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這個村200多戶群眾吃水難 全村只有一口深水井

2020-12-12 大豫網

近日,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高嶺村多位村民向記者反映,中星辦事處十個村基本上都通了自來水,但因為該村幾年前由山陽區規劃建工業集聚區,計劃讓高嶺村整村搬遷,結果一直到現在,村子沒有搬遷,村裡面的自來水水網老化,導致很多村民家裡面沒有生活用水。該村村民給村委會反應多次,因村裡面沒有經濟收入,此事拖著一直無法解決;該村村委會也到上級單位反應多次,也沒有結果。東方今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老百姓家家戶戶安裝壓力泵、挖水窖存水 飲用水完全不達標

2月9日,東方今報記者來到中星辦事處高嶺村。在該村裡一村民門口,提到村裡的自來水,多位村民紛紛向記者表達不滿。

村民張大媽抱怨說,村裡的自來水管網是三十年前鋪的,那些年村裡吃水並沒有什麼困難,可近七八年,村裡自來水管網老化,自來水就一直不足。

「主要是水壓小」,一位老漢說,自來水管裡的水稀稀拉拉,為此,村民為了能用上水,家家戶戶修建了水窖,村裡十家有八家又專門買了壓力泵,這才能保證自家能吃上水。

「水壓小不說,村裡一周才放一次水,尤其是俺們這些在村東邊及村南邊住的幾戶,水小的抽都抽不上來。就拿今天來說,我家抽水抽到下午三四點,壓力泵都用壞四個了。」村民廉紅軍說,俺東邊還有幾家根本吃不上水,日常生活用水全靠去拉水。

記者了解到,高嶺村有270多戶村民,全村只有一口深水井,限時供水,每天僅供應兩個街道的村民用水,村裡的村民輪流接水儲存,輪完剛好一周。以該村入村主幹道為界,村西的用戶還好些,村東及村南頭的百餘戶村民,吃水更加困難。

據該村村民說,冬天用水少,還好些,到了夏天用水多,村裡有半數村民家中根本供應不上水,日常吃水都困難。再加上村民常年吃的都是在水窖裡存儲了一周的自來水,夏天水窖會生些小蟲子等,這樣的飲用水完全不達標。

在村中走訪時,記者了解到,近幾年,該村水壓低且飲用水不達標的事兒,村民向村委反應多次,可因村裡面沒有經濟收入,此事拖著一直無法解決;據說該村村委會也到上級單位反應多次,也沒有結果。

高嶺村村委:村裡責任較大 正積極想辦法解決

中星辦事處:積極申請資金 儘早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

針對高嶺村村民吃水難的問題,高嶺村黨支部書記廉中林告訴記者,由於村裡的自來水管道老化,所以導致水壓小、村民吃水困難。雖然問題存在多年,但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重新鋪設自來水管網,初步預算要花費40萬—50萬,因村裡沒啥經濟收入,組織村民集資修建也不好組織,此事便耽擱下來。去年,為了緩解吃水難這一問題,村裡投資了近3萬元,在附近的一口自備井處架設了一條管道,增大村內水井的出水量。可因該村水網管道比較長,新架設的管道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關於這個問題,我承認是村裡的責任較大。我們已經向街道打了報告。若能爭取到上級的資金支持最好,若是爭取不到,我們村會採取招商引資這個方法,找人投資改造水網,到時候誰投資、誰收水費。」廉中林說。

隨後,記者又聯繫了中星辦事處的主任王曉博。負責高嶺村的王曉博主任說,針對高嶺村村民吃水難的問題,區委書記已經做了批示,目前的處理辦法就是,由街道向區、市水利局申請精準扶貧資金用來改造該村水網;同時,街道也向區農財科申請了一事一議的資金,做專款專用,改造該村水網。

「只要資金批下來,我們就組織招投標,對該村的水網進行改造,就能徹底解決村民吃水難的問題了。」王曉博說。

相關焦點

  • 鄒城「第一書記」打口120米深水井解決吃水難
    「第一書記」這個詞,聽起來早已不再新鮮。但在鄒城市的街道社區和鄉鎮農村,第一書記卻已經成了村民們心中的主心骨。打井、修路、建農家書屋……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23萬農戶的困難和需求,踐行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吃水不忘打井人,俺們真得好好感謝張書記。」
  • 桃花源裡喜耕田——本溪軍分區精準幫扶桓仁縣八裡甸子村脫貧記事
    一組村民關鳳鳴家,90多平方米的房子寬敞明亮,彩電、音響、電腦一應俱全。他說:「這新房子是軍分區和村裡向縣裡申請6萬元資金蓋起的,他們還幫我發展起了香菇種植,現在年收入10多萬元。是黨的好政策,讓我這個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村會計董翠翠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近3年,全村有120戶村民蓋新房,其中20多戶是別墅樓,新增轎車800多輛。
  • ...群英譜·第一書記」黃宇強:用心用情真幫實扶 解決群眾燃眉之急
    2018年3月,黃宇強同志的小孩出生不到3個月,且無人照顧妻子和孩子,他克服家庭困難,依然繼續輪戰駐村工作。  堡上村屬於一類貧困村,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469戶2282人(其中農業人口2063人),少數民族人口佔75%,有黨員53名。至2017年底,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2戶1019人總貧困發生率49.39%。
  • 「愚公移山」精神:章丘區官莊街道引領群眾奮鬥的故事
    西南峪全村共有162戶、476人,其中黨員21人。今年春天這個平靜的山村在黨建引領下演繹出令人震撼的動人故事,黨員群眾齊心協力「愚公移山」,在陡峭的山坡上,開闢了685米的「幸福路」。章丘官莊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景峰介紹,開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以來,官莊街道轄區的60個村內發生了許多類似的感人事跡。漁灣村60歲的支部書記賈勤西,帶領黨員群眾,僅僅依靠辦事處提供的不到10萬元的水泥、沙子,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把去年8月份大水衝壞的大壩高標準進行了修復,這是財政資金200萬也未必能完成的一項工程。「這都是通過黨建引領、幹群齊心創造的奇蹟。」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奉獻十八年 產業鋪開致富路|劍河縣革東鎮寶...
    10月份菌棒出菇,日產出售1000多斤黑木耳給劍河劍榮菌業公司,每天穩定帶動20餘名村民在基地幹活。這批菌棒出菇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累計出售13.6萬斤,僅發放給本村人員的務工工資達到12萬多元,帶動了群眾增收。
  • 「我的村助故事2」村裡的扶貧實現了人民的夢想。衡水鎮家堡村...
    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以來,積極開展工作,在對全村概況、村容村貌等基本情況考察了解的基礎上,遍訪全村找病因、挖窮根、謀發展。近五年來,共為加堡村爭取各類扶持資金近500萬元,幫助全村17戶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 這個窮山窩曾經四個組只有5戶沒走,今卻有陝西美女遠嫁深山……
    看到這些小娟自己也沒想到,幾年前嫁到湖北恩施州建始縣這個窮山溝的時候,老家親人要來看她,她都不敢答應。因為,這裡太窮!「全村十個小組,本來就只有兩百多戶人家,卻先後有一百多戶人家告別故土,搬到別的地方另謀生路,七到十組四個小組八十多戶人家,到2017年居然只剩下五戶人家了。」 小娟談到當年嫁到這個村的時候有許多感慨,「沒想到當年都想跑回去的願望都有的窮山溝裡,如今變得這樣好!」
  • 【駐村扶貧故事】「敢於擔當善於作為,帶著群眾奔富路」——畜牧...
    全村行政區域面積2100畝,耕地620畝。有246戶,988人,其中黨員48人,村民代表17人;建檔立卡戶145戶,462人。,全村貧困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都為100%,穆家莊村已於2018年12月全部脫貧,村整體出列。
  • 沙中玉:從「吃水難」到「吃好水」
    這些年,我們村經歷了從「吃水難」到「吃好水」的改變,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改變。 以前,吃水是仡仲村的一大難題。人想要喝口水,得到1公裡外的水井裡挑或背,每天在水井邊搶水的村民就像是打仗一樣;牲口用水基本上靠天下雨後的房頂積水,很不穩定。 2014年,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戶、享受農村低保。但我覺得,吃低保不是長久之計,得發奮圖強摘掉「貧困帽」才行。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市沽源縣仁和堡村:貧困「三高」村變身發展...
    抓黨建、抓產業、抓教育,在中國銀行河北分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仁和堡村——這個曾經高寒、高貧、高難的「三高」村,已變成村容整潔、產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仁和堡村大合影。過去,仁和堡村是典型的「三高」村。高寒——全年有一半時間天寒地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高貧——全村戶籍人口415戶93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3戶372人,近一半農戶為貧困戶。高難——村黨支部戰鬥力不強,班子不穩定,脫貧致富辦法不多。
  • 文縣橋頭鎮椿樹坪村第一書記馬元春
    隴南市菸草專賣局駐文縣橋頭鎮椿樹坪村第一書記馬元春在扶貧日記上寫道。「高、遠、邊、窮」,椿樹坪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由於長期交通不便,導致群眾思想意識保守、發展致富途徑少。馬元春還記得,2018年初次來到椿樹坪村,就被眼前的困境弄懵圈了:全村幾乎沒有一處平地,村內道路平均坡度超過40°。
  • 打破「一夫一妻制」的村莊,全村只有22戶,風景卻美成了畫
    打破「一夫一妻制」的村莊,全村只有22戶,風景卻美成了畫唯一「一女侍二夫」的村,兄弟輪崗,幾乎與世隔絕全村僅有22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各地各有其風俗文化,自古以來有許多落後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昌都這個村的村民太幸福!村「兩委」統一發電視、洗衣機…
    2005年,通夏村42戶226人實現經濟收入共248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10973元,成為昌都第一個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行政村。這樣一個半農半牧村,年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的不足1000元到2005年的10000餘元,再到現在的23000多元,這是一個耀眼的成績。通夏村的村民有多幸福?
  • 焦作抖音網紅村太火了!
    短短幾年時間,馬村區待王街道小王村從一個基礎設施落後的「拆遷村」變成了村民點讚的美麗鄉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金平感慨:「『四城聯創』解難題、惠民生,讓俺村越來越美了。」小王村位於待王路與文昌路交叉口西的城鄉結合處,全村82戶335人。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11】1200米海拔落差換群眾幸福生活
    01吃水難問題必須解決2017年6月21日,李玉棟的駐村日記清楚地記著:「村裡環境貧瘠,地質災害頻發,唯一的養殖業也趨於飽和,每天看著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暗下決心定要帶領全村脫貧致富,讓村民吃上乾淨的自來水。」
  • 「扶貧故事繪」「這個女支書心裡裝著一個村」——記貴州威寧自治...
    以大黨建統領大扶貧據了解,海龍村位於龍街鎮西南方向,距鎮政府13公裡,全村10.2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0843.34畝,林地面積3000畝,轄胡家坡、張家、聶落、大岑坎、海枯五個村民小組500戶1848人,其中少數民族215戶883人。
  • 「弟娃,搞信訪工作,要把群眾滿意記在第一匹肋巴上」
    2014年,張晉銘開始對口幫扶趙家溝村2戶貧困戶。從此,這條盤山道上多了一個奔忙的身影。2017年9月,脫貧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張晉銘主動請纓,擔任市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這幾年,在村道上、在院壩邊、在半山腰的菜田裡碰到「張紀委」,趙家溝人早已習慣。
  • 海拔3290米,蘇約克邊防連官兵終於告別吃水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軍隊持續加大對邊防建設的投入——高原哨所官兵告別吃水難講述人:劉 洋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人,1999年12月入伍,現為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吐爾尕特邊防營教導員整理人:劉 慎 王志強不過,這對咱當兵的人來說並不算什麼苦,真讓戰士們感到頭疼的是長期以來的吃水難題。防區內有兩條河,按理說吃水不成問題。但蘇約克河沙石含量大,水質較混濁,無法飲用。廓噶爾特河相比蘇約克河水質較為清澈,但水鹼很大。因此,官兵一直飲用廓噶爾特河水,夏季從河壩挖水渠引活水,冬季從儲存水窖裡刨冰化水,有時也會發生水渠斷水或水窖水不夠吃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