午3點半開始等我回來。當我見到分離了近兩個月的母親時,我們都抑制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向我獻上鮮花,手揮小國旗的居民們一邊齊聲喊著「歡迎回家」,一邊爭相要和我合影留念。
在武漢的40天,手機要保持24小時暢通,以便隨時接聽有心理問題的求助者電話,所以睡眠都不太好,入睡比原來晚很多。解除隔離回家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地補一下覺。到武漢後,為避免交叉感染,我們都被限制在房間裡。回家後我特別想約上好友們一起去好好運動一下,酣暢淋漓地打場羽毛球。
曾經,我們不知道你們是誰
但我們知道你們為了誰
曾經,我們不知道你們的樣子
但我們知道你們摘下口罩時
一定很美
你們是父親、母親
是丈夫、妻子
也是孩子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口罩之下
我們沒能看清你們的臉龐
但我們記住了
你們比星星更閃亮的眼眸
記者:毛信慧
圖片: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摘下口罩,你還認識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