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2020-12-17 浮生一夢夢合歡

說起「文學夢」,誰不曾想筆下生輝、字字珠玉,將自己的思考和想像在文學的世界中變為現實,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精神「伊甸園」。每個人都有「文學夢」,更甚者,無時無刻都有人在為自己的「文學夢」而夜以繼日。

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爐香也是張愛玲文學夢的開始。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這也是張愛玲開始步入文壇的時候。

剛回到上海的那段日子,張愛玲無所事事,因為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後來想著總是要拿個文憑才好,這樣方不負母親那麼多年的付出,於是跟炎櫻一起打算進上海的聖約翰大學。

可是,學費從哪兒來?張愛玲跟弟弟表明了難處,張子靜自告奮勇說他幫忙說服父親。於是,找了個機會,趁著孫用蕃不在場的時候,他跟張志沂說了姐姐的情況。彼時,距離當年張愛玲被毒打以及逃脫張家已經4年了!血脈親緣的神秘性就在這裡,無論當時怎樣憎恨,總會不用多言,三言兩語就能化解仇恨。張志沂聽了只輕聲地說了句:「你讓她來吧。」

時隔幾年,張愛玲重新進了這老宅,父親也許老了些?因為港戰的原因,她已經原諒了他,甚至孫用蕃。在生與死面前,一切的仇恨都顯得渺小。沒有過多的語言,只十來分鐘後張愛玲就離開了這所老宅子,此後餘生幾十年她再沒有回過這個家,也沒有見過她的父親。

父女倆若知道這是他們這一生的最後一面,會不會說話的時候語氣溫柔一些?眼裡多一點兒不舍而不是尷尬?然而,歷史全無假設的可能。他們,這一世父女情緣緣盡於此。在這所老房子裡,她第一次睜開眼睛打量這個世界,他則體會了初為人父的欣喜。如今,他們的一切恩與怨,也結束在這宅子裡。但,老房子記得她。永永遠遠。

炎櫻生意人的本性,讓她走到哪裡都如魚得水,她在聖約翰大學混得風生水起。她人緣好,張愛玲正好相反。張愛玲跟弟弟抱怨說聖約翰大學的老師不行,課程也不行,於是想要退學。其實,她真實的心理無非仍關於錢。父親已經給了學費,不好意思再向他要生活費。而母親遠在國外,姑姑,怎麼說也不是自己的父母,不能像找父母伸手要錢那樣理所當然、理直氣壯。何況,她自香港回來後一直借住在姑姑那裡,已經給她添了不少麻煩。曾經,黃逸梵這樣說過張茂淵,她就是多條狗都嫌煩,何況是張愛玲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

她總有一種客人的情緒,揮之不去。

她曾經那樣渴望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可惜直到她離開內地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她的一生竟然沒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人的理想與現實之差距往往這樣驚人。

為了替姑姑分擔點兒開銷,她開始嘗試寫作。之前,在香港的幾年裡,為了實現比林語堂還要出風頭的願望,她幾乎從不用中文寫作,除了那篇《我的天才夢》。她一直練習著用英文寫作,哪怕是一封短箋也不例外。然而,當她離開了香港回到上海的時候,好似心底裡隱藏著的故事一下子就冒了出來。她要為上海人寫一段關於香港的傳奇,故事不長,點一爐香的機會也就說完了。她為這個故事起了個別致的名字:《沉香屑·第一爐香》,這篇文章發表在「鴛鴦蝴蝶派」鼻祖周瘦鵑主辦的雜誌《紫羅蘭》上。

有些天才的顯現是早慧且一鳴驚人式的,有的則用滴水穿石的功夫抽絲剝繭式,大器晚成。人們喜歡第一種,因為太富有傳奇性和戲劇性。幸運的是,張愛玲便是這樣的人。從前的她蟄伏得毫不驚人,即便是與好友炎櫻一起外出,她也沒有絲毫過人之處,人們往往關注炎櫻多過她。想來也很正常,天才的乖僻未必是我們尋常人能包容與消化的,反倒是炎櫻那充滿市井的小聰明小機靈為我們所熟知。

如今,改天換日一般,這「第一爐香」引起了滬上文人的注意,因為這樣的字眼實在怪異而新鮮:「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她的文字從這裡已經看出了端倪,用新方法講老故事。她的文章不似老派那麼幼稚保守,也不似新派那樣「革命」,更不是新文藝腔的做作無聊。她太過獨特,仿佛橫空出世般,出現在這個日漸淪陷的孤島上海。

此後,《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一氣呵成,遍地開花,她忽然間嘗遍了被人追捧的感覺。她紅了,紅得發紫,風頭早已蓋過了從前的目標——林語堂。

一時間,整個上海灘人人都在談論她,不知道這位筆底生花的作者是什麼樣,許多熱愛她的讀者不知從哪兒打探到了她的住址,竟然尋了過去,大有今時今日年輕女子追星的架勢。然而,她一概不見,因為實在尷尬,不知面對陌生人該說些什麼。不僅是陌生人,就連一些她認識的朋友,如果想要見她,必須提前預約。你若到得早了,對不起,吃個閉門羹,因為她還沒有準備好見你;你若到得晚了,更對不住,她一張冷臉打開房門告訴你一句「對不起,張愛玲小姐此時不在」,然後便是一聲巨響——「砰」的一聲,將訪客擋在門外。

從前,跟張愛玲交惡的上海灘女作家潘柳黛,曾經這樣說過她,也曾譏諷她的貴族身份就好比太平洋死了一隻雞,上海人家卻津津樂道自己喝上了雞湯。

時隔多年,今時今日我倒覺得潘柳黛說她的事情未必是假,她一向就很清高怪僻,兼之文人相輕,女人之間更是有種天然的虛榮心,喜歡比較,個性不相投者如潘柳黛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

生活在這個人世間,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難堪的人與事,有些甚至是你永遠不願意再見到的人,不是因為憎恨而是因為厭惡。

至於,張愛玲成名後這樣的反應——不見生客,倒不是她拿架子,而是實實在在不知道如何應付那些熱忱的讀者,這樣的心理幾十年後她在給宋淇夫婦的信中也說到了。

萬一來者是一位看得感動的女人怎麼辦?她若在她那裡哭哭啼啼如何是好?她天生地不會安慰人,哪怕是黃逸梵在她面前哭泣,她也只是怔怔地,不發一言。

而說她對於來得早來得晚的客人都不面見的事情,也許是她天性裡喜歡別人守時,也許是她在香港接受了幾年英式教育留給她的習慣。而對於不守時的人,張愛玲不見這樣的客人,無可厚非。自然,她若能打開門一張臉笑眯眯地將客人迎進去,還能熱情地招待一番,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了。

只可惜,那樣的人不會是張愛玲,只會是尋常的我們。

但,她並非拒絕所有的陌生人,對一個男人便是例外。這個人就是胡蘭成。在她過去二十三年的人生裡,感情世界一片空白,好似一直在等待著這樣一個人出現。

她曾說自己從未談過戀愛,所寫的文章卻幾乎篇篇都講愛情,給人知道了不好。

如今,她命中注定的那個人正循著她的芳香走過來。當時的胡蘭成還在南京休養,一日他坐在庭院裡翻看蘇青寄給他的雜誌,隨手一翻便是張愛玲的一個小短篇《封鎖》。

「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裡鑽出來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麼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開電車的人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

這是《封鎖》開篇的一句話,也正是這樣一段話讓原本漫不經心的胡蘭成心內一驚,坐直了身子又驚又喜地往下看,一個巨大的問號盤旋在他的腦子裡:張愛玲到底是誰?

他若知道張愛玲也在等待著他這樣一個男人,內心必定欣喜萬分吧。眼下,濃烈的興趣積攢了太多的好感,他是每篇張愛玲的作品都看,每篇都贊好,只要是張愛玲的東西便是好的。胡蘭成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個愛情故事的開端實在沒有太多令人驚異的地方,無非是出於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進而引發好奇罷了。然而,我們還是被它吸引,因為實在華美而蒼涼。

如果說她的人生是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那麼他則是這本書裡一直按捺著性子直到高潮時候才出現的人物,人人都想爭睹這段萬分之一的華美,他卻淺嘗輒止,甩甩衣袖,走了。留下一個黯然神傷的故事,等著她收尾。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仿佛在無形的空間中連綴成一個關於張愛玲的交流沙龍。曾經在經典文學史排位中沒有座次的張愛玲,如今幾乎成了現代文學作家中讀者最多、最廣泛的一位,今天的時髦年輕人依然徘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依然在尋找那枚「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在聆聽那萬盞燈火夜晚裡咿咿呀呀的胡琴,或許是張愛玲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正如張愛玲最經典的兩本集子標題,她一生充滿「傳奇」,充滿「流言」。
  • 《品讀張愛玲》作者:如茵
    她既像一個陌生的影子,在燈光下閃著黑色的幽情,又像一朵塵埃裡的花,美麗卻終究不屬於這裡。張愛玲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然而到她父母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她的父親是一個出身豪門貴族的遺少,母親雖出身官宦世家,思想上卻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我始終認為母親對張愛玲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 盛名下的蒼涼丨弟弟眼中的張愛玲
    我們的父親和母親,一個是張御史的少爺,一個是黃軍門的小姐,結婚時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5年之後,1920年9月,母親生下姐姐,小名小煐;次年12月生下我,小名小魁。我開始有記憶的時候,我們家已經從上海搬到天津,住在英租界一個寬敞的花園洋房裡。那是1924年,姐姐4歲,我3歲。那時我父親和同父異母的二哥分家不久,名下有不少房屋、地產。
  • 《情深緣起》——被誤讀的張愛玲
    明明是悲情半生緣卻又強行走上唯愛獨尊的瓊瑤路,還定了一個如此深情款款的主基調--情深緣起。為了滿足大家的精神需求,加入很多現代精神和元素,不能不說是一種創新,但完全一味迎合大眾,徹底脫離張愛玲的筆調,讓我有點不能容忍。
  • 盛名下的蒼涼 | 胞弟眼中的張愛玲
    1995年秋,張愛玲去世後一個月,張子靜在其上海的居處,手邊是《張愛玲全集》左為黃素瓊(張愛玲、張子靜的母親)我們的父親和母親,一個是張御史的少爺,一個是黃軍門的小姐,結婚時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之後,姐姐就被軟禁在樓下一間空房間裡。除了照料她生活起居的何幹,父親不許任何人和她見面、交談;也囑咐看守大門的兩個警衛務必看緊,不許姐姐走出門。姐姐在那空房裡也沒閒著,每天清晨起來後,她就在落地長窗外的走廊上做健身操,鍛鍊身體,偷偷地為她的逃走做準備。後來她得了痢疾,身體虛弱,每天的健身操才停了。
  • 聽書|細讀張愛玲《第一爐香》:一個高度電影風格化的開頭
    早期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樣的共性?為什麼我們會說張愛玲的小說天然地具有電影畫面感?張愛玲的綿長不盡的蒼涼之感從何而來?詳細內容:大家好,我是周鳴之,歡迎收聽細讀經典的系列節目。以及在張愛玲的筆下,第一爐香和葛薇龍是如何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蒼涼的故事的。其中,我們也會花一些時間為大家來分析張愛玲的文學特徵。現在,我們就要來看一看小說的開頭。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文學教授託馬斯·福斯特,曾寫過一本給大眾的文學鑑賞指南,書名就叫做《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他給讀者們列了二十二條閱讀法則,來告訴讀者如何才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文學。
  • 歌詞裡的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樣的女人大都會用文字來跳舞,舞跳得過於高明,便沒有了舞伴來陪,只落得人在高處,靈魂總是寂寞。  但是,現代的填詞人對張愛玲卻是各抒己見,解讀出不一樣的風情。董小姐大致梳理了華語音樂裡,有關張愛玲的歌曲,為大家呈現出一個歌詞世界中,千人千面的張愛玲。
  • 回到未來,高中生的大學語文(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淺析張愛玲《流言》
    但這終究都是一個片面的她。直到大學真正的開始研究張愛玲,陸續讀了她的《流言》和《傾城之戀》這些作品,才得以慢慢的走近她。全世界都在為她熱鬧,她卻躲著,躲得誰也找不到她。儘管生命中燒進了更多的苦難,但她卻把它們升騰為更大的仁愛和慈悲。也正是如此,她在沒有火焦氣的一角,維持著一種恣意的生態,一個敏感而精緻的靈魂,風韻猶存。
  • 民國才女:戀父情結 鋪就一生蒼涼底色
    作家葉兆言評價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沉重的嘆息」。張愛玲是民國時期上海「四大才女」之一,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家世十分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曾外祖父則是身為清朝重臣的李鴻章,父親張廷重是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是有著獨立意識的新式女性,同樣出身名門望族。
  • 湖北作家45萬字傳記描繪張愛玲傳奇一生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夏萍)12月24日,記者從長江文藝出版社獲悉,我省文學評論家劉川鄂所著的《張愛玲傳》近日正式出版,以45萬字描述了這位傳奇女作家璀璨而孤寂的一生。他1985年開始研究張愛玲,碩士論文即以張愛玲為題;1993年動筆寫張愛玲傳記,2000年寫成初稿《張愛玲傳》;2008年,增訂至30萬字的《傳奇未完:張愛玲1920-1995》並出版;2020年,吸收最新資料,修訂為45萬字。此次出版的《張愛玲傳》,以數百萬言的張愛玲研究資料為依託,力求全面、客觀地展現其生平。
  • 張愛玲,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卻成了「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擁有這個名字的人,在那個紛亂的時代裡,用一支筆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傳奇」世界,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傅雷語)01張愛玲具有一個天才女子的聰慧和高傲,有一種都市人的優越感,她天生就是一個文明襁褓裡長大的徹頭徹尾的現代女性。
  • 張愛玲在香港首部被拍成電影的劇本
    張愛玲在香港首部被拍成電影的劇本,是1957年的《情場如戰場》。 這部「神經喜劇」的類型的電影相當賣座。主角葉緯芳是個活潑俏皮的富家女,她周旋在三個男性之間,完全視愛情為遊戲,在追求表哥史榕生而不可得的情況下,便對另外兩名追求者極盡挑逗、戲耍之能事,在青山的別墅裡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其中包括兩名追求者大打出手的滑稽場面。不堪其擾的史榕生決定逃離,最終仍逃不出女主人公的手心。 似乎在大家的印象中,張愛玲是蒼涼的。
  • 張愛玲書單,成為高情商女生,年少不懂張愛玲,再讀已是淚滿面
    自幼張愛玲便學會了銳意圖強,凡事都要做得超過其弟張子靜,只為得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證明自古女子骨子裡的那股巾幗不讓鬚眉之姿。面對繼母的冷嘲熱諷,張愛玲站在鏡子面前哭泣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報仇!」因為在求學期間父親抽鴉片沒有任何的生活費,張愛玲便通過努力學習,取得了每門功課第一的成績,並順利的拿到了獎學金。
  • 《花凋》:人間的悲歡並不相通,死亡照見生活的繁華與蒼涼
    引語:儘管出身名門、年少成名,早早便戴上了「曠世才女」的光環,作家張愛玲的內心世界卻始終孤寂蒼涼。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多以「熟女」形象示人,她們試圖走出父母的庇護或禁錮,將婚姻視為人生的主題或難題,雖然身處不同的社會階層,卻都帶著半夢半醒的自我意識與生活奮力周旋。
  •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結識並心屬胡蘭成,是愛玲的宿命,讓人嘆之哀梨蒸食、時不濟運。於愛玲卻謂之絕美。卻實是愛玲的劫數。是胡蘭成的造化,藉此優勝於世間所有男子。跨越身份、名位,傾注了一個女人愛上男人的所有精力,終將私心交付。甚至能忽視彌足珍貴的寫作際遇。甚至能面對隨時的亡命天涯。
  • 張愛玲:生命是一襲華美的長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作者:瓊笛01葉兆言說:"張愛玲的一生,就像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想了很久,要以怎樣的方式去寫張愛玲這個我所敬佩的作家。她出生在上個世紀,幾乎可以這樣說,那是一個屬於張愛玲的年代。儘管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一切似乎已經太過遙遠,但是她的作品和她的靈魂早已經鐫刻人們的內心深處,成為文壇上一座難以跨越,唯有仰望的高山。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並不算多麼幸福,她出生在上海,祖上家世顯赫,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十歲那年,父母離婚,從此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面對這位漢奸、朝秦暮楚的浪蕩子、張愛玲悲劇人生的一手製造者,張愛玲也曾經墜入愛河不能自拔,但是他的薄情、他的寡意,他跡近遊戲的感情糾葛,終究還是壓倒了他韶華勝極的文筆功夫留下的美好印記。  張愛玲終究忍耐不住,要「自己來揭發」。如果我們相信這本書就是張愛玲的自傳的話,那麼我就能從書中了解到一個男人的無情和一個女人的多情將會蛻變成怎樣蒼涼的悲劇?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她在《我的天才夢裡》裡曾說過,「我是一個古怪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她喜歡文字,一直沉浸在文字裡,為此,她拒絕母親所謂的「淑女教育」,我想不是學不會,而是不肯委屈自己,讓獨特的張愛玲變成芸芸眾生;她喜歡衣服,就會大膽張揚的按自己的品味穿,絲毫不顧別人的眼光。她晚年獨居,明明人就在屋中,有電話不肯接,敲門也不肯放人進來,就是不想讓喧囂的東西侵入獨屬自己的空間。
  • 張愛玲,一個亂世之中獨自綻放的曇花
    張愛玲,一個亂世之中獨自綻放的曇花張愛玲,她是我國民國時期一個著名的女作家,很多人都讀過她的書,包括小編。可以說在所有的作家當中小編最喜歡的就是張愛玲,而且對她也是十分的崇拜。她的感情生活我們都知道,她有一個丈夫叫做胡蘭成。當時她是作為一個小三成功擠掉了原配,這段感情當時不被大家看好,不過他們兩個堅決走在了一起。抗戰勝利之後,對方作為一個大漢奸自然是要受到處分的,於是他們兩個以分手告終。1952年的時候她去香港生活,之後又定居在美國,與一個叫做賴雅的人相識並結婚。