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呂四起步港區碼頭,一派火熱建設場景。隆隆樁基、轟鳴機械如神奇畫筆,在水下、陸上變幻著滄海桑田。經過半年緊張施工,後方陸域80萬平米,吹填而成的「生土」區已經基本平整,呈現出堆場雛形,碼頭前沿,打樁船、疏浚船合力構築大通州灣起步港區的「水下世界」。
原本需要1年半時間,在節後疫情「攪局」下,南通僅用5個月就完成了起步碼頭和集疏運工程的全部前期工作。同樣依靠這種「狼性精神」,南通更是計劃把建港周期,從國內同等規模港口所需要的3年縮短至1年半。到明年底,設計年吞吐量140萬標箱、710萬噸散貨的海港,即將應潮而起。
南通港集團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金勇說:「我們會投資導堤、航道、碼頭等涉及港口的基礎設施,近3-5年我們大概要投資300-500億。」
一再撥快的時鐘,是因為南通迫切期待著自己的新出海口!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我市曾擁有全國最大的硫磺和鐵礦石碼頭,但為破解港城矛盾、共抓長江大保護,南通「壯士斷腕」,龍頭企業——南通港口集團旗下狼山、貨櫃、江海三大主力港區全部退出,集團貨物吞吐量減少6/7。優江拓海、向海而生,成為南通港口二次創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南通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施渠平說:「我們把沿江的四個港區的港口資源和港口後面工業腹地的資源全部整合在一起,做到三個一,規劃一張圖,布局一盤棋,資源一本帳。」
不僅港區資源在整合,為港口配套的集疏運體系也全部採用「最高配置」。「大通州灣」開篇之作——呂四起步港區碼頭,將採用最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建成無人碼頭、南通版本的「洋山港」;洋呂鐵路,即將挺起「大通州灣」鐵路運輸「大動脈」;再加上疏港航道、內河轉運區,江海河、公鐵水於一體的大通州灣,多式聯運綠色、高效的物流優勢將充分釋放。
上海港集團戰略研究部經理丁嵩冰說:「一個江海聯運體系是否成功,最關鍵取決於它是否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只要綜合物流成本降低,這樣一個體系是健康的,是有持續發展生命力的。」
大通州灣,不僅僅服務於南通。2020年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發展論壇上,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提出,將舉全市之力推進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打造我國繼上海洋山港、寧波舟山港之後的又一江海聯運新通道。到2025年,建成20萬噸級航道、貨櫃吞吐量500萬標箱;到2035年建成30萬噸級航道,貨櫃吞吐量1500萬標箱。
南京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院董事長楊濤說:「這個港實際上是構築了新歐亞大陸橋的新橋頭堡,如果我們能把海港跟鐵路系統聯網,實現海空鐵聯運,我們這個港口不單單是為南通市服務,為上海都市圈服務,而且可以為整個長江經濟帶和亞歐大陸共同來服務的一個新的出海口。」(記者 王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