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炎櫻曾翻臉? 系「吃瓜群眾」所編排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唐山

  「炎櫻在報攤子上翻閱畫報,統統翻遍之後,一本也沒買。報販諷刺地說:『謝謝你!』炎櫻答道:『不要客氣。』」

  這段傳神的描寫出自張愛玲的《炎櫻語錄》。在張愛玲的散文中,炎櫻是常出場的人物,上世紀40年代後期,幾乎每篇張文都有她。張愛玲後來去日本、去美國,都有投奔炎櫻的意味,炎櫻還是張愛玲兩次婚姻的證婚人。

  張愛玲曾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櫻能買到讓我滿意的圍巾,換任何一個人都不行。包括愛麗斯或鄺文美,炎櫻是無法替代的。可能,任何人都無法替代。」

  1960年,張愛玲在給鄺文美的信裡寫道:「Fatima(即炎櫻)上月結婚,自紐約寄請帖來,對象不知道是個醫生還是博士,我也沒查問,大家都懶寫信。」此後張愛玲與炎櫻關係似急轉直下,據張愛玲遺囑執行人宋淇說,炎櫻曾給張愛玲寫過好幾封信,甚至在信中寫道:「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莫名其妙不再理我?」可張愛玲始終未回。

  有研究者稱炎櫻好炫富,而張愛玲正逢經濟困難,二人因此分手,但從時間看,此說不通。也許,炎櫻與張愛玲關係純屬無疾而終,未必像旁人們想像得那麼戲劇化。

  被張愛玲用英文罵娘

  炎櫻本名法蒂瑪·莫希甸,是個混血兒,生於1920年,與張愛玲同齡。炎櫻的父親是斯裡蘭卡人(胡蘭成的《今生今世》說炎櫻是印度人,誤),母親是天津人。據炎櫻自己說,她生在上海,並在上海生活了20年,可她的中文卻不太好,著名詩人路易士(即紀弦)曾說:「如果我的蹩腳英語是四十分的話,那麼炎櫻的中國話,應該給她六十分了。」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在上海舉辦了遠東區招生考試,張愛玲考取第一名,因戰爭無法去英國,只好改在香港大學就讀,與炎櫻成了同學。

  在《燼餘錄》中,張愛玲對自己港大的同學肆意嘲諷,只對炎櫻表示讚賞。在日軍包圍香港期間,「同學中只有炎櫻膽大,冒死上城去看電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到宿舍後又獨自在樓上洗澡,流彈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還在盆裡從容地潑水唱歌」。

  張愛玲性格孤僻,在香港又舉目無親,故只與開朗、膽大的炎櫻交往。一次港大放暑假,炎櫻沒等張愛玲就獨自回了上海,張愛玲竟倒在床上,放聲大哭。炎櫻好開玩笑,一天清早,為叫醒張愛玲,炎櫻竟將一盆冷水潑在張的頭上,張愛玲大怒,直用英文罵娘。

  炎櫻是張愛玲起的中文名,因炎櫻膚色較黑,炎櫻對這個名字不甚滿意,自改名為「莫黛」,後又改成「貘夢」。

  炎櫻家甚殷實,當時上海成都路上有一家莫希甸珠寶店,就是她父親開的,炎櫻的哥哥常在店裡站櫃檯。

  張愛玲為何留短髮

  香港淪陷後,炎櫻與張愛玲回到上海,因《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兩篇小說,23歲的張愛玲迅速成名。

  炎櫻也寫了一些散文,多由張愛玲譯成中文,她的語言有特色,比如:「英文諺語『無知無識是幸福的』,真是有道理。我小時候聽見廣東人說一個顏色很『雅』,我當作是『啞』。因為這緣故,有一種新鮮透明的翡翠綠,他們說『雅』,我便大聲抗議:它不『啞』,它會叫的!」

  炎櫻的寫作曾引起一些作家的注意,但數量太少,目前只找到7篇,都很短。她主要精力似乎放在服裝設計上,張愛玲還為炎櫻的服裝店寫過4篇題為《炎櫻衣譜》的廣告,其中頗有「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我不知道為什麼,對於現實表示不滿,普通都認為是革命的,好的態度;只有對於現在流行的衣服式樣表示不滿,卻要被斥為奇裝異服」等妙語。

  張愛玲好異裝,以致去印刷廠,排字工人都放下手中活計去圍觀她,這些異裝許多是炎櫻設計的,張愛玲的觀點是:我長得不漂亮,不穿得怪異點,誰會注意我?

  炎櫻與張愛玲都喜歡繪畫,炎櫻給張愛玲的《傳奇》等書設計過封面,還給張愛玲拍了不少照片,而張愛玲也給炎櫻畫過肖像,放在自己的書中作插圖(即《茉莉香片》中手繪的言丹朱肖像)。

  據路易士說,成名後張愛玲的造型由炎櫻親手打扮,炎櫻認為身材高的人頭髮宜短,身材不高的人頭髮宜長,學過美術的路易士對此極不贊同。

  張愛玲背後說炎櫻壞話

  炎櫻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證婚人,但她晚年接受司馬新專訪時,已不記得這件事,甚至不知道胡是大漢奸。1947年,張愛玲與胡蘭成分手,胡蘭成曾寫信給炎櫻,希望她從中緩頰,說:「愛玲是美貌佳人紅燈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紙上的梅花,我今惟託梅花以陳辭。」

  張愛玲告訴炎櫻,胡蘭成愛上別人,不過未發生關係,張愛玲苦笑道:「難道他要我送他一枚獎章不成?」

  1949年後,炎櫻一家先離開上海,張愛玲在散文中寫道:出門時風很大,炎櫻媽媽拿了一條紅紗巾給我:「圍住圍住。」這時候怕是午夜了,她們家床鋪全拆了,她們今晚就睡旅館。我剛走了幾步,炎櫻媽媽又追出來,將一隻大紅蘋果塞到我手上。

  1952年,張愛玲藉口回香港大學補學歷,來到香港,由於沒申請到1000元港幣的助學金,只好先打工,頗感艱辛。1952年11月,張愛玲赴日本,因炎櫻在那裡,願意幫張找工作,此外,張愛玲「以為是赴美快捷方式」。

  3個月後,張愛玲又回到香港,她對宋淇的夫人、翻譯家鄺文美說:「炎櫻在日本來信說『憑著自己的蹩腳日文而做過幾Billions(數以十億)的生意』——我都能明了。假如我處在她的位置,我也會同她一式一樣——所以看見一兩個把金錢看得不太重的人,我總覺得詫異,而且非常佩服。」

  1955年,張愛玲離港赴美,2個月後,她給鄺文美寫信說:「『宗教『有時是扇方便之門。如炎櫻——她固信教,不說謊,可是總有別的辦法兜圈子做她要做的事。我覺得這種『上帝』未免太笨,還不容易騙?」

  這些刻薄的話,讓人覺得張愛玲與炎櫻已形同陌路。

  配角搶了主角的戲

  但事實上,張愛玲到美國後,與炎櫻往來密切,因手無餘錢,張愛玲住進救世軍辦的女子宿舍中,還是炎櫻找的關係。

  張愛玲英語好於中文,本想在英語文壇闖蕩一番,卻被屢屢退稿,備受挫折。得知胡適也在美國,便與炎櫻一起去拜訪。

  此前張愛玲曾將自己的作品《秧歌》寄給胡適,胡適讀後十分欣賞,可見面後,張愛玲一言不發,胡適只好和她閒聊起大陸的情況,可張愛玲對政治毫無興趣,只聽不答。

  胡適夫人端茶給她們喝,並拿出一碟茶葉蛋招待,據張愛玲記,炎櫻咯咯咯地笑著:「這個真香,聞著就香,濃濃的茶葉香氣,我吃兩個。」胡適說:「這蛋很小的,你應該吃三個,或者五個。」炎櫻一聲驚叫:「不可以,這個吃多了會放屁的。」連胡適也被逗笑了:「是的,不過沒關係。」

  結果倒是炎櫻給胡適留下深刻印象。張愛玲下定決心,下次單獨拜訪胡適。

  胡適出於禮貌,先回訪了張愛玲,才發現胡家與張家是世交。張愛玲的爺爺是晚清名臣張佩綸,與胡適的父親胡傳交情深厚,張佩綸被貶謫時,胡傳曾寄銀200兩,讓張很感動,將此事寫入日記中。張佩綸是封疆大吏,胡傳只是秀才,二人不計懸殊地位,也是一段佳話。

  然而,張愛玲始終沉默寡言,胡適亦不知如何幫助,當時美國有基金會扶持的創作營,作家可短期免費食宿,張愛玲兩次請胡適擔保,胡適欣然同意。

  張愛玲曾經墮胎

  在創作營,張愛玲結識了第二任先生、比自己大30歲的美國作家賴雅。

  很多人說,張愛玲是為了混個長期飯票,其實賴雅雖年輕時賺過大錢,可此時已窮困潦倒,結婚前,張愛玲便給友人寫信說:年紀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沒有前途。可見,張完全知道賴雅的情況,據炎櫻說,賴雅對張愛玲是「痴愛」,所以打動了張。

  張愛玲生在豪門,但父親不務正業,為阻止張愛玲留學,曾痛毆她,並將她關押半年,這給張愛玲一生留下心理創傷。張愛玲兩次婚姻都嫁給了年長者,頗有補償父愛缺失的痕跡。張愛玲錙銖必較,與炎櫻上街喝咖啡都要分帳,可與胡蘭成一刀兩斷時,卻隨信附寄了30萬元。

  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與炎櫻仍有往來,炎櫻去信說要看望他們,卻總也不來,張愛玲平生最恨別人失約,再好的朋友,晚5分鐘都不行,可就在張愛玲準備出門前,炎櫻卻在門外大叫起來:「張愛,張愛——」張愛玲打開門,炎櫻衝進去抱緊張愛玲說:「又見面了。親一下,親一下。」

  原來,炎櫻準備再一次結婚,找了個比她小几歲的男朋友,說:「看好了看好了,就是他了。再不會離婚了,決不會離。」

  炎櫻想讓張愛玲留宿,但張愛玲裝沒聽懂,炎櫻便用上海話說道:「儂好狠心。」

  張愛玲在和賴雅交往階段,曾不慎懷孕,而張愛玲最不喜歡小孩,還是炎櫻幫她找人墮的胎。

  七十多歲的新娘子

  1966年,在夏志清的幫助下,臺灣出版了《張愛玲全集》,張愛玲從此再無衣食之憂,但賴雅婚後不久即癱瘓,為照顧賴雅,張愛玲與外界基本斷了聯繫。

  此後30多年,張愛玲主要與宋淇夫婦、夏志清、莊信正書信往來,其中宋淇家便有600多封信,達40多萬字。令人驚訝的是,張愛玲與曾經的好友炎櫻反而中斷了往來,炎櫻去信她也不回。

  首先,張愛玲性格孤僻,1985年至1988年,夏志清給張愛玲寫了5封信,張也都沒回。

  其次,對於張愛玲來說,炎櫻是對外社交的助手,可以避免冷場,晚年張愛玲絕世獨立,炎櫻已幫不上什麼忙了。

  張愛玲的財產基本委託給宋淇夫婦打理,而非同在美國的炎櫻。這其實不難理解,炎櫻沒心沒肺、行為飄忽,直到她準備再結婚時,張愛玲才知道「她竟然有那麼多的事瞞著我,比如幾次墮胎」。以張愛玲的個性,是無法掌控炎櫻的。她們能玩到一起,但從未一起做成過事。

  1995年,張愛玲去世,司馬新給炎櫻打電話,說有個壞消息要告訴她,炎櫻馬上就猜到了,「當下在電話那端飲泣起來」。

  幾個月後,炎櫻告訴司馬新,她又結婚了,並稱自己「好厲害」,這三字是用中文說的,那時她已七十六七歲,還有機會做新娘子。

  1997年10月,炎櫻去世。司馬新感到有些奇怪,因1996年宋淇去世,1997年張愛玲的姑父李開第去世,加上炎櫻,過於集中,仿佛張愛玲正將她最親近的親友一一招去。

  所謂「閨蜜」翻臉的劇本,怕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人們編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和炎櫻:有一種友誼,只能共青春
    第一次看人用「叫喊」形容月亮帶來的歡喜,卻也道盡了它的璀璨;她也有調皮的時候,在報攤上翻畫報,統統翻遍之後,一本也沒買,報販諷刺她說:「謝謝你!」她毫不客氣地回答:「不用謝!」她去猶太人的的店裡買東西,討價還價,把錢包翻給老闆看,說:「你看,沒有了,全在這兒了,還多下二十塊錢,我們還要吃茶去呢。
  • 張愛玲《炎櫻語錄》:從前的好朋友是為何慢慢疏遠了的
    張愛玲早年經常提及這段話,也是《炎櫻語錄》的第一段文字,張愛玲對其喜愛可見一斑。在一九四四年的時候,張愛玲曾專門寫過一篇小散文《炎櫻語錄》,在記錄她的好朋友炎櫻說過的「名言」,篇幅不長,每一小段都以炎櫻開頭,有趣事有見解,讓人不禁感慨這真是一對摯友。
  • 為什麼我們的友情走不過秋天:張愛玲和炎櫻
    01 當時年少春衫薄張愛玲和炎櫻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好到張愛玲專門寫過《炎櫻語錄》,好到別人以為她們是同性愛。張愛玲的自傳式小說《小團圓》中九莉的母親便是這麼說的。炎櫻當然不叫炎櫻,她是混血兒,叫Fatima,父親是錫蘭人,母親是天津人。她父親在上海開一家珠寶店,據說張愛玲《色戒》中寫的珠寶房就是當年炎櫻的家。炎櫻是張愛玲為她取的中國名字。我們對她的了解,就像我們對她名字的認知一樣,都是來自張愛玲。
  • 路易士(紀弦):記炎櫻
    炎櫻的文章,我只看過這兩篇,但我已經很滿足了。聽說她現在和張愛玲計劃開一個什麼設計衣服樣子的店,也許已經開幕了,也許生意很好,但是這些事情不要管吧,因為這些,都不引起我的興趣。而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她的文章。 先說人。 四月某日,應某友人之約,到某地點去吃咖啡,在座的有炎櫻,還有張愛玲。
  • 吃瓜群眾吃的到底是哪種瓜?
    「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一直很尊重吳老師,沒交往,沒視頻,沒故事」……吃瓜群眾喜歡看公眾人物在網上展示自己不斷進階的截句技能,因為無數次經驗已經證明,句子越短,瓜就越甜。每到深夜,他們就奔忙在一望無垠的瓜田裡,對任何風吹草動都異常敏感,為了等待一顆成熟的瓜,漫漫長夜也變得不那麼難以忍受。吃瓜群眾自己大概從未思考過,他們吃的瓜是什麼瓜?
  • 「吃瓜群眾」的英語怎麼說?
    不知從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詞彙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吃瓜群眾」到底所指何為,英文世界的歪果仁們又是怎麼翻譯的呢?咱們一起聊聊「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吃的是什麼瓜?】「吃瓜群眾」中的「瓜」,最初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最新出土的譯作誤會12:離開上海後張愛玲和印度女友炎櫻再無往來首先:炎櫻不是印度人,是錫蘭籍(斯裡蘭卡)。還有一個事常常被忘記:炎櫻不會說中文,所以《炎櫻語錄》都是張愛玲翻譯的,她們用英語交流,偶爾也說日語——張愛玲在港大時學過一點日語。炎櫻後來和張愛玲斷交了嗎?
  • 張愛玲因寫作收入有限,欲開一家時裝店
    以李三娘比白流蘇,確很近情,因為《李三娘》中所描寫是古人的勢利,而《傾城之戀》所描寫,正是現代人的勢利,相異的是現代人所採取的勢利方式較為「文明」「故《傾城之戀》唯一的成功,也就在描寫人類的勢利方面,而將它認為一個現代的民間喜劇,有何不可。
  • 英語流行語:「吃瓜群眾」的英語怎麼說?
    不知從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詞彙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吃瓜群眾」到底所指何為,英文世界的歪果仁們又是怎麼翻譯的呢?咱們一起聊聊「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吃的是什麼瓜?】   「吃瓜群眾」中的「瓜」,最初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 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爐香也是張愛玲文學夢的開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這也是張愛玲開始步入文壇的時候。
  • 吃瓜是什麼意思 吃瓜群眾出處哪裡
    喜歡刷微博看八卦的寶寶們應該都看過吃瓜這個詞,還有吃瓜群眾應該也都聽說過。那麼吃瓜是什麼意思?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吃瓜是什麼意思  這裡吃瓜的意思可不是字面意思哦,這個吃瓜是指網絡熱詞吃瓜。簡單來說就是看熱鬧的意思,看熱鬧的人一般被叫做吃瓜群眾。
  • 「吃瓜群眾」英文準確說法,沒有「瓜」也沒有「群眾」?
    不明真相の吃瓜群眾 回想2018年,我們吃了時政圈,金融圈,娛樂圈...多少瓜,還能數的過來麼 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呢?
  •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什麼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出自哪裡?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什麼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出自哪裡?時間:2017-05-22 12:59   來源:學習啦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什麼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出自哪裡? 我們經常在新聞資訊和微博下面看到網友們自稱吃瓜群眾,這也是當今大多數網民的一種心態。
  • 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吃瓜」「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
    這幾天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形容的是上一個瓜還沒有吃乾淨弄明白,結果馬上又來了一個瓜讓你應接不暇。集美們這幾天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在不停吃瓜呢?那我們平時所說的「吃瓜」用英語該怎麼表達呢?一起來看看吧。1、spill the tea 吃瓜一起吃瓜就是一起分享八卦的意思,與英語流行語spill the tea意思相近。
  • 新東方:「吃瓜群眾」幾種英文說法
    何謂「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最初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網絡上網友們回帖、聊天常用語,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態度的人。這裡的「瓜」,實際上是指「瓜子」,源於在論壇中經常有人發言討論一些問題,後面就有一堆人圍觀跟帖,此時就會形成如下面的蓋樓、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   「前排吃瓜子」   「前排吃瓜」   「吃瓜群眾」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於是有人就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或「吃瓜群眾」來形容各種圍觀者,有的純屬看熱鬧
  • 「吃瓜群眾」英文準確說法!既沒有瓜「melon」,也沒有群眾「people」?
    tea有八卦的意思,spill表示的是湧出、溢出;所以spill the tea就是我們常說的:「爆料、吃瓜。在歪果仁眼中的 "tea", 和我們說的 "吃瓜" 一樣,等同於gossip(娛樂八卦)。所以當歪果仁和你說:「give me the tea」,可別傻傻的把茶遞給人家,人家根本就不是說「給我茶」,而是向你需要八卦猛料,坐等「吃瓜」。What tea do you have?你有啥瓜?
  • 由「吃瓜群眾」引起的思考
    由「吃瓜群眾」引起的思考  6月14日、6月15日,「河南廣播網」刊登了《只要你願意,「吃瓜」也能成為一種善舉》和《脫貧攻堅,我們不做「吃瓜群眾」》兩篇文章,經網上發出後,引起了強烈反響。from=timeline18、三門峽城市網  脫貧攻堅,我們不做「吃瓜群眾」https://mp.weixin.qq.com/s?
  • 「吃瓜群眾」用英語怎麼說?
    不知道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面找不到的詞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是,「吃慣群眾」用英語怎麼說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Netizens=Internet citizens網絡公民我們談論的「吃瓜群眾」多是活躍的網民,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翻譯成「netizens」或是「internet users」。
  • 每日一詞 | 別光顧著吃瓜,「吃瓜群眾」英語怎麼說
    對吃瓜群眾而言,這兩天就像是在過年蔣勁夫被抓,陳羽凡吸毒李雨桐深夜爆料薛之謙……連老胡都發文上了熱搜嚇得渣浪程序猿都不敢下班了>「吃瓜群眾」最初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網絡上網友們回帖、聊天常用語,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態度的人。
  • 張愛玲用過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筆名?
    它清楚地透露張愛玲曾用「世民」筆名在上海《今報》發表了一篇散文《不變的腿》,而這是張愛玲研究界七十餘年來一無所知的,非同小可。「春長在」言之鑿鑿,不大可能是空穴來風。但要坐實「春長在」的說法,即「世民」是張愛玲的筆名,《不變的腿》是張愛玲的集外文,得先從《今報》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