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工作中,針對自然條件惡劣、地處偏遠等原因進行整村搬遷是一個常規做法。
2003年,龍巖市上杭縣的貧困村桃源村實施了整體搬遷,村民們全部搬到十多公裡外的蛟洋鎮上安家。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新的桃源村建設得怎麼樣,村民們能夠落下腳、留得住嗎?
沿著319國道穿過蛟洋鎮的街市後,再前進800米,我們就來到了桃源新村,這裡是桃園村搬遷後的集中安置地。
新村佔地面積31.5畝,原本屬於鎮上的蛟洋村。當年為支持桃源村搬遷,蛟洋村將土地無償贈送給他們建房,當地政府和有關方面也給予大力支持。新村按照統一規劃、村民自建的方式建設。2005年,桃源村全部完成搬遷,全村79戶村民全部入住新村。
曾經的老村,距現在新村所在的集鎮十多公裡,開車翻山越嶺將近一小時才能到達。村子雖然取名「桃源」,卻不見桃林夾岸、土地平曠的景象,村裡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結構、低矮破舊,這些年來,有的倒塌了、有的被拆除,剩下的也破敗不堪。
當年,在田裡種些水稻、到山上採收松脂,就是村民主要的生活來源,年均人收入只有1400元。老村地處偏遠,孩子上小學就得走路到鎮上去念,因此輟學的多;村民突發疾病,也常常因為路途而耽誤治療。
整體搬遷不但在生活上給村民們帶來了方便,還帶來了致富的機會。如今的桃源村周邊,分布著蛟洋工業園區、紫金銅業等一批園區、企業,村民就業十分便利。
除了到企業上班,也有村民選擇自主創業,養蜂、養牛、搞運輸……收入高了,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尋思著回村做點事。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這是一些老少邊窮的貧困地區經常面臨的問題。整體搬遷不但解決了制約這些地方發展的資源配置問題,更在思想上刨去了「故土難離」的窮根,走出大山,才能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點擊視頻,觀看《新聞啟示錄》專題報導《新桃源 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