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緊鄰村口的東西山旅遊公路上,村裡的老人每天都要沿著公路散散步。
清晨5時,81歲的陽曲縣陽坡村村民張秀蘭就悉心打理起了自家菜園。經過一夜雨水的洗禮,小小的菜園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園中種植的蔥、韭菜、黃瓜等蔬菜經過雨水的清洗顯得更加嬌嫩欲滴。
簡單勞作之後,張秀蘭回到家裡吃早飯。現在,她每天早晨除了打理菜園之外,和村裡的老姐妹們沿著新開通的東西山旅遊公路散散步成了張秀蘭新的愛好。「你看看這路修得這麼好,兩邊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環境好了,在村裡住得也舒服,現在生活在村子裡感覺就挺美的。」老人樂呵呵地說。
1 昔日「移民新村」漸成「空心村」
陽曲縣陽坡村位於泥屯鎮東南方7.5公裡,與尖草坪區趙家山村接壤,是由7個自然村撤併組成的移民新村。2002年,陽坡新村建成並進行了集體移民,目前全村總人口436人,共166戶,有耕地1200餘畝,主要以種植小雜糧為主。
進村後記者看到,村裡主要幹道已全部硬化成水泥路,村子周圍綠樹成蔭、環境優美。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在外打工、創業,尤其是村裡沒有學校,附近只有一所泥屯鎮小學。「有條件的村民,就索性把孩子接到外面讀書了,家裡人也一併來到城市,只留下年邁的老人。陽坡村也漸漸成了『空心村』。」村委會主任周利鋒介紹,全村166戶人家,只有不到150人留守,基本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每天村裡老人們三五成群齊聚村頭健身、聊天或者打打撲克,就是他們一天的休閒活動。「兒女們隔三差五回來看望老人,也有一部分人想把老人接到城裡一起住,但是老人們已經習慣了村裡的生活,覺得這裡才是自己的家。」周利鋒表示。
2 從「不願走」到「不想走」
坐在自家的院子裡,張秀蘭跟記者嘮起了家常。老人有5個兒子,都在縣城和太原工作,老伴去年也去世了。孩子們怕老人寂寞,想把她接到城裡去住,可是老人卻有自己的「心思」。「我在這裡住了一輩子,習慣了,再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家,咱去了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孩子們經常回來看看就行了。」張秀蘭老人的想法也代表了村裡絕大多數老人的心聲,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雖然城市繁華,但老人們卻是故土難離。
今年隨著太原東西山旅遊公路的開通,昔日寂靜的陽坡村也漸漸變得熱鬧起來。「每天都有好多人從市裡開車或者騎自行車來我們村裡轉悠,邊看邊跟我們打聽啥時候能採摘蔬菜和水果,還有村裡能不能買到陽曲小米,有沒有農家樂可以吃飯、住宿?」不少村民表示,旅遊公路開通後,村子周邊的環境不僅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村民也開始籌劃辦農家樂搭上旅遊公路的順風車。
現在張秀蘭感慨地說:「以前是我不願意搬去和孩子一起住,現在是不想走,為啥?公路修到家門口,現在村裡周邊的環境這麼好,要去市裡坐車半個小時也就到了。」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孩子們已經有回村發展農家樂旅遊的想法,到時候自己也能幫幫忙,守著自己家裡掙錢是再好不過了。
3 「返鄉人」回鄉萌發新活力
27歲的張鳳瑛在三年前就和丈夫一起搬去縣城打工,孩子留給村裡的婆婆照料。
「我就想多掙點錢,等孩子上學的時候就把他接過來。沒想到東西山旅遊公路的開通改變了我們的計劃。」張鳳瑛笑著說,以前丈夫開鏟車,自己打臨工貼補家用,一年全家收入不過兩三萬。現在,公路通百業興,通往村裡的路暢了,她就想回村裡開個農家樂。
除此之外,張鳳瑛還想利用自家閒置的菜園搞個菜園出租。「現在城裡人都流行回農村租地種菜,具體的操作也很靈活,可以是租戶自己種植和採摘,也可以委託給我們種植,確保蔬菜生長全程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張鳳瑛說,她聽說村裡有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想回村裡發展,「我們這些『回鄉人』還是覺得家裡好,綠水青山,空氣也新鮮!跟老鄉們在一起把農家樂搞得紅紅火火,吸引來的遊客就更多了。」
昔日的「空心村」正在悄然變身「創業熱土」,迎接著「返鄉人」回家……記者 畢晶晶 文/攝
來源: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