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寧致張愛玲公開信(張愛玲因這封信與他絕交)

2021-02-08 朱之珩


按,朱西寧先生可以說是「最鐵桿的張迷」,1971年5月30日,他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致張愛玲公開信《一朝風月二十八年──記啟蒙我與提升我的張愛玲先生》,張愛玲讀後給了他回信。三年以後,朱西寧在《中國時報》發表《遲復已夠無理──致張愛玲先生》作為對三年前張愛玲來信的回覆,而此時他已拜訪了剛到臺灣不久的胡蘭成。信中朱西寧公開以「五餅二魚」之說企圖撮合胡張破鏡重圓,卻因此而激怒了張愛玲,致朱西寧為張愛玲寫傳記的計劃也胎死腹中。翌年(1975年)十二月十日張愛玲致夏志清的信中寫到:「中國時報上的那封公開信寄來了。為了個affair而離婚,結果又沒結婚的很多。三十年不見,大家都老了——胡蘭成會把我說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報復,因為寫過許多信來我沒回信。」張愛玲所說的「那封公開信」指的就是朱西寧的《遲復已夠無理》,而所謂「把我說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張愛玲對朱信中「五餅二魚」說的誤解。2020年8月20日,朱之珩謹識


遲復已夠無理

──致張愛玲先生

(作者朱西寧,原載1974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有多少話要與先生說,也是要與許多關心先生的人說。我寫信向來很糟,尤其是對自己所敬重的尊輩,一心求順服,只顧承受,以至於呆滯扭怩而不知所云。主要我還是覺得寫信而起草稿,未免太當一回事,不耐又不習慣(我也沒想到強不習慣而為之,竟是那麼艱難)。我寫信糟就糟在一筆邋遢下來,連泥帶沙,又顛三倒四,先生定有印象。所以不如用文章來寫,存心寫給多人看,就有傲心。既是文章便非要改改弄弄不可,到底中看多了。 


從我發表《一朝風月二十八年》,接獲先生來信(附錄於後)「解釋」數點(其實是就失實處有所指正,多承厚待,不言否認),當時便想立即覆信謝罪。但因慮先生他遷在即,候候再說了。誰知道一候,就候了快三年。也是我又一邋遢。 


說來確是虧欠,那封信不復還可,總要就《一朝風月二十八年》裡不實處為文更正,免得貽誤世人對先生的了解。或許因為心裡有了底子,那些誤傳皆是來自放梨華的口述,似乎「罪」不在我,這就心裡頭給自己找到搪塞,有了苟安。雖然糊塗中還是殘存著偷偷的明白。 


所幸近年來血型說很流行,凡我所有的糊塗、邋遢、拖拖拉拉的等等根性,正好都推給我這無可奈何的B型了。這也是能獲得無限制原諒的最佳條件。 


本來我知先生的風範,「向來讀到無論什麼關於我的話,儘管詫笑,也隨它去。」所有這些曲直,原不計較,無須我來解釋。不過「因為是你寫的,不得不嚕嗦點向你說明」。既是這樣的於我器重有加,所以我覺我也有責任要更為嚕嗦地向您說明了。 


這三年來,我有不少機會和青年朋友們討論先生的作品,率多不出《傳奇》和《秧歌》。特別在一次「張愛玲研究會」上巧之又巧的從林懷民處獲知蘭成先生當時適在臺灣,特去謁訪,得益不知如何說了。這些都叫我急於想讓先生知道。然而還是似有緣因而又無緣因的拖拉至今。 


當然不止這三年,比這更多的更長的時間,曾出現過不少批評先生的作品,我知那些矯情乃至似非善類的侮蔑,也只供先生「詫笑」,「也隨它去」。我得承認我有不平。但作為基督徒,這不平原是甚低下的情境,況乎再用於討論僅令人「詫笑」的那些高論。即使我跟青年朋友們討論時,亦都隻字不提;最多也只說起一些半生不熟的批評者流的通病,多為不敬的流風所染,成為一害。這不敬也是好幾面的:不敬重作家的心血而興之所至的斬斬剁剁是其一,不敬業其自身的學養功夫又無耐心鑽研是其二,不敬世而欺弄文壇和讀者,藉以盜名是其三;後者真的就是「飾小說以幹縣令」了。這在過往的人世,都是煙雲過眼無損真文學作品於絲毫。但今世已有許多變異,供給譁眾取寵的傳播器具實在是便利,又正迎合時下青年們知識的虛榮。我見過一些孩於常以之為捷徑,只圖討巧的讀批評而不讀被批評的創作作品,自欺欺人已讀過那部作品,無須自品即可向人炫耀其見解。這樣可怕的空虛,是我不得不提醒他們自愛的。先生的「詫笑」固然是氣度所使,卻也不可不說是中國文人的遺風,視傳世比時興更其重要。雖然「出名要趁早呀」,十分動聽,總不過還是自嘲。我不以為先生對此會有所信仰和奉行。但是憑著文章傳世,又有時興,豈不雅俗共賞,兩全其美。這也就是我自不量力,妄談研究先生作品,實在也不過求其能夠時興,叫當代人享有當代的高貴作品,也算勿枉罷了。 


我是向青年朋友們直認不諱我還無能用理性走進「張愛玲的世界」;我從不曾接受過那種訓練,實則我也覺著那是文不對題的強求理解。但時下如餘光中所命名的「二房東批評家」似頗當道,又一律都很誇傲他們的居間地位,善用英寸的三圍來替柳腰,名之為準確。這樣子以理性之鑰強作解人的開啟感性之鎖;便是所謂的時代性、社會性等等,以之丈量萬事萬物。要緊還是取法西洋的物我對立,不親不合,物則從何格起!結果不外是蹩斷了鑰匙,鎖孔也被堵死。這種兩敗俱傷的沉迷,已是重複得再三再四,註定的隔而不得見性,還不能見到回頭。正是蘭成先生所說:親與敬的人世的存在,欲辯已忘言,如數學的點線的存在,不得以邏輯求證。而西洋的唯心論與唯物論,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則皆是「隔著牆壁在喧譁」。於科學有所不得而要反求之於數學;而一代的歷史大事於理論有所不得,則要反求之于格物。蘭成先生的「隔著牆壁在喧譁」,真是道得鮮活。而二房東既非嫡傳、真傳,連這喧譁的光景也是比不得的。確是其情可憫,但冥頑如故,不知何時可以醒醒。這怕是不好等待的了。 


所以我竟不能不提醒一般學院的新秀,無論攻外文,攻中文的,好不好透過選擇去吸取西方的精粹,另一方面也透過選擇來繼承些自家的傳世方法,把兩者化合而生新。我把考據、箋注等掏出來,自然也不是推崇,只是舉一隅的意思。就是金批,亦有榜樣。要之總是不破壞作品生機為貴,我覺這是要緊的,也就是蘭成先生所說的親與敬。所以我也有嘗試,像從《今生今世》中《民國女子》一章,和《流言》集內《私語》等篇,來直接認識作者的人生。今夏的復興文藝營和耕莘文教院,始業前的作品閱讀,我是指定的《留情》《桂花蒸阿小悲秋》《年輕的時候》和《封鎖》四篇,以備討論。特別是文藝營,設在天然冷氣的霧社夢湖湖濱,採取的導師制方式,每一組只一位老師,十天帶到底。我負責的曹雪芹組,頭一天討論《留情》便有困難,第二日「桂」篇雖稍有開展,還是不曾討論出什麼結果。我自然承認我的設計和預備兩不成熟,種種的提示其張力也不夠,而同學們雖皆是大學院校在讀生,多還是受著中學式課堂的教學,顯出不很適應。但這兩者還是枝節,根本是在先生的世界渾厚深蘊,同學們除了提出些婚姻觀、愛情觀等的皮毛,和技巧的推崇,似乎都不比我得到的較多一些。但雖如此,我覺選讀先生的作品還是合宜的,就是好在這難。事後我想,如果選定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藥》等,便不這般困難,誠如乃弟周作人批評所說:「這裡借狂人說話,自然只可照題目實做,這是一篇宣傳文字,文藝與學術問題都是次要的事」(「魯迅小說裡的人物」),所謂小說的主題,那是無須多少討論即可發見的,且只一個單一的肯定主題,縱由一百個人來討論,一千一萬而至無數的人來討論,那與文學鑑賞和創作的進修,應沒有什麼意義。又我也想到,若是討論我的小說,也有好處;作者現場候教,會得在誘導上給這些孩子們很大的幫助,還有原案來核對,一測每個人的意境。然而也是有大顧慮,我覺不好,沒有那樣做。我倒不管什麼內舉避親──謙衝用在這上應是無謂的。問題是作者於自己的作品又究能知得多少,一般的也是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有人道出我某篇小說表達的什麼,承認與否我都覺也是也不是,這就可知作者面前來討論,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效能。我原想經過新銳的一代來討論,把所得到的什麼,捧交先生。結果卻是乏善可陳,不知說什麼好。但我會繼續的摸索,討論的機會還是很多。先生自不會期待這些,只不過是我的盡心盡性,也不是專為先生,總想跟孩子們在一起,做一點文學上的事情就是了。 


可是也不是很有自信,時常亦會忽生疑問,文學作品由著人去欣賞就算了,人的天賦各異,任你多有熱心又算得什麼,小說的讀或寫都不是教得來的。實在我是談不上什麼教不教,我也不過只像個動情少年,被其實一無是處的戀情滋味飽飽脹脹的充足了,老要溢出去,溢出去,說不很準是要與人分享,還是渴欲人知而得同情。於文學,自然我也並非單單動情先生的小說,喜愛的還多得是,只是先生的小說似海似洋,百讀不厭還不足說出我的喜歡;經常都是信手翻閱,任從何處讀起總放不下手來。在我,只有兩部書可與之並比,《聖經》與《紅樓夢》。像這樣的喜歡,焉可不與人分享。但叫我去講道,或開《紅樓夢》一門課,我是不能夠的。我的領悟都不是漸修得來,於禪宗謂之頓悟,於基督徒則叫作思寵。神學家聖奧古斯汀所不能滲透的三位一體天機,即今世仍不得解釋,獨我能悟。然而卻因這是超理性的,不可以理喻,亦便不可以道。所以一些批評家者流,迂不在他們主張文以載道,迂在要求小說家的作品必須載可道的非常道。這非常道便是他們所謂的社會性、時代性種種。先生的小說載的原是不可道的常道,如嚴滄浪謂盛唐諸詩家「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卻害他們於先生小說中找不著非常道來道之。 


這就是先生的離經叛道,罪大惡極,不如索性判一個殖民地派(也是僅僅找得出來的一點非常道)的罪名,俾便定讞,草草了此一案。這樣一說,其實也是簡單。 


所以我說,我會繼續摸索,討論的機會還是很多,也許總有青年一代裡的精英,摸出一套現代的中國小說批評新路,超理性的,或索性竟是非理性的,就便也救了西方一把。至於價值或意義上自尋煩惱而來的疑問,我倒覺即使出於分享或邀取同情的心理,豈不也是與人為善,與己亦有滿足,不就罷了!總歸一句話,小說載的道是常道,這常道若是可說,何不就直截了當的說了,又何必又是描寫、烘託,又是象徵、比喻,又是迂迴、穿插、對比、客觀呈現種種?即因不可說,才只好用盡了技巧來以元本面目表現。而可以說出的非常道,本是小說家所不取,亦非小說家之長,所以小說家也無能去取。如若強取,結果也不過是五四和三十年代小說的樣子,在在可見非常道,徒示小說家的愚拙與僭越,終而為宣傳品,非藝術品。如今那般批評家者流還要求所謂的社會性。時代性這些可道的非常道,怎不是走了回頭路了?怎麼沒有儆醒?那些個論說,本身已是言不及義,我也深知他們自己也是愁苦的,所以還是其情可憫;然其虛榮的不敬不親,則又是令人生厭的了。真是說不齊整。 


圖:完整版《今生今世》,槐風書社,2019年7月


我之熱心的要見蘭成先生,相信不是看明星的心理,先生也必信過我。自然就是想多尋一些門路來進入先生的世界。那是前年10月,在耕莘的「張愛玲研究會」我提供了許多最能妙傳先生神髓的可信資料。當時我手上也不過只有畫家金哲夫從他的朋友處得來送我的一本《今生今世》上冊。扉頁有蘭成先生題識「送龔太太」,不知輾轉了幾世幾劫,已不可考,否則還有希望弄得下冊。那是遺憾,作者又在日本,許多信用的活資料平空失缺,著實令人扼腕。誰知人叢中就有一位青年朋友舉手說他近讀《文化一周》,知道胡先生回國來看朋友,建議我去拜訪他。中間休息時,才知給我這個喜訊的,原是去國多年,回來後尚未見一面的林懷民。那天下午他連教了四堂現代舞課,疲累得眼睛張不開了,卻趕來給我報這個佳音。我就去信文化一周社打聽,幸有一位文藝營的同學任編輯,另還有藝專讀美術的郭少宗也自告奮勇地替我打聽,我終能見到蘭成先生在他臨時的住所。


我一見蘭成先生,便不用言語,就認他是「你怎這樣聰明,上海話是敲敲頭頂,腳底板亦會響。」我最關懷的是《民國女子》的「信史」程度,《民國女子》總不是小說。我的意思不是疑心其有捏造;文學上的感覺傳達必是要經過擺脫原本事實的羈絆,抽離而加誇張。文學創作者的官能感覺本是較常人極敏銳,輕微的振幅在常人為無感,於小說家則震耳欲聾。要把這感覺度的差異拉平,這種等量調頻的處理,便是藝術上的誇張了。我之想求《民國女子》的見證即在此;蘭成先生雖不是小說家,《今生今世》亦非小說,但究是藝術家和藝術品,以他的感覺之銳利(如不然,怎能與先生那般投契貼合?)超乎常人,保不住為傳達其感覺,而必得渲染,借虛構些事物來烘託。如此,雖於事物有偽,於感覺卻有忠,於藝術毋寧是種境界。唯蘭成先生說來中肯切要,他只覺得任何人來寫先生,欲圖作若何裝飾、美化、炫誇,都是一種降級,構成傷害,因蘭成先生迄未發現活著的人裡,含他自己在內,還沒有誰的格調能高過先生。所以他寫先生,於事物,於感覺,皆是老老實實。若有出入,也只在文章表達的力有不逮上有所不及。 


這是蘭成先生的謙虛,而實際也有可能。即如先生之筆也未必盡能寫出心內的那個好。不過舍蘭成先生,更還有誰能寫《民國女子》?我自確信蘭成先生絕頂的聰明,但也只夠扈從於後,摭拾先生一路隨擷隨散的花香。不過這裡面還有千百個層次,蘭成先生就是那頂尖上的,只須先生一點化,便立即甦醒,那也是說他原是有夙願的,換來別一個人,縱然亂棒打下,也還只見棒子,只這知心的難求,先生就是絕頂寂寞的人。無怪乎「君子如響」的蘭成先生,那麼精靈的一下子便覺出「才去看了她三四回,張愛玲忽然很煩惱,而且悽涼。女子一愛了人,是會有這種委屈的。」我只是想,這委屈也不只是情,知心難求,能一點即化,已是「眾裡尋他千百度」了,也就委屈些罷。 


見蘭成先生有我事先不敢妄想的收穫,因我說手上只有他送龔太太的一本上冊《今生今世》,問他下冊還有愛玲先生否,他便立即取上下兩冊相贈。想他歸國小住,必不可能攜回多少,而且書中改了些藍字紅字,都是親筆,有的是手書之誤,也有的是文詞上的校訂或潤飾,我真信那是蘭成先生自存的「善本」,或竟害他要再另拿來一部從頭來過一遍校修。但蘭成先生贈書贈得那樣子欣然,我也不說,就加倍地感激而心領了。 


我喜歡見真人,蘭成先生也真是真人,他就不等我—一探問,真當作我就是謁見他專要從他那裡多獲知一些先生,便白頭宮女一般,連不打一個頓地述說,巨細兼備,就是先生通常一天寫得多少字,也都告訴我了。不記得是先生哪篇散文裡說一天也只寫得七八百字,蘭成先生則說是一千字左右,這齣入不大,後者恐不如先生自承的可靠,但也會有相異的時期,不是也有「男的廢了耕,女的廢了織」的時候麼。蘭成先生還說,一千字是常態,有時即使還可多寫,先生也不貪。講到這般細緻,應是可信的了。我不說從蘭成先生那裡究竟得到多少,回頭過來再信手打開「傳奇」,似乎就能多領會一些說還說不出的東西,也會是些精神作用罷。但豈不是精神也如充電一樣,得自蘭成先生的掖助了麼。還有令我感念的,我聽另一青年朋友告訴我,他的祖父當年曾在淪陷的上海開律師業,且認識蘭成先生。但談到這些時,蘭成先生便不搭話,似有忌諱。唯蘭成先生與我長談間,當年陳壁君氏如何說客於他,還有我問到的日本宇垣大將、池田、熊劍東,都想一見先生而不得,以及先生拒絕參加「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所有這些,蘭成先生毫沒有一些遲疑或諱言。是他的真,也叫我深感受到器重,叫我說不出的感念。這我又要說是恩寵,為何我能獨得承受這些個豐富。自然我是會珍視和善用這些個豐富。 


我傾慕蘭成先生的純真,卻又笑他有些話簡直是童言,那次夜訪,我竟是拖家帶眷,劉慕沙和我女天文,都是因受先生,也愛起《今生今世》。蘭成先生見了都一律的歡喜,也就有感嘆,說今天這樣,要能愛玲也在,一定談得更歡。因希望我們能勸先生回來,像我們這樣的和悅家庭必會好好接待的。這個怕也只有蘭成先生才會生出如此異想。其實就是這種類似的突破,才真的是難。在一個永具童心的才人,不過是隨時都有的雲山霧罩,不足奇的。在平俗人就難了。我猜蘭成先生的血型是B,回來讀了《今生今世》下冊,益發相信他是。但他自己不知道,開過刀和輸血,也還是不知自己血型,單這就是B型了。讀到「鵲橋相會」先生去溫州患難相從,就是愛得那樣「欲仙欲死」,蘭成先生也還是相從也好,不相從也好,總無貪慾。即使先生的那一書絕情,也還不過「愛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樣,有她在世上就好」。有這般的意境,怕也多半是先生點化,又也許是文章的魁力,就使人覺得後來的小周,範先生(秀美),乃至再後的一枝,餘愛珍,直都叫人聯想到先生愛書不存書,更不藏書,以及「她只是臨機妙悟」,不著痕跡,什麼好的,過了就算了。他那樣泛情,連應該不應該都叫人意識不到,本就是要那樣子才好。也是人各有自己的福分,偏就沒有爭鬥,於人又無所損傷,還提證了情愛的無量無質,如基督的五餅二魚食飽五千人。給一個人的也是五餅二魚,給兩個人的也是這麼多。又妒又醋的婦人便是要獨得五千人乘五餅二魚的那個總數,男人哪有那般的神通。他愛起一個女子來,就是五餅二魚的情愛,另再愛起一個女子,天然就生出另一份的五餅二魚,再多下去便是以此類推。但一個從一而終的男子卻不能在一個妻子身上施以十餅四魚、或十五餅六魚,或以至更多的情愛。那亦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的確無可奈何。情愛的玄妙就是這樣的在蘭成先生婚姻行為上天然的表露,真的是妙。 


我知這也不是我不關自己痛癢才是這樣,就是當事者像小周、範先生,都是毫不貪求更多的餅和魚,得了那一份五餅二魚就覺豐足。我猜想昔日婦德之一的不妒,恐也不見得全是男性為方便自己的特權,才處心積慮的制訂那些典章規範,中國人的知天命怕也是促成了這樣。不過這卻只是我的猜想,先生或不會多心。民國女子在平權上釋放最見自然的,似乎就是這妒的自由了,毋寧是太合人情。我是喜新厭舊的B血型的人,手紋的心線又極錯綜,也似命該多妻或多情,但對比之下,恐因蘭成先生繼承中國傳統較深,世界各民族都沒有中國姨太太制度這麼完美的多妻主義,而我則可能受到基督教的影響。然而我卻缺乏基督教徒迫人為善的那種侵略性,所以我可以篤守我的信仰,還是一面也愛蘭成先生的揮灑。只須來得自然,又有那般福分,就是好的。我覺先生的不著痕跡,也不一定是不著在決絕的舍與離,也是要不著在取與合,總之也就是無分取捨離合,也無貪無厭。若是這樣,先生無論專程或順帶回來走走看看,與蘭成先生可聚可不聚,所有這些都不必刻意,那才是真正的好。我這般的心意,如此也便不致被視為強作調人了。 


我要跟先生陳訴的,實在重點也僅乎討論「傳奇」和與蘭成先生幸會的這兩件事。於先生來說,或許都是很徒勞的,但我覺得我很歡喜,先生也會歡喜我這樣的歡喜人世又哪得這些淡淡素素的興旺──真難得我竟寫成了這信。 

——原載1974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作者朱西寧

《胡蘭成全集·戊輯·集外文與遺稿》(上下兩冊)以散文為主(亦包括部分小說、詩歌與論文),共收錄文章153篇,近50萬字,16開,總800頁,布面精裝,包含其眾多自述性散文,評張愛玲、魯迅、周作人、路易士、朱西寧、朱天文等,以及晚年的一些歷史評論與哲學隨筆等。其中有62篇軼文或遺稿屬首次出土,在兩岸三地以前出版的各種文集中皆不曾收錄過。

歡迎關注本公號,也可掃以下二維碼加我個人微信(好友皆實名,來者請註明身份)。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夏志清的118封信
    但張愛玲至遲在一九六一年三月收到我寄她的英文初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即該同我通信了。某一天我查看原先專存先父、先兄家信的四隻長盒,無意中發現其中一隻早已改放了幾個文學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張愛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內,可惜沒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家被我丟棄。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從匹茲堡遷居紐約以來,雖搬了兩次家,一次從六樓搬到二樓,另一次從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書信文件都未遺失。
  • 張愛玲與夏志清的118封情書~
    某一天我查看原先專存先父、先兄家信的四隻長盒,無意中發現其中一隻早已改放了幾個文學界重要朋友的信件,張愛玲大部分六○年代的信件也在內,可惜沒有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信,可能因搬家被我丟棄。我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從匹茲堡遷居紐約以來,雖搬了兩次家,一次從六樓搬到二樓,另一次從一一五街搬到一一三街,所有的書信文件都未遺失。一九六三年以來張愛玲所有給我的信件都可以按年月有系統地排列起來了。
  • 張愛玲讀書挑剔 外國作家最愛毛姆
    因為喜歡《紅樓夢》,她甚至為了不能與曹雪芹生在同一時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風採或一聽他的高論,而發出過「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感慨。  其次,張愛玲喜歡讀的書就是《海上花列傳》和張恨水的作品。她說:「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高如《紅樓夢》、《海上花列傳》,看了我不敢寫。低如傑克(黃天石)、徐訏,看了使人反感。」
  • 1995年,張愛玲去世留下700封信,遺產全給了誰?和你想的不一樣
    1931年,11歲的張愛玲寫下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次年,她在校刊發表了散文《遲暮》。張愛玲無疑是一位才女,儘管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時,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但憑著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展露出了頭角。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時間往前推到1986年,張愛玲的作品剛剛在內地重印,陳子善一看耳目一新,感覺與新文學運動以來很多小說家的風格不同。1987年他在做周作人研究時,無意中發現了1951年上海《亦報》連載的《小艾》,署名梁京。文史研究的敏銳讓他認定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張愛玲發表的一個中篇小說。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在這封信中,宋淇特別叮囑張愛玲,無論項目接手與否,要事先徵得陳世驤教授的同意。他似乎隱隱覺察到一些微妙的人事關係——張愛玲與陳世驤並不和諧。一直到1970年11月7日,張愛玲才給宋淇回信,「我這些時一直惦記著寫信,但是是真忙,因為有這麼些材料可看,整天浸在裡面,寫理論又老是太簡略,還在學著。」
  • 張愛玲沒有寫的文章
    張愛玲認為這件事有點奇怪,覺得有必要改寫,於是提出了如下的故事:鄭和追建文帝至錫蘭,建文帝以做和尚掩飾身份。錫蘭是佛教地方,當地一位有勢力的公主庇護建文帝,不肯交出,結果就變成政變,最終演變成一場海戰。鄭和勝,擒公主,擬帶回南京治罪,但建文帝逃走了。鄭和繼續追到東非洲,途中手下侵犯公主,為鄭和懲罰。公主因鄭和在錫蘭大宴後不親暱舞女,喜歡了鄭和,被拒。
  • 張愛玲被加大解聘,僅因不會交際?知情人說出內情:能力不足
    1971年6月10日,張愛玲給夏志清寄去一封信,與此前惜墨如金的眾多信件相比,這封信是意外的長。而夏志清則在讀完後,感到無比的心酸:「這封長信是張愛玲兩年間在加大中國研究院中心的工作報告,也可以說是她在美國奮鬥了十六年,遭受了一個最大打擊的報告。」是的,張愛玲失業了,而且被解聘時,鬧得人盡皆知。在此之前,她不是沒有遭受過打擊的。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
    從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間,張愛玲給友人寫過84封親筆信。這批珍貴信札在埋藏幾十年後,近日公之於世。這84封信札,內容涉及張愛玲在美國找工作、搬家、收集資料等許多方面,令人再一次關注張愛玲赴美後的生活狀況……水土不服,老是感冒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一、兩人的互評張愛玲曾在信裡寫到過對楊絳的評價,在信裡,她大讚《幹校六記》一書寫得極好,衝淡而又幽默,怪異之餘而又別有一番洞天,不同於人間的景色。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很多人表示不解,為何她會無故評價楊絳的作品。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尤其大家熟悉的《對照記》,它是張愛玲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整個出籠的過程,張愛玲與宋淇來鴻去雁,前前後後,幾次反覆,差點更名為《張家玲面面觀》。《對照記》最初源於「回顧展」1990年4月22日張愛玲在致鄺文美和宋淇的信中提到:「以前劉紹銘編英文小說選集,志清代向我借用一張照片。
  • 柏克萊的張愛玲
    對於柏克萊來說,張愛玲既存在,又不存在。這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現在, 2006 年秋天,在柏克萊,我可以找到她,又找不到她。她在柏克萊大學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她的研究工作,並撰寫了論文。但很少有人看見過她。我詢問過當年在中國研究中心和東語系工作過的教授,並得到印證。 1971 年,張的上司陳世 驤去世,張愛玲參加他的葬禮,是她在柏克萊屈指可數的公開露面。
  • 晚年張愛玲被多種疾病纏身 怕與人來往怕回信
    張愛玲的晚年,她不斷地放棄人生中多餘的東西,用減法捍衛自己的尊嚴。  上世紀90年代,由於夏正清的推介,從海外吹來的文學史的風,讓張愛玲重新回歸讀者的視野。那時,讀過一些張愛玲的小說和散文。這一次,借著莊信正先生的這本書,拉近了與張愛玲的距離。通過兩人的來往信函,可以了解張愛玲的作品、出版、閱讀、生活點點滴滴。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1000封信背後,張愛玲撥雲見月。記者 | 闕政張愛玲百年誕辰。100年前,她誕生在中秋後的第四天。100年後,隔著百年月色望回看,再清亮的月光也攏上些許浮雲。歲月不但是個神偷,還是個魔術師,一些事實和真相,被魔術師的手隱藏在身後——直到,關於張愛玲的1000封通信,逐一重見天日——與莊信正84封、與夏志清118封、與賴雅6封、與宋淇鄺文美夫婦752封……1000封信背後,張愛玲撥雲見月。
  • 他和張愛玲兩次徹夜長談,保持通信28年:她本不是無情人
    她一生通信最多的,除了給摯友宋淇夫婦的600多封信、給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的100多封信,就是寫給莊信正的84封信。莊信正是山東即墨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60年赴美念比較文學博士,之後留美任教。他比張愛玲小15歲,念本科時接觸了她的短篇小說,自此成為「張迷」。
  • 關於張愛玲的晚年瑣憶
    信中什麼都沒提只寫了一句「萬一需要的話」,當時我捉摸不出是什麼意思,她特地寫信告訴我搬家的歷史幹什麼?是不是有什麼事要我作見證?直到今天,當我在此追溯她搬家的歷史時,這封信才算真正地派上了用場。Redwood Inn Motel,Rm.#103,9111 Sepulveda Blvd,Sepulveda寫封信來說又要我幫她找地方住,信中留了個電話號碼。
  • 只有夏志清最懂張愛玲——「她太苦了!」
    近日,張愛玲與夏志清30餘年的往復書簡——《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出版。沒有夏志清,就沒有張愛玲張愛玲,二十歲便驚豔文壇,書寫出許多精彩佳作,一生傳奇。她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時至今日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然而,張愛玲的文學輝煌,卻和另一個人密切相關,這個人便是夏志清,可以說沒有夏志清就沒有張愛玲。假如沒有夏志清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
  • 張愛玲與炎櫻曾翻臉? 系「吃瓜群眾」所編排
    1960年,張愛玲在給鄺文美的信裡寫道:「Fatima(即炎櫻)上月結婚,自紐約寄請帖來,對象不知道是個醫生還是博士,我也沒查問,大家都懶寫信。」此後張愛玲與炎櫻關係似急轉直下,據張愛玲遺囑執行人宋淇說,炎櫻曾給張愛玲寫過好幾封信,甚至在信中寫道:「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可張愛玲始終未回。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關於張愛玲要求銷毀《小團圓》手稿的要求出現在她更早的遺囑中。1992年,張愛玲把當時的遺囑正本寄給宋氏夫婦,其中說到了要將《小團圓》銷毀,但是宋以朗強調,在同時寄來的一封附信中,張愛玲的態度又顯得模稜兩可,她說:「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張愛玲顯然對《小團圓》珍視有加。夏志清說她1971年就完成了這部小說,但直到她在26年之後去世時,也沒有見到這本書變成鉛字。
  • 張愛玲與唐大郎:因小報結緣、訂交、分離
    但「聖校」的教學法讓習慣自學的張愛玲不太適應,同時,她利用課餘時間替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分散了精力。張愛玲渴望早點經濟獨立。她既不想畢業後當公司文員,又有了英文寫作的成功經驗,於是才讀了兩個多月便主動退學,轉而拓展中文賣稿生涯。儘管張愛玲生於上海,卻因鎮日讀書,涉世未深,與現實社會難免睽隔。想要融入十裡洋場的新環境,她需要走出書齋,與外界多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