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是對武將管束最為嚴厲的一個朝代,這種嚴厲沒有之一。大宋王明的軍隊,武將常常被頻繁的調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亦不識兵的局面,武將即使率軍出徵,也必定有文臣或者太監隨行,目的是對武將進行時刻監視,防止他們擁兵作亂。
陳橋兵變(來自網絡)
這是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便定下的國策,因為他擔心自己手下的武將和自己一樣,會通過兵變推翻大宋王朝的統治。之後中,大宋王朝歷代皇帝都嚴格遵守太祖定下的這一規定。這種方法,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宋朝幾乎沒有出現過武將嚴重威脅中央的情況。
宋太祖趙匡胤(來自網絡)
但是,萬事都會有例外,宋仁宗時就出現過這樣一位大將,他深得皇帝信任,是唯一全權負責軍事行動而不受文臣或太監監視的將軍,他就是大宋名將狄青。狄青是山西人,他家世代為農,並沒有什麼背景。狄青面有刺字,非常善於騎射,驍勇無比,當時人們都稱之為「面涅將軍」。
宋仁宗(來自網絡)
大宋寶元年間,西夏的元昊背叛了宋朝,大宋皇帝自然非常生氣,便決定發兵討伐他。但是,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極為低落。狄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召入伍的,不久投人抗擊西夏軍隊的戰鬥。
狄青對西夏軍隊沒有一點畏懼,他每次作戰都是身先士卒,披散頭髮,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衝入敵陣,所向披靡,成為朝廷中赫赫有名的戰鬥英雄,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
在對西夏徵戰的四年間,狄青經歷過數十次戰鬥,身上留下八處深深的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受到主持西北戰事的範仲淹的賞識。後來,當宋仁宗得知狄青的威名和事跡後,也十分器重他。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入侵,這股叛軍先後攻陷宋朝數州之地,甚至圍困廣州達兩個月之久,朝廷派遣了許多增援部隊,但總是屢戰屢敗,宋仁宗感到十分失望,於是便想到了狄青。
範仲淹(來自網絡)
恰巧狄青也主動向皇帝請戰,並向仁宗保證,他完全有能力平定這場大叛亂。他慨然對皇帝說:我起自行伍,早就立志報效國家,願親率大軍前往平叛,我將親自上陣殺敵,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
狄青(來自網絡)
宋仁宗為狄青的英雄氣概折服,便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按宋朝多年的慣例,武將領兵出徵都要遣文臣為副,或者以宦官監軍。但這次宋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這是大宋王朝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先例,足見皇帝對他的敬佩和信任。
戰場上,狄青驍勇而善謀,沒用多長時間便將叛軍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將叛軍全部殲滅。當捷報傳來,宋仁宗自然大喜,在狄青徵南凱旋後不到一個月,他又力排眾議,升狄青為樞密使。
狄青(來自網絡)
非常可惜的是,多年徵戰大大傷害了狄青的身體,公元1057年,年僅49歲的一代名將狄青去世了。狄青的一生很短暫,但他的愛國情懷卻激勵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受到後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