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將軍們出徵時,都要有文官隨行監視!唯一例外的一位名將...

2020-12-18 騰訊網

大宋王朝,是對武將管束最為嚴厲的一個朝代,這種嚴厲沒有之一。大宋王明的軍隊,武將常常被頻繁的調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亦不識兵的局面,武將即使率軍出徵,也必定有文臣或者太監隨行,目的是對武將進行時刻監視,防止他們擁兵作亂。

陳橋兵變(來自網絡)

這是宋太祖趙匡胤自陳橋兵變後便定下的國策,因為他擔心自己手下的武將和自己一樣,會通過兵變推翻大宋王朝的統治。之後中,大宋王朝歷代皇帝都嚴格遵守太祖定下的這一規定。這種方法,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宋朝幾乎沒有出現過武將嚴重威脅中央的情況。

宋太祖趙匡胤(來自網絡)

但是,萬事都會有例外,宋仁宗時就出現過這樣一位大將,他深得皇帝信任,是唯一全權負責軍事行動而不受文臣或太監監視的將軍,他就是大宋名將狄青。狄青是山西人,他家世代為農,並沒有什麼背景。狄青面有刺字,非常善於騎射,驍勇無比,當時人們都稱之為「面涅將軍」。

宋仁宗(來自網絡)

大宋寶元年間,西夏的元昊背叛了宋朝,大宋皇帝自然非常生氣,便決定發兵討伐他。但是,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極為低落。狄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召入伍的,不久投人抗擊西夏軍隊的戰鬥。

狄青對西夏軍隊沒有一點畏懼,他每次作戰都是身先士卒,披散頭髮,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衝入敵陣,所向披靡,成為朝廷中赫赫有名的戰鬥英雄,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

在對西夏徵戰的四年間,狄青經歷過數十次戰鬥,身上留下八處深深的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受到主持西北戰事的範仲淹的賞識。後來,當宋仁宗得知狄青的威名和事跡後,也十分器重他。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入侵,這股叛軍先後攻陷宋朝數州之地,甚至圍困廣州達兩個月之久,朝廷派遣了許多增援部隊,但總是屢戰屢敗,宋仁宗感到十分失望,於是便想到了狄青。

範仲淹(來自網絡)

恰巧狄青也主動向皇帝請戰,並向仁宗保證,他完全有能力平定這場大叛亂。他慨然對皇帝說:我起自行伍,早就立志報效國家,願親率大軍前往平叛,我將親自上陣殺敵,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

狄青(來自網絡)

宋仁宗為狄青的英雄氣概折服,便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按宋朝多年的慣例,武將領兵出徵都要遣文臣為副,或者以宦官監軍。但這次宋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這是大宋王朝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先例,足見皇帝對他的敬佩和信任。

戰場上,狄青驍勇而善謀,沒用多長時間便將叛軍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將叛軍全部殲滅。當捷報傳來,宋仁宗自然大喜,在狄青徵南凱旋後不到一個月,他又力排眾議,升狄青為樞密使。

狄青(來自網絡)

非常可惜的是,多年徵戰大大傷害了狄青的身體,公元1057年,年僅49歲的一代名將狄青去世了。狄青的一生很短暫,但他的愛國情懷卻激勵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受到後人的敬仰。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官和武官平品不平級?基本正確,武官的不堪還有你沒想到的
    大唐尚武,秦瓊和尉遲公成門神二:大宋王朝,連狄青、嶽飛都受文官歧視宋、明、清王朝,上朝時,文官站左邊,武官站右邊。至於副將要見文官,門都沒有。為什麼?沒資格!朱元璋初立國時,武官地位雖定得高,但也給武官套了兩個隱形緊箍咒。一是武官不得參予九卿事,二是要對武官定期考評。這兩項,使武官進入權力中樞,很難。而考評工作,全部由文官負責。中央兵科、兵備道、各級巡撫,等等都是文官。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早在張居正對文官集團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前,明王朝就積弊已深。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 將軍出徵時不斷地討要封賞,部將說他太過分,他說:我是在保命
    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帝王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會削弱那些為自己建功立業老臣手中的權力。甚至一些帝王還會使用各種手段將這些人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將他們全部處死。而真正能做到全身而退的功臣,在我國歷史上少之又少。秦朝的王翦為什麼在出徵時候向秦王討要賞賜,原因只是為了保命。
  • 中國古代有「文官」和「武將」,他們什麼時候分的家呢?
    研究中國歷史,史學家們對於中國文官武將的分離時間有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戰國時期,二是認為春秋時期。 最早有關軍事官職的記載是在《史記》、《淮南子》中,記載表明在黃帝之時已出現專職的軍事官職名稱「司馬」。但對於文武分工,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夏商周三代,也出現了文武官職的分離。《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記載:夏王朝設立「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
  • 大軍即將出徵,將軍卻沉迷鬼神之說,誰說武曲星不能玩花花腸子?
    北宋時期,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崇尚鬼神的習俗。皇祐年間,朝廷命大將狄青率軍出徵,討伐儂智高(北宋中期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統領)。大軍行至桂林以南,狄青就不走了,還假裝拜神說:「這次出徵,勝負實在是沒有把握,我得找個行家來算一卦!」眾人十分不解他這般做法,以為將軍畏戰,有人甚至揚言此次出徵宋軍必敗無疑。
  •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十大名將都有誰?
    徐達深通謀略,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僅沈兒峪之戰就斬獲元軍首級10餘萬,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餘人,北元第一名將擴廓帖木兒僅與其妻子數人逃竄至黃河時得流木以渡。徐達的北伐勝利不僅推翻了元朝黑暗殘暴的統治,使燕雲十六州時隔430年再次回歸漢人的手中,更是歷史上唯一成功的北伐戰爭,可謂千古奇功。
  •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古代殺不得5位名將,人死國滅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泱泱華夏五千年,英雄輩出。但也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雖然也是英雄名將、建立了不世功勳,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卻英雄末路斷頭路,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五位,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英雄,他們的生死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敗亡。
  •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許英雄見白頭;盤點歷史上慘死的8位名將
    因為名將都是要經歷無數的戰爭才能成長起來的,而在這些戰爭中到底戰死了多少人,很難做出一個確切的統計。戰爭沒有對錯,因為戰爭本來就是矛盾的,就比如秦統一六國之戰,從狹義來說,戰爭死了很多人,是殘忍的;但是從廣義來說,天下一統後戰爭會更少。
  • 「大秦賦」中戰國四名將:他是唯一的智者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六國統一的過程中,能夠善始善終的將軍鳳毛麟角。【王翦】作為戰國四名將之一,能夠獨善其身,激流勇退是非常難得的,可見他是一個智者。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及【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溫習那段歷史,劇中其他三位戰國名將:白起自刎而亡,李牧因反間計而被殺。廉頗因趙王罷相,反趙而去,流亡魏楚,最後客死他鄉。【王翦】在大秦帝國多年徵戰和六國統一的過程中,功德卓著是無可置疑的。除了韓國的滅亡與他沒有關係之外,其他五國都是在他或他的兒子的手裡被強行併購的。
  • 單論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幾位皇帝的戰績,他們能稱得上名將?
    名將,俗語就是著名的將領,即作為將軍必須在其中某個方面領先同時代其他將領,也就是將軍之中的佼佼者。譬如太史公在《史記》中稱呼王離「秦之名將也」。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馬上徵戰天下的英雄,謂之名將毫不為過也。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大宋、大明都是亡於外族入侵。宋明之間的大元,可以說從始至終就沒能控制住地方,而且大元朝廷也不想控制。中原烈火洶洶,那我就回草原,這就是大元。從秦朝到明朝,幾乎就沒有文官什麼事。這群傢伙可能愚蠢得搞亂國家,卻沒有搞死國家的惡意。所以,宋朝才只防武將,不防文官。因為趙家官人知道:文官最大的危害也就是貪汙受賄。
  • 東吳第一大將周瑜,為什麼至死都只是一個偏將軍?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在正史中,周瑜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當然,作為東吳第一大將,周瑜一生的戰績也是頗為耀眼的。孫策在位時,周瑜幫助其平定江東。等到孫權即位後,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 雍正王朝:讓胤禵爭取「大將軍王」,胤禩的目的何在?用心太險惡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亂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而當時的康熙皇帝已經「垂垂老矣」,御駕親徵已然不再現實;而西北大敗以後,又急需一位有身份、有謀略的人物前去收拾軍心、扳回敗局。所以,才有了康熙皇帝的決定: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徵,封「大將軍王」!
  • 大宋王朝留給我們的那些東西
    ###拍一拍宋朝#說這大宋王朝這大宋王朝一直等到山窮水盡才滅亡,不得不說,是老天的優待。在歷史上,相對於其他朝代,宋朝整肅宮闈,沒有因女人發生什麼大的災禍和亂子。抑制宦官當權,也沒有因為閹黨太監們導致災禍。對宗親和睦,也沒有因為家族紛爭引起麻煩。同時防範外戚,罷典禁兵,也沒有因為外戚和強藩導致災難。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這一年是大宋朝景德元年,屬龍,開國已經第四十五個年頭,在位的是宋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恆,鬥轉星移,波瀾不驚。「燭聲斧影」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稱帝,他是從哥哥趙匡胤手裡「拿」來的皇位,就生怕也有人覬覦自己的寶座,於是哥哥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都英年早逝,弟弟延美抑鬱而終,長子元佐被逼瘋,次子元僖因病暴亡。直到太宗死的前兩年,才匆匆忙忙的立了第三子趙恆為太子。
  • 大宋王朝被遺忘的武功:經略青唐
    宋的軍事往往被網民嘲笑,稱為:困於契丹,疲於西夏,敗於女真,滅於蒙古。然而宋的軍事史並非沒有亮色。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屢有得失。在玄宗朝,隨著石堡城的攻陷,大唐對纏鬥上百年的吐蕃終於取得全面的優勢。唐代詩人司空圖對此就充滿感慨,有詩《河湟有感》為證: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司空圖吐蕃帝國崩潰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本部分裂為許多大小部落,又因藏傳佛教的禍害,資金都用於貢獻喇嘛,失去了尚武精神,人口急速減少,原有的重騎兵體系也徹底廢止。
  • 飛將軍李廣和不敗將軍程不識,打仗都挺厲害,為啥沒能封侯?
    漢武帝初年,在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之前,有兩位抗匈名將並駕齊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另一位是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不敗」將軍程不識。這兩位擔任的職務很相似,李廣是現在河北省的太守,程不識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當時的太守可不是文職,而是邊境上的守將。
  • 他是李世民手下名將,卻戰鬥一次就被雪藏,直到20年後才再度出徵
    他是李世民手下名將,卻戰鬥一次就被雪藏,直到20年後才再度出徵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古代的冷兵器當中戰鬥非常殘酷,不知道有多少戰士因為武器裝備或者己方部隊數量的問題戰死沙場,雖然也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士,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少數。
  • 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但是惟有一人除外,此人作為進士出身的高級文官,卻成為了大明二百年來唯一一個遭受傳首九邊這種殘酷刑罰的人。若此人是大奸大惡之徒倒也能說得過去,可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此人是個在遼東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就是熊廷弼。
  • 「將軍三箭定天山」指的是誰 誰這麼厲害
    「將軍三箭定天山」指的是誰,誰這麼厲害?「將軍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這裡的將軍指唐朝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指薛仁貴大敗回紇鐵勒九姓突厥的故事。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